学生/教师
社会学习者
  • 首页 Home
    • 教学创新团队
      • 教师团队
    • 首页图表
    • 资源库介绍
    • 统计信息
  • 专业群园地 Professional Garden
    • 专业群介绍
      • 专业群介绍模块
      • 教师团队
      • 专业群介绍
    • 专业教学标准
    • 研学服务
    • 技能竞赛
    •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 人才培养方案
    • 专业课程标准
  • 课程中心 Curriculum Center
  • 微课中心 Micro lesson Center
  • 素材中心 Material Center
  • 模块化课程 Modular Curriculm
  • 特色项目 Featured items
    • 职业文化
    • 职业技能等级培训
    • 数字化教材
  • 测评考核 Assessment
  • 课程思政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 素材中心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思政园地
      • 政策文件
      • 新闻资讯
    • 思政体验馆
  • 创新创业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urship
  • 虚拟仿真 Virtual simulation
  • 专业群介绍
  • 专业课程体系图谱
  • 人才培养方案
  • 专业课程标准
  •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 技能竞赛
  • 研学服务
  • 专业教学标准
    组群专业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标准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础》课程标准
  •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运用》课程标准
  • 《城市轨道交通电工电子基础》 课程标准
  •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标准
  •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标准
  •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课程标准
  •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标准
  •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 课程标准
  •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 课程标准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章》课程标准
  •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及票务处理》课程标准
  • 《高等数学》 课程标准
  • 《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标准
  • 《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 《智能运输系统》课程标准
  •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 《铁路线路与站场》课程标准
  • 《铁道概论》课程标准
  • 《铁道交通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标准
  • 《铁路客运服务礼仪》课程标准
  • 《铁路机车车辆设备》课程标准
  • 《铁路行车规章》课程标准
  •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课程标准
  • 《铁路信号与通信设备》课程标准
  • 《铁路安全与应急管理》课程标准
  • 《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课程标准
  • 《铁路客运英语》课程标准
  • 《铁路货运组织》课程标准
  • 《铁路客运组织》课程标准
  • 《接发列车作业》课程标准
  • 《铁路调车工作》课程标准
  • 《车站作业计划与统计》课程标准
  • 《高速铁路乘务实务》课程标准
  • 《列车调度指挥》课程标准
  • 《旅客心理学》课程标准
  •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 新能源汽车技术
  • 《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课程标准
  • 《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与防护》课程标准
  •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技术》课程标准
  • 《新能源汽车装配工艺》课程标准
  •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 《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大纲
  • 《二手车鉴定与评估》课程标准
  • 《汽车材料》课程标准
  •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 《汽车认识与使用》课程标准
  • 《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
  • 《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新能源)》课程标准
  •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 无人机应用技术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 C语言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 《计算机网络基础 》课程标准
  • 《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与开发》课程标准
  •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标准
  • 《 Java程序设计》课程标准
  • 《Web前端开发》课程标准
  • 《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课程标准
  • 《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标准
  • 《组网与网络管理技术》课程标准
  • 《云计算平台搭建》课程标准
  •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标准
  • 《 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标准
  • 《线性代数》课程标准
  • 《离散数学 》课程标准
  • 《C#程序设计》 课程标准
  • 《综合布线》课程标准
  • 《云计算应用与运维 》课程标准
  •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 拓展专业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汽车材料》专业课程标准
  • 《汽车机械识图》 课程标准
  • 《汽车自动变速器维修》课程标准
  •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 《二手车鉴定与评估》课程标准
  •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 《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标准
  •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课程教学标准
  •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 《汽车认识与使用》课程标准
  • 《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标准
  • 《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标准
  •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技术》课程标准
  •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 《新能源汽车装配工艺》课程标准
  • 空中乘务
  • 《客舱设备与服务》课程标准
  •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
  • 《老年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
  • 《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标准
  • 《老年营养与膳食保健》课程标准
  •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
  • 《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标准
  • 《养老心理学》课程标准
  • 时尚表演与传播
  • 《表演基础》课程标准
  • 《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标准
  • 《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 《新媒体运营》 课程标准
  • 《职业礼仪》课程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017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                       

总学分:4

一、课程的性质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全面地阐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知识,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概述、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与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保障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保障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危险源识别与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基础理论与常用方法、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方法与规章制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常见事故处理案例等多方面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交通安全专业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内容,分解成若干教学活动,在校内实习、校外参观实习中学习及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个课程内容的知识介绍以够用为度,操作技能力求熟练。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会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人才的目的。

本课程坚持“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为课程授课形式。在课程实施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实例教学法、案例分析、项目指导、教学做一体、等方法,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实现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掌握。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任务驱动型项目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掌握交通安全的专业认知能力、交通事故应急处理的专业测试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负责、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团队意识,及其重质量、守规范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各专门化方面的职业能力,并通过理论、实训、实习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具有交通安全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以适应市场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具体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基本手段和常用方法。

2)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

3)掌握处理常见事故的方法和技能。

4)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实际需要。

2.能力目标

1)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专业认知能力;

2)熟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方法;

3)灵活运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原则和安全管理手段于实践中;

4)熟悉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5)掌握制定事故应急预案的基本方法;

6)深刻认识心里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7)掌握一定防火灭火基础知识。

3.素质目标

1)具备基本的安全常识。

2)有主动学习、自我发展能力。

3)有分工合作、团队协作能力。

4)与人交流的能力。

5)应急事故处理能力。

6)具备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了解安全、安全生产的概念;掌握交通安全的基本概念,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必要性、特殊性、重要性;熟悉安全生产的“五要素”;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

教学重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

教学难点:安全生产的“五要素”之间的关系,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保障体系

教学要求:能够分析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因素(人、物、环境、管理),熟悉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熟悉安全硬技术设备保障体系,熟悉安全软技术设备保障体系,了解安全生产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因素

教学难点:辨别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因素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处理

教学要求:能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的概念,熟悉事故分类和构成条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分类。熟悉事故报告、调查、应急救援、处理原则、程序与内容。掌握一定的伤害急救常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事故报告、调查、应急救援、处理原则、程序与内容。

教学难点:事故报告、调查、应急救援、处理原则、程序与内容。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事故预防

教学要求:能够分析心理因素与行车安全的关系,个性心理特征与行车安全的关系,安全动机与行车安全的关系,安全习惯与行车安全的关系。分析造成列出运行事故的主要原因。掌握接发列出惯性事故预防的途径和措施,熟悉调车作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检修施工作业事故的原因。

教学重点:列出运行事故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分析造成列出运行事故的主要原因。

第五章  城市轨道交通人身伤亡事故预防

教学要求:了解防火灭火的基本知识,分析造成火灾、毒气事故的原因,熟练掌握防火灭火的基本方法。辨析安全色与对比色的定义,了解安全色和对比色的种类和用途,熟悉城市轨道交通常用标志。能辨识危险源,了解危险源的种类,掌握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教学重点:火灾、毒气事故的原因。防火灭火的基本方法。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教学难点:防火灭火的基本方法。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第六章  安全分析与评价

教学要求:熟悉安全检查表编制步骤,了解编制检查表的注意事项。了解专家评议法、预先危险分析法、故障假设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了解安全结论编制的原则、内容,以及评价报告的编写。能够运用安全分析的各种方法对运营中城市轨道交通体系进行安全分析,并写出评价报告。

教学重点:安全检查表编制,评价报告的编写。

教学难点:运用安全分析的各种方法对运营中城市轨道交通体系进行安全分析,并写出评价报告。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基础知识

8

8

0


2

第2章:城市轨道交通保障体系

8

8

0


3

第3章: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处理

12

8

4


4

第4章:城市轨道交通行车事故预防

12

8

4


5

第5章:城市轨道交通人身伤亡事故预防

12

8

4


6

第6章:安全分析与评价

8

4

4


学 时 总 计

60

44

16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训,使学生能够爱岗敬业,积极主动工作,养成遵守操作规程,工作整洁、有序、爱惜仪器设备的良好习惯,能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一丝不苟的依据标准进行操作,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遵守劳动纪律,注意安全,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协作精神,坚持努力学习,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勤奋工作的基本素质。

(2)实践要求

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深入了解正确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性,理解实践应用不同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熟练掌握各种不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和不同岗位职责,树立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责任意识和岗位协同能力。

(3)实践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处理

4


2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事故预防

4


3

城市轨道交通人身伤亡事故预防

4


4

安全分析与评价

4


合     计

16



五、课程实施建议                                                                                                               

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材编写建议、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选用教材:《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   人民交通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案例法、情景模拟、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文字教学资源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等相关杂志及图书资料。

    2.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

PPT课件、视频案例、线上教学视频资源、超星尔雅平台软件。

3.主要参考书目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 连义平  中国铁道出版社第一版 2012年

《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刘利莉 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17年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 孟祥虎 孙巧玲 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一版2015年

(四)师资条件

校内建有设施完备的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我校和哈尔滨地铁集团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场所。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有一个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均为硕士研究生,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圆满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六、考核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期末随堂考查、平时成绩、实践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比例依次为50%、20%、30%。

1.期末考核评价方式

期末考核方式为随堂笔试,主要考核理论知识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理论知识部分的考核主要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城轨交通安全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考核主要是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考核学生面对具体问题如何应对处理的能力。随堂考查的题型主要是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成绩为百分制,但占课程总成绩的5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平时成绩(过程考核)

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堂发言和作业等来考核。考核从学生的回答思路、所回答的知识点和仪态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定,满分为100分。

3.实践成绩

实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实践成绩主要通过学生对课程具体实践内容完成情况来考核。考核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规范和熟练程度及团队合作等方面来评定,满分为100分。

七、教学建议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优化组合;课堂传授,作为学生的顾问和向导为前提,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做完示范操作后,学生会有各种问题,要及时解决并找出共性问题统一处理,为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吕岩峰                  编写日期:2020年12月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1247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学时                

总学分:4学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本课程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基本结构为主要讲授对象, 讲授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各部分的构造和原理,并对典型结构及其件进行适当的分析;授予学生轨道车辆构造规律性的知识,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分析能力,对结构不断更新的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实践活动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参加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设计包括“基础知识、车体、转向架、车辆连接装置、制动系统、空调系统、动力学”七大教学模块。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结构和性能;掌握车钩、缓冲器、转向架的用途、构造、原理,工作过程。并能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规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掌握轨道车辆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及基本原理,为从事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有关岗位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基本知识;

(2)熟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主要组成部分;

(3) 掌握车体种类;

(4)掌握转向架原理及组成;

(5) 掌握车辆连接装置的作用、组成及原理;

(6)掌握制动系统的分类、组成及结构;

2、能力目标:

(1) 能熟练辨识车辆基本结构;

(2) 能对一些简单故障进行初步检修;

3、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安全、责任意识;

(2)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4) 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5) 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实施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础知识及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熟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础知识;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发展概况。教学重点:车辆类型、车辆限界。

教学难点:车辆限界。

第二章:车体

教学要求:掌握车辆车体的结构;掌握车门制作的材质和材质的热处理工艺;掌握车门的结构及检修方法。

教学重点:车体构造、车体材料、车门的结构及检修方法。教学难点:车门的结构及检修方法。

第三章:转向架

教学要求:掌握构架、轮对轴箱装置、弹簧减振装置、牵引连接装置、传动装置、地铁及轻轨车辆转向架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轮对轴箱装置、弹簧减振装置、牵引连接装置、传动装置、地铁及轻轨车辆转向架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轮对轴箱装置、弹簧减振装置、牵引连接装置、传动装置、地铁及轻轨车辆转向架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四章:车辆连接装置

教学要求:掌握车钩缓冲装置的作用、原理;掌握车钩、缓冲装置的组成、材质;了解车钩缓冲装置附属装置、贯通道及渡板的结构。

教学重点:车钩缓冲装置的作用、原理。 教学难点:车钩、缓冲装置的组成、材质。

第五章:制动系统

教学要求:掌握制动的基本概念;掌握空气制动系统、风源系统、电制动系统、基础制动装置、制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 KBWB 模拟式电气指令制动系统、EP2002 制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制动系统类型及工作原理。教学难点:电制动系统。

第六章:空调系统

教学要求:掌握热力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空调的结构和基本原理;了解上海、南京地铁车辆空调制冷系统。

教学重点:空调的结构和基本原理教学难点:制冷自动化元件。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动力学基础

教学要求:掌握车辆动力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车辆运行品质及其评价标准;了解车辆运行安全性及其评估标准。

教学重点:车辆动力学的基本知识。教学难点:列车运行时的空气流。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 1 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础知识及发展概况

4

2

2


2

第 2 章:车体

6

4

2


3

第 3 章:转向架

14

10

4


4

第 4 章:车辆连接装置

10

6

4


5

第 5 章:制动系统

12

8

4


6

第 6 章:空调系统

8

4

4


7

第 7 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动力学基础

6

6

0


学 时 总 计

60

40

20



(三)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目标

本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实践教学以现场教学,实验演示为主,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城轨车辆认知及结构辨识

2


2

项目二:车体材料认知;车身生锈问题处理

2


3

项目三:转向架结构认知;转向架组成拼装

4


4

项目四:车辆连接装置认知;半永久车钩手动连接操作

4


5

项目五:制动系统结构认知;踏面制动及盘形制动组成拼装

4


6

项目六:空调系统结构认知

4


合     计

2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高职规划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建立了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内容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建议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 体现龙江地区铁道交通产业特点。

建议教材:《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主编:雷晓娟 张天彤 中国铁道出版社参考教材:

(1)连苏宁.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课堂讲座,现场教学等方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基本思路。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实物、挂图、教学录像片等教学资源,以课堂讲授、现场教学、录像手段, 穿插进行,使学生较快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库:

1.课程文档库。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进度计划等。

2. 媒体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

3. 扩充性教材库。包括实例选编、阅读书目、音像资料等。

4. 实践指导库。包括实践活动指导书、实践活动任务书、实践活动报告单、实践活动评价表等。

5. 学生评价考核库。包括各章习题、实际任务的解决等。

(四)师资条件

本课程的专任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有理想信念、有良好职业道德、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轨道交通运营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运营管理技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化资源应用和开发能力。

兼任教师主要从相关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具有扎实的运输管理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能承担本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等教学任务。

六、考核评价

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的评价,既要关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性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生产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并采取必要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学生成绩评定采用理论与实践分开独立考核,加大平时考核比重,注重实践操作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每次考卷的试题、考分进行存档和科学分析,平时注重习题的批改,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反馈意见用于改进教学。

本课程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梁振羽                                    编写日期:2020.01.05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运用》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111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学时                    

总学分:4学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城轨运营管理专业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体系中的站务员关键岗位,经过对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的为适应城市轨道 交通车站设备运用工作、运营相关设备的操作与日常维护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门专业 核心课程。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设计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概论、自动售检票系统、电梯与自动扶梯系统、站台安全门系统、车站消防系统、环控系统、低压配电及照明系统、环境与 设备监控系统”八大教学模块,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系 统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及日常维护注意事项,并能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及操作规 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写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

素质,初步形成应对车站设备应急处置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为从事与城市轨道交通车 站设备有关岗位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正确的思 维方式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分类的基本知识;

(2)熟悉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主要设备;

(3)掌握自动售检票系统业务管理;

(4)掌握终端设备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5)掌握电梯运行及常见故障处理办法;

(6)掌握自动扶梯的操作及应急处理办法;

(7)掌握车站环控控制系统;

(8)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照明系统。 

2、能力目标:

(1)能熟练操作自动售检票系统;

(2)能完成电梯运行及常见故障处理;

(3)能操作自动扶梯力;

(4)能完成设备终端的操作。

3、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安全、责任意识;

(2)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4)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5)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实施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概论

教学要求: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分类;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主要设备;了解城市 轨道交通车站设备配置原则。

教学重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主要设备。

教学难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配置原则。

第二章:自动售检票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自动售检票系统的概念;掌握自动售检票系统业务管理;掌握自动售检 票系统应用技术组成;掌握自动售检票系统架构;掌握终端设备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自动售检票系统组成及原理。

教学难点:TVM 机、BOM 机和闸机的运营远离及操作方法。

第三章:电梯与自动扶梯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车站出入口、楼梯、自动扶梯概述;了解电梯构造及原理;掌握电梯运 行及常见故障处理办法;掌握自动扶梯构造及原理;掌握自动扶梯的操作及应急处理办 法。

教学重点:电梯系统的原理及操作。

教学难点:自动扶梯和垂直电梯的安全装置原理。 

第四章:站台安全门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站台安全门系统的概念、分类及其功能;了解站台安全门系统的机械结构;了解站台安全门控制及监视系统的结构原理;掌握站台安全门常见故障的处理办法。 

教学重点:站台安全门的组成、原理、控制系统及故障处置流程。

教学难点:站台安全门三级控制、站台安全门应急处置。

第五章:车站消防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地铁消防概述;了解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掌握自动灭火系统;掌握地铁 火灾救援。

教学重点:消防系统功能、FAS 系统组成及原理、火灾应急处置。 

教学难点:车站火灾应急处置流程。

第六章:环控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车站环控系统概述;了解环控系统的组成;了解车站环控系统控制;掌 握车站环控系统的设备使用。

教学重点:空调制冷原理、环控系统组成及原理 

教学难点:大系统、小系统的运行原理。

第七章:低压配电及照明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低压配电与照明系统概述;了解低压配电系统;了解低压配电系统设备;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照明系统;了解低压配电与照明系统日常维护。

教学重点:供电系统组成、车站用电负荷、照明系统分类及作用。

教学难点:设备用电负荷判断。

第八章: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构成和功能;掌握设备监控系统主要的监控内容。 

教学重点: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组成及功能、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三级控制。

教学难点: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三级控制。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 1 章: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概论

2

2

0


2

第 2 章:自动售检票系统

8

4

4


3

第 3 章:电梯与自动扶梯系统

8

6

2


4

第 4 章:站台安全门系统

12

6

6


5

第 5 章:车站消防系统

10

8

2


6

第 6 章:环控系统

8

4

4


7

第 7 章:低压配电及照明系统

8

6

2


8

第 8 章: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4

4

0


学 时 总 计

60

40

20



(三)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 设备的功能、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 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 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BOM 机基本操作;闸机基本操作

4


2

项目二:电梯结构认知;电梯基本操作

2


3

项目三:站台安全门结构认知;站台安全门基 本操作;站台安全门应急处置

6


4

项目四:消防系统认知;FAS 系统使用

2


5

项目五:环控系统认知;环控系统在火灾应急 处置中的应用

4


6

项目六:照明系统操作

2


合     计

2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高职规划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建立了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 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内容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 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建议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 体现龙江地区铁道交通产业特点。

建议教材:《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主编:曲秋莳   人民交通出版社 参考教材:

(1)朱济龙.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 机械工业出版社

(2)钟艺.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课堂讲座,现场教学等方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基本思路。在教学手 段上,利用实物、挂图、教学录像片等教学资源,以课堂讲授、现场教学、录像手段, 穿插进行,使学生较快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库:

(1)课程文档库。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进度计划等。

(2)媒体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

(3)扩充性教材库。包括实例选编、阅读书目、音像资料等。

(4)实践指导库。包括实践活动指导书、实践活动任务书、实践活动报告单、实 践活动评价表等。

(5)学生评价考核库。包括各章习题、实际任务的解决等。

(四)师资条件 本课程的专任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有理想信念、有良好职业道德、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轨道交通运营等相关专业本科及 以上学历;具有扎实运营管理技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化资源应用和 开发能力。

兼任教师主要从相关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运输管理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 称,能承担本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等教学任务。

六、考核评价 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的评价,既要关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结果,更 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 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性目

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评价应结合生产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并采取必要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学生成绩评定采用理论与实践分开独立考核,加大平时考核比重,注重实践操作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每次考卷的试题、考分进行存档和科 学分析,平时注重习题的批改,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反馈意见用于改进教学。

本课程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 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 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梁振羽                                     编写日期:2020.01.05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城市轨道交通电工电子基础》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003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72学时                   

总学分:4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为保证轨道车辆安全、正点、平稳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电工基础知识的认识、交直流电路认识、磁路变压器原理掌握与应用、牵引电动机、低压电气设备、继电器、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蓄电池以及安全用电等相关知识。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路分析与计算、电磁感应原理与应用,安全用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轨道一次电气设备检测与维修和二次系统的应用与维护的能力,如轨道供电系统的分析、调试、维护能力等,最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树立严谨、负责、求实的职业素养。

二、设计思路

本门课程采用了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要求对电路有较强的故障检测、分析和处理能力,熟悉电路基本元器件和性质,掌握典型电路的组成、工作过程(原理),考虑职业能力培养针对性和明确性的特点,将各个基础电路与轨道系统中的电路结合,以项目任务的形式进行教学,并随着教学实践进行调整改进。

鉴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且考虑课程有基础性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主要依托电工电子专业实训室的开展,目的是讲、学、练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时间,从使用的角度掌握所学内容,为后续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完成本课程所设项目任务,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学知识,能认识和理解电路中的基本元器件和功能作用,具备电路的基本分析能力,了解轨道系统中的电气设备电路原理,能够理解城市轨道系统中各个电气单元的工作模式,掌握相应的轨道电气知识。为后续课程如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运用等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1.知识目标: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理解轨道电路基本原理,掌握轨道交通低压电器的基本结构与操作。

2.能力目标:达到电路中相关物理量计算的要求,强化学生对电路中的基本元器件和功能的应用能力,提高对轨道电路中的基本单元电路和简单的系统电路分析能力。

3.素养目标:培养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养成具有独立判断轨道交通电气设备电路相关故障以及车站机电设备安全操作的职业素养,陶冶严谨、合作、求实的高尚情操。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城市轨道交通电工认知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轨道交通电气设备和低压设备的组成,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特点。

教学重点:城市轨道电力系统的特点、轨道交通照明与低压配电。

教学难点:轨道电路的分类与作用、轨道供电方式以及优缺点。

第二章:直流电路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直流电路的基本组成,具备电路相关物理量计算能力,如电路

功率、电压、电流、电阻以及电能等。

教学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直流电路元件,参数和特点,电路工作状态。

教学难点:电路的分析方法,基尔霍夫定律和戴维南定理。

第三章:交流电路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交流电路的基本组成,具备分析交流电路相关量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特征物理量、表示方法、有效值计算。

教学难点:无功率与视在功率的计算,三相交流电路的组成、负载的两种接法。

第四章:磁路与变压器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磁路的基本组成与特点,具备轨道供电变压器相关物理量计算

的能力。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的基本特点、铁磁性物质特点、霍尔效应与电磁铁应用。

教学难点:变压器组成原理与相关计算,仪表类互感器的使用,远距离输电计算。

第五章:牵引电动机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单相和三相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

理,提升电机应用控制的能力,使同学们掌握会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连

接方式和保护方法,了解机车牵引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直流电动机的调速

方法。

教学重点:电动机基本组成,交流电动机的分类与工作原理,直流电动机励磁方式与

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单相和三相交流电源-负载的联结形式和参数测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

连接方式,同步转速与转差率的计算。

第六章:低压控制电器与继电器

教学要求:使得学生掌握常见的低压控制电器种类与工作原理,理解低压控制电路的

作用。理解继电器的工作原理,能够利用低压控制电器设计相关控制电路,

具备一定的识读控制电路图能力,处理相应低压控制电路故障。

教学重点:低压控制电路的作用与特点,常见的低压控制电器种类与工作原理,继电

器的工作原理、继电器选择原则。

教学难点:通过低压控制电器设计控制电路,设计电动机点动、自锁以及正反转控制

电路图。

第七章:半导体电路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半导体物质的导电原理。具备二极管和三极管电路计算能力区

分晶体管的工作区域,提升半导体材料在轨道电路的中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P型和N型半导体的导电机理,PN结的工作特点。三极管的组成与结构特

点,晶体管的工作区域。

教学难点:三极管放大电路的计算,静态工作点分析,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与

应用,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与计算。

第八章:数字电路基础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是数字电路的特点,理解各种数制转换。掌握基本逻辑关系具

备运用逻辑门电路设计电路的能力,理解触发器的工作原理与作用,并具

有应用触发器的能力

教学重点:数字电路特点,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门电路逻辑关系和真值表,

编码器译码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基本RS触发器,同步RS触发器,JK触发器工作原理与应用。

第九章:安全用电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触电事故产生原因,形成触电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常见的设备

接地和接零保护方法,具备应对触电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教学重点:电流对人伤害种类,生活用电的注意事项,发生触电事故的处理能力。

教学难点:日常工作中的防电保护,设备防漏电方式,接地保护与接零保护。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城市轨道交通电工认知

4

3

1


2

第2章:直流电路

10

8

2


3

第3章:交流电路

10

8

2


4

第4章:磁路与变压器

10

8

0


5

第5章:牵引电动机

8

5

3


6

第6章:低压控制电器与继电器

8

4

4


7

第7章:半导体电路

10

8

2


8

第8章:数字电路基础

8

4

4


9

第9章:安全用电

4

2

2


学 时 总 计

72

52

2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轨道交通设备用电知识认知

1


2

项目二 交直流电路的组成认识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相关参数

4


3

项目三 电动机的接法与启动控制

3


4

项目四 低压控制电器认识与设备应用点动与自锁启动控制电路

4


5

项目五 门电路与触发器控制电路设计

4


6

项目六 晶体管放大电路制作实训

2


7

项目七 设备防漏电检测与保护方法

2


合     计

2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依据本课程标准选择编写教材,充分体现项目引领、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思想。教材要具有轨道交通电工行业先进性,同时具备通用性、实用性。具备轨道交通实际应用案例,编写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建议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体现龙江地区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特点。

建议教材:《城市轨道交通电工电子》主编:于涛 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教材:

[1]张洪润. 电工电子技术[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单永欣. 城市轨道交通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M] 人民交通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教师要用心设计每一教学单元,每一教学单元都要体现三方面特征:即突出能力、项目载体、学生主体。

(1)课堂教学:建议采用四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用任务驱动法体引出相关理论知识内容,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讲解,根据学生的基础程度,由浅入深的讲解课程内容;师生互动阶段,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回答,突出训练能力;学生讨论阶段,教师围绕能力目标设计题目,学生分组讨论,加强能力训练,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总结阶段,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

(2)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依照轨道行业要求编制校本活页式实训手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电工电子》在线课程,利用超星教学平台“一屏三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网络教学自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情的个性化教学。利用相关电路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实现学生自助式探索学习。

(四)师资条件

电气工程类专业背景教师,对电气工程类课程整体知识有所把握,具备电工行业从业基础,并了解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系统知识和相关机电设备知识。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建立项目考核卡,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电工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的工作任务,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江雨泽                     编写日期:2022.11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6013500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 72                    

总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本课程立足于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整体、初步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史、类型、线路、车站与车站设备、车辆与车辆段、供电系统、信号与通信系统等专业知识,与后续课程《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轨道交通车辆设备》等专业课程衔接,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对城市轨道车站的站台岗、厅巡岗、客运值班员、客服中心等职业岗位的分析,确定本课程设计思路是:以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必须、够用为原则,在内容上突出“四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课程编排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时,采用“理论讲解+课堂研讨互动+实践作品点评+专业知识拓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分成面授课程、视频课程、课后拓展延伸三个层次开展教学。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车辆、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车站、线路、运营组织及安全管理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整体把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各部组成及运营组织与管理。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及了解城市轨道交通产生和发展历史。

(2)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相关专业知识。

(3)了解城市轨道工程相关知识。

(4)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与维修相关知识。

(5)基本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相关知识。

(6)基本掌握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相关知识。

(7)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分析轨道交通线路的种类及作用。

(2)能够认识轨道的不同部件。

(3)掌握轨道交通车站相关设备并能够进行简单维护。

(4)能够正确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工作原理。

(5)能够正确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2)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优秀的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教学内容与要求:

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内涵;了解不同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了解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了解轨道交通涉及的专业及对人才的需求。

教学重点:

城市轨道交通的类型及特点。  

教学难点:

城市轨轨道交通的类型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原则和内容;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网与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基本结构;了解城轨线路设计基本方法;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方案评价过程和指标体系。

教学重点: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

联系专业知识,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特点及作用;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平断面、纵断面设计;掌握城轨交通线路的分类;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施工的方法;掌握城轨线路的标志。

教学重点:

城轨交通线路的分类、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施工的方法。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作用;掌握城轨交通车站的组成及各部功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类型及特点;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设计原则;了解城轨交通车站施工方法;具备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以及车站设备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

城轨交通车站的类型、特点及组成。

教学难点:

城轨交通车站的类型及特点。

第五章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城轨交通车辆的特点及功能;了解轨道交通车辆技术的发展;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机械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基地的布局、作用及一般检修项目;具备认识轨道交通机械部件及电气部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城轨车辆机械部件及电气部件的组成。

教学难点:

城轨车辆机械部件及电气部件的工作原理。

第六章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

教学内容与要求: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掌握变电所的分类与特点;掌握牵引供电系统的组成及各分功能;掌握动力照明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掌握接触网的种类、常见结构;掌握城轨交通供电系统三级负荷;了解远动监控的概念和结构。

教学重点:

城轨交通供电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教学难点:

城轨交通供电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第七章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特点;掌握城市城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组成及各子系统功能;掌握城轨交通信号系统的主要设备;了解轨道电路的组成。

教学重点:

城轨交通信号系统设备有功能。

教学难点:

城市城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第八章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作用;了解通信网的基本结构及特点;了解通信网的基本设备及其功能。

教学重点:

通信网的结构、基本设备。

教学难点:

通信网的结构、基本设备。

第九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城轨交通运营组织的特点;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调度指挥系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具备初步的运行图排列能力,具备初步的客运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重点: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调度指挥系统。

第十章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控制与安全管理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控制系统的特点;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给排水设备、消防报警系统、屏蔽门及门禁系统和自动监控系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要求;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故及应急预案的编写;具备初步的安全管理能力。

教学重点:

城市轨道交通给排水设备、消防报警系统、屏蔽门及门禁系统和自动监控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要求。

教学难点: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的编写。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

  城市轨道交通的类型

  世界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城轨交通涉及的专业及对人才需求

4

 

4

 



2

第2章:

  城轨交通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城轨交通的基本结构

  城轨交通规划方案评价过程及体系

4

2

2


3

第3章:

  城轨交通线路设计

  城轨交通线路类型

  城轨交通线路结构

  城轨交通线路施工方法

8

6

2


4

第4章:

  车站的组成

  车站的类型

  车站的设计及施工

  车站的主要技术设备

  车站的换乘

8

4

4


5

第5章:

  城轨交通车辆的特点及分类

  城轨交通车辆机械部件结构及原理

  城轨交通车辆电气部件结构及原理

  城轨车辆检修基地

8

6

2


6

第6章:

  城轨供电系统特点及组成

  变电所

  牵引供电系统及动力照明系统

  远动监控及地下迷流

8

8



7

第7章:

  城轨信号系统的特点

  城轨信号系统的组成

  信号系统的主要设备

8

6

2


8

第8章:

  城轨通信系统的特点

  城轨通信系统的结构

  城轨信号系统的主要设备

4

4



9

第9章:

  城轨交通的运行组织

  城轨交通运行调度指挥系统

  城轨交通行车组织

  城轨交通客运组织

  城轨交通票务管理

8

4

4


10

第10章:

  城轨交通环境控制系统

  城轨交通安全管理

  城轨交通应急预案

4

2

2


学 时 总 计

64

46

18


 

(三)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目标

能够合理利用实训教学设备,了解并掌握城轨交通的技术设备及操作方法,具备初步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利用实训设备开展探究性学习,形成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能够对实践操作进行分析与评价,实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   

2.实践教学要求

(1)教学场所中应设置理论教学区和实训教学区,最好在理论教学区中还能设置学习讨论区,配备课程中学习任务所需的持图、车标、图片、轨道交通杂志和计算机网络查询等。

(2)为保证教学效果,建议每位指导老师负责和指导15-20个学生,学生分组控制在4-5人。

(3)为配合实践教学,老师在讲受或演示教学中,尽量使用多媒体设备,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配备丰富的课件、DVD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4)在见习、实习中,要侧重了解行业企业发展方向、站务员岗位标准、轨道交通的新技术新工艺。

3.实践教学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城轨交通线网规划

2


2

项目二 城轨交通线路设计

2


3

项目三 车站的组成及技术设备

4


4

项目四 城轨交通车辆的组成

2


5

项目五 城轨交通信号系统

2


6

项目六 城轨交通行车组织

4


7

项目七 城轨交通应急处置

2


合     计

18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本课程主要选用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材:《城市轨道交通概论》,主编阎国强,人民交通出版社,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教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论》,主编李建国,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职业教育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规划教材。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主编刁心宏,李明华,中国铁道出版社,高等学校教材。

网站:http://www.sues.edu.cn

(二)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向法

本课程内容较多,内容也相对较散。可在不同内容中设置相应的问题,或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促进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所需要的知识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知识进一步的掌握了解,保证在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可以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点。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它以具体实际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分析研究其内在的规律性,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明确、实际、生动,富于吸引力和启发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选取行业企业典型工作案例,通过观摩-研讨-总结提升的环节,

引导学生体会典型案例的精妙之处,加深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技能。

3.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

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充分利用学习通网络教学资源,致力“全资源课程”建设,展现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完整性和开放性。教材、案例、标准、教案、课件、授课录像、疑难解答、互动平台、线上课程均全面开放,教学资源形式载体多样,全面满足学习者学习需要。

(四)师资条件

要求担任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应熟悉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知识,需要有较广的专业知识面,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具有系统的学科知识和语言教学能力。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在设计教学考核方式时,不再简单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和单一的期末考试等做法,结合课程特色推行多样化的开放式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考核。通过出勤考评、过程考评、知识考评等,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等进行全面评价。   

(二)考核评价标准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综合考核的办法,即过程考核加期末考核。

过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平时成绩为:出勤情况、提问成绩、作业成绩,共100分。实践操作成绩100分。

终结性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满分100分。

总成绩=平时成绩成绩×20%+实践操作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70%。

七、教学建议  

(一)本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初步了解城轨交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观摩实物、参看视频、动态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及原状理的认知;通过反、动手操作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意识。。

(二)本课程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并重,以城轨运营管理人员职业素养提升为价值取向。重视学习的体验和互动,强调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专业知识与技能。

(三)作业内容以相关网络资源的研讨与拓展为主,注重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在每一教学单元结束后,结合本单元所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平台,开展拓展性学习。同时,针对典型性的案例,引导通过研究讨论进行深入性学习,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加深理解,澄清误区,理论提升,将学习引向深入。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何玉玲                 编写日期:2020年12月30日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016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总 学 时:60学时

课程类别: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分:4学分   

一、课程性质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组织及指挥所需的岗位技能和相应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安全操作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熟练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在车站、车辆段等部门从事客运服务、列车运行组织的人才。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值班员、行车调度员、车辆段信号楼值班员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调研,以项目任务为导向来组织教学内容,采取仿真模拟的形式来实施教学;使学生掌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基础知识,具有熟练运用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设备的能力,学会各项行车作业组织方法,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课程通过对行车组织基础、行车信号系统、行车调度指挥、车站行车作业组织、车辆基地作业组织、正和非常情况下列车运行组织、施工及工程列车运行组织、行车事故处理与预防等9个项目的学习,学生能够以“列车运行组织者”的角色对列车运行进行组织指挥,根据列车运行条件及运行状态,实现列车安全运行,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以及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组织指挥车辆段接发列车作业的能力,具有组织指挥正常、非正常接发列车作业的能力,具有组织指挥施工及工程列车运行的能力,提高行车事故处理(事故汇报、应急预案编写)及预防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素质目标

(1)养成较强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

(2)按照设备使用规范进行安全操作,具备较强的工作执行能力,高效完成工作。

(3)培养较强的责任感和具有对行车突发事故的应变素质。

2.思政目标

(1)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责任意识、服从意识。

(2)形成较强的轨道交通企业纪律意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3)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提高乘客满意度。

(4)根据列车的安全条件进行解决和处理问题,具有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知识目标

(1)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

(2)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对行车组织的要求及行车组织特点。

(3)了解列车运行图的意义,掌握列车运行图的含义、输出形式、组成要素、分类。

(4)掌握列车运行图的编制步骤和编制方法。

(5)掌握列车运行图中列车的技术时间、旅行时间、停站时间、列车周转时间计算方法。

(6)掌握列车运行图中各种列车符号表示法。

(7)掌握客流计划的编制方法及步骤。

(8)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全日列车开行计划的编制原则、步骤及微调原则。

(9)掌握车辆的类别,及运用车辆数、在修车辆数和备用车辆数的计算方法。

(10)认识影响列车编组方案的因素。

(11)掌握列车交路计划的制定方法、各种交路的特点。

(12)熟悉轨道交通停站原则。

(13)掌握行车闭塞法定义、种类、行车凭证。

(14)理解各类行车闭塞法的基本原理。

(15)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的定义、分类、显示意义。

(16)掌握各种手信号显示时机、显示地点、显示方式。

(17)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设备(信号机、转辙机、轨道电路、计轴器等)作用、组成,理解其工作原理。

(18)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信号ATC系统的作用、组成,理解其基本原理。

(19)掌握联锁的概念、联锁过程满足的条件,了解联锁的功能。

(20)掌握室内、室外联锁设备分类及作用。

(21)掌握进路的概念、进路的分类、进路的控制方法,理解进路的控制过程。

(22)掌握信号系统的原则,了解信号系统的含义。

(23)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信号ATC系统的功能、组成。

(24)掌握ATP、ATO、ATS系统功能。

(25)掌握信号系统控制模式及控制等级遵循的原则。

(26)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组织架构及其岗位职责。

(27)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工作任务、工作流程。

(28)掌握行车指挥控制方式。

(29)掌握列车运行调整原则,及扣车、抽线、跳停、小交路运行等常规列车运行调整的主要方法。

(30)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及车站相关岗位设置。

(31)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车辆段、车站设备的配置及功能。

(32)掌握调度命令的基础知识(定义、分类、要素、适用范围)、拟发方法及要求。

(33)掌握调度电话、无线调度电发布命令时的数字标准用语。

(34)掌握车站的定义与分类、车站行车设备,了解车站的作用。

(35)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组成、线路的分类及作用。

(36)掌握车站行车作业要求、制度,了解行车作业流程。

(37)掌握车站的日常行车组织、接发列车工作。

(38)掌握多种折返方式的折返路径。

(39)掌握车辆段(场)的分类、功能,车辆检修修程与维修模式。

(40)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各个车库的作用及线路的设置形式。

(41)掌握车辆段的信号系统,了解车辆段行车组织原则。

(42)掌握列车运转的流程,及列车出场、入场作业内容。

(43)掌握联锁设备正常和故障下的接发列车作业程序。

(44)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调车工作的定义,调车作业的含义、分类、基本要素、基本规定及作业方法。

(45)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调车作业计划的编制、交接、传达及变更。

(46)掌握调车作业标准用语、作业指令及调车手信号。

(47)了解行车组织的原则,掌握各类列车驾驶模式及各种驾驶模式的适用条件。

(48)掌握列车运行组织方法及适用情况。

(49)了解不同列车运行组织方式下的行车组织方法。

(50)理解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列车运行组织方法。

(51)掌握系统自动调整的范围及人工控制的时机。

(52)理解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的不同情况下的职责与工作内容。

(53)掌握信号联锁设备故障时的行车组织方法、要求。

(54)掌握电话闭塞法含义、办理时机、作业流程。

(55)掌握信号联锁设备故障情况下的接发列车作业流程。

(56)理解并掌握ATC(ATS、ATP、ATO)设备故障下的行车组织方法。

(57)掌握双线反方向行车的运行组织方法、列车推进运行的组织方法、列车不停站通过的组织方法,理解列车退行的运行组织方法。

(58)理解救援列车的定义,掌握救援列车的行车组织方法。

(59)掌握施工相关术语、施工计划分类,申报、审批手续、作业组织流程,理解施工作业注意事项。

(60)掌握工程列车运行组织方法及运行要求。

(61)了解行车事故的类别。

(62)理解事故处理原则、处理步骤。

(63)掌握事故报告流程。

(64)理解应急处理、调查关系、责任判定。

(65)理解应急预案的级别、类型和内容。

(66)理解事故预防与事故管理的关系。

(67)掌握事故预防过程和途径。

4.能力目标

(1)培养行车组织工作者应具备的列车运行图的识别、计算与制图能力。

(2)能进行全日行车计划的编制,并根据微调原则,最终确定全日行车计划。

(3)会简单的分析列车编组方案、列车运行交路方案的优缺点。

(4)培养能够清楚描述各类行车闭塞法的不同(如闭塞区间的划分、行车凭证的区别等)的能力。

(5)培养能够正确说出各种闭塞法是如何保证行车安全的能力。

(6)培养正确识别各种信号、信号机,具有说明其显示意义的能力。

(7)能正确描述各种信号基础设备的用途。

(8)提高识别线路标志和信号标志能力。

(9)培养正确辨别平行进路和敌对进路的能力。

(10)培养正确分析进路不同解锁方式的能力。

(11)提高完成行车调度员一日工作任务的能力。

(12)培养合理运用列车运行调整的方法进行行车调度工作能力。

(13)能够描述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中心、车辆段及车站相关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

(14)培养运用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设备,组织指挥日常行车和协调站间客运组织能力。

(15)培养根据不同情况、分析需要,准确发布、编制调度命令(口头、书面)的能力。

(16)具有描述车站的分类、特点及不同站型的优缺点,准确识别车站相关设备能力。

(17)能区分各种线路,描述线路的用途。

(18)能正确识别道岔的定、反位。

(19)具有正确区分车辆段线路,并描述线路的用途。

(20)能叙述列车运转流程。

(21)能完整演练车辆段联锁设备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的列车出入段组织过程。

(22)能描述调车作业过程,准确叙述调车作业标准用语及作业指令。

(23)能识别和演示调车手信号。

(24)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各种驾驶模式在现场环境下的实际运用。

(25)能够正确描述列车运行秩序调整的行车组织方法。

(26)能够办理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下列车运行组织。

(27)能对联锁设备故障情况进行简单的故障处理。

(28)能够办理联锁设备故障时的接发列车作业。

(29)会手摇道岔人工准备进路,会指挥电话闭塞法行车。

(30)培养学生在设备故障情况时的行车组织能力及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

(31)能够办理ATC故障时的接发列车作业。

(32)能确认救援列车的开行条件与实施运行组织。

(33)能够识别施工计划的类别。

(34)能够根据施工作业办理登记、销记手续。

(35)能够按照规定填写施工作业令。

(36)能够办理占用正线施工作业手续。

(37)根据施工作业计划组织开行工程列车。

(38)具有施工结束后组织工程列车回段(场)。

(39)按行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指挥工程列车运行的能力。

(40)提高行车事故处理(事故汇报、应急预案编写)及预防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行车组织基础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轨道交通特点要求,认知列车运行图,编制列车运行图、计算列车运行图指标,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对行车组织的要求及行车组织特点;了解列车运行图的意义,掌握列车运行图的含义、输出形式、组成要素、分类,能准确认识列车运行图的组成要素,具有正确、熟练识别各种列车运行图的能力;认识列车运行图的组成要素,掌握列车运行图的编制步骤和编制方法,能够根据要素编制电客车运行图;能够准确计算列车运行图中相应列车的技术时间、旅行时间、停站时间、列车周转时间,准确识别列车运行图中各种列车符号表示法,掌握行车组织工作者应具备的列车运行图的识别与计算能力;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特点,掌握客流计划的编制方法及步骤,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全日列车开行计划的编制原则、步骤及微调原则,掌握车辆的类别,及运用车辆数、在修车辆数和备用车辆数的计算方法,认识影响列车编组方案的因素,掌握列车交路计划的制定方法、各种交路的特点,熟悉轨道交通停站原则,会编制列车运行图,能绘制断面客流图,确定断面客流量,能进行全日行车计划的编制,并根据微调原则,最终确定全日行车计划,能够准确地计算运用车辆数、在修车辆数和备用车辆数,会简单的分析列车编组方案、列车运行交路方案的优缺点;掌握闭塞的概念,熟知行车闭塞法的种类,理解各类行车闭塞法的基本原理;能够清楚描述各类行车闭塞法的不同(如闭塞区间的划分、行车凭证的区别等),能够正确说出各种闭塞法是如何保证行车安全的。

教学重点: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对行车组织的要求及行车组织特点,掌握列车运行图的含义、输出形式、组成要素、分类;认识列车运行图的组成要素,掌握列车运行图的编制步骤和编制方法,能够根据要素编制电客车运行图;能够准确计算列车运行图中相应列车的技术时间、旅行时间、停站时间、列车周转时间,准确识别列车运行图中各种列车符号表示法;掌握客流计划的编制方法及步骤,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全日列车开行计划的编制原则、步骤及微调原则,掌握车辆的类别,及运用车辆数、在修车辆数和备用车辆数的计算方法,认识影响列车编组方案的因素,掌握列车交路计划的制定方法、各种交路的特点,熟悉轨道交通停站原则;掌握闭塞的概念,熟知行车闭塞法的种类,理解各类行车闭塞法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能准确认识列车运行图的组成要素,具有正确、熟练识别各种列车运行图的能力,具有行车组织工作者应具备的列车运行图的识别与计算能力;会编制列车运行图,能绘制断面客流图,确定断面客流量,能进行全日行车计划的编制,并根据微调原则,最终确定全日行车计划,能够准确地计算运用车辆数、在修车辆数和备用车辆数,会简单的分析列车编组方案、列车运行交路方案的优缺点;能够清楚描述各类行车闭塞法的不同(如闭塞区间的划分、行车凭证的区别等),能够正确说出各种闭塞法是如何保证行车安全的。

第二章   行车信号系统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联锁系统、列车自动控制系统,进一步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的定义、分类、显示意义,掌握各种手信号显示时机、显示地点、显示方式;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设备(信号机、转辙机、轨道电路、计轴器等)作用、组成,理解其工作原理;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信号ATC系统的作用、组成,理解其基本原理;并能识别各种信号、信号机并说明其显示意义,能描述各种信号基础设备的用途,能识别线路标志和信号标志。掌握联锁的概念、联锁过程满足的条件,了解联锁的功能;掌握室内、室外联锁设备分类及作用;掌握进路的概念、进路的分类、进路的控制方法,理解进路的控制过程;具有正确辨别平行进路和敌对进路的能力,头脑中树立进路控制过程的能力,具备分析进路不同解锁方式的能力。掌握信号系统的原则,了解信号系统的含义;熟知城市轨道交通信号ATC系统的功能、组成;掌握ATP、ATO、ATS系统功能;掌握信号系统控制模式及控制等级遵循的原则。

教学重点: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的定义、分类、显示意义,掌握各种手信号显示时机、显示地点、显示方式;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设备(信号机、转辙机、轨道电路、计轴器等)作用、组成,理解其工作原理;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信号ATC系统的作用、组成,理解其基本原理;掌握联锁的概念、联锁过程满足的条件;掌握室内、室外联锁设备分类及作用;掌握进路的概念、进路的分类、进路的控制方法,理解进路的控制过程。掌握信号系统的原则,熟知城市轨道交通信号ATC系统的功能、组成,掌握ATP、ATO、ATS系统功能,掌握信号系统控制模式及控制等级遵循的原则。

教学难点:能识别各种信号、信号机并说明其显示意义,能描述各种信号基础设备的用途,能识别线路标志和信号标志,具有正确辨别平行进路和敌对进路的能力,头脑中树立进路控制过程的能力,具备分析进路不同解锁方式的能力。

第三章   行车调度指挥

教学要求:通过对行车调度工作认知、行车调度设备认知、调度命令编制与下达、列车运行调整原则方法等任务的学习,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组织架构及其岗位职责,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工作任务、工作流程,掌握行车指挥控制方式,能够描述并完成行车调度员一日工作流程。掌握列车运行调整原则,熟知扣车、抽线、跳停、小交路运行等常规列车运行调整的主要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列车运行调整的方法进行行车调度工作。掌握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中心、车辆段及车站相关岗位设置,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车辆段、车站设备的配置及功能;能够描述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中心、车辆段及车站相关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能够运用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设备,组织指挥日常行车和协调站间客运组织。掌握调度命令的基础知识(定义、分类、要素、适用范围)、拟发方法及要求,掌握调度电话、无线调度电发布命令时的数字标准用语;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分析需要发布的调度命令(口头、书面);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编制调度命令。

教学重点: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组织架构及其岗位职责,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工作任务、工作流程,掌握行车指挥控制方式;掌握列车运行调整原则,熟知扣车、抽线、跳停、小交路运行等常规列车运行调整的主要方法;掌握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中心、车辆段及车站相关岗位设置,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车辆段、车站设备的配置及功能,掌握调度命令的基础知识(定义、分类、要素、适用范围)、拟发方法及要求,掌握调度电话、无线调度电发布命令时的数字标准用语。

教学难点:能够描述并完成行车调度员一日工作,能够合理运用列车运行调整的方法进行行车调度工作;能够描述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中心、车辆段及车站相关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能够运用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设备,组织指挥日常行车和协调站间客运组织;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分析需要发布的调度命令(口头、书面);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编制调度命令。

第四章   车站行车作业组织

教学要求:通过对车站及线路基础知识认知、车站行车作业等任务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掌握车站的定义与分类、车站行车设备,了解车站的作用;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组成、线路的分类及作用;能描述车站的分类、特点及不同站型的优缺点,准确识别车站相关设备;能区分各种线路,描述线路的用途;能正确识别道岔的定、反位。掌握车站行车作业要求、制度,了解车站行车作业流程;掌握车站的日常行车组织、接发列车工作;能正确进行车站日常交接班工作,能够正确填写车站各种行车报表,能根据开关站程序正确及时完成所在岗位的工作。掌握多种折返方式的折返路径。

教学重点:掌握车站的定义与分类、车站行车设备,了解车站的作用;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组成、线路的分类及作用;掌握车站行车作业要求、制度,了解车站行车作业流程,掌握车站的日常行车组织、接发列车工作;掌握多种折返方式的折返路径。

教学难点:能描述车站的分类、特点及不同站型的优缺点,准确识别车站相关设备;能区分各种线路,并描述线路的用途,能正确识别道岔的定、反位;能正确进行车站日常交接班工作,能够正确填写车站各种行车报表,能根据开关站程序正确及时完成所在岗位的工作,具有正确铺画列车折返轨迹的能力。

第五章   车辆基地作业组织

教学要求:通过对车辆段基础知识认知、列车出入段组织、调车作业等任务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掌握熟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各个车库的作用及线路的设置形式,掌握车辆段(场)的分类、功能,车辆检修修程与维修模式,掌握车辆段的信号系统,了解车辆段行车组织原则;能区分车辆段线路,并描述线路的用途。掌握车辆段的基本任务和行车岗位设置,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转的流程,及列车出场、入场作业内容,掌握联锁设备正常和故障下的接发列车作业程序;能描述车辆段内各岗位的职责,能叙述列车运转流程,能完整演练车辆段联锁设备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的列车出入段组织过程。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调车工作的定义,调车作业的含义、分类、基本要素、基本规定及作业方法,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调车作业计划的编制、交接、传达及变更,掌握调车作业标准用语、作业指令及调车手信号;能描述调车作业过程,能叙述调车作业标准用语及作业指令,能识别和演示调车手信号。

教学重点:掌握熟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各个车库的作用及线路的设置形式,掌握车辆段(场)的分类、功能,车辆检修修程与维修模式,掌握车辆段的信号系统;掌握车辆段的基本任务和行车岗位设置,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转的流程,掌握联锁设备正常和故障下的接发列车作业程序;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调车工作的定义,调车作业的含义、分类、基本要素、基本规定及作业方法,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调车作业计划的编制、交接、传达及变更,掌握调车作业标准用语、作业指令及调车手信号。

教学难点:能区分车辆段线路,并描述线路的用途;能描述车辆段内各岗位的职责,能叙述列车运转流程,能完整演练车辆段联锁设备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的列车出入段组织过程;能描述调车作业过程,能叙述调车作业标准用语及作业指令,能识别和演示调车手信号。

第六章   正常情况下列车运行组织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提高其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了解行车组织的原则,掌握各类列车驾驶模式及各种驾驶模式的适用条件,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各种驾驶模式在现场环境下的实际运用;掌握列车运行组织方法及适用情况,熟知不同列车运行组织方式下的行车组织方法,理解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列车运行组织的方法,掌握系统自动调整的范围及人工控制的时机,理解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的不同情况下的职责与工作内容,能够正确描述进行列车运行秩序调整的行车组织方法,能理解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工作,能够办理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下列车运行组织。

教学重点:掌握各类列车驾驶模式及各种驾驶模式的适用条件;掌握列车运行组织方法及适用情况,熟知不同列车运行组织方式下的行车组织方法,理解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列车运行组织的方法,掌握系统自动调整的范围及人工控制的时机,理解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的不同情况下的职责与工作内容。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各种驾驶模式在现场环境下的实际运用;能够正确描述进行列车运行秩序调整的行车组织方法,能理解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工作,能够办理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下列车运行组织。

第七章   非正常情况下列车运行组织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车站联锁设备故障时的行车组织、ATC设备故障下的行车组织、特殊情况下的行车组织、救援列车运行组织等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及在设备故障情况时的行车组织能力及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掌握信号联锁设备故障时的行车组织方法、要求,掌握电话闭塞法含义、办理时机、作业流程,掌握信号联锁设备故障情况下的接发列车作业流程,能对联锁设备故障情况进行简单的故障处理;能够办理联锁设备故障时的接发列车作业,会手摇道岔人工准备进路的方法,会进行电话闭塞法行车;理解并掌握ATC(ATS、ATP、ATO)设备故障下的行车组织方法,培养学生在设备故障情况时的行车组织能力及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办理ATC故障时的接发列车作业;掌握双线反方向行车的运行组织方法、列车推进运行的组织方法、列车不停站通过的组织方法,理解列车退行的运行组织方法,具有在特殊情况时的行车组织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办理双线反方向、退行、列车推进、列车不停站通过等运行组织;理解救援列车的定义,掌握救援列车的行车组织方法,能确认救援列车的开行条件与运行组织,能够组织救援列车开行。

教学重点:掌握信号联锁设备故障时的行车组织方法、要求掌握电话闭塞法含义、办理时机、作业流程,掌握信号联锁设备故障情况下的接发列车作业流程;理解并掌握ATC(ATS、ATP、ATO)设备故障下的行车组织方法;掌握双线反方向行车的运行组织方法、列车推进运行的组织方法、列车不停站通过的组织方法,理解列车退行的运行组织方法;理解救援列车的定义,掌握救援列车的行车组织方法。

教学难点:能对联锁设备故障情况进行简单的故障处理;能够办理联锁设备故障时的接发列车作业,会手摇道岔人工准备进路的方法,会进行电话闭塞法行车;培养学生在设备故障情况时的行车组织能力及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办理ATC故障时的接发列车作业;具有在特殊情况时的行车组织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办理双线反方向、退行、列车推进、列车不停站通过等运行组织;能确认救援列车的开行条件与运行组织,能够组织救援列车开行。

第八章   施工及工程列车运行组织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施工组织和工程列车运行组织等内容,培养较强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掌握施工相关术语、施工计划分类,申报、审批手续、作业组织流程,理解施工作业注意事项,掌握工程列车运行组织方法及运行要求;能够识别施工计划的类别,能够根据施工作业办理登记、销记手续,能够按照规定填写施工作业令,能够办理占用正线施工作业手续,根据施工作业计划组织开行工程列车,施工结束后组织工程列车回段(场),能按行车要求,组织工程列车运行。

教学重点:掌握施工相关术语、施工计划分类,申报、审批手续、作业组织流程,理解施工作业注意事项;掌握工程列车运行组织方法及运行要求。

教学难点:能够识别施工计划的类别,能够根据施工作业办理登记、销记手续,能够按照规定填写施工作业令,能够办理占用正线施工作业手续,根据施工作业计划组织开行工程列车,施工结束后组织工程列车回段(场),能按行车要求,组织工程列车运行。

第九章   行车事故处理与预防

教学要求: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培养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职业素养;了解行车事故的类别,理解事故处理原则、处理步骤,掌握事故报告流程,理解应急处理、调查关系、责任判定,理解应急预案的级别、类型和内容,理解事故预防与事故管理的关系,掌握事故预防过程和途径;能够理解事故的构成条件,能够进行事故报告,能够编写简单的事故应急预案,能够提出简单的事故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理解事故处理原则、处理步骤,掌握事故报告流程,理解应急处理、调查关系、责任判定,理解应急预案的级别、类型和内容,理解事故预防与事故管理的关系,掌握事故预防过程和途径。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事故的构成条件,能够进行事故报告,能够编写简单的事故应急预案,能够提出简单的事故预防措施。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行车组织基础

14

5

9


2

第2章:行车信号系统

8

4

4


3

第3章:行车调度指挥

9

4

5


4

第4章:车站行车作业组织

6

3

3


5

第5章:车辆基地作业组织

6

3

3


6

第6章:正常情况下列车运行组织

3

2

1


7

第7章:非正常情况下列车运行组织

8

4

4


8

第8章:施工及工程列车运行组织

4

2

2


9

第9章:行车事故处理与预防

2

1

1


学 时 总 计

60

28

32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践教学目标

项目一:掌握列车运行图的含义、输出形式、组成要素、分类,能准确认识列车运行图的组成要素,具有正确、熟练识别各种列车运行图的能力;认识列车运行图的组成要素,掌握列车运行图的编制步骤和编制方法,能够根据要素编制电客车运行图;能够准确计算列车运行图中相应列车的技术时间、旅行时间、停站时间、列车周转时间,准确识别列车运行图中各种列车符号表示法,具备的列车运行图的识别与计算能力;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特点,掌握客流计划的编制方法及步骤,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全日列车开行计划的编制原则、步骤及微调原则,掌握车辆的类别,及运用车辆数、在修车辆数和备用车辆数的计算方法,认识影响列车编组方案的因素,掌握列车交路计划的制定方法、各种交路的特点,熟悉轨道交通停站原则。

项目二:掌握各种手信号显示时机、显示地点、显示方式,掌握联锁的概念、联锁过程满足的条件、进路的控制方法,了解联锁的功能、联锁设备的分类,理解进路的控制过程。

项目三:掌握调度工作的组织机构,了解各专业调度员的工作任务、职责与接口关系,了解调度设备的组成及作用,理解行车调度员的素质与岗位要求,掌握行车调度的工作任务、内容,掌握调度命令概念、分类、调度命令要素构成,了解调度命令的发布程序,掌握调度电话、无线调度电发布命令时的数字标准用语,掌握列车运行调整原则,扣车、抽线、跳停、小交路运行等常规列车运行调整的主要方法。

项目四:掌握车站的分类、车站行车设备,了解车站的作用;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组成、线路的分类及作用;掌握车站岗位的设置和层级管理关系;掌握车站行车作业要求、制度,了解行车作业流程;掌握车站的日常行车组织、接发列车;掌握多种折返方式的折返路径。

项目五:掌握车辆段各个车库的作用及线路的设置形式;掌握车辆段作业设备;掌握车辆段的基本任务和行车岗位设置;掌握联锁设备正常和故障下的接发列车作业程序;掌握调车手信号。

项目六:了解行车组织原则;掌握各类列车驾驶模式及各种驾驶模式的适用条件;理解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列车运行组织方法。

项目七:理解并掌握ATS、ATP、ATO故障时的列车运行组织;掌握车站联锁设备故障时列车运行组织方法;掌握手摇道岔工具的使用及人工办理进路方法,掌握电话闭塞概念、发出电话记录号码的时机及作业流程。

项目八:掌握施工相关术语、施工计划分类,申报、审批手续、作业组织流程,理解施工作业注意事项;掌握工程列车运行组织方法及运行要求。

项目九:理解事故处理原则、处理步骤,掌握事故报告流程,理解应急处理、调查关系、责任判定,理解应急预案的级别、类型和内容。

(2)实践要求

项目一:能准确识别列车运行图的组成要素及种类;会编制列车运行图;能绘制断面客流图,确定断面客流量;能进行全日行车计划的编制,并根据微调原则,最终确定全日行车计划;能够准确地计算运用车辆数、在修车辆数和备用车辆数;会简单的分析列车编组方案、列车运行交路方案的优缺点。

项目二:能识别各种信号、信号机并说明其显示意义,并根据不同情境,正确显示手信号;具有正确辨别平行进路和敌对进路的能力;头脑中树立进路控制过程的能力;具备分析进路不同解锁方式的能力。

项目三:能够完成行调一日工作任务;能够熟练运用调度指挥设备,组织指挥日常行车和协调站间客运组织;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分析需要发布的调度命令(口头、书面);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编制调度命令;能够合理运用列车运行调整的方法进行行车调度工作。

项目四:能描述车站的分类、特点及不同站型的优缺点,正确认识车站相关设备;能区分各种线路,描述线路的用途;能正确进行车站日常交接班工作;能根据开关站程序正确及时完成所在岗位的工作;能进行车站的日常行车组织、接发列车工作。

项目五:能区分车辆段线路,并描述线路的用途;能准确描述车辆段内各岗位的职责;能完整演练车辆段联锁设备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的列车出入段组织过程;能识别调车手信号,能演示调车手信号。

项目六: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各种驾驶模式在现场环境下的实际运用;能够办理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下列车运行组织。

项目七:培养学生在设备故障情况时的行车组织能力及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办理ATC、联锁设备故障接发列车作业;会进行人工手摇道岔作业,能正确识别道岔的定、反位,能办理电话闭塞作业。

项目八:能够识别施工计划的类别;能够按照规定,填写《施工作业令》,会正确识读施工作业令;会正确办理施工请销点;能正确设置施工安全防护;能按行车要求,组织工程列车运行。

项目九:能够分析事故发生的条件,模拟事故发生时的事故报告过程;能够结合案例提出应急预案。

(3)实践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手工铺画列车运行图、计算列车运行图指标、编制客流计划、编制全日行车计划、编制车辆运用计划。

9

多媒体教室

2

项目二:各种手信号动作演练;设置情景,分析联锁建立的条件。

4

城轨实训室

3

项目三:行调一日工作任务演练;《调度命令登记薄》、《调度命令登记表》填写;口头和书面命令拟制,使用数字标准用语发布口头命令;根据情景,指出列车运行调整方法。

5

多媒体教室

4

项目四:识别车站、线路类型;调研车站班组岗位内容;铺画列车折返轨迹;分组模拟演练车站接发列车作业。

3

多媒体教室

5

项目五:调研车辆段(场)岗位设置、工作内容;

分组演练车辆段联锁设备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的列车出入段组织过程;根据情景,展示不同调车手信号。

3

多媒体教室

6

项目六:判断各种驾驶模式在现场环境下的实际运用;演练车站办理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下列车运行方法。

1

城轨实训室

7

项目七:识别手摇道岔工具;人工排列列车进路;演练电话闭塞行车作业。

4

城轨实训室

8

项目八:设置情景,填写《施工作业令》;案例分析,识别施工计划的类别;按行车要求,组织工程列车运行。

2

多媒体教室

9

项目九:引入案例,分析事故发生的条件,模拟事故发生时的事故报告过程;结合案例提出应急预案。

1

多媒体教室

合     计

32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择与编写

 1.教材选取原则

(1)立足职业需求,突出实用;

(2)注重学科特色,注重职业素养与能力养成;

(3)强调知行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2.选用教材

耿幸福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2年8月第2版。

(二)教学方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任务导向法,辅之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学练结合等方法进行合作探究,并运用一平三端教学平台,辅助信息化教学媒体,如微课、微信群等进行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活动任务参与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行车设备安全操作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服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有效、高效的与乘客、同事、上级进行人际沟通的能力,较强日常列车运行组织能力,和敏锐、从容不迫的行车事故应急素质。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文字教学资源

指教材、教参、课件PPT、教案及相关图书资料,教参如下:

[1]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站务专业[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2]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行车调度员与车场调度员(初级)[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3]李慧玲.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7.

[4]孟祥虎.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9.

[5]牛凯兰、牛红霞.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6]史小薇、刘炜.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2.图像资源

教学视频、微课、习题库等资源运用一平三端超星尔雅教学平台向学生开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3.在线平台资源

校级城市轨道交通教学资源库、学银在线慕课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智慧职教课程资源库

校园中无线局域网已全面覆盖,有效地保证了在线资源平台的运用。

(四)师资条件

1.师资队伍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2)通过不断培训、下站、去OCC运营控制中心学习,已较好地掌握了行车组织作业。

(3)具有较强的行车设备操作能力和对前沿知识的学习能力。

(4)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2.实训条件

校内建有先进、全仿真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训基地,设有列车车体、列车模拟驾驶、站台、车站综合控制中心、OCC行调实训中心、轨道交通运营沙盘等实训区域;校外与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其车辆段中心、博物馆站、太平桥站、和兴路等大客流站、联锁站成为学生重点实训场所。此外,北京恒安卫士、京城京安、中安保等轨道运营企业也为学生技能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校外实训平台。

3.教学配套设施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理论课学习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室配有一平三端教学平台,为学生课前学习、课后复习提供了较好的自主、合作、沟通交流环境;此外,学校开放性的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图书资源。

六、考核评价

(一)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具体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见表1-1。


表1-1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表

类别

考核点

建议考核方式

评分比例

 

过程考核

平时表现

课堂纪律、学习态度、考勤、课堂活动参与状态

超星学习通平台考核+教师课上考核+组内、组间考核

20%

模块考核

行车组织基础

实践考核为主,辅助理论考核

5%

行车信号系统

理论考核为主,辅助实践考核

3%

行车调度指挥

实践考核

4%

车站行车作业组织

实践考核为主,辅助理论考核

5%

车辆基地作业组织

理论考核为主,辅助实践考核

2%

正常情况下列车运行组织

理论考核为主,辅助实践考核

3%

非正常情况下列车运行组织

实践考核为主,辅助理论考核

4%

施工及工程列车运行组织

理论考核为主,辅助实践考核

2%

行车事故处理与预防

理论考核

2%

期末考核

试卷

考核学生对列车运行图、列车输出计划、行车信号系统、行车调度指挥、车站和车辆基地行车作业组织、正常和非正常情况下列车运行组织、施工及工程列车运行组织、行车事故处理与预防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设有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含问答题、作图题、填表题)等题型,考核学生对行车知识学以致用、灵活掌握的能力。

50%

合    计

100%

 

(二)课程考核评分细则

具体课程考核评分细则见表1-2。


表1-2课程考核评分细则表

类别

考核点

评分标准

 

 

 

 

 

 

 

 

 

 

 

过程考核

 

 

 

 

 

 

 

 

 

 

 

 

 

 

 

 

 

 

 

 

 

 

 

 

 

 

 

 

 

 

 

 

 

 

 

 

 

 

 

 

 

 

 

 

 

 

 

 

 

 

 

 

 

 

 

 

 

 

 

 

 

 

 

 

 

 

 

 

 

 

 

 

 

 

 

 

 

 

 

 

 

 

 

 

 

 

平时表现

学习态度(5%)

综合考核(30%)

课堂纪律、考勤10%

提问及活动参与情况5%

个人考核10%

小组考核20%

 

 

 

 

 

 

 

 

 

 

 

 

 

 

 

 

 

 

 

 

 

 

 

 

 

 

 

 

 

 

 

 

 

 

 

 

 

 

 

模块考核

行车组织基础

(1)列车输出计划编制:考核学生客流计划编制、全日行车计划编制、车辆运用计划的计算。

(2)手工铺画列车运行图:考核学生对列车运行图中有关符号、要素的掌握情况,及编制运行图的能力。

(3)参照图示,说明单线、双线地铁及固定闭塞、准移动闭塞、移动闭塞的行车组织方法:考核学生对行车闭塞法概念、种类、车站与区间划分,及实现手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其中,     (1)、(2)实践考核,分组任务;(3)理论考核。

行车信号系统

(1)展示各种情境下的手信号:考核学生显示手信号的时机及地点、动作规范。

(2)联锁建立条件,联锁控制方法:根据任务情景,考核学生会分析建立联锁需满足的条件;以及建立、解锁进路方法。

(3)列车自动控制系统:考核学生对ATC系统的作用、组成、基本原理、ATP、ATO、ATS系统功能、信号系统控制模式及控制等级遵循原则知识的掌握情况。

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其中,(1)、(2)实践考核,分组任务;(3)理论考核:课上讨论、抢答、课堂测验。

行车调度指挥

(1)完成行调一日工作任务:考核学生对行调一日工作流程的掌握情况。

(2)识别行车调度设备:考核学生能否熟练运用调度指挥设备,组织指挥日常行车和协调站间客运组织。

(3)填写《调度命令登记薄》、《调度命令登记表》,拟制口头和书面命令;演练使用数字标准用语发布口头命令任务:考核学生能否正确区分口头、书面调度命令适用范围,以及编制调度命令情况。

(4)调整列车运行方法:考核学生能否合理运用列车运行调整的方法进行行车调度工作情况。

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其中,     (1)、(2)、(3)实践考核,分组任务;(4)理论考核。

车站行车作业组织

(1)识别车站、线路类型,识别手摇道岔工具:考核学生对车站行车技术设备的掌握情况。

(2)铺画列车折返轨迹:考核学生对列车折返路径及办理的掌握情况。

(3)模拟演练车站接发列车作业:考核学生对车站接发列车作业流程、车站值班员在接发列车作业过程中的岗位职责的掌握情况。

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其中,     (1)、(2)理论考核,(3)实践考核,分组任务。

车辆基地作业组织

(1)调研车辆段(场)工作内容:考核学生对车辆段组织架构、岗位职行车设备、基础知识(分类、功能等)的掌握情况。

(2)演练车辆段联锁设备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的列车出入段组织过程:考核学生能否完整演练车辆段联锁设备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的列车出入段组织过程。

(3)展示不同调车手信号:考核学生显示手信号的时机及地点、动作规范。

(4)列车入场作业:考核学生对车场调度员调度命令下达过程、车辆段列车进路办理流程、列车入场作业流程的掌握情况。

(5)调车作业:考核学生能否描述调车作业过程,能否叙述调车作业标准用语及作业指令的情况。

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其中,(1)——(4)实践考核,分组任务;(5)理论考核:课上讨论、抢答、课堂测验。

正常情况下列车运行组织

(1)行车组织指挥体系认知:结合案例,考核学生能否正确判断各种驾驶模式在现场环境下实际运用情况。

(2)列车运行组织认知:考核学生能够办理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下列车运行组织。

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其中,(1)实践考核,分组任务;(2)理论考核:课上讨论、抢答、课堂测验。

非正常情况下列车运行组织

(1)设备故障下的行车组织:考核学生办理ATC、联锁设备故障接发列车作业情况。

(2)人工排列列车进路的方法:考核学生手摇道岔一次作业标准,手摇道岔操作要求,手摇道岔确认锁闭常用方式。

(3)电话闭塞行车作业:考核学生对“电话闭塞法接发列车作业的使用条件、书面命令操作注意事项、电话闭塞法接发列车作业流程、车站值班员在接发列车过程中的岗位职责与作业标准”等技能的掌握情况。

(4)判断双线反方向行车、列车退行、列车推进、列车越站、和模拟救援列车的行车组织方法:考核学生对特殊情况下的行车组织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能确认救援列车的开行条件并组织救援列车开行情况。

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及在设备故障情况时的行车组织能力及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其中,(2)、(3)实践考核,分组任务;(1)、(4)理论考核:课上讨论、抢答、课堂测验;结合某行车事故案例,分析事故中各岗位参与人员的操作标准,分析事故中各项操作的执行标准。

施工及工程列车运行组织

(1)填写《施工作业令》;识别施工计划类别:考核学生能否正确识别施工计划类别;能否按照规定,正确、规范填写《施工作业令》,会正确识读施工作业令。

(2)请点施工案例,主站行车值班员请、销点过程中工作注意事项:考核学生对施工组织请点、销点流程以及施工过程中安全防护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

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其中,(1)实践考核,分组任务;(2)理论考核:课上讨论、抢答、课堂测验;案例分析,巩固学生对施工基础知识的掌握。

行车事故处理与预防

近年国内外地铁发生的运营事故案例、乘客落轨被撞击案例,未出清线路等案例:考核学生能否正确分析事故发生的条件,模拟事故发生时的事故报告过程;能否结合案例提出应急预案。

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此模块为理论考核:通过课上讨论、抢答、课堂测验;案例分析,巩固学生对行车事故处理与预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建议

(一)根据高职政策对人才培养思政所需达到的要求,以及岗位职业标准确定思政目标,实施育人工作

项目中每一任务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职成〔2014〕6号、教职成〔2015〕6号、《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政策为指引,以《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员》职业标准(行业版)、《DB13∕T 2850-2018城市轨道交通站务员服务规范》为依据,进行课程思政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设计,在突出学生能力目标培养的同时,渗透对学生爱岗敬业、工匠精神、团结合作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二)根据调研,按照岗位中的典型任务,整合、完善课程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本着“立足职业需求,注重素质能力培养,突出实用、强调知行合一”的原则,将学习内容确定为行车组织基础、行车信号系统、行车调度指挥、车站行车作业组织、车辆基地作业组织、正和非常情况下列车运行组织、施工及工程列车运行组织、行车事故处理与预防等项目,项目下设置相应任务,并按照岗位新要求和行为发展前景,完善课程内容,并注重学习中树立工作过程中的纪律意识、责任意识、服从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贾俊玲                                         编写日期:2020年12月

二级院审批:现代服务学院                             审批日期: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2016051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32                   

总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一门专业课程。通本课程立足于学生城轨专业学生基本素养养成,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礼仪、城轨车站客运服务、乘客投诉处理等专业知识,与后续课程《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等专业课程衔接,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对城市轨道车站的站台岗、厅巡岗、客运值班员、客服中心等职业岗位的分析,确定本课程设计思路是:以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必须、够用为原则,在内容上突出“四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课程编排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时,采用“理论讲解+实践训练+考核验收”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车辆、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车站、线路、运营组织及安全管理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整体把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各部组成及运营组织与管理。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及了解城市轨道交通产生和发展历史。

(2)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相关专业知识。

(3)了解城市轨道工程相关知识。

(4)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与维修相关知识。

(5)基本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相关知识。

(6)基本掌握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相关知识。

(7)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分析轨道交通线路的种类及作用。

(2)能够认识轨道的不同部件。

(3)掌握轨道交通车站相关设备并能够进行简单维护。

(4)能够正确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工作原理。

(5)能够正确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2)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优秀的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概述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的基本特性。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的基本内容。了解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客运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

教学重点:

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的基本特性。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基本礼仪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人员的基本仪容礼仪,掌握化妆的基本步骤和技巧;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人员的着装规范;掌握站姿、坐姿、行姿以及手势的具体要求,并能在工作中熟练应用;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人员的规范服务用语。

教学重点: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人员的着装规范

教学难点: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人员的规范服务用语

第三章  城市轨道车站客运服务

教学内容与要求:

掌握一卡通充值服务、售票服务、补票服务及处理坏票服务的流程和细节,能处理乘客常见票务问题;掌握安检服务的流程和细节,减少乘客纠纷的产生;掌握自助售票服务和监票服务的流程和细节,能引导乘客安全快速地进出站;掌握乘客候车服务和车站广播服务的流程和细节,保证乘客在站台的安全;掌握列车司机服务和车站维修人员服务的服务细节,增加乘客满意度;能利用车站客运服务的一般技巧更好地为乘客服务。

教学重点:

一卡通充值服务、售票服务、补票服务及处理坏票服务的流程和细节,能处理乘客常见票务问题

教学难点:

检服务的流程和细节,减少乘客纠纷的产生

第四章  乘客投诉处理

教学内容与要求:

能够分析乘客投诉的原因;掌握乘客投诉处理的基本原则;掌握乘客投诉处理的基本步骤;明确如何才能减少投诉的发生。

教学重点:

乘客投诉处理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乘客投诉处理的基本步骤。

第五章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

教学内容与要求: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了解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掌握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教学难点: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

  城轨客运服务的基本特性。

  城轨客运服务的基本内容。

  城轨客运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

4

 

4

 



2

第2章:

  城轨客运服务人员的基本仪容礼仪。 

  化妆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城轨客运服务人员的着装规范。

  站姿、坐姿、行姿以及手势。

  城轨客运服务人员的规范服务用语。

8

4

4


3

第3章:

  客服中心服务。

  站厅服务。

  站台服务。

  列车司机服务、车站维修人员服务

  特殊乘客服务

12

6

6


4

第4章:

  乘客投诉的原因。

  乘客投诉处理的基本原则。

  乘客投诉处理的基本步骤。

8

4

4


5

第5章: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4

2

2


学 时 总 计

36

20

16


 

(三)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目标

能够合理利用实训教学设备,了解并掌握城轨客运服务基本规范及基本技能,具备初步的客运服务能力;能够利用实训设备开展探究性学习,形成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能够对实践操作进行分析与评价,实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   

2.实践教学要求

(1)教学场所中应设置理论教学区和实训教学区,最好在理论教学区中还能设置学习讨论区,配备课程中学习任务所需的持图、车标、图片、轨道交通杂志和计算机网络查询等。

(2)为保证教学效果,建议每位指导老师负责和指导15-20个学生,学生分组控制在4-5人。

(3)为配合实践教学,老师在讲受或演示教学中,尽量使用多媒体设备,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配备丰富的课件、DVD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4)在见习、实习中,要侧重了解行业企业发展方向、站务员岗位标准、轨道交通的新技术新工艺。

3.实践教学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化妆、着装

2


2

项目二 站姿、坐姿、行姿

2


3

项目三 票务处理

2


4

项目四 站厅服务

2


5

项目五 站台服务

2


6

项目六 乘客投诉处理

4


7

项目七 服务质量评价

2


合     计

16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本课程主要选用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材:《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主编高蓉,人民交通出版社,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教参:《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礼仪》,邢丽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职业教育系列教材轨道交通类。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礼仪》,余莉、李洁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高等职业院校“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材。

网站:http://www.sues.edu.cn

(二)教学方法 

1.问题导向法

本课程内容较多,内容也相对较散。可在不同内容中设置相应的问题,或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促进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所需要的知识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知识进一步的掌握了解,保证在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可以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点。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以解决站务岗位出现种种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思路,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

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它以具体实际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分析研究其内在的规律性,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明确、实际、生动,富于吸引力和启发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选取行业企业典型工作案例,通过观摩-研讨-总结提升的环节,

引导学生体会典型案例的精妙之处,加深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技能。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充分利用学习通网络教学资源,致力“全资源课程”建设,展现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完整性和开放性。教材、案例、标准、教案、课件、授课录像、疑难解答、互动平台、线上课程均全面开放,教学资源形式载体多样,全面满足学习者学习需要。

(四)师资条件

要求担任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应熟悉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知识,需要有较广的专业知识面,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具有系统的学科知识和语言教学能力。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在设计教学考核方式时,不再简单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和单一的期末考试等做法,结合课程特色推行多样化的开放式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考核。通过出勤考评、过程考评、知识考评等,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等进行全面评价。   

(二)考核评价标准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综合考核的办法,即过程考核加期末考核。

过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平时成绩为:出勤情况、提问成绩、作业成绩,共100分。实践操作成绩100分。

终结性考核为实践操作考试,满分100分。

总成绩=平时成绩成绩×20%+实践操作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70%。

七、教学建议  

(一)本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初步了解城轨客运服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规范;通过实例讲解、模拟演练等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动手操作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二)本课程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并重,以城轨运营管理人员职业素养提升为价值取向。重视学习的体验和互动,强调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专业知识与技能。

(三)作业内容以课内内容的延伸巩固为主,注重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在每一教学单元结束后,结合本单元所学的专业技能,引导课下开展实践拓展。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大纲审批

编写教师:何玉玲                             编写日期:2020年12月30日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群共享课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 36                    

总学分:

课程类型:理实一体化课

学时/学分: 60/4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性质、地位 

本课程所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城市 轨道交通企业,在城市轨道交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 调度指挥工作、客运组织管理和乘客服务工作,具有基本专业技术 、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考虑城轨站务岗位需求,兼顾职业素养的养成,将 本课程定位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2.主要学习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客运组织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强烈的责任意识与稳定的心理素质,  以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职业素养。同时为学生获取中级,客运值班员职业资格提供支撑,并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

3.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前续课程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站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础”、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运用”等一般专业课,让学生首先掌握城轨交通基础 设备对城轨运营的影响,继而才能更好的运用设备解决客运组织问题。

4.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学习将为今后学生学习“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等后续专业课奠定 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立足客运岗位,结合国标,以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为基础,有针对性的 确定了课程教学的知识 、能力 、素质目标。其中知识目标中包含有基础知识、 操作知识、拓展知识;能力目标中包含有单一性专业技能和综合性专业技能;素质目标则主要考虑学生责任意识、心理素质 、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的养成。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该能够:

1.知识目标

   ( 1 )  描述不同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筑构成,车站的客运设备布局与 客流的关系; 理解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的概念、宗旨和客运组织工作的基本特 点 、基本要求;绘制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关系图。

   ( 2 )  描述车站导乘设备设施 、升降设备 、火灾报警设备 、站台门 、电话系 统及视频监视系统、综合后备盘等的用途、种类和设置要求,掌握导乘设备设施、升降设备、火灾报警设备、站台门 、电话系统及视频监视系统 、综合后备盘等的 操作要点。

   ( 3 )  描述车站管理基本制度 、车站各岗位的职责,掌握车站值班站长、行 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售票员、站厅站务员、站台站务员的作业流程,熟练掌握车站日常运作程序。

   ( 4 )  描述客流的概念、分类、产生和特点,客流调查的种类、方法和统计指标含义;理解客流预测的作用,了解客流预测的常见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学会应用指数平滑法计算客流预测相关数据;了解客流的特征、动态特点及演变规律,学会制订客流计划。

   ( 5 )  描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组织的原则、车站日常客流组织的具体内容;重点掌握换乘客流组织、大客流组织和突发事件客流组织的工作方法和作业程序。

   ( 6 )  掌握车站发生/发现火灾、乘客意外伤害事件、大面积停电、可疑物品、站台事故、恐怖袭击事件等突发事件时的处理原则及作业程序。

2.能力目标

  ( 1 )  能根据不同车站类型,合理布置车站设备,以减少客流交叉,进一步加强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绘图能力。

  ( 2 )  能根据车站平面的不同布置合理布置车站设备设施的位置,能按照车站各项设备设施的操作标准正确规范操作相关设备,能在设备出现故障时做出正确及时的处理。

  ( 3 )  能在掌握车站管理基本制度后,制作车站各岗位的排班表;能在掌握车站各岗位的职责和作业流程后,扮演车站各岗位进行各岗位的作业流程演练;能在掌握车站日常运作程序后,分角色进行车站开站 、巡查 、关站作业演练。

  ( 4 )  能独立完成对城轨交通客流特点和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工作;能解决指数平滑法的应用问题;能充分理解客流的基本特征、客流动态特点和演变规律,通过站间到发客流斜表相关数据,独立完成区间断面客流量的推算及断面客流图的绘制工作。

  ( 5 )  能全面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组织的内容,按规定完成各不同岗 位在车站不同地点的日常客流组织工作;能按标准作业程序,分工种协作完成换乘客流组织、大客流组织和突发事件客流组织工作。

  ( 6 )  掌握应急设备的操作技能;具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基本技能。

3.素质目标

   ( 1 )  初步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工作的岗位意识。

   ( 2 )  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职业素养。

   ( 3 )  建立各岗位的责任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 4 )  培养良好的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建模计算预测客流量、推算区 间断面客流量等实践能力。

   ( 5 )  建立良好的职业岗位能力,应急处理能力。

   ( 6 )  培养良好的岗位安全意识和职业素质,熟练掌握各类规章规则,严格 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作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

4.思政目标

  ( 1 )培养学生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 )培养学生“平凡人,做平凡事,成就不平凡”的这会责任感;

  ( 3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

  ( 4 )培养学生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下的大国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认同感。

三、课程实施和建议

建议本门课程学生线上学习32学时,在线学习时长占线上评价成绩的百分之三十。学银在线-《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

课程学习网址: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tail/227398058

1.课程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模块设计,相应知识 、技能要求和学时安排如表 1 所示。


表 1 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

模块

知识要求

技能要求

学时

安排

认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

了解不同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 筑构成,车站的客运设备布局与客流的关系;理解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 的概念、宗旨和客运组织工作的基本特点、基本要求;绘制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关系图。

能根据不同车站类型,合 理布置车站设备,以减少 客流交叉,进 一步加强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绘图能力。

6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设施使用

掌握车站导乘设备设施、升降设 备、火灾报警设备 、站台门、电话系统及视频监视系统、综合后备盘等的用途、种类和设置要求,掌握导乘设备设施、升降设备、火灾报警设备、站台门、电话系统及视频监视系统、综合后备盘等的操作要点。

能根据车站平面的不同布 置合理布置车站设备设施 的位置,能按照车站各项 设备设施的操作标准正确 规范操作相关设备,能在 设备出现故障时做出正确 及时的处理。

16

车站日常运作 管理

了解车站管理基本制度、车站各岗位的职责,掌握车站值班站长、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售票员、站厅站务员、站台站务员的作业流程,熟练掌握车站日常运作程序。

能在掌握车站管理基本制 度后,制作车站各岗位的  排班表;能在掌握车站各 岗 位 的 职 责 和 作 业 流 程 后,扮演车站各岗位进行 各岗位的作业流程演练;能在掌握车站日常运作程 序后,分角色进行车站开站 、巡查、关站作业演练。

8

客流调查与预测

了解客流的概念 、分类 、产生和特点,客流调查的种类、方法和统计指标含义;理解客流预测的作用,了解客流预测的常见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学会应用指数平滑法计算客流预测相关数据;了解客流的特征,动态特点及演变规律,学会制订客流计划。

能独立完成对城轨交通客流特点和影响因素的系统 分析工作;能解决指数平 滑法的应用问题;能充分 理解客流的基本特征、客 流动态特点和演变规律, 通过站间到发客流斜表相 关数据,独立完成区间断 面客流量的推算及断面客 流图的绘制工作。

8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组织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组织的原则、车站日常客流组织的具体内容;重点掌握换乘客流组织、大客流组织和突发事件客流组织的工作方法和作业程序。

能全面了解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客流组织的内容,按 规定完成各不同岗位在车 站不同地点的日常客流组 织工作;能按标准作业程 序,分工种协作完成换乘 客流组织、大客流组织和 突发事件客流组织工作。

16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掌握车站发生/发现火灾、乘客意 外伤害事件、大面积停电、可疑物品、站台事故、恐怖袭击事件等突发事件时的处理原则及作业程序。

掌握应急设操作技 能;具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基本技能。

16
机动2
合计72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混合式教学)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取多种教学方法,比如:

角色扮演法:由于客运组织工作需要多工种协同作业,非常适合运用角色扮 演法 。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分别扮演值班员 、值班站长等角色,教师承担“导 演”角色,帮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感悟职业角色内涵 、体验职业岗位 情感,从而建立一定的职业认同感。

四阶段教学法:通常安排在任务的“参与式学习”环节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向学生描述任务 、说明目标 、展示教具,并检测学生已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讲解操作要点;第二阶段“教师示范”,通过示范让学生知道“做什么,  怎么做”;第 三阶段“学生模仿”,尽量不打断学生模仿过程,要求学生独立描述工作过程,说 出注意事项;第四阶段“练习总结”,告知练习时间,建立学生间的友好互助关系,指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

表 2 所示即为相关教学法在课程下设 6 个模块中的应用情况。


表2相关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 

序号

模块名称

主要教学法

辅助教学法

1

认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

现场教学法

头脑风暴法

2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

 

 使用

四阶段教学法

实物教学法

3

车站日常运作管理

角色扮演法

仿真教学法

4

客流调查与预测

头脑风暴法

概念图法

5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组织

角色扮演法

桌面演练法

6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仿真教学法

头脑风暴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学情分析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突破等,建议选用任 务引领,教师演示 、学生操作,混合式教学。本课程采用了多种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的手段。

“云课堂”手机 APP 主要用于学习任务的“预习”、“前测”、“后测”、“拓展练习,并 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做出及时评价,包括网上评价和课堂评价。

“智慧职教”和“职教云”平台给学生自学提供了丰富的图片 、视频资料,  课程配套课件,电子教材,微课录像等教学资源。

学生们利用实训室内的仿真、实物设备完成学习任务,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下 感受工作氛围。

为了满足学生进一步提高技能、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在教学设计中还可适 量安排部分任务在城轨车站现场完成。

以上多种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无疑为优化教学过程 、改善教学效果、提高 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教学评价

通过以考促学能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配合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精心设计考核内容、评价指标及能力培养侧重点,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教学评价参考表 3 完成。


表3课程教学评价方式

 

考核

阶段

 

模块

 

考核方式

 

能力培养侧重

平时成绩

20%


教师评价


形成性

考核

30%

客运工作组织

模拟演练

团队协作能力

AFC 系统应用

抽题实操

动手能力

 

票务管理

完成报表

(手工+电 子)

 

严谨细致能力

乘客票务事务处理

抽题作答  (笔试)

表达能力

 

客流调查与预测

文案设计  (成果汇   报)

 

书写能力

 

客流组织

分工种大客流模拟 演练

 

应急处理能力

终结性

考核

50%

终结考核

综合答辩  ( 口试)

期末统考  (笔试)

综合职业能力


4.课程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

图书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等。

   ( 1)  教材选用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9。

   ( 2)   图书 、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 、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 、借阅。其中专业类图书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相关技术文献 、规范 标准 、手册 、图书 、图纸 、电子图书等,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务案例类图书和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学术期刊。

   ( 3)  数字资源配备基本要求

建设和配置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 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数字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 满足教学。

城市轨道交通教学资源库

学习网站

http://www.icve.com.cn/ (智慧职教)

http://www.icourses.cn/home/ (爱课程) 

https://www.icourse163.org/ (中国大学 mooc) 

http://daxue.imooc.com/ (慕课大学) 

5.师资队伍

教学团队由多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兼职教师组成。

专任教师要求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具有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具有交通运输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扎实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每 5 年累计不少于 6 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兼职教师主要从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 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

作经验,能承担课程与实训教学 、实习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

6.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所需的教学设施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必需

的专业教室 、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 1)  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配备多媒体计算机 、投影设备 、白板,接入互联网  (有线或无线),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 2)  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

具备各模块实践教学所需的实训设备,实训场所面积及台位数能满足 40 人/ 班同时开展实训教学的需要。

   ( 3)  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选择能够提供开展客运组织实践的轨道交通运输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实 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 、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 。与 专业建立紧密联系的校外实训基地应在 3 个以上。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124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30 学时         

总学分:2 学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职业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主要介绍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道岔、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六大部分的内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是学习具体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基础技术课程之一。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设计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线路及车站的规划、设计等的相关知识,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线路站场的系列知识,包括概念、内容及应用、同时学会一定的识图、制图的基本技能,为今后开展车站、线路的工作奠定基础。并能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及操作规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写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初步形成应对车站设备应急处置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为从事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有关岗位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点、线、面的组成,理解网络化运营的概念;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及计算过程。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的要求;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轨道的结构组成,道岔的组成及简单画法;

  掌握七类配线的作用及配线的设计要点、类型及其特点;

  掌握车辆基地的构成及其作用;

  掌握列检库、月检库、洗车库等设计及设备设置要求;

  掌握车辆基地总体布局要求及多种形式;

  掌握车站的主要类型及构成。

2、能力目标:

  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基础工作;

  能够对不同线路进行命名,能够识别不同类线路的区别,能够进行线路的选线、线路路由的确定、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设计等工作。

  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钢轨结构,不同类型的钢轨接头连接方式,掌握扣件的主要性能和主要参数,识别整体道床的不同类型、路基的各种断面形式,明确防脱护轨的原理,以及在高架线上设置防脱护轨的地段。

3、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求实的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实施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教学要求: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由来及各种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的特征;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过程、方法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线网结构。

第二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教学要求: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一般规定和步骤;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标志及信号标志的设置和意义;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分布及辅助线的分布;掌握线路平纵断面设计方法,对于圆曲线和缓和曲线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三章:城轨交通地下及高架结构

教学要求: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明挖法、暗挖法以及特殊情况下的施工方法等,地下结构的埋深、地下结构的断面形式等;掌握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结构的组成、高架结构净空大小的规定、高架结构的排水系统以及隔声屏设施。

第四章:城市轨道交通结构

教学要求:掌握钢轨的作用和结构、钢轨类型;掌握钢轨接头的分类;掌握扣件的主要性能和主要参数;掌握碎石道床的优缺点,掌握整体道床的类型;掌握防脱护轨的原理; 掌握轨道轨距的定义、曲线轨距加宽的标准、曲线外轨超高的设置。

第五章:道岔

教学要求:了解道岔的分类;了解单开道岔基本组成和作用;了解影响侧向过岔速度因素及提高过岔速度的途径;了解影响直向过岔速度因素及提高过岔速度的途径;了解道岔病害;了解道岔各部分病害整治维修。

第六章:城市轨道交通车站

教学要求:了解车站规划的总体基本原则;了解越行站的主要布置图并会分析优缺点。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

教学要求: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具体要求;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的总体规划设计,包括地址选择、规模设计、线路和设备布局、平面布置设计等;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停车场、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停车场的功能布局方案、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停车场功能设施布局原则。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 1 章: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4

2

2


2

第 2 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6

4

2


3

第 3 章:城轨交通地下及高架结构

2

2

0


4

第 4 章:城市轨道交通结构

2

2

0


5

第 5 章:道岔

8

4

4


6

第 6 章:城市轨道交通车站

4

3

1


7

第 7 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

4

3

1


学 时 总 计

30

20

10



(三)实践教学

(1) 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设备的功能、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 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 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 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实练

2


2

项目二:线路平面图设计;线路纵断面图设计

2


3

项目三:道岔结构认知;手摇道岔操作

4


4

项目四:车站结构认知

1


5

项目五:车辆段组成认知

1


合     计

1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高职规划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建立了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内容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建议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 体现龙江地区铁道交通产业特点。

建议教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主编:李飞燕 人民交通出版社参考教材:

孙艳英.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 机械工业出版社

宋键.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设计》 中国铁道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积极探索现代教学方法。按照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据专业属性和职校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在本课程教学中,可以选择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库:

l   课程文档库。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进度计划等。

l   媒体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

l   扩充性教材库。包括实例选编、阅读书目、音像资料等。

l   实践指导库。包括实践活动指导书、实践活动任务书、实践活动报告单、实践活动评价表等。

l   学生评价考核库。包括各章习题、实际任务的解决等。

(四)师资条件

本课程的专任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有理想信念、有良好职业道德、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轨道交通运营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运营管理技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化资源应用和开发能力。

兼任教师主要从相关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具有扎实的运输管理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能承担本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等教学任务。

  六、考核评价

教学评价方法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自评或互评,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评价,体现协作精神。评价内容包括能力评价和素质评价。能力评价由知识运用、实际操作动手和创新开拓能力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素质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转换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社会能力。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性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生产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并采取必要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学生成绩评定采用理论与实践分开独立考核,加大平时考核比重,注重实践操作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每次考卷的试题、考分进行存档和科学分析,平时注重习题的批改,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反馈意见用于改进教学。

本课程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梁振羽                                编写日期:2020.01.05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018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36 

总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城 市轨道交通客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以及应 急处置方法和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应对各种不同安全事 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开设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等课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和 运营安全、票务管理和车站设备等相关知识,为城市轨道交通客运中各种突发事 件应急处置等后续教学环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学习领域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各岗位的工作过程,以各组成单元为 载体,设计了 5 个学习情境,即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概述、城市轨道交通应急 管理、车站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行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恶劣天气应急处理。5 个学习情境为并行关系,包括了本学习领域所要学习的所有知识与技能,如火灾 毒气应急处理知识与技能、恐怖事件的应急处理知识与技能、台风、暴雪、地震、 水灾等应急处理的知识与技能、车站主要运营设备故障的应急处理知识与技能、 乘客受伤事故的应急处理知识与技能等。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边讲边练, 讲练结合,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可以到企业去进行 实习实训。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需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融入到每一 个教学任务中去,同时锻炼学生与人协作、计划组织、自主学习能力,熟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各岗位安全操作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 理解并熟悉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等相关知识,掌握各种不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职业意识、应对各种不同运营突 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为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突发事件的定义、内容、分类和处理原则;学会编制应急预案;熟练掌 握车站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和流程;掌握行车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及方法;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自然灾害和恶劣天气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达到了解和掌握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相关 知识,让学生做到严格遵守各类突发事件处理规定和流程,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 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和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应对各种不同突 发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遇事沉着冷静、应对自如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以人为本,责任重于泰山” 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勤于思考、做事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良好作风,陶冶学生的爱岗敬业和工匠精神。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概述

教学要求:了解突发事件的含义和分类,理解突发事件的特征,掌握突发事 件的处理原则。 

教学重点:理解突发事件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

教学要求:了解应急管理有关术语和定义、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和应急培训 知识,理解应急处置的四个阶段和应急演练有关知识,掌握应急工作原则和应急预案体系有关知识以及应急信息通报原则。 

教学重点:理解应急处置的四个阶段和应急演练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应急工作原则和应急预案体系以及应急信息通报原则

第三章 车站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教学要求:了解车站突发事件的类型,理解车站不同突发事件的应对原则, 掌握各类车站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车站不同突发事件的应对原则 

教学难点:掌握各类车站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

第四章 车站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教学要求:了解行车突发事件的类型,理解不同行车突发事件的应对原则, 掌握各类行车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行车不同突发事件的应对原则 

教学难点:掌握各类行车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

第五章 恶劣天气应急处理

教学要求:了解恶劣天气预警信号和种类,理解不同恶劣天气的应急处理原 则,掌握各种恶劣天气的应急处理方法和各岗位职责。 

教学重点:理解不同恶劣天气的应急处理原则 

教学难点:掌握各种恶劣天气的应急处理方法和各岗位职责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 1 章: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概述 

2、 第 2 章: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 

3、 第 3 章:车站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4、 第 4 章:行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5、 第 5 章:恶劣天气应急处理 

(三)实践教学1.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训,使学生能够爱岗敬业,积极主动工作,养成遵守操作 规程,工作整洁、有序、爱惜仪器设备的良好习惯,能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坚 持原则、一丝不苟的依据标准进行操作,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遵守劳动纪律,注 意安全,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协作精神,坚持努力学习,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和勤奋工作的基本素质。

2.实践要求

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深入了解正确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性,理解实践应用 不同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熟练掌握各种不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和不同岗 位职责,树立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责任意识和岗位协同能力。

3.实践课时安排 


序号实践项目学时备注
1项目一站台门故障应急处理演练2
2项目二乘客受伤救助演练2
3项目三电梯事故应急处理演练2
4项目四突发性大客流应急处理演练2
5项目五车站突发火灾事件应急处理演练2
6项目六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演练2
7项目七道岔故障应急处置演练2
8项目八强暴雨出入口水淹事件应急处理演练2
合计
16

   

五、课程实施建议

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材编写建议、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评价建 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教材的选择立足职业需求,突出实用性;注重学科特色和能力养成。本课程 选择的教材是刘奇、徐新玉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5 年 1 月第一版。教材围绕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基本知识,选择各工作单元及其 程序编制设计教学内容,共五个学习情境,十二个教学任务。采用工作任务导向 模式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的学习领域组织各个单元,每个 单元根据现场应急处理实际工作系统性地归纳提炼若干典型工作任务,每个工作 任务都有各自理论知识部分和实践技能演练任务,做到理实一体、学思结合,突 出教材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 授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案例法、情景模拟、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合作 探究法等。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文字教学资源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等相关杂志及图书资料。 2.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 PPT 课件、视频案例、线上教学视频资源、超星尔雅平台软件。 3.主要参考书目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 李宇辉 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一版 2011 年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 王靓 于赛英 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一版 2016 年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 连义平 中国铁道出版社第一版 2012 年 《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刘利莉 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一版 2017 年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 孟祥虎 孙巧玲 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一版 2015 年

(四)师资条件

校内建有设施完备的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我校和哈尔滨地铁集团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 场所。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有一个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均为 硕士研究生,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圆满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提供了良 好的师资保障。

六、考核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期末随堂考查、平时成绩、实践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 核,其比例依次为 50%、20%、30%。 1.期末考核评价方式 期末考核方式为随堂笔试,主要考核理论知识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理论知识部分的考核主要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城轨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基 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考核主要是以案例分析的 方式,考核学生面对具体问题如何应对处理的能力。随堂考查的题型主要是简答 题和案例分析题,成绩为百分制,但占课程总成绩的 50%。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2.平时成绩(过程考核) 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20%。平时成绩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堂发言和作 业等来考核。考核从学生的回答思路、所回答的知识点和仪态以及作业的完成情 况来评定,满分为 100 分。 3.实践成绩 实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30%。实践成绩主要通过学生对课程具体实践内容 完成情况来考核。考核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规范和熟练程度及团队合作 等方面来评定,满分为 100 分。

七、教学建议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优化组 合;课堂传授,作为学生的顾问和向导为前提,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 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 学过程中,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做完示范操作后,学生会有各种问题,要及 时解决并找出共性问题统一处理,为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积极引导学生提 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李文秀                        编写日期:2021 年 7 月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章》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01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                       

总学分:4

一、课程的性质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章》课程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云因组织架构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全面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所涉及的主要场所、设备及岗位,掌握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与作业标准、行车主要设备的操作维护规则以及安全管理规则。

二、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模块化教学要求,按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场所和作业模块,课程共设置5 个学习单元,以各岗位作业场所及工作过程为基础,将各类运营规章融于具体作业流程中,并将“学中做”,“做中 学”的理实一体理念融入教学。 每个学习章节均按照事物普遍认知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作为每 个学习任务设计的基本思想,再结合各职业岗位基础能力不同的需求,将学习任务按 照“认知-记忆-应用”的模式进行设计。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岗位和作业程序。理解并熟悉各种规章制度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为后续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的开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城市轨道交通主要行车设备

(2)掌握与本专业岗位相关设备的功能与使用

(3)了解城市轨道交通主要作业岗位及其相关系

(4)熟悉车站主要客运规章制度

(5)了解车辆运用、检修管理体制

(6)熟悉车辆运用管理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1)能阐述车站行车作业基本要求与作业制度

(2)能分析车站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

(3)能阐释车辆运用管理的基本知识

(4)能总结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规程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共享知识的能力,即团队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知识传播能力,即交流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获取、领会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

(6)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分析判断的能力。

(7)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择

教材的选择立足职业需求,突出实用性;注重学科特色和能力养成。本课程选择的教材是刘奇、徐新玉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民交通出版社 2020 年8月第3版。教材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基本规章制度,选择各工作场所及其作业程序设计教学内容,共五个学习模块,十二个教学任务。采用工作任务导向模式组织教学内容,每个单元根据现场实际作业岗位和作业流程系统性地归纳提炼若干典型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有各自理论知识部分和实践技能演练任务,做到理实一体、学思结合,突出教材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线 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案例法、情景模拟、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五、考核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期末随堂考查、平时成绩、实践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比例依次为 50%、20%、30%。

1.期末考核评价方式

期末考核方式为随堂笔试,主要考核理论知识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理论知识部分的考核主要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城轨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考核主要是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考核学生面对具体问题如何应对处理的能力。随堂考查的题型主要是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成绩为百分制,但占课程总成绩的 50%。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2.平时成绩(过程考核)

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20%。平时成绩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堂发言和作业等来考核。考核从学生的回答思路、所回答的知识点和仪态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定,满分为 100 分。

3.实践成绩

实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30%。实践成绩主要通过学生对课程具体实践内容完成情况来考核。考核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规范和熟练程度及团队合作等方面来评定,满分为 100 分。

六、教学建议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优化组合;课堂传授,作为学生的顾问和向导为前提,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做完示范操作后,学生会有各种问题,要及时解决并找出共性问题统一处理,为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七、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王泉                         编写日期:2021 年 12 月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及票务处理》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013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总 学 时:60学时       

课程类别: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 学 分:4学分   

一、课程性质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及票务处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票务岗位群(站务员、客运值班员、值班站长、以及票务管理员)的专业能力和岗位技能,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成为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并达到运营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

二、课程设计思路

第一,依据行业标准,基于学生顶岗实习、就业需求,参照对企业和行业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我们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法以超星平台为依托,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室开展做中学、学中教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第二,教学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在教学生票务管理知识、技能同时有机融入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与人协作、自主学习能力,树立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

第三,学习评价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重过程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生生、组间、组内等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提高学习参与度。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1.职业素养上重点培养学生安全操作、爱岗敬业、服务为民、责任担当、团队协作精神。

2.在知识技能上,培养学生具有AFC终端设备操作与维修、票务报表填写、异常票务处理、车站收款室管理等票务操作技能,具备票务岗位群票务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与乘客、同事、上级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异常票务处理的应急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素质目标

(1)养成较强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职业意识。

(2)具有较高票务处理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养。

(3)具有较强的票务突发事故的应变素质。

(4)具有一定的与乘客、同事、上级进沟通和交流能力。

(5)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不断获取新知识地进取心。

2.思政目标

(1)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

(2)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加强品德修养,培养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不贪小利的职业道德情操

(4)培养奋斗精神,刻苦学习,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实践创新

(5)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科学精神、工匠精神。

3.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概念、任务、管理内容,及票务系统与AFC系统关系。

(2)明确自动售检票系统概念,掌握票务系统专业术语。

(3)掌握轨道交通运营模式、补贴形式。

(4)掌握自动售检票系统的架构层次、理解其功能,掌握其布置原则、因素。

(5)掌握票制定义、种类,计程票制票价的计算方法。

(6)了解地铁车票发展史,掌握车票种类、不同类车票使用方法及规定。

(7)掌握车票发行和使用程序。

(8)掌握票务政策、票价优惠群体。

(9)掌握票务室、车站车票管理岗位设置,明确其职责。

(10)了解车票采购过程。

(11)掌握制作车票的工作类型,明确制作车票的流程和基本要求。

(12)明确车票配送流程、清楚车票清点交接事项。

(13)掌握定期、不定期回收车票的种类。

(14)掌握车票调配方法,票库领票、配收流程及注意事项。

(15)明确票库管理规定。

(16)掌握车票加封原则、方法。

(17)掌握车站车票流通过程。

(18)掌握车站车票交接、保管、盘点、开封清点、遗失及借用操作。

(19)了解单程票流失的原因,掌握控制单程票流失的措施。

(20)掌握半自动售票机(BOM)、自动售票机(TVM)、自动检票机(AG)内外结构构成、工作模式,了解其功能,掌握AG分类。

(21)掌握使用手摇升降器填装票箱票卡方法,掌握更换BOM、TVM、AG废票箱和票箱操作方法。

(22)掌握BOM日常发售、充值、补票、更新、退票、故障凭条处理操作及各种降级运营模式下的票务事务。

(23)掌握TVM充值、购票操作方法、钱箱、废钞箱更换方法,人工填装纸币找零箱方法,掌握TVM工作模式。

(24)掌握SC功能、巡检方法;票箱、钱箱初始化、领用、归还等操作方法;了解LC功能。

(25)了解自动查询机、自动问询机、便携式验票机、自动加值机功能及结构,掌握便携式验票机使用方法。

(26)了解票务报表种类,掌握报表填写总体要求、更改方法、作废处理方法。

(27)掌握报表整理、装订、保管要求。

(28)掌握《乘客事务处理单》、《TVM日营收结算单》、《客服员日营收结算单》、《车票耗损日报》等票务报表正确、规范填写方法。

(29)掌握票据的种类、保管方法。

(30)掌握发票、报销凭证换领作业定义与程序。

(31)了解台账含义、掌握台账种类。

(32)掌握车站现金构成及票款、备用金定义,了解备用金配发方法及用途,掌握票款、备用金的保管方法。

(33)掌握假钞的识别、处理方法。

(34)掌握客服中心站务员长短款处理。

(35)了解银行与车站兑零过程。

(36)掌握票款解行定义、方式、解行流程,《现金存款凭证单》规范填法和现金加封原则、方法。

(37)明确票务钥匙种类,掌握票务钥匙保管、使用、遗失、折损规定。

(38)掌握票务工器具、备品的含义、组成及功能,明确其管理规定。

(39)了解AFC系统降级运营模式分类。

(40)掌握各种降级运营模式的设置原则、时机和权限。

(41)掌握各种降级运营模式下的票务处理程序。

(42)掌握部分和全部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票机、自动验票机发生故障时的票务处理方法。

(43)掌握全部售票类设备发生故障、车站出现两类及以上AFC终端设备发生故障的处理方法。

(44)掌握列车晚点、越站、清客、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的票务处理方法。

(45)掌握清分概念、实质、要素,结算概念及清分规则。

(46)明确清分对象与清分的受益方。

(47)掌握票务清分方案。

4.能力目标

(1)能叙述自动售检票系各架构层次主要功能。

(2)结合自动售检票系统设备配置与布局因素、原则,会分析典型车站票务设备设置。

(3)会按区间分段和按里程分段计算票价。

(4)能够正确识别不同种类票卡,为乘客办理进闸出闸业务。

(5)具有辨识乘客证件使用能力,能判定票价的优惠对象。

(6)能够熟练、正确加封各类票卡,确保车票安全。

(7)能够准确、规范地进行车票配收作业。

(8)正确、规范填写车票《生产计划单》、《生产日志》、《生产出库单》、《配收计划单》、《配送明细单》等车票出库、配收报表。

(9)会分析单程票的流失原因。

(10)能够正确识别半自动售票机、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内部外部结构名称。

(11)具备人工填装票卡、填装纸币找零箱的能力。

(12)能够正确更换半自动售票机、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票箱、废票箱。

(13)能够运用半自动售票机熟练处理售票、充值、超时、超程、退票、补票、逃票、TVM故障凭条等乘客事务及各种降级运营模式下的票务作业。

(14)能够熟练、正确、规范更换自动售票机纸币钱箱、硬币钱箱、废钞箱。

(15)会指导乘客自助购票、自助充值、自助检票,会使用便携式验票机检验车票,引导乘客办理问题票。

(16)能够熟练处理半自动售票机、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简单常见故障,进行简单维护。

(17)能够熟练进行车站计算机系统操作,能够进行运营监控、运营数据查询以及运营报表生成,会用SC进行票箱、钱箱初始化、领用、归还操作。

(18)能够正确处理作废报表,规范地将报表装订成册。

(19)站务员、客运值班员、值班站长能够熟练、准确、规范地填写业务范围内的票务报表,并正确更改报表填写错误。

(20)站务员能够正确与客运值班员进行票据换领、结账工作(存根)。

(21)会为乘客正确办理发票、报销凭证换领作业。

(22)根据不同岗位任务,会填写相应报表及交接记录本。

(23)能够正确识别假钞。

(24)能够准确、规范进行现金交接。

(25)能够严格按《车站票务管理规定》规范、熟练地进行车站票款解行作业,会正确填写《现金存款凭证单》,会正确加封票款。

(26)能够正确进行票钥匙的保管及交接,能够处理票务钥匙的遗失情况。

(27)能够正确进行票务工器具、票务备品的分类管理及交接工作。

(28)能够熟练处理各种降级运营模式下的票务事务。

(29)能够熟练处理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发生故障下的票务工作。

(30)能够处理AFC终端设备同时发生故障时的票务工作,具备突发情况下票务应急处理能力。

(31)能够准确、规范、熟练处理列车晚点、越站、清客、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的票务事务,具备紧急情况下票务应急处理能力。

(32)能说明轨道交通票务收入清分的主要清分方法。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轨道交通票务系统和AFC系统认知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基本知识,掌握票制、运营模式、补贴形式内容,自动售检票系统的架构层次、功能,合理布局票务相关设备设施。

教学重点: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概念、任务、管理内容,及票务系统与AFC系统关系;明确自动售检票系统概念,掌握票务系统专业术语,掌握票制含义及分类,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模式、补贴形式,掌握自动售检票系统的架构层次、理解各层次主要功能,明确票务相关设备设施布局时考虑因素及原则。

教学难点:会计程票制的票价计算,讲清城市轨道交通票务工作与AFC系统基本关系、能叙述自动售检票系各架构层次主要功能,结合自动售检票系统设备配置与布局因素、原则会分析典型车站票务设备设置。

第二章   票卡认知

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车票管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正确识别不同类别的车票,掌握不同种类车票使用方法、规定及票务政策、票价优惠群体;了解票卡管理的三个层面(票库、车站、线路),掌握票务室、车站车票管理岗位设置,明确其岗位职责;了解车票采购过程;掌握制作车票的工作类型,明确制作车票的流程和基本要求;掌握车票配收流程,以及车票调配方法;掌握票务室、车站票卡加封、管理方法;理解票库管理规定;明确单程票流失的原因,掌握控制单程票流失的措施。

教学重点:掌握票务政策、票价优惠群体,普通单程票和预制单程票的区别;掌握票务室、车站车票管理岗位设置;掌握车票制作过程,明确车票配送流程、清楚车票清点交接事项;掌握定期不定期回收车票种类;掌握车票调配方法,票库领票、配收流程及注意事项;明确票库管理规定;掌握车票加封原则、方法;掌握车站车票流通过程;掌握车站车票交接、保管、盘点、开封清点、遗失及借用操作;掌握控制单程票流失的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规范填写车票《生产计划单》、《生产日志》、《生产出库单》、《配收计划单》、《配送明细单》等车票出库、配收报表;能够正确加封票卡,确保车票安全;能够正确进行车票配收作业;会分析单程票的流失原因。

第三章   票务设备操作与维修

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安全操作意识、为乘客服务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票务设备操作和设备维修业务素质;能够正确认识BOM、TVM、AG外部、内部结构名称,了解其功能,熟练操作BOM、TVM、AG、PCA、SC等设备,正确填装纸币找零箱和票卡,会处理BOM、TVM、AG简单故障并进行维护,了解自动查询机、自动问询机、便携式验票机、自动加值机功能。

教学重点:掌握BOM、TVM、AG外部、内部结构和工作模式,掌握BOM、TVM、AG废票箱、票箱更换方法,掌握BOM、TVM打印纸更换方法,掌握使用升降器填装票卡方法,掌握BOM日常票务如发售、充值、补票、更新、退票、故障凭条处理及各种降级运营模式下的票务操作,掌握人工填装纸币找零箱方法,掌握TVM购票、充值操作方法,掌握AG分类,掌握SC功能、巡检方法,票箱、钱箱初始化、领用、归还方法,掌握简单BOM、TVM、AG故障处理方法、维护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说出BOM、TVM、AG内外部结构名称,能正确更换BOM、TVM、AG票箱、废票箱,能正确安装BOM、TVM打印机的打印纸,能够正确填装纸币找零箱,为票箱填装票卡,能正确运用BOM为乘客办理票务作业,能够正确引导乘客购票、充值,能够正确使用PCA查验、引导乘客办理问题车票,会用SC进行票箱、钱箱初始化、领用、归还操作,能够进行简单的BOM、TVM、AG故障处理及维修。

第四章   票务报表填写

教学要求:学生具有报表填写严谨、规范意识、做好报表的安全保管工作;了解票务报表的种类,掌握报表填写总体要求、更改方法、作废处理方法,掌握报表整理、装订、保管要求,能够正确、规范填写地铁车站票务报表。

教学重点:掌握报表填写总体要求、更改方法、作废处理方法,掌握报表整理、装订、保管要求,掌握《乘客事务处理单》、《TVM日营收结算单》、《客服员日营收结算单》、《车票耗损日报》等票务报表规范填写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更改报表的填写错误,正确处理作废报表,规范地将报表装订成册,站务员、客运值班员、值班站长能够正确、规范填写业务范围内的票务报表。

第五章   车站收款室管理

教学要求:具有票据、台账、票务钥匙、票务工器具和备品、现金安全保管意识;了解台账含义,掌握台账种类,能安全管理票据、台账、票务钥匙、票务工器具和备品、现金,了解假钞的识别、处理方法,以及车站和银行的兑零方法,明确票款解行工作。

教学重点:掌握票据的种类、保管方法,掌握发票、报销凭证换领作业定义与程序;掌握台账种类;掌握车站现金构成,票款、备用金定义和保管方法;掌握假钞的识别、处理方法;掌握客服中心站务员长短款处理;掌握票款解行定义、方式、解行流程,《现金存款凭证单》规范填法和现金加封原则、方法;明确票务钥匙种类,掌握票务钥匙保管、使用、遗失、折损规定;掌握票务工器具、备品的含义、组成及功能,明确其管理规定。

教学难点:站务员能够正确与客运值班员进行票据换领、结账工作(存根);会为乘客正确办理发票、报销凭证换领作业;根据不同岗位任务,会填写相应报表及交接记录本;能够识别假钞;能够严格按《车站票务管理规定》规范、熟练地进行车站票款解行作业,会正确填写《现金存款凭证单》,会正确加封票款;能够正确进行票钥匙的保管及交接,能够处理票务钥匙的遗失情况;能够正确进行票务工器具、票务备品的分类管理及交接工作。

第六章   异常票务处理

教学要求:具有安全操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掌握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故障处理方法,全部售票类设备发生故障、车站出现两类及以上AFC终端设备发生故障的处理方法,以及非正常运营模式下的票务应急处理方法,具有突发事件、紧急情况下的应急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AFC系统降级运营模式分类,掌握各种降级运营模式的设置原则、时机和权限,掌握各种降级运营模式下的票务处理程序,掌握部分和全部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票机、自动验票机发生故障时的票务处理方法,掌握全部售票类设备发生故障、车站出现两类及以上AFC终端设备发生故障的处理方法,掌握列车晚点、越站、清客、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的票务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处理各种降级运营模式下的票务事务;能够处理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故障下的票务工作;能够处理AFC终端设备同时发生故障时的票务工作,具备突发情况下的票务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准确、规范、熟练处理列车晚点、越站、清客、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的票务事务,具备紧急情况下票务应急处理能力。

第七章   票款清分结算管理

教学要求:掌握票款清分结算概念及其规则明确票款清分的主体和清分方案,明确影响清分的因素和原则,明确清分对象与清分受益方;掌握票务清分方案。

教学重点:掌握清分结算概念、清分实质和因素、清分规则,明确影响清分的因素、原则和票款清分对象与清分的受益方,掌握票务清分方案。

教学难点:能说明轨道交通票务收入清分的主要清分方法。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轨道交通票务系统和AFC系统认知

6

4

2


2

第2章:票卡认知

12

6

6


3

第3章:票务设备操作与维修

12

2

10


4

第4章:票务报表填写

10

2

8


5

第5章:车站收款室管理

8

4

4


6

第6章:异常票务处理

9

5

4


7

第7章:票款清分结算管理

3

2

1


学 时 总 计

60

25

35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践教学目标

项目一:掌握票制含义及分类,明确票务相关设备设施布局时考虑因素及原则

项目二:学生具有车票管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掌握车票分类、不同种类车票使用方法及规定,票务政策、票价优惠群体;掌握票务室、车站车票管理岗位设置,明确其岗位职责;明确车票配送流程及票库管理规定,清楚车票清点交接事项;掌握车票调配方法,车票加封原则和管理方法。

项目三:学生具有安全操作意识、为乘客服务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票务设备操作和设备维修业务素质;掌握BOM、TVM、AG外部、内部结构和工作模式;掌握BOM、TVM、AG废票箱、票箱更换方法;掌握BOM、TVM打印纸更换方法;掌握使用升降器填装票卡方法;掌握BOM日常票务如发售、充值、补票、更新、退票、故障凭条处理及各种降级运营模式下的票务操作;掌握人工填装纸币找零箱方法;掌握TVM购票、充值操作方法;掌握AG分类;掌握SC功能、巡检方法,票箱、钱箱初始化、领用、归还方法;掌握简单BOM、TVM、AG故障处理方法、维护方法。

项目四:学生具有报表填写严谨、规范意识、做好报表的安全保管工作;了解报表的种类;掌握报表填写总体要求、更改方法、作废处理方法;掌握报表整理、装订、保管要求;掌握《乘客事务处理单》、《TVM日营收结算单》、《客服员日营收结算单》、《车票耗损日报》等票务报表规范填写方法。

项目五:具有现金安全保管意识;掌握车站现金构成,票款、备用金定义和保管方法;掌握假钞的识别、处理方法;掌握客服中心站务员长短款处理;掌握票款解行定义、方式、解行流程,《现金存款凭证单》规范填法和现金加封原则、方法。

项目六:具有安全操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掌握各种降级运营模式的设置原则、时机和权限;掌握各种降级运营模式下的票务处理程序;掌握部分和全部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票机、自动验票机发生故障时的票务处理方法;掌握全部售票类设备发生故障、车站出现两类及以上AFC终端设备发生故障的处理方法;掌握列车晚点、越站、清客、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的票务处理方法。

项目七:掌握清分结算概念、清分实质和因素、清分规则,明确影响清分的因素、原则和票款清分对象与清分的受益方;掌握票务清分方案。

(2)实践要求

项目一:会计程票制的票价计算;结合自动售检票系统设备配置与布局因素、原则会分析典型车站票务设备设置。

项目二:能够正确识别不同类别的车票;能够正确加封票卡;熟练进行车票配收作业。

项目三:能正确说出BOM、TVM、AG内外部结构名称;能正确更换BOM、TVM、AG票箱、废票箱;能正确安装BOM、TVM打印机的打印纸;能够正确填装纸币找零箱,为票箱填装票卡;能正确运用BOM为乘客办理票务作业;能够正确引导乘客购票、充值;能够正确使用PCA查验、引导乘客办理问题车票;会用SC进行票箱、钱箱初始化、领用、归还操作;能够进行简单的BOM、TVM、AG故障处理及维修。

项目四:能够正确更改报表的填写错误;正确处理作废报表;规范地将报表装订成册;站务员、客运值班员、值班站长能够正确、规范填写业务范围内的票务报表;能够识别假钞。

项目五:能够严格按《车站票务管理规定》规范、熟练地进行车站票款解行作业;会正确填写《现金存款凭证单》;会正确加封票款。

项目六:能够熟练处理各种降级运营模式下的票务事务;能够处理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故障下的票务工作;能够处理AFC终端设备同时发生故障时的票务工作;具备突发情况下的票务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准确、规范、熟练处理列车晚点、越站、清客、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的票务事务,具备紧急情况下票务应急处理能力。

项目七:能说明轨道交通票务收入清分的主要清分方法。

(3)实践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计程票制票价的计算、分析典型车站票务设备设置

2

城轨实训室

2

项目二:票卡辨识、票库领票及配票任务演练

6

城轨实训室

3

项目三:票务设备操作与维修

10

城轨实训室

4

项目四:票务报表填写

8

多媒体教室

5

项目五:车站票款集中解行任务演练

4

城轨实训室

6

项目六:车站终端设备部分、全部故障及紧急情况下票务处理任务演练

4

城轨实训室

7

项目七:设置情境,计算票价,引出清分方案

1

多媒体教室

合     计

35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择与编写

 1.教材选取原则

(1)立足职业需求,突出实用;

(2)注重学科特色,注重思政渗入、能力养成;

(3)强调知行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2.选用教材

陈如柏.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及票务处理[M].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

(二)教学方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任务导向法,辅之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学练结合等方法进行合作探究,并运用一平三端教学平台,辅助信息化教学媒体,如微课、微信群等进行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活动任务参与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AFC设备安全操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效、高效的与乘客、同事、上级进行人际沟通的能力,较强日常票务作业处理能力,和敏锐、从容不迫的异常票务事件应急能力。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文字教学资源

指教材、教参及相关图书资料,教参如下:

[1]方振、贺丽萍.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实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2]俸毅.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8.

[3]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票务管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4]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站务专业[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5]邵震球、于丹.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6]唐春林、筱玲、梁晓芳.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M].成都: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7]赵舜尧.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2.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

学习中,将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课程相关视频、PPT课件、习题库等资源运用一平三端超星尔雅教学平台向学生开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四)师资条件

1.教师专业素质

(1)通过不断培训、下站实践,已熟悉地铁车站票务(车站终端设备、票卡、票务报表等)作业。

(2)具有较强车站终端设备(TVM、BOM、AG、SC)操作能力;指导报表规范填写能力;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票务处理能力。

(3)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2.实训条件

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票务处理能力、票务设备操作提供了实训平台。校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室设有站台安全管理实训系统、进出站检票闸机、客服中心、自动售票机、自动查询机、车站计算机等票务设备,满足了票务技能实训需求;且专业师资力量具有为社会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服务的能力。校外,与哈尔滨地铁集团共同建设了满足学生见习、观摩、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实训基地。

3.教学配套设施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及票务处理》理论课学习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室配有一平三端教学平台,为学生课前学习、课后复习提供了较好的自主、合作、沟通交流环境;此外,学校开放性的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图书资源。

六、考核评价

(一)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具体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见表1-1。


表1-1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表

类别

考核点

建议考核方式

评分

比例

 

过程考核

平时

表现

课堂纪律、学习态度、考勤、课堂活动参与状态

超星学习通平台考核+教师课上考核+组内、组间考核

20%

模块

考核

轨道交通票务系统和AFC系统认知

理论考核,辅助实践考核

2%

票卡认知

实践考核为主,辅助理论考核

4%

票务设备操作与维修

实践考核

7%

票务报表填写

实践考核

5%

车站收款室管理

理论考核为主,辅助实践考核

5%

异常票务处理

实践考核

5%

票款清分结算管理

理论考核为主,辅助实践考核

2%

期末考核

试卷

考核学生对票卡认知、票务设备操作、票务报表填写、异常票务处理、车站收款室管理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设有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含问答题、票务报表填写、票务设备结构识图)等题型,考核学生对票务知识学以致用、灵活掌握的能力。

50%

合    计

100%


(二)课程考核评分细则

具体课程考核评分细则见表1-2。


表1-2课程考核评分细则表

类别

考核点

评分标准

过程考核

平时表现

学习态度(5%)

综合考核(30%)

课堂纪律、考勤10%

提问及活动参与情况5%

个人考核10%

小组考核20%

 

 

 

 

 

 

模块考核

 

 

 

 

 

 

 

 

 

 

 

 

 

 

 

 

 

 

 

 

 

 

模块考核

 

 

 

 

 

 

 

 

 

 

 

 

 

 

 

 

 

 

 

 

模块考核

 

 

 

 

 

 

 

 

 

 

 

 

 

 

 

 

 

 

 

 

模块考核

 

 

轨道交通票务系统和AFC系统认知

(1)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和自动售检票系统认知

(2)票务系统相关专业术语认知

(3)自动售检票系统架构与配置布局认知

 

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其中,(2)理论考核,依托一平三端教学平台进行课上讨论、抢答、课堂测验;(1)、(3)理论考核为主,辅之以实践考核,理论考核方法同(1),实践考核:分组完成计程票制票价的计算任务、根据情境会分析典型车站票务设备设置。

票卡认知

(1)票卡识别、使用方法及规定、票务政策、票价优惠群体

(2)票务室票卡管理

(3)车站票卡管理

 

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其中,(1)理论考核,依托一平三端教学平台进行课上讨论、抢答、课堂测验;(2)、(3)实践考核,分组完成领票、配票任务。

票务设备操作与维修

(1)半自动售票机操作

考点1:内外部结构、功能认知

考点2:废票箱、票箱更换

考点3:使用升降器填装票箱票卡

考点4:发售模块卡票处理

考点5:BOM售票、充值、退票、补票操、及故障凭条处理作

考点6:简单故障处理

(2)自动售票机操作

考点1:内外部结构、功能认知

考点2:废票箱、票箱、钱箱更换

考点3:找零箱人工装填纸币方法

考点4:TVM购票、充值操作

考点5:TVM票务故障处理

(3)自动检票机操作

考点1:内外部结构、功能认知

考点2:AG废票箱、票箱更换

考点3:会引导乘客验票进出闸机

(4)车站计算机系统操作

考点1:SC钱箱和票箱初始化、领用、归还操作

考点2:PCA领用、归还操作

考点3:车站设备监测操作

考点4:SC现金库存、更改、领用操作

考点5:票卡库存更改,领用配发操作

(5)便携式验票机

考点:PCA验票操作

考核学生票务设备操作技能;以及是否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是否具有安全操作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1)——(5)实践考核,分组任务。

票务报表填写

依据票务情境:

(1)完成乘客事务处理单填写考(2)完成TVM日营收结算单填写

(3)完成客服员日营收结算单填写

(4)完成车站车票耗损日报的填写

(5)完成乘客事务审批表填写

考核学生票务报表填写方法、报表纠错团队的处理方法,以及是否具备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1)——(5)实践考核,分组任务。

车站收款室管理

(1)模拟演练现金加封方法

(2)设置解行情境,完成《现金存款凭证单》的填写,模拟演练车站与银行票款集中解行任务。

(3)考核车站票据、台账,现金、票务钥匙、票务备品及工器具安全管理。

考核学生是否具备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1)、(2)实践考核,分组任务。(3)理论考核:依托一平三端教学平台进行课上讨论、抢答、课堂测验。

异常票务处理

设置各种异常票务处理情境:

(1)模拟演练降级运营模式下的票务处理任务

(2)模拟演练售票类设备(半自动售票机、自动售票机)故障时的票务处理任务

(3)模拟演练AFC终端设备同时故障时的票务处理任务

(4)模拟演练其他特殊情况下的票务应急处理任务。

考核学生异常情况下票务应急能力,以及处理方法。考核学生是否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是否具有安全操作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1)——(4)实践考核,分组任务。

票款清分结算管理

(1)清分结算概念、清分实质和因素、清分规则,影响清分的因素、原则

(2)票款清分对象与清分的受益方

(3)票务清分方案

(1)依托一平三端教学平台进行课上讨论、抢答、课堂测验;(2)分组任务:完成情境中票价计算,引出清分方案。







七、教学建议

(一)根据高职政策对人才培养思政所需达到的要求,以及岗位职业标准确定思政目标,实施育人工作

项目中每一任务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职成〔2014〕6号、教职成〔2015〕6号、《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政策为指引,以《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员》职业标准(行业版)、《DB13∕T 2850-2018城市轨道交通站务员服务规范》为依据,进行课程思政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设计,在突出学生能力目标培养的同时,渗透对学生爱岗敬业、工匠精神、团结合作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二)根据调研,按照岗位中的典型任务,整合、完善课程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及票务处理》本着“立足职业需求,注重素质能力培养,突出实用、强调知行合一”的原则,将学习内容确定为轨道交通票务系统和AFC系统认知、票卡认知、票务设备操作与维修、票务报表填写、异常票务处理、车站收款室管理、票款清分结算管理等项目,项目下设置相应任务,并按照岗位新要求和行为发展前景,完善课程内容。

(三)采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运用一平三端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将地铁票务岗所需职业素养与知识、技能有机融入每一任务学习中。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贾俊玲                             编写日期:2020年12月

二级院审批:现代服务学院                 审批日期:

《高等数学》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2001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 学时

总学分:2 学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职业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在学习了中学数学课程、具备了数学基本概念理解与基本计算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等内容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验及观察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开展数学素质教育、培养学习者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知识、应用、技能、发展”为要素,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模块整合、案例教学、师生行动、合理评价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方面强调数学基础知识与理论在专业学习、工程实践、生活实际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突出数学应用的各种方法、手段和工具,在体验数学应用的同时,了解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应用与发展脉络,使之成为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一门课程。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微分方程的基础知识、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的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的数学概念、理论、方法、运算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原函数与不定积分、定积分、微分方程等基本概念和模型;

(2)熟练掌握极限计算公式与方法、导数计算公式和求法、极值与最值求法、凹凸性与拐点求法、不定积分公式、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用、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微元法、一阶微分方程求解方法等;

(3)掌握常用数学思想,包括: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极限思想、变化率思想、最优化思想、建模思想等思想。

2、能力目标:

(1)能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极限;

(2)会判断一般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

(3)能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导数与微分;

(4)能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积分;

(5)会求解简单的一阶微分方程;

(6)能熟练应用函数、极限、导数、积分、微分方程等求解相关应用问题,并会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推断、预测;

(7)会把数学思想迁移并应用到相关课程的学习中,进行数学问题分析和其他课程领域等实际问题的分析。

3、素质目标:

(1)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徳教育,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2)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以及反映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通过了解数学的发展和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意志;

(4)通过融入中国数学史和近现代数学家的故事,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5)通过数学建模能力的提升,培养其创新精神;

(6)通过教学中融入数学之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1、教学内容:映射与函数、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无穷大与无穷小、极限运算法则、极限存在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2、教学重点: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极限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连续函数的运算。

3、教学难点:极限存在准则,无穷小的比较,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极限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

(2)学生理解内容:极限存在准则,极限的连续性与间断点,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学生了解内容:映射与函数,无穷大与无穷小。

第二章(上):导数与微分

1、教学内容:导数的概念、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相关变化率、函数的微分

2、教学重点:导数的概念,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函数的微分。

3、教学难点: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相关变化率。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函数的微分。

(2)学生理解内容:函数的求导法则,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3)学生了解内容:相关变化率。

第二章(下):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1、教学内容:微分中值定理、罗比达法则、泰勒公式、函数的单调性与曲线的凹凸性、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值、最小值、函数图形的描绘、曲率

2、教学重点: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3、教学难点:泰勒公式,函数的凹凸性,函数图形的描绘。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2)学生理解内容:泰勒公式,函数的单调性与凹凸性,函数图形的描绘。

第三章:不定积分

1、教学内容: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的积分、积分表的使用

2、教学重点: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3、教学难点: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有理函数的积分。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2)学生理解内容: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3)学生了解内容:有理函数的积分,积分表的使用。

第四章:定积分

1、教学内容: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反常积分

2、教学重点: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3、教学难点: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反常积分。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2)学生理解内容: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3)学生了解内容:反常积分。

第五章:定积分的应用

1、教学内容:定积分的元素法、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教学重点:定积分的元素法。

3、教学难点: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2)学生理解内容:定积分的元素法。

(3)学生了解内容: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函数与极限

16

12

4


2

导数与微分

10

8

2


3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4

4

0


4

不定积分

14

10

4


5

定积分

8

4

4


6

定积分的应用

8

4

4


       学 时 总 计

60

42

18



(三)实践教学

(1) 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讲授法,结合习题训练,加强学生对典型问题的认识。

(2) 实验要求

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练习,巩固知识,加强技能。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在线微视频、图形图片、在线答疑讨论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使用MATLAB、微软数学、MathStudio等软件辅助学习。

(3) 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函数与极限

4


2

导数与微分

2


3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0


4

不定积分

4


5

定积分

4


6

定积分的应用

4


合     计

18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择与编写

建议教材:

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第七版. 高教出版社,2014.

参考书目:

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附册 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高教出版社,2014

(二)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精讲多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抽象问题具体化,多讲实例来帮助理解高度的抽象,加大习题的练习力度,以加深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注重讨论课与习题课,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高等数学的教学除体现本课程严密的逻辑体系外,也要反映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反映数学的发展趋势,吸收和采用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与先进的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力图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除教材外,应给学生指定相关的参考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议本课程每章安排章节测验,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库:

1.课程文档库。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进度计划等。

2.媒体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

3.扩充性教材库。包括实例选编、阅读书目、音像资料等。

4.实践指导库。包括实践活动指导书、实践活动任务书、实践活动报告单、实践活动评价表等。

5.学生评价考核库。包括各章习题、实际任务的解决等。

(四)师资条件

课程主讲教师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或助教三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同时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较高的业务水平与教科研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团队要求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敬业精神,具有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开发的能力,团队整体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工作成效显著,并具有课程带头人。

六、考核评价

通过考试手段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及性质、计算方法的掌握、理解的是否准确、全面、熟悉,而且要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处理具体问题综合、创造、归纳、概括等能力,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要求,完成了教学大纲所提出的目标、任务。

课程的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总评成绩满分为100分。

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40%,其中包括:平时作业(20%),考勤(10%)和平时测验(10%)三个部分。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试卷总分100分,答题时限为110分钟。

全套以100分计,客观性试题占40分左右,主观性试题占60分左右,客观性试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主观性试题包括证明题、计算题和应用题。

根据教学目标,对能力层次划分为“识记能力、理解能力、简单应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四个层次:

1.识记:要求能够识别和记忆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比例20%左右。

2.理解:要求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和论述,比例40%左右。

3.简单应用:要求能够运算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般的应用问题,30%左右。

4.综合应用:要求能够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比例10%左右。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梁振羽                                编写日期:2022.11.13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    

总学时数:32学时          

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智能运输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

教材:智能运输系统原理、方法及应用,严新平,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杨兆升主编,《智能运输系统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

陆化普编著,《智能运输系统》,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

黄卫等编著,《智能运输系统(ITS)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

杨佩昆编著,《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体系结构》,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杨佩昆编,《智能交通》,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一)总体目标:

《交通系统仿真基础》是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交通运输专业所必须的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学习交通系统仿真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连续系统仿真建模方法、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建模方法、混合系统仿真建模方法以及复杂适应系统仿真建模方法;掌握交通系统仿真的基本应用方法,包括出行行为分析建模与仿真、交通流理论与微观仿真建模、动态路径选择仿真建模等;了解国内外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的最新动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建立交通系统仿真项目所需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体系,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交通系统仿真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掌握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础理论和建模方法。

课程目标2:掌握各类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础模型和算法,包括活动-出行决策过程的建模仿真、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动态路径选择建模等

课程目标3:了解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开发与实现过程。

课程目标4:初步具备应用本课程所学交通系统仿真的思想、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综合性、系统性地解决交通系统仿真项目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4、毕业要求5和毕业要求10:

毕业要求观测点4-1. 能够基于交通运输科学理论,通过文献研究、调查、实验、模拟等方法,调研和分析交通运输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毕业要求观测点4-4. 能对交通运输调查、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观测点5-1. 了解交通运输专业常用的设备设施、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观测点10-1. 能就交通运输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表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观测点4-1

毕业要求观测点4-4

毕业要求观测点5-1

毕业要求观测点10-1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3



√


课程目标4




√


表2: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对应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1

第一章、第二章

课程目标2

第三章、第四章

课程目标3

第五章

课程目标4

第八章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交通系统仿真概论

1.教学目标

(1)了解交通系统仿真的特点、系统分类与系统模型;

(2)了解建模与仿真的概念框架,类型以及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步骤;

(3)了解交通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2.教学重难点

(1)系统分类及系统模型;

(2)系统建模仿真基本步骤;

(3)仿真技术发展趋势。

3.教学内容

(1)交通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

(2)仿真建模的概念框架与基本步骤

(3)交通仿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4.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自学

5.教学评价

能够掌握交通仿真系统的基本概念。

能够阐述交通仿真建模的基本步骤。

能够了解交通仿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对应课程目标1,毕业要求观测点4-1。

第二章 仿真建模的原理与方法

1.教学目标

(1)掌握连续系统仿真建模方法;

(2)掌握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建模方法;

(3)掌握混合系统仿真策略

2.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连续系统仿真建模原理;

(2)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策略;

(3)复杂适应系统仿真方法。

难点:

连续系统仿真算法、离散事件仿真时钟推进机制。

3.教学内容

(1)仿真建模的原理与方法

(2)连续系统仿真建模方法

(3)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建模方法

(4)混合系统仿真策略

(5)复杂适应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6)公交运行管理数据特征

(7)人口普查数据

4.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PBL、自学

5.教学评价

能够掌握连续系统仿真建模方法。

能够掌握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策略。

能够掌握混合系统的仿真策略。

对应课程目标1,毕业要求观测点4-1。

第三章 出行行为建模分析与仿真

1.教学目标

(1)掌握活动与出行的基本概念;

(2)掌握消费者行为理论、时空约束理论、随机效用理论;

(3)掌握基于出行的出行行为分析方法;

(4)掌握基于活动的出行行为分析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活动与出行的基本概念

(2)消费者行为理论

(3)时空约束理

难点:

仿真预测系统的结构与流程设计

3.教学内容

(1)出行行为分析的基本概念

(2)出行行为分析的基本理论

(3)出行行为分析的基本方法

(4)出行行为仿真预测系统

(5)出行行为分析模型标定

(6)出行行为仿真结果分析

4.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PBL、自学

5.教学评价

能够掌握活动与出行的基本概念,可以辨析两者的区别。

能够掌握费者行为理论、时空约束理论、随机效用理论。

能够掌握基于出行的出行行为分析方法。

能够掌握基于活动的出行行为分析方法。

对应课程目标2,毕业要求观测点4-4。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与微观仿真建模

1.教学目标

(1)掌握交通流、驾驶员、车辆、道路的交通特性

(2)掌握车辆跟驰模型;

(3)掌握车道变换模型。

2.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交通流特性;

(2)交通流理论分类;

(3)车辆跟驰模型基本原理。

难点:

车辆跟驰模型实现方法

3.教学内容

(1)交通流理论概述

(2)交通仿真模型的分类

(3)车辆跟驰模型

(4)车道变换模型

4.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CBL、自学

5.教学评价

能够掌握交通流、驾驶员、车辆、道路的交通特性

能够掌握车辆跟驰模型

能够掌握车道变换模型

对应课程目标2,毕业要求观测点4-4。

第五章 动态路径选择仿真建模

1.教学目标

(1)掌握时变出行需求OD获取方法;

(2)掌握路段阻抗模型、OD对间可选路径集、动态路径选择模型;

(3)掌握动态路径选择仿真控制;

(4)了解基于活动的模型与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集成。

2.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时变OD需求估计方法;

(2)可选路径集确定方法;

(3)动态路径选择算法;

难点:

迭代控制、收敛控制与路径搜索控制思想与实现方法

3.教学内容

(1)时变出行需求OD估计

(2)路段阻抗模型研究

(3)OD对间可选路径集的确定

(4)动态路径选择模型与算法

(5)动态路径选择仿真控制

(6)基于活动模型与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集成

4.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CBL、自学

5.教学评价

能够掌握时变出行需求OD获取方法;

能够掌握路段阻抗模型、OD对间可选路径集、动态路径选择模型;

能够掌握动态路径选择仿真控制;

能够了解基于活动的模型与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集成。

对应课程目标3,毕业要求观测点5-1。

第八章 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开发与实现

1.教学目标

(1)掌握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数据库需求;

(2)掌握中观仿真系统构建;

(3)掌握微观仿真系统构架。

2.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交通网络仿真系统应用需求;

(2)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数据库需求;

难点:

    中微观一体化仿真实现

3.教学内容

(1)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概述

(2)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需求分析

(3)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数据库需求分析及设计

(4)综合交通网络仿真输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中观交通网络仿真系统的构架与实现

(6)微观交通仿真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7)中微观一体化交通仿真实现

(8)综合交通网络仿真输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PBL、自学

5.教学评价

能够掌握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数据库需求;

能够掌握中观仿真系统构建;

能够掌握微观仿真系统构架。

对应课程目标4,毕业要求观测点10-1。

四、学时分配


表4: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章节

章节名称

学时分配

第一章

交通系统仿真概论

2

第二章

仿真建模的原理与方法

2

第三章

出行行为建模分析与仿真

6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与微观仿真建模

12(上机6)

第五章

动态路径选择仿真建模

12(上机6)

第八章

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开发与实现

2

总计

36


注:1、课程实践学时按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列入表格;

2、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基于问题(PBL)、案例(CBL)等方法。

五、教学进度

表5: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章节名称

内容提要

授课时数

作业及要求

备注

1


第一章交通系统仿真概论

第一章交通系统仿真概论

(1)交通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

(2)仿真建模的概念框架与基本步骤

(3)交通仿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2

作业:

1、完成课后教师指定的问答题。

要求:

1、能够掌握交通仿真系统的基本概念。

2、能够阐述交通仿真建模的基本步骤。

3、能够了解交通仿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


第二章仿真建模的原理与方法

第二章仿真建模的原理与方法

(1)仿真建模的原理与方法

(2)连续系统仿真建模方法

(3)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建模方法

(4)混合系统仿真策略

(5)复杂适应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6)公交运行管理数据特征

(7)人口普查数据

2

作业:

1、完成课后教师指定的问答题和计算题。

要求:

1、能够掌握连续系统仿真建模方法。

2、能够掌握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策略。

3、能够掌握混合系统的仿真策略。


3-5


第三章出行行为建模分析与仿真

第三章出行行为建模分析与仿真

(1)出行行为分析的基本概念

(2)出行行为分析的基本理论

(3)出行行为分析的基本方法

(4)出行行为仿真预测系统

(5)出行行为分析模型标定

(6)出行行为仿真结果分析

6

作业:

1、完成课后教师指定的问答题和计算题。

要求:

1、能够掌握活动与出行的基本概念,可以辨析两者的区别。

2、能够掌握费者行为理论、时空约束理论、随机效用理论。

3、能够掌握基于出行的出行行为分析方法。

4、能够掌握基于活动的出行行为分析方法。


6-11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与微观仿真建模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与微观仿真建模

(1)交通流理论概述

(2)交通仿真模型的分类

(3)车辆跟驰模型

(4)车道变换模型

12

作业:

1、完成课后教师指定的问答题和计算题。

要求:

1、能够掌握交通流、驾驶员、车辆、道路的交通特性

2、能够掌握车辆跟驰模型

3、能够掌握车道变换模型


12-17


第五章动态路径选择仿真建模

第五章动态路径选择仿真建模

(1)时变出行需求OD估计

(2)路段阻抗模型研究

(3)OD对间可选路径集的确定

(4)动态路径选择模型与算法

(5)动态路径选择仿真控制

(6)基于活动模型与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集成

12

作业:

1、完成课后教师指定的问答题。

要求:

1、能够掌握时变出行需求OD获取方法;

2、能够掌握路段阻抗模型、OD对间可选路径集、动态路径选择模型;

3、能够掌握动态路径选择仿真控制;

4、能够了解基于活动的模型与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集成。


18


第六章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开发与实现

第六章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开发与实现(1)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概述

(2)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需求分析

(3)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数据库需求分析及设计

(4)综合交通网络仿真输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中观交通网络仿真系统的构架与实现

(6)微观交通仿真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7)中微观一体化交通仿真实现

(8)综合交通网络仿真输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

作业:

1、完成课后教师指定的问答题。

要求:

1、能够掌握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数据库需求;

2、能够掌握中观仿真系统构建;

3、能够掌握微观仿真系统构架。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

隽志才等。《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科学出版社,2011年。

2.参考书:

《道路交通系统仿真》,裴玉龙等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交通系统仿真基及应用》,吴娇蓉、辛飞飞等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微观交通仿真分析指南》,孙剑等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七、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议采用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

 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

(一)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1)平时成绩占30%:各阶段内容结束后测试1~3题,进行阶段测试2-3次。按30%计入课程总成绩。

(2)期末考试占50%:试卷题型包括单选题、简答题、论述题和计算题四类,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最终按50%计入总成绩。

(3)上机考试占20%,完成2个上机操作,根据上机操作情况打分,按20%计入课程总成绩。

(二)评定方法

1.评定方法

课程成绩评定:课程成绩=平时成绩×30%+上机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50%。

成绩分数的具体构成如下:

表6:课程目标达成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成绩比例(%)

平时

课程实验

课程设计

课程实践

课程考试

课程目标1

4-1

9




15

24

课程目标2

4-4

6

10



10

26

课程目标3

5-1

6

10



10

26

课程目标4

10-1

9




15

24

合计

30

20



50

100

 

2.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分析

表7: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分析表

课程目标

对应考核形式

实际评测结果

(学生达到的平均水平)

对应总分

达成度

课程目标1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30%)/10*3+(期末考试对应试题平均分×50%)/10*3

9+15

=24

达成度=实际测评结果/对应总分

课程目标2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30%)/10*2+(课程实验成绩*20%)/2*1+(期末考试对应试题平均分×50%)/10*2

6+10+10

=26

达成度=实际测评结果/对应总分

课程目标3

平时考核

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30%)/10*2+(课程实验成绩*20%)/2*1+(期末考试对应试题平均分×50%)/10*2

6+10+10

=26

达成度=实际测评结果/对应总分

课程目标4

平时考核

上机表现

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30%)/10*3+(期末考试对应试题平均分×50%)/10*3

9+15

=24

达成度=实际测评结果/对应总分

 

(三)评分标准

1.期末考试评价标准

表8:期末考试评价标准

课程

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60

优

良

中

合格

不合格

A

B

C

D

F

课程

目标1

能完整、准确、清晰、熟练的掌握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础理论和建模方法

能基本完整和准确的掌握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础理论和建模方法,但不够清晰、熟练。

基本能掌握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础理论和建模方法,但内容有少量遗漏和错误,且模糊不清。

勉强能掌握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础理论和建模方法,但内容有较多遗漏和错误,且模糊不清。

基本无法掌握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础理论和建模方法。

课程

目标2

能完整、准确、清晰、熟练的掌握各类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础模型和算法

能基本完整和准确的掌握各类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础模型和算法,但不够清晰、熟练。

基本能掌握各类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础模型和算法但内容有少量遗漏和错误,且模糊不清。

勉强能掌握各类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础模型和算法,但内容有较多遗漏和错误,且模糊不清。

基本无法掌握各类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础模型和算法。

课程

 目标3

能准确的了解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开发与实现过程

能基本完整和准确的了解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开发与实现过程,但不够清晰、熟练。

基本能了解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开发与实现过程,但内容有少量遗漏和错误,且模糊不清。

勉强能了解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开发与实现过程,但内容有较多遗漏和错误,且模糊不清。

基本不了解综合交通网络仿真系统开发与实现过程。

课程

 目标4

能熟练应用本课程所学交通系统仿真的思想、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综合性、系统性地解决交通系统仿真项目实际问题

能熟练应用本课程所学交通系统仿真的思想、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综合性、系统性地解决交通系统仿真项目实际问题

基本能应用本课程所学交通系统仿真的思想、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综合性、系统性地解决交通系统仿真项目实际问题,但内容有少量遗漏和错误,且模糊不清。

勉强能应用本课程所学交通系统仿真的思想、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综合性、系统性地解决交通系统仿真项目实际问题,但内容有较多遗漏和错误,且模糊不清。

基本无法应用本课程所学交通系统仿真的思想、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综合性、系统性地解决交通系统仿真项目实际问题。


2.上机操作考查内容与评分细则:

表8:上机操作评分标准

课程

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60

优

良

中

合格

不合格

A

B

C

D

F

上机态度(10分)

按时提交上机报告,书写工整、内容完整。9-10分

基本按时提交上机报告,书写基本工整、内容符合符合要求。8分

基本按时提交上机报告,书写基本工整、内容有少量缺失。7分

基本按时提交上机报告,书写比较潦草、内容有一些缺失。6分

拖延提交上机报告,书写潦草、内容缺失严重。5分以下

上机报告

(90分)

上机报告过程、结果完整、正确;仿真流程图纸正确、规范、符合实际;结果评价中肯到位。81-90分

上机报告过程、结果基本完整、正确;仿真流程图纸正确、规范、基本符合实际;结果评价基本正确。72-80分

上机报告过程、结果基本正确;仿真流程图纸基本正确、基本符合实际;结果评价不到位。63-71分

上机报告过程、结果不太完整;仿真流程图纸不太正确、有一些不符合实际之处;结果评价不到位。54-62分

上机报告过程有遗漏,结果不正确;仿真流程图纸不正确、不符合实际;没有结果评价。53分以下

《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群共享课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 36

总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通信技术基础》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一门专业群共享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多种通信技术的特点、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培养学生具备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的能力,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可以结合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轨道交通车辆设备》等专业课程衔接,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通信技术基础》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结合我国目前轨道交通与通信信息技术行业的实际情况,紧跟时代步伐,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根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计划,把握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和依据。

课程设计以“夯实基础,着眼应用,跟进发展”为基本思路,以通信传输过程为主线,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和实用性。做到通信原理的理论知识讲解清晰适度,各类通信系统应用的介绍具体实用,并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当前通信领域的热门技术。教学过程中以具体的问题或任务引出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并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对通信技术的理论知识不要求过度深入,避免复杂的数学推导,而是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阐明相关概念并对典型技术进行分析,体现高职教学对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的理念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通信技术相关实验平台构建各种通信电路,并分析波形与相关参数,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精益求精、不断探索的求学精神,以及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通信信号、通信系统、信号的传输、模拟信号数字化、无线通信技术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整体掌握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了解通信技术。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通信信号的专业知识。

(2)掌握通信系统的相关专业知识。

(3)掌握模拟信号的数字化相关知识。

(4)掌握数字信号多路复用与复接相关知识。

(5)基本掌握无线通信技术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通信系统的设计需求,独立完成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案。

(2)能够根据设计方案,使用通信模块实现数据传输的能力。

(3)掌握通信系统数据获取与处理技术的能力。

(3)掌握通信系统设备管理及维护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2)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优秀的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信号的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与要求:

理解通信信号的概念;掌握不同信号的特征;掌握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的使用。

教学重点:

通信信号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难点:

使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分析信号的特点。

第二章   通信系统的概述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掌握通信系统的传输方式;掌握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教学重点:

通信系统的组成。

教学难点:

使用示波器,分析不同的码型和编码方式。

第三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教学内容与要求:

掌握模拟信号数字化的过程;掌握脉冲编码调制方式;了解差分脉冲编码调制过程。

教学重点:

通信系统中模拟信号数字化的意义及过程。

教学难点:

使用示波器,分析脉冲编码方式。

第四章   数字信号多路复用与复接

教学内容与要求:

掌握通信系统时分复用的概念;了解通信系统复接技术的概念;掌握数字信号多路复用和复接的区别。

教学重点:

通信系统时分复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复用和复接的区别。

第五章   无线通信技术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无线通信技术的分类;掌握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

根据需求分析,选择合理的无线通信技术,完成系统设计。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

  信号基础概述

  信号的描述

  信号的分类

4

4



2

第2章:

  通信系统概述

  通信的定义

  通信系统的组成

  通信系统的分类

  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4

4



3

第3章:

  模拟信号数字化

  脉冲编码调制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4

4



4

第4章:

  数字信号多路复用与复接

  时分多路复用

  复接的概念和方法

4

4



5

第5章:

  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的分类

  蓝牙技术

  Wi-Fi技术

  RFID技术

  ZigBee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技术

16

16



学 时 总 计

36

36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本课程主要选用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材:《通信技术基础》,主编刘建成,北京邮电出版社,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教参:《通信原理与通信技术》,主编张卫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物联网通信技术及应用》,主编范立南,清华大学出版社,高校转型发展系列教材。

(二)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向法

本课程内容较多,内容也相对较散。可在不同内容中设置相应的问题,或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促进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所需要的知识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知识进一步的掌握了解,保证在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可以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点。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它以具体实际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分析研究其内在的规律性,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明确、实际、生动,富于吸引力和启发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选取行业企业典型工作案例,通过观摩-研讨-总结提升的环节,

引导学生体会典型案例的精妙之处,加深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技能。

3.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

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充分利用学习通网络教学资源,致力“全资源课程”建设,展现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完整性和开放性。教材、案例、标准、教案、课件、授课录像、疑难解答、互动平台、线上课程均全面开放,教学资源形式载体多样,全面满足学习者学习需要。

(四)师资条件

要求担任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应熟悉通信技术相关专业知识,需要有较广的专业知识面,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具有系统的学科知识和语言教学能力。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在设计教学考核方式时,不再简单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和单一的期末考试等做法,结合课程特色推行多样化的开放式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考核。通过出勤考评、过程考评、知识考评等,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等进行全面评价。   

(二)考核评价标准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综合考核的办法,即过程考核加期末考核。

过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平时成绩为:出勤情况、提问成绩、作业成绩,共100分。

终结性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满分100分。

总成绩=平时成绩成绩×40%+期末考核成绩×60%。

七、教学建议  

(一)本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初步了通信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案例分析、视频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及原理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意识。

(二)作业内容以相关网络资源的研讨与拓展为主,注重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在每一教学单元结束后,结合本单元所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平台,开展拓展性学习。同时,针对典型性的案例,引导通过研究讨论,进行深入性学习,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加深理解,澄清误区,理论提升,将学习引向深入。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邵丹                            编写日期:2023年10月6日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智能运输系统》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智能运输系统(ITS)

总学时数:32学时          

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基础。

教材:智能运输系统原理、方法及应用,严新平,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杨兆升主编,《智能运输系统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

陆化普编著,《智能运输系统》,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

黄卫等编著,《智能运输系统(ITS)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

杨佩昆编著,《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体系结构》,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杨佩昆编,《智能交通》,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课程内容简介:

智能运输系统是当前国际交通运输研究的前沿领域,是高等院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重要课程。内容包括国内ITS的发展现状与趋势,ITS的技术基础,ITS的主要应用领域,ITS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ITS》是当前国际交通运输研究的前沿领域,是高等院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重要课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计算机、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ITS的研究和开发在国内逐渐展开,针对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就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本科生掌握国际、国内ITS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掌握ITS的技术基础,了解ITS的主要应用领域,认识ITS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国际、国内ITS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2.掌握ITS的主要技术构成、技术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了解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智能控制技术、GPS和GIS技术、交通仿真技术以及动态交通分析技术等;

3.掌握ITS的主要应用领域;了解城市信号控制系统、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自动车辆驾驶系统、自动收费系统、先进的物流系统、智能综合运输系统等;

4.认识ITS发展的若干问题;了解ITS的标准化、体系框架、教育培训与研究以及ITS的评价问题。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ITS》授课课时分配表

章节

课时数

1.绪论

2

2.ITS的体系框架与标准

4

3.ITS技术基础

6

4.ITS规划及设计

4

5.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4

6.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4

7.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4

8.先进的车辆系统

2

9.先进的货运管理系统

2

合 计

32

 

本课程的内容共分9章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ITS概述,国外ITS发展历程与趋势,我国ITS发展历程与现状。

重点及难点:ITS得起源、内涵及技术发展趋势。

第二章 ITS的体系框架与标准

主要内容:国外ITS体系框架,我国ITS体系框架,ITS的标准化。

重点及难点:体系框架的定义及组成,我国ITS体系框架的物理及逻辑框架,ITS标准化的组织及实施。

第三章 ITS技术基础

主要内容:ITS技术特点,交通信息采集技术基础,交通信息预处理与融合技术,交通信息传输技术,交通信息的显示技术,交通的智能控制技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重点及难点:GPS、GIS、GPRS、识别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四章 ITS规划及设计

主要内容:ITS规划的原则、方法和步骤,ITS需求分析与预测,ITS系统的功能分析与设计,ITS方案设计实施及评价,规划软件介绍。

重点及难点:ITS功能分析及设计的目的、原则、方法及程序。

第五章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主要内容:定时式脱机控制系统,感应式联机控制系统,基于多智能体的区域交通控制系统。

重点及难点:交通流信息采集技术及评价方法。

第六章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主要内容:交通监控系统,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交通事件管理系统。

重点及难点:电子警察、ETC。

第七章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主要内容: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含义与发展,服务内容与组成与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及发展。

重点及难点: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作用、特点及目标,国外典型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导航系统,我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应用实例。

第八章 先进的车辆系统

主要内容:先进车辆系统的功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自动公路系统。

重点及难点: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辅助系统。

第九章 先进的货运管理系统

主要内容:货运管理系统的功能及系统组成,车辆管理系统,特殊货运系统。

重点及难点:危化品、客运车辆管理系统。

三、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结合课程已形成的授课特点,以教师讲授为主,采取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四、成绩考核方式

考查。

五、制定本大纲的有关说明

课后可适当布置2-3题的作业,以加强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也进一步了解学生所掌握的情况,以达到帮助提高学习的目的。

《汽车材料》专业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汽车材料

学时:60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一、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 

《汽车材料》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与前后续课程的关系

前修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材料力学》;后续课程:《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发动机电控技术》、等。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汽车的构成和汽车材料的分类。

(2)掌握了解石油、汽油、柴油等各种燃料的使用性能及注意事项。了解汽车的一些其他代用燃料.

(3)掌握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作用、性能、以及注意事项、了解并掌握齿轮油、润滑脂的使用性能以及注意事项.

(4)掌握液力传动油、汽车制动液、汽车防冻液的使用性能要求、规格和使用注意事项。了解其他工作液的使用性能要求、规格和使用注意事项.

(5)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能与结构、掌握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掌握常用金属材料以及典型汽车零件金属材料的选用。

(6)了解车用橡胶材料的品种以及汽车轮胎的类型和结构;掌握汽车用塑料的性能、种类及应用;掌握汽车玻璃的性能、种类及主要用途;掌握其他非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应用.

(7)了解汽车美容的含义;掌握汽车美容用品。

2.能力目标

(1)掌握汽车材料分类、金属材料概念。

(2)了解汽车燃油使用性能及评定指标,能够正确选用各类汽车燃料;了解汽车新能源及油料管理技术。

(3)掌握汽车润滑材料的分类、特性、规格、选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4)汽车工作液主要规格的辨别、能够合理选择、正确使用各种汽车工作液。

(5)掌握汽车用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热处理方法,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金属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特点、用途及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掌握强度、塑性及评价指标,硬度、韧性、疲劳强度及评价指标,了解工艺性能;掌握热处理的概念、目的,了解热处理原理;钢的正火、退火、淬火、回火含义及目的;表面热处理的目的、种类,自学钢的热处理新技术部分。

(6)掌握汽车常用非金属材料种类、应用、性能特点以及汽车新能源等的应用状况及发展动态。掌握橡胶、玻璃的特性、种类,了解其一般用途及在汽车上的应用。

(7)了解常用汽车美容材料的种类、用途。

3.素质目标

在进行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同时,结合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逐步使学生树立:

责任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成本意识C6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爱岗敬业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课题及学时分配表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绪论

2

2

金属材料的性能

4

3

汽车用钢铁材料

4

4

汽车用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4

5

汽车用非金属材料

4

6

汽车用燃料

4

7

汽车用润滑材料

4

8

汽车用工作液

4

9

汽车轮胎

4

合计


52


四、课程内容

一.绪论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说课

2.汽车材料的应用、组成与展望;

【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材料的性质、地位;

2.了解教学内容较目标;

【教学方法】讲授法

二.金属材料的性能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  金属的力学性能;

2.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教学目标】

1.  掌握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2.  理解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三、汽车用钢铁材料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和性能及相互关系;

2.钢铁的热处理方法及选用;

3.钢铁材料的分类、性能、牌号及应用;

【教学目标】

1 .掌握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和性能及相互关系;

2.了解钢铁的热处理方法及选用;

3。熟悉钢铁材料的分类、性能、牌号及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汽车用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  常用有色金属的分类、性能、牌号及应用;

2.  汽车上常用有色金属的性能、识别及选用;

【教学目标】

1。熟悉常用有色金属的分类、性能、牌号及应用;

2.了解汽车上常用有色金属的性能;

3。会识别及选用汽车上常用的有色金属;

【教学方法】讲授法

五.汽车用非金属材料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  常用非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能及组成;

2.  汽车上常用非金属材料的性能、识别及选用;

【教学目标】

1。熟悉常用非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能及组成;

2。了解汽车上常用非金属材料的性能;

3.会汽车常用零部件选用非金属材料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六.汽车用燃料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  汽车用汽油、柴油的使用性能及评价指标;

2.  车有汽油、柴油的牌号和规格;

3.  车有汽油、柴油的合理选用和正确使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汽车用汽油、柴油的使用性能及评价指标;

2.掌握车有汽油、柴油的牌号和规格;

3。学会车有汽油、柴油的合理选用和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七.汽车用润滑材料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  发动机润滑油、车辆齿轮油和润滑脂的使用性能;

2.  发动机润滑油、车辆齿轮油和润滑脂的分类、牌号和规格;

3.  发动机润滑油、车辆齿轮油和润滑脂的合理选用和正确使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发动机润滑油、车辆齿轮油和润滑脂的使用性能;

2。掌握发动机润滑油、车辆齿轮油和润滑脂的分类、牌号和规格;

3。学会发动机润滑油、车辆齿轮油和润滑脂的合理选用和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八.汽车用工作液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  汽车制动液、防冻液和液力传动油的使用性能;

2.  汽车制动液、防冻液和液力传动油的分类、牌号和规格;

3.  汽车制动液、防冻液和液力传动油的合理选用、正确使用和检查、更换操作;

【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制动液、防冻液和液力传动油的使用性能;

2.掌握汽车制动液、防冻液和液力传动油的分类、牌号和规格;

3。学会汽车制动液、防冻液和液力传动油的合理选用、正确使用和检查、更换操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

九.汽车轮胎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 汽车轮胎的使用性能;

2。 汽车轮胎的基本结构、分类和规格;

3. 汽车轮胎的选配和规律使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汽车轮胎的使用性能;

2.  掌握汽车轮胎的基本结构、分类和规格;

3.  学会汽车轮胎的选配和规律使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考试课,重点考核基础理论知识.

六、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由作业和出勤、及课堂提问和实验成绩组成。

成绩比例按规定:平时占30%,期末占70%;平时成绩:作业及提问占60%,出勤占40%。

七、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     《汽车应用材料》    白树全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汽车材料》       朱军          北京出版社

 《汽车材料》       马世伟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汽车机械识图》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 学 时:72学时                   

总 学 分:4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汽车机械识图》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针对汽车机电维修工岗位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高职汽修专业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之一.主要培养学生识图技能和空间想象力、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构思、分析和表达工程问题的能力及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它实质上是教给学生如何从二维平面的“图”来想象三维空间的“体"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常用图形的画法;理解投影基础、组合体、机件及标准件、常用件的表达方法;熟练识读汽车零件图、装配图。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与汽车运用的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理解各课程间相互渗透的支撑关系,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

本课程构建于《高等数学》、《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之上。

2.后续课程

《汽车机械识图》的后续课程是:《汽车构造》、《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 《汽车底盘诊断与检修》、《汽车使用性能检测》等课程。

(三)课程改革的理念

《汽车机械识图》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基于汽车机电维修工岗位能力的需要而进行的。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是教学体系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以产学结合和实习实训是重要教学方法。在《汽车机械识图》的教学中,把理论学习与汽车运用的实际相结合,更加讲求实效,减少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叠,注重改造重组,侧重实用,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

(四)课程设计的思路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是以汽车维修典型工作任务来构建工作任务化的课程体系。《汽车机械识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的教学设计方面围绕“能力培养”这一主线,以企业实际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确定课程教学项目。突出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汽车构造》等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使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

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在调研和分析汽车零配件加工企业、维修与服务行业职业岗位(群)及任职要求的基础上,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今后从事的汽车维修操作工、汽车评估与鉴定员等不同的岗位,根据汽车机械基础知识、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综合开展研讨,制定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本课程标准确保教学内容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零件图、装配图的分析等内容主要采用汽车相关案例进行教学.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汽车机械识图》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常用图形的画法;理解投影基础、组合体、机件及标准件、常用件的表达方法;熟练识读汽车零件图、装配图。

(二)能力目标

《汽车机械识图》主要培养学生识图技能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构思、分析和表达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中、高级维修技能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三)素质目标

《汽车机械识图》课程培养学生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总体设计


课程

学习情境

学时分配

汽车机械识图

学习情境1  

  制图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共4

学习单元1  

  制图国家标准与规定

  尺寸标注

  常用绘图工具

2

学习单元2  

  几何作图

  平面图形的画法

2

学习情境2   

  投影基础

共8

学习单元3  

  投影的基本知识

  三视图的形成与对应关系

2

学习单元3  

  点、线、面的投影

2

学习单元4  

  基本几何体的投影

  立体的表面交线

2

学习单元5  

  轴测图

2

学习情境3   

  组合体

共4

学习单元7 

  组合体的形体分析

  组合体的画法

2

学习单元8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读组合体视图

2

学习情境4   

  机件的表达方法

共8

学习单元9  

  视图

2

学习单元10  

  剖视图

2

学习单元11  

  断面图

  其他方法

 

2

学习单元12  

  识读剖视图综合图样

2

学习情境5   

  标准件与常用件

共8

学习单元14  

  螺纹

  螺纹紧固件

2

学习单元15  

  键连接、销连接

2

学习单元16   

  齿轮

2

学习单元17   

  轴承

  弹簧

2

学习情境6   

  零件图

共6

 

学习单元18   

  零件图概述之一:

  零件图的作用、内容及零件视图选择

2

学习单元19   

  零件图概述之二:

  轴套类零件、盘盖类零件、叉架类零件、箱体类零件

2

学习单元20   

  零件图的尺寸标注与技术要求

  零件的测绘与零件图的识读

2

学习情境7  

  装配图

共6

学习单元22  

  概述

2

学习单元23  

  装配图的尺寸与技术要求

2

学习单元23  

  识读装配图

2

总计

44


(二)教学要求


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1  制图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参考学时

4

学习目标

1. 了解机械图样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2.理解国家标准及标准代号的含义,熟悉国家标准的内容;

3.掌握各种图线的应用和画法、尺寸的标注方法、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常用图形的作图方法;

4.能够正确分析平面图形。

学习单元

教学方法建议

单元名称

载体

1.制图国家标准、规定尺寸标注、常用绘图工具

粉笔盒

以“粉笔盒”提出问题:

如何在图纸上表达?尺寸如何标注?

2.几何作图、平面图形的画法

各种基本几何体

如何画基本几何体?

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2  投影基础

参考学时

8

学习目标

1. 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性质;

2.理解并掌握三视图的形成和投影规律、三面投影图中点、线的投影规律;

3.掌握典型平面体、回转体的投影特点和规律及平面体、曲面体截交线的形成;

4.了解轴测图的种类、性质,掌握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学习单元

教学方法建议

单元名称

载体

1. 投影的基本知识、

三视图的形成与对应关系

铅笔

以“铅笔”提出问题:

铅笔在三视图上有什么对应的关系

 

2. 点、线、面的投影

三视图的立体模型

怎样在三视图上找出点、线、面的投影?

3. 基本几何体的投影立体的表面交线

教室内的暖气管道上下水管相交处

如何在图纸上表达管道相交处的形状?

4. 轴测图

简单零件模型

讲轴测图的画法,并让学生动手画

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3  组合体

参考学时

4

学习目标

1. 了解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和表面连接关系;

2.掌握用形体分析法分析组合体、组合体的画法、尺寸基本和尺寸种类;

3.能够完整、清晰地标注组合体的尺寸;

4.能够读懂较复杂的组合体视图。

学习单元

教学方法建议

单元名称

载体

1.组合体的形体分析、组合体的画法

组合体模型

分析组合体的组成,在此基础上画组合体

2.组合体的尺寸标注、读组合体视图

组合体模型

分析组合体的组成并画出图形,标出完整的尺寸

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4  机件的表达方法

参考学时

8

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基本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局部放大图画法、标注方法和应用场合;

2. 掌握常用简化画法和规定画法

3.了解第三角画法原理与应用;

4.能识读用各种表达方法的综合图样。

学习单元

教学方法建议

单元名称

载体

1. 视图

组合体模型

从不同方向观察组合体模型,并给予表达

 

2. 剖视图

可分组合体模型

以可分组合体模型观察剖视图并给予表达

3,断面图其他方法

 

可分手组合体模型

以可分组合体模型观察断面图形并给予表达

4. 识读剖视图综合图样

组合体模型

以大作业的形式与学生共同分析剖视图综合图样

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5  标准件与常用件

参考学时

8

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基本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局部放大图画法、标注方法和应用场合;

2. 掌握常用简化画法和规定画法

3.了解第三角画法原理与应用;

4.能识读用各种表达方法的综合图样。

学习单元

教学方法建议

单元名称

载体

1。 螺纹、螺纹紧固件

螺纹连接实物

找一找教室内的螺纹连接,观察它的作用,讲解标准画法

2. 键连接、销连接

自行车

观察自行车上键、销的作用,讲解标准画法

3,齿轮

汽车减速器

通过观察减速器,分析齿轮的作用,讲解标准画法

4.轴承、弹簧

汽车减速器

通过观察减速器,分析轴承的作用,讲解标准画法

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6  零件图

参考学时

6

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基本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局部放大图画法、标注方法和应用场合;

2,掌握常用简化画法和规定画法

3.了解第三角画法原理与应用;

4.能识读用各种表达方法的综合图样。

学习单元

教学方法建议

单元名称

载体

1.零件图概述之一:

零件图的作用、内容及零件视图选择

汽车零件实物

分析零件特点,找出表达零件的方法

2.零件图概述之二:轴套类零件、盘盖类零件、叉架类零件、箱体类零件

汽车上的轴套类零件、盘盖类零件、叉架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实物

观察各类零件的特点,讲解零件的画法

3。零件图的尺寸标注与技术要求零件的测绘与零件图的识读

习题集中代表性题目

与学生共同分析中讲解零件图的尺寸标注与技术要求零件的测绘与零件图的识读

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7  装配图

参考学时

6

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基本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局部放大图画法、标注方法和应用场合;

2. 掌握常用简化画法和规定画法

3. 了解第三角画法原理与应用;

4.能识读用各种表达方法的综合图样。

学习单元

教学方法建议

单元名称

载体

1. 概述

铣刀头装配图

分析铣刀头装配图的作用、内容及表达方法

2. 装配图的尺寸与技术要求

铣刀头装配图

分析铣刀头装配图的装配关系、尺寸关系技术要求

3. 识读装配图

铣刀头装配图

与学生共同分析铣刀头装配图,讲解如何识读装配图







四、课程教学条件

(一)学生基础

 对《汽车机械识图》课程学习的学生,应具有普通高中毕业的知识水平。特别要具有一定的物理学知识,如力学、运动学、液力学等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数学、几何学等知识。

(二)教师条件

高职教育属于技能型教育,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应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教学的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五、课程考核

设计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并理论到实践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力。设计以技能型综合大作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并设计一系列反映专业特点的考核项目,综合考核学生学习态度、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应用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课程考核总成绩=过程考核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考核要求

考评方式及权重

过程考评30%

期末考评70%

出勤考评

课堂表现

作业考评

10%

10%

10%

70%

考评实施

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出勤情况进行考评

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进行考评

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考评

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试卷完成情况进行考评

考评标准

迟到1次扣2分;

早退1次扣2分;

旷课1次扣5分。

每出现1次不文明行为扣2分;

扰乱课堂秩序扣5分.

每少交1次作业扣5分;

发现抄袭现象扣3分。

 

严格按照试卷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注

出现严重违纪行为时,参照学院相关规定处理。

 

六、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

(一)教材

教材:《汽车机械识图》 胡勇、董继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6

      ISBN978—7—122—08412—5

(二)教学资源

1.学生手册:

学生手册: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建议、引导课文、计划与实施、评价反馈、学习拓展以及作业等内容。解决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教学课件

通过多媒体手段加入图片、动画及视频剪集,使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学生对难点较易理解。

3.《汽车机械识图》精品课网站

精品课网站是学生进行资讯时,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网站具备网络教学的各种手段和资料,建立了互动平台,将学习延伸到课外。

《汽车自动变速器维修》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215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 学时                   

总学分: 4 学分

一、课程性质

《汽车自动变速器维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它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通过现场实训操作、课堂讲授相结合等环节初步培养学生的汽车自动变速器故障检修的技能。

本课程构建于《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汽车自动变速器系统的构造与维修,着眼于当代汽车维修企业需求组织教学内容,为其后续课程《汽车电控自动变速器》、《汽车行驶与安全系统维修》打下基础,为进行汽车自动变速器全面故障诊断提供技能训练,为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设计思路

通过对哈尔滨一汽森华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汽车维修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从德系汽车维修工的工作实际出发,按一汽大众汽车标准服务流程构建课程体系,从汽车维修工日常维修工作内容、培养学生从业能力等不同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课程内容选择注重实用性、先进性、可操作性,通过完成项目工作任务来学习汽车维修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汽车维修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熟练掌握自动变速器各总成及零部件的作用、结构、工作原理、相互间的连接关系;

(2)深刻理解汽车自动变速器各机械部件、电器部件的作用;

(3)掌握汽车自动变速器各系统工作原理;

(4)理解汽车传动、行驶、转向和制动的简单力学原理;

(5)能够正确掌握各总成的拆装步骤,方法和技术要求;

(6)能够对各零件、总成进行检验、调整、修理或更换;

(7)能够熟悉常用检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8)能够掌握排除汽车自动变速器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

(9)了解汽车自动变速器系统的发展方向。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识别汽车自动变速器系统;

(2)具有独立排除自动变速器常见故障的能力;

(3)能够从个案中找到共性,总结规律,积累经验;

(4)熟知安全生产及环保规范。

3、素质目标

(1)初步具备自主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客户意识;

(3)具有小组团结合作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电器和车身是是汽车的四大主要组成部分,围绕汽车维修行业岗位需要,针对汽车自动变速器系统设置了《汽车自动变速器维修》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汽车自动变速器维修》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是培养高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上岗就业竞争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我们深入吉林省华之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校企联合,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具体规划了15个典型工作任务,安排了144个学时。围绕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每个项目为一个典型任务的排除,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具体故障排除中学习, 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避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训脱节之弊端,强化学生独立排除故障的能力。

项目一  认识自动变速器

完成本课题学习后应能:

1.知识目标

(1)分辨自动变速器的形式。

(2)查找自动变速器的识别码。

2.技能目标

(1)能够识别自动变速器的类型

(2)掌握自动变速器基本组成;

3.素养目标

(1)能够制订学习计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2)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交流并进行学习任务分工,具备团队合作和安全操作的意识。

4.重点:自动变速器的类型。

5.难点:自动变速器的基本组成。

6.学时分配: 理论2节 实操2节

项目二  自动变速器拆装

完成本课题学习后应能:

完成本课题学习后应能:

1.知识目标

(1)了解各总成的装配关系。

(2)理解各总成的名称。

(3)了解自动变速器的拆装方法和要求。

(4)理解各总成的拆装和检查。

2.技能目标

(1)能够完成自动变速器的拆装方法和要求。

(2)能够完成各总成的装配关系。

(3)能够完成各总成的拆装和检查。

3.素养目标

(1)能够制订学习计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2)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交流并进行学习任务分工,具备团队合作和安全操作的意识。

(3)养成服从管理,规范作业的良好工作习惯。

4.重点:自动变速器的拆装。

5.难点:自动变速器总成的拆装

6.学时分配: 理论6节 实操6节

项目三 认识液力变矩器

完成本课题学习后应能:

1.知识目标

(1)了解并记忆液力变矩器组成各零件。

(2)理解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

2.技能目标

(1)能够完成单项离合器的检查。

(2)能够完成驱动盘偏摆的测试和齿圈检查。

(3)能够完成变矩器轴套偏摆的测量。

3.素养目标

(1)能够制订学习计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2)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交流并进行学习任务分工,具备团队合作和安全操作的意识。

(3)养成服从管理,规范作业的良好工作习惯。

4.重点:单项离合器的检查。

5.难点:液力变矩器的各项检验方法。

6.学时分配: 理论6节 实操6节

项目四 拆装行星齿轮变数系统

完成本课题学习后应能:

1.知识目标

(1)了解各种变速机构的结构。

(2)理解各种变速机构的工作原理。

(3)理解行星齿轮变速系统的拆装方法和要求

2.技能目标

能够完成拆装后驱动行星齿轮变数系统。

3.素养目标

(1)能够制订学习计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2)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交流并进行学习任务分工,具备团队合作和安全操作的意识。

(3)养成服从管理,规范作业的良好工作习惯。

(4)培养安全工作的习惯。

4.重点:拆装后驱动行星齿轮变数系统。

5.难点:拆装后驱动行星齿轮变数系统。

6.学时分配: 理论6节 实操6节

项目五 分解液压控制系统

完成本课题学习后应能:

1.知识目标

(1)了解液压控制系统的结构和作用。

(2)理解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

(3)理解油泵的检查方法。

(4)正确进行阀体的分解。

2.技能目标

(1)液压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油泵的检查和阀体的分解。

3.素养目标

(1)能够制订学习计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2)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交流并进行学习任务分工,具备团队合作和安全操作的意识。

(3)养成服从管理,规范作业的良好工作习惯。

(4)培养安全工作的习惯。

4.重点:液压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5.难点:油泵的检查和阀体的分解。

6.学时分配: 理论6节 实操6节

项目六 观测电子控制系统

完成本课题学习后应当能:

1.知识目标

(1)了解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

(2)理解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技能目标

(1)正确进行检测电磁阀。

(2)正确进行检测传感器。

(3)正确进行检测控制开关。

3.素养目标

(1)能够制订学习计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2)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交流并进行学习任务分工,具备团队合作和安全操作的意识。

(3)养成服从管理,规范作业的良好工作习惯。

(4)培养安全工作的习惯。

4.重点:电路构成与工作原理。

5.难点:电路故障的检查。

6.学时分配: 理论4节 实操4节

项目七 自动变速器的使用、维护和测试

    完成本课题学习后应当能:

1.知识目标

(1)了解自动变速器的分类和结构。

(2)理解自动变速器的工作原理。

(3)理解自动变速器的型号

2.技能目标

(1)自动变速器的使用要求和维护项目。

(2)自动变速器的实验项目

3.素养目标

(1)能够制订学习计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2)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交流并进行学习任务分工,具备团队合作和安全操作的意识。

(3)养成服从管理,规范作业的良好工作习惯。

(4)培养安全工作的习惯。

4.重点:自动变速器的使用要求和维护项目。

5.难点:自动变速器的实验项目。

6.学时分配: 理论6节 实操6节

 

项目活动

课程内容

活动设计

参考学时

项目一 离合器从动盘的检查与更换

摩擦离合器基本结构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离合器位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2.播放离合器从动盘拆装视频

3.运用多媒体演示游标卡尺使用方法

4.对游标卡尺使用方法进行虚拟练习

5.实车操作

8

膜片式离合器结构

膜片式离合器工作原理

离合器从动盘的位置

检测工具(游标卡尺)的使用

离合器从动盘的检查与更换

项目二 检查与调整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

液压式操纵机构结构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离合器操纵机构结构与工作原理

2.观看动画了解离合器自由间隙的概念

3.通过动画明确离合器踏板的自由行程、总行程、工作行程的概念

4.观看检查与调整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视频

5.实车操作

14

液压式操纵机构原理

离合器盖总成结构

离合器自由间隙

离合器踏板的自由行程、总行程、工作行程

检查与调整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

项目三 检查与更换变速器齿轮油

变速器齿轮油的作用、类型、型号、分类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变速器齿轮油作用、类型、型号、分类

2.观看变速器齿轮油的检查与更换视频

3.实车操作

6

变速器齿轮油的检查与更换

项目四 检查与更换变速器锁止装置

自锁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变速器自锁、互锁装置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观看检查与更换变速器锁止装置视频

3.实车操作

8

互锁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检查与更换变速器锁止装置

项目五 检查与更换变速器同步器

同步器功用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变速器同步器功用及其结构、工作原理

2.观看变速器同步器更换视频

3.实车操作

10

锁环式同步器结构

锁环式同步器工作原理

同步器的更换

项目六 轮胎的更换与修补

车轮总成结构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车轮及轮胎结构、花纹、规格及其使用的方法与分类

2.观看内部贴片式补胎的操作视频

3.实车操作

8

轮胎花纹

轮胎规格

扒胎机的使用

补胎的方法分类

内部贴片式补胎的操作

项目七 车轮动平衡检测

车轮不平衡的危害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车轮不平衡的危害

2.通过实物展示配重的类型

3.阅读说明书,掌握平衡块拆装钳的使用方法

4.观看车轮动平衡的操作视频

5.实车操作

8

配重的类型

工具的使用(平衡块拆装钳)

车轮动平衡的操作

项目八 汽车四轮定位测量与调整

车轮外倾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四轮定位各数值含义

2.观看车辆四轮定位操作视频

3.实车操作

10

主销后倾

主销内倾

前轮前束

车辆四轮定位操作

 

 

 

项目九 检查与更换车辆减震器

麦弗逊式悬架结构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麦弗逊式悬架结构

2.结合实物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减震器的作用、位置、分类、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3.观看减震器更换视频

4.实车操作

 

 

 

10

减震器的作用、位置、分类、结构

减震器的原理

承载式车身

更换减振器

项目十 检查与更换转向器

转向系统组成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转向系统的组成

2.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齿轮齿条转向系统的组成、结构、原理

3.观看检查与更换转向器操作视频

4.实车操作

10

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组成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结构、位置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工作原理

独立悬架转向传动机构组成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检查与更换

项目十一 检查与更换万向节

万向传动装置组成、组成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齿轮齿条万向传动系统的组成、结构、原理

2.观看齿球笼万向节的检查与更换视频

3.实车操作

8

万向节的分类

万向节的等速原理

球笼万向节的结构

球笼万向节的检查与更换

项目十二 检查与更换转向动力泵

转向动力泵的的工作原理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转向动力泵的的作用、分类及工作原理

2.观看转向动力泵的更换视频

3.实车操作

10

转向动力泵的作用、分类

转向动力泵的更换

项目十三 检查与更换主减速器、差速器

驱动桥的结构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驱动桥的工作原理

2.实物观察驱动桥的外形

3.观看检查与更换驱动桥操作视频

4.实车操作

10

主减速器与差速器的构造与位置

检查与更换主减速器、差速器

 

项目十四 检查与更换制动液

制动主缸与轮缸的位置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液力驻车制动系统原理

2.实物观察制动液类型

3.观看检查与更换制动液视频

4.实车操作

12

制动主缸与轮缸结构

液力驻车制动系统原理

制动液类型

检查与更换制动液

项目十五 检查与更换制动块

制动器的类型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制动器的类型

2.实物观察盘式制动器基本结构

3.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浮钳盘式制动器工作原理

4.运用软件掌握ABS工作原理

5.观看检查与更换制动块操作视频

6.实车操作

12

盘式制动器基本结构

浮钳盘式制动器结构

浮钳盘式制动器工作原理

ABS工作原理

检查与更换制动块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本课程标准为汽车自动变速器构造与检修课程的基准标准,主讲教师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实用性、先进性教材,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汽车自动变速器构造与检修能力包》教学内容侧重于基础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中,以一汽大众维修工的具体维修案例生动和丰满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作必要的延伸,以满足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师资配备建议

校内专职教师要求具有汽车行业维修经验,掌握汽车维修企业基本运作的方法,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设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训项目。行业兼职教师要求具有三年以上德系汽车维修企业工作经验,能够整合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的机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三)学习情境的组织形式

(1)一体化教学

该课程属于任务驱动训练中心型,在组织形式上采用现场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指导教师由双师型教师及企业技术骨干人员组成,实现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还要具有企业岗位学习经验,实现学生与职业人的一体化。

(2)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走

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中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围绕项目中实践技能培训的要求,展开教学,一步一级,环环相扣,形成一条专项技能培训链,只要进入这条培训链,就会装载必要的理论知识,获得专项生产实践能力,融进良好的职业素质,最终达到学习要求,实现学习目的。

(3)企业岗位体验

学生学习期间,定期进行企业岗位体验,实车实景排除故障,使学生建立责任感和成就感,初步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

(4)教师指导方法

问题启发:由案例展开教学内容,将教学做相给合,由问题导入,采用设问方法引起学生兴趣,解决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

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指定的的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为辅。在教学环节,通过学习工单,设计问题和任务,通过集体讨论,确定方案,再由学生实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知识学习环节,针对每个实训项目,提出问题,布置任务,由学生检索资料,自主完成。

(5)学生学习方法

动手动脑,理论实践相结合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理论只有应用于实践中才能放射出它的光彩,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积极完成自主学习,课内、课外相结合,书本、网络、现场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资源,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强化素质。遵守纪律,重视劳动,加强职业体验,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六、考核评价

1.评价方式

建立过程评价(学习情境评价)与期末评价(课程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过程评价的重要性。过程评价占70分,期末评价占30分。评价要求如下表所示。

2.评价要求


评价方式

过程评价(学习情景评价)70

期末评价

(课程评价)

素质评价

工单评价

实操评价

鉴定评价

10

30

30

30

评价实施

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表现集中评价

由主讲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工单情况评价

由实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项目操作评价

由学校鉴定处统一组织评价

评价标准

根据遵守设备安全、人身安全和生产纪律等情况进行打分10分

预习内容10分

任务方案正确5分

结合对应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工具使用正确5分

项目操作过程记录20分

操作过程正确15分

任务完成良好5分

注

造成设备损坏或人身伤害的本项目计0分

考试违纪者计0分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马光                           编写日期: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汽车自动变速器构造与检修》课程组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6013520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4学时

总学分:4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新能源汽车概论》本课程是三年制大专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及相关汽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二、设计思路

通过系统地讲授新能源汽车组成、新能源汽车常见故障、构件的动静力分析、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具有汽车发动机零件结构和耗损的分析的能力,熟练使用标准、手册、规范和图表等有关技术资料,并通过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气体燃料汽车、生物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的基础知识,对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电动汽车能源管理和回收系统、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有整体的了解。

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并可根据故障现象进行汽车故障的检验,修配。 

2.能力目标:强化学生对掌握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汽车运行材料的分类、品种、规格等

3.素养目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让学生能从维修案例中寻找共性举一反三,积累汽车维修经验。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教学难点: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章    新能源汽车类型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类型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教学难点: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教学难点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第三章    电动汽车储能装置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电动汽车储能装置。

教学重点: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电池的类型、电池的性能指标、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蓄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飞轮电池

教学难点:电池的性能指标、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蓄电池。教学难点是燃料电池

第四章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

教学要求:轴向拉、压力时正应力强度条件及应用;求梁弯曲内力的方法,剪力图弯矩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

教学难点:直流电动机、无刷直流电动机、永磁同步电动机。

第五章    电动汽车能量管理与回收系统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电动汽车能量管理与回收系统。

教学重点: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系统、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教学难点: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第六章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教学重点:电动汽车充电装置。

教学难点:电动汽车充电机的电气参数和技术指标

第七章    新材料和新技术应用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新技术应用

教学重点:汽车表面装饰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仿真技术、车载网络技术

教学难点:汽车现代控制技术。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绪论

10

8

2


2

第2章:新能源汽车类型

10

6

4


3

第3章:电动汽车储能装置

10

4

6


4

第4章: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

8

2

6


5

第5章:电动汽车能量管理与回收系统

10

4

4


6

第6章: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8

4

4


7

第7章:新材料和新技术应用

8

4

4


      学时总计

64

32

32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新能源汽车基本组成的认知

2


2

项目二 新能源汽车分类

4


3

项目三 电动汽车储能装置拆装

6


4

项目四 电动驱动系统拆装

6


5

项目五 能量管理回收系统检测

4


6

项目六 充电技术检测

4


7

项目七 新技术的分类

4


合     计

32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依据本课程标准选择编写教材。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思想。教材要具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行业发展的先进性、同时具备通用性、实用性。具备发动机故障实际应用案例,编写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建议教材:

《新能源汽车概论》主编:崔胜民 韩家军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

参考书:

1. 《新能源汽车技术》主编:崔胜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

2.《新能源汽车技术》主编:张金柱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3.《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其未来》主编:石川宪二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除了采用以“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外,还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采用引导文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另外还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发动机系统零件多、结构复杂。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教学效果。为此进行该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通过拍摄录像、图片、制作动画、从网络下载资料等多种方法,将上课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视频录像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理论并掌握实践操作技能。这些教学手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高速度、高容量的信息资源,更以其声、形、音、画合而为一的动感场景和巨大的虚拟设计功能为教学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全面调动学习兴趣,激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依照汽车行业要求编制校本活页式实训手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汽车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在线课程,利用超星教学平台“一屏三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网络教学自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情的个性化教学。利用相关电路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实现学生自助式探索学习。

(四)师资条件

  建议教学团队中教师的学历层次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汽车维修实践经验,能够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够胜任本课程教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成员能够互相学习和探讨,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及教学方法的研讨,企业兼职教师须具有5年以上从业经验。同时在教学中坚持专兼相促、整体提高的原则。

六、考核评价

本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考核和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40%;期末成绩(包括期末技能测试和理论机考)占总成绩的60%。

具体的考核要求是:

1.出勤考核:缺课(包括事假、病假及公假等)1/3,上报教务科取消考试资格;旷课一次扣除平时成绩10分,事假、病假及公假扣除平时成绩2分。

2.过程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上课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学习效果、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实训动手能力和动手积极性、项目考核的成绩;

3. 期末考核:本课程以技能测试和理论机考作为终结性考核,考核内容为学过的重点理论知识和维修技能。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马光                                        编写日期: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二手车鉴定与评估》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二手车交易与评估》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拓展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解汽车的评估基本知识、二手车技术状况的鉴定、二手车评估的基本方法、汽车碰撞与风险评估和二手车交易等。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汽车评估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汽车评估的基本方法,能对车辆进行技术鉴定,并熟悉二手车交易的流程。

在课程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实际任务为载体,通过对任务的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来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本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的同时还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使学生具备完善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二、课程目标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实施模式,突出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特色创新、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保证教学内容要适时、适度、实用、实际,做到课程设置符合岗位需求,教学内容符合技能培养。

通过对岗位核心能力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等内容的分析,经专兼职教师共同探讨后,确定了《二手车交易与评估》的课程目标如下,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来进行表述。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汽车的分类;

2.掌握车辆识别代号管理规则;

3.掌握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

4.了解汽车鉴定评估的基本理论;

5.掌握汽车鉴定评估的基本条件;

6.熟悉二手车技术状况鉴定的主要内容;

7.掌握四种二手车评估的基本方法;

8.了解汽车碰撞损伤的检验与测量;

9.了解汽车损失风险评估;

10.掌握二手车交易的流程。

(二)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

1.能够识别车辆的VIN码和铭牌;

2.能对汽车的动力性进行评定;

3.能够测量汽车的尾气,并分析数据;

4.能对车辆进行静态检查,识别走私车辆、拼装车辆、盗抢车辆和事故车辆;

5.能对车辆进行动态检查和路试工作;

6.具备操作常用车辆检测仪器的能力;

7.具备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二手车评估方法,并根据该方法估算汽车价格的能力;

8.能对事故车辆进行碰撞损伤分区检验和测量;

9.能够撰写车辆损伤评估报告;

10.能够办理二手车交易的相关手续。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  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4.  具有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5.  具有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信息的能力

6.  具有独立制订工作并实施的能力;

7.  具有规范操作、文明操作意识;

8.  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  具有科学思维方法;

10. 具有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意识;

11. 具有经济成本意识;

三、课程设计

1、设计思想

教学内容框架

参数测量→技术状况鉴定→估算→碰撞损伤检验→二手车交易

总体设计思路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理论教学结合实践训练,让学生从陌生到熟练地掌握汽车评估的基本原理、二手车评估和交易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课程开发和学习情境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以下学习情境(课程单元)组成:


学习情景1

学习情景2

学习情景3

学习情景4

学习情境5

汽车参数测量

车辆技术状况鉴定

汽车估算

汽车碰撞损伤检验

二手车交易


2、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程课时为5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40课时,实践教学12课时。


序号

课程单元

学习任务及教学要求

参考

学时

学习任务

教学要求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1

汽车参数测量

汽车的分类与组成

了解汽车各种分类的方法,熟悉汽车的组成。

2


车辆识别代码

掌握车辆识别代码的编制规则,熟悉汽车主要的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

2


汽车参数的测量

测量汽车的参数及主要性能指标

2

2

2

车辆技术状况鉴定

汽车评估的将基本知识

了解汽车评估的定义、要素和特点,熟悉汽车评估的基本条件。

2


政策对评估的影响

了解汽车鉴定评估的价值类型,掌握国家宏观政策对汽车评估的影响。

2


静态检查

熟悉静态检查所需工具及主要内容

2

2

动态检查

熟悉动态检查及主要内容

2

2

仪器检测

能利用常用检测设备对车辆进行检查


2

3

汽车估算

现行市价法

了解现行市价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前提,掌握现行市价法的计算方法。

2


收益现值法

了解收益现值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前提,掌握收益现值法的计算方法。

2


重置成本法

了解重置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掌握重置成本法的计算方法。

2


价格清算发

了解价格清算发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熟悉决定价格清算发的主要因素。

2


4

汽车碰撞损伤检验

汽车碰撞事故损坏

了解汽车碰撞事故的分类及特征,熟悉汽车碰撞事故的损伤类型。

2


碰撞损伤的检验与测量

碰撞损伤的分区检验

2

2

主要零部件损伤评估

熟悉车身与机械零部件的损伤评估

2


汽车风险评估

了解汽车风险评估的定义、特点、要素及成本。

2


汽车损失风险评估

了解汽车损失风险评估的因素,掌握汽车损失风险的度量。

2


汽车责任风险评估

了解汽车责任风险因素,掌握汽车责任风险度量

2


 

 

 

 

5

二手车交易

二手车交易市场和运作

了解我国二手车交易市场,熟悉二手车交易过户、转籍的办理程序

2

2

二手车收购评估

了解二手车营销与市场分析,掌握二手车销售定价的方法

2


二手车价值计算及评估报告

了解二手车鉴定评估的价值计算,掌握二手车鉴定评估报告书的撰写。

2






合     计

52


3、课程单元描述


课程单元1

课程单元名称

汽车参数测量

课时数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6

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汽车的分类;

2.熟悉汽车的组成;

3.掌握车辆VIN码的编制规则;

4.掌握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

能力目标

1.能够识别VIN码各位数字(字母)的含义;

2.能够测量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

3.能够对车辆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评定。

素质目标

1.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文字表达能力;

2.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具有良好的团队写作能力;

学习内容

1.汽车的分类;

2.汽车的组成;

3.车辆识别码和汽车标牌;

4.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

5.汽车的使用寿命。

教学方法和建议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网络、影像资料导入,结合校内实训实习。

教学建议: 

运用多媒体教学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条件要求

1.课程标准

2.授课计划

3.授课教案

4.教学案例

学生已有基础

汽车构造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掌握车辆识别代码的编制规则。

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

校内教师授课

 

课程单元2

课程单元名称

车辆技术状况鉴定

课时数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8

6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汽车鉴定评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条件;

2.了解国家宏观政策对机动车评估价格的影响;

3.掌握静态检查的主要内容;

4.掌握动态检查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

1.能够鉴别走私和拼装车辆;

2.能够鉴别盗抢车辆和事故车辆;

3.能够对车辆进行静态检查;

4.能够对车辆进行动态检查;

5.能够使用常用的检测工具对车辆进行检查。

素质目标

1.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3.具有良好的工程表达能力;

4.树立安全生产、质量是第一意识

学习内容

1.汽车鉴定评估的定义和基本条件;

2.国家宏观政策对机动车评估价格的影响;

3.车辆静态检查所需的工具和用品;

4.静态检查和动态检查的主要内容;

5.仪器检查。

教学方法和建议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网络、影像资料导入,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

教学建议: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利用课外时间查阅图文影像资料

教学条件要求

1.课程标准

2.授课计划

3.授课教案

4.教学案例

学生已有基础

汽车构造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掌握汽车鉴定评估的基本理论和对车辆技术状况鉴定的能力

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

校内教师授课内容:汽车评估基本理论

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内容:车辆技术状况鉴定


课程单元3

课程单元名称

汽车估算

课时数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8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现行市价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前提;

2.掌握收益现值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前提;

3.掌握重置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4.了解价格请算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现行市价法进行计算;

2.能够利用收益现值法对车辆做出价格估算;

3.能够利用重置成本法对车辆的价格做出估算。

素质目标

1.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3.具有良好的工程表达能力;

4.树立安全生产、质量第一意识;

学习内容

1.现行市价法;

2.收益现值法;

3.重置成本法;

4.清算价格法。

教学方法和建议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网络、影像资料导入,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

教学建议: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践训练

教学条件要求

1.课程标准

2.授课计划

3.授课教案

4.教学案例

学生已有基础

汽车构造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熟悉各种汽车评估的基本方法及适用范围

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

校内教师授课内容:汽车评估的基本方法


课程单元4

课程单元名称

汽车碰撞损伤检验

课时数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12

  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汽车碰撞事故的分类;

2.掌握汽车主要零部件损伤评估的方法;

3.掌握汽车损伤风险评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能够对汽车碰撞分区检验;

2.能够撰写车辆损伤评估报告;

素质目标

1.与他人协同工作的能力

2.自我训练自我提升的能力

3.树立安全施工,质量第一的意识

4.良好的节能降耗意识。

学习内容

1.汽车碰撞事故分类及特征;

2.车辆碰撞损伤的分区检验;

3.主要零部件的损伤评估;

4.车辆损伤评估报告的撰写;

5.汽车损失风险评估。

教学方法和建议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网络、影像资料导入,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

教学建议:

增加实训时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条件要求

1.课程标准

2.授课计划

3.授课教案

4.教学案例

学生已有基础

汽车构造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熟悉汽车损失风险评估,能够对事故车辆进行分区检验

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

校内教师授课内容:汽车损失风险评估

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内容:汽车碰撞损伤分区检验

 

课程单元5

课程单元名称

二手车交易

课时数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6

  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二手车交易市场;

2.熟悉二手车交易过户的办理程序;

3.掌握二手车价值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独立办理二手车交易过户的所有程序;

2.能够对二手车收购估价;

3.能够对二手车销售定价;

4.能够撰写二手车鉴定评估报告书。

素质目标

1.与他人协同工作的能力

2.自我训练自我提升的能力

3.树立安全施工,质量第一的意识

4.良好的节能降耗意识。

学习内容

1.二手车销售实务;

2.二手车收购与销售定价;

3.二手车奠定评估和报告书的撰写。

教学方法和建议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网络、影像资料导入,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

教学建议:

增加实训时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条件要求

1.课程标准

2.授课计划

3.授课教案

4.教学案例

学生已有基础

汽车构造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熟悉二手车交易流程

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

校内教师授课内容:二手车交易和鉴定评估报告书的撰写

 

四、课程评价

(一)《二手车交易与评估》课程评价及方式说明

   学生的成绩评定以主要根据理论知识的掌握(为总结性考核,占50%)、考勤(占10%),课堂提问(占10%)、作业(占10%)、企业教师技能评定(占20%)等五方面构成。

(二)《二手车交易与评估》课程过程考核说明

1.理论知识的掌握以试卷形式考核,题型包括选择、填空、判断、简答、案例分析等;

2.考勤及课堂提问依据是平时学生的上课出状况、回答课堂提问的积极性及正确率;

3.作业是指每个教学单元中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以完成的数量和质量给予成绩;

4. 企业教师技能评定是指企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掌握的技能情况或者在企业的实践情况评定。


表1   考核标准

序号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成绩比例(%)

1

形

成

性

考

核

考勤

学习纪律考核,养成守时上课、上班的基本素质

10

2

课堂提问

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老师、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能力

10

3

作业

课外学习、充实课余生活,切实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10

4

总结性考核

期末考试,考察本学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过程中涉及的关键知识点

50

5

企业教师技能考核

校内外实训表现与成果

20

合      计

100

   

 表2   总结性考核标准

序号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成绩比例(%)

1

选择题

基础知识考查

20

2

填空题

基础知识、专业术语掌握

25

3

判断题

常识判断

10

4

简答题

重要理论知识掌握

30

5

案例分析

二手车价格的计算

15

合       计

100


表3:技能考核点

序号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成绩比例(%)

1

参数测量实训操作

考核:会正确测量车辆的技术参数,并对数据作出处理

30

2

技术鉴定实训操作

考核:会正确对车辆的技术状况作出鉴定

30

3

二手车估算

考核:会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二手车价格

40

合       计

100


五、实施建议

(一)授课资料编写建议

授课资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以及岗位国家职业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编写授课计划、教案和教学案例,坚持理论够用,强调知识传授的趣味性。

(二)教学方法建议

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教材:

使用教材:《二手车鉴定及评估》,许华林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课程类别:理实一体课程

课程学时:144学时

修读学期:第一学期

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合作开发企业:吉林省驰恒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执笔人:仉舵、曹丽娜、刘志超

审核人:温海峰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它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通过现场实训操作、课堂讲授相结合等环节初步培养学生的汽车底盘故障检修的技能。

本课程构建于《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汽车底盘系统的构造与维修,着眼于当代汽车维修企业需求组织教学内容,为其后续课程《汽车电控底盘》、《汽车行驶与安全系统维修专门化》打下基础,为进行汽车底盘全面故障诊断提供技能训练,为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2设计思路

通过对吉林省华之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汽车维修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从德系汽车维修工的工作实际出发,按一汽大众汽车标准服务流程构建课程体系,从汽车维修工日常维修工作内容、培养学生从业能力等不同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课程内容选择注重实用性、先进性、可操作性,通过完成项目工作任务来学习汽车维修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汽车维修的能力。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1)能够熟练掌握底盘各总成及零部件的作用、结构、工作原理、相互间的连接关系;

(2)深刻理解汽车底盘各机械部件、电器部件的作用;

(3)掌握汽车底盘各系统工作原理;

(4)理解汽车传动、行驶、转向和制动的简单力学原理;

(5)能够正确掌握各总成的拆装步骤,方法和技术要求;

(6)能够对各零件、总成进行检验、调整、修理或更换;

(7)能够熟悉常用检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8)能够掌握排除汽车底盘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

(9)了解汽车底盘系统的发展方向。

2.2能力目标

(1)能正确识别汽车底盘系统;

(2)具有独立排除底盘常见故障的能力;

(3)能够从个案中找到共性,总结规律,积累经验;

(4)熟知安全生产及环保规范。

2.3素质目标

(1)初步具备自主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客户意识;

(3)具有小组团结合作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3.教学内容

发动机、底盘、电器和车身是是汽车的四大主要组成部分,围绕汽车维修行业岗位需要,针对汽车底盘系统设置了《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是培养高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上岗就业竞争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我们深入吉林省华之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校企联合,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具体规划了15个典型工作任务,安排了144个学时。围绕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每个项目为一个典型任务的排除,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具体故障排除中学习, 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避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训脱节之弊端,强化学生独立排除故障的能力,具体的学习内容见下表。


项目活动

课程内容

活动设计

参考学时

项目一 离合器从动盘的检查与更换

摩擦离合器基本结构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离合器位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2.播放离合器从动盘拆装视频

3.运用多媒体演示游标卡尺使用方法

4.对游标卡尺使用方法进行虚拟练习

5.实车操作

8

膜片式离合器结构

膜片式离合器工作原理

离合器从动盘的位置

检测工具(游标卡尺)的使用

离合器从动盘的检查与更换

项目二 检查与调整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

液压式操纵机构结构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离合器操纵机构结构与工作原理

2.观看动画了解离合器自由间隙的概念

3.通过动画明确离合器踏板的自由行程、总行程、工作行程的概念

4.观看检查与调整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视频

5.实车操作

14

液压式操纵机构原理

离合器盖总成结构

离合器自由间隙

离合器踏板的自由行程、总行程、工作行程

检查与调整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

项目三 检查与更换变速器齿轮油

变速器齿轮油的作用、类型、型号、分类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变速器齿轮油作用、类型、型号、分类

2.观看变速器齿轮油的检查与更换视频

3.实车操作

6

变速器齿轮油的检查与更换

项目四 检查与更换变速器锁止装置

自锁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变速器自锁、互锁装置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观看检查与更换变速器锁止装置视频

3.实车操作

8

互锁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检查与更换变速器锁止装置

项目五 检查与更换变速器同步器

同步器功用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变速器同步器功用及其结构、工作原理

2.观看变速器同步器更换视频

3.实车操作

10

锁环式同步器结构

锁环式同步器工作原理

同步器的更换

项目六 轮胎的更换与修补

车轮总成结构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车轮及轮胎结构、花纹、规格及其使用的方法与分类

2.观看内部贴片式补胎的操作视频

3.实车操作

8

轮胎花纹

轮胎规格

扒胎机的使用

补胎的方法分类

内部贴片式补胎的操作

项目七 车轮动平衡检测

车轮不平衡的危害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车轮不平衡的危害

2.通过实物展示配重的类型

3.阅读说明书,掌握平衡块拆装钳的使用方法

4.观看车轮动平衡的操作视频

5.实车操作

8

配重的类型

工具的使用(平衡块拆装钳)

车轮动平衡的操作

项目八 汽车四轮定位测量与调整

车轮外倾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四轮定位各数值含义

2.观看车辆四轮定位操作视频

3.实车操作

10

主销后倾

主销内倾

前轮前束

车辆四轮定位操作

 

 

 

项目九 检查与更换车辆减震器

麦弗逊式悬架结构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麦弗逊式悬架结构

2.结合实物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减震器的作用、位置、分类、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3.观看减震器更换视频

4.实车操作

 

 

 

10

减震器的作用、位置、分类、结构

减震器的原理

承载式车身

更换减振器

项目十 检查与更换转向器

转向系统组成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转向系统的组成

2.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齿轮齿条转向系统的组成、结构、原理

3.观看检查与更换转向器操作视频

4.实车操作

10

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组成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结构、位置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工作原理

独立悬架转向传动机构组成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检查与更换

项目十一 检查与更换万向节

万向传动装置组成、组成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齿轮齿条万向传动系统的组成、结构、原理

2.观看齿球笼万向节的检查与更换视频

3.实车操作

8

万向节的分类

万向节的等速原理

球笼万向节的结构

球笼万向节的检查与更换

项目十二 检查与更换转向动力泵

转向动力泵的的工作原理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转向动力泵的的作用、分类及工作原理

2.观看转向动力泵的更换视频

3.实车操作

10

转向动力泵的作用、分类

转向动力泵的更换

项目十三 检查与更换主减速器、差速器

驱动桥的结构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驱动桥的工作原理

2.实物观察驱动桥的外形

3.观看检查与更换驱动桥操作视频

4.实车操作

10

主减速器与差速器的构造与位置

检查与更换主减速器、差速器

 

项目十四  检查与更换制动液

制动主缸与轮缸的位置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液力驻车制动系统原理

2.实物观察制动液类型

3.观看检查与更换制动液视频

4.实车操作

12

制动主缸与轮缸结构

液力驻车制动系统原理

制动液类型

检查与更换制动液

项目十五 检查与更换制动块

制动器的类型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制动器的类型

2.实物观察盘式制动器基本结构

3.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浮钳盘式制动器工作原理

4.运用软件掌握ABS工作原理

5.观看检查与更换制动块操作视频

6.实车操作

12

盘式制动器基本结构

浮钳盘式制动器结构

浮钳盘式制动器工作原理

ABS工作原理

检查与更换制动块


4.实施建议

4.1教材资源开发建议

本课程标准为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课程的基准标准,主讲教师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实用性、先进性教材,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能力包》,本教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千所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规划教材;教学内容侧重于基础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中,以一汽大众维修工的具体维修案例生动和丰满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作必要的延伸,以满足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

4.2教学师资配备建议

校内专职教师要求具有汽车行业维修经验,掌握汽车维修企业基本运作的方法,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设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训项目。行业兼职教师要求具有三年以上德系汽车维修企业工作经验,能够整合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的机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4.3学习情境的组织形式

(1)一体化教学

该课程属于任务驱动训练中心型,在组织形式上采用现场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指导教师由双师型教师及企业技术骨干人员组成,实现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还要具有企业岗位学习经验,实现学生与职业人的一体化。

(2)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走

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中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围绕项目中实践技能培训的要求,展开教学,一步一级,环环相扣,形成一条专项技能培训链,只要进入这条培训链,就会装载必要的理论知识,获得专项生产实践能力,融进良好的职业素质,最终达到学习要求,实现学习目的。

(3)企业岗位体验

学生学习期间,定期进行企业岗位体验,实车实景排除故障,使学生建立责任感和成就感,初步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

4.4教师指导方法

问题启发:由案例展开教学内容,将教学做相给合,由问题导入,采用设问方法引起学生兴趣,解决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

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指定的的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为辅。在教学环节,通过学习工单,设计问题和任务,通过集体讨论,确定方案,再由学生实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知识学习环节,针对每个实训项目,提出问题,布置任务,由学生检索资料,自主完成。

4.5学生学习方法

动手动脑,理论实践相结合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理论只有应用于实践中才能放射出它的光彩,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积极完成自主学习,课内、课外相结合,书本、网络、现场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资源,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强化素质。遵守纪律,重视劳动,加强职业体验,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4.6教学考核与评价建议

   1.评价方式

建立过程评价(学习情境评价)与期末评价(课程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过程评价的重要性。过程评价占70分,期末评价占30分。评价要求如下表所示。

   2.评价要求


评价方式

过程评价(学习情景评价)70

期末评价

(课程评价)

素质评价

工单评价

实操评价

鉴定评价

10

30

30

30

评价实施

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表现集中评价

由主讲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工单情况评价

由实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项目操作评价

由学校鉴定处统一组织评价

评价标准

根据遵守设备安全、人身安全和生产纪律等情况进行打分10分

预习内容10分

任务方案正确5分

结合对应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工具使用正确5分

项目操作过程记录20分

操作过程正确15分

任务完成良好5分

注

造成设备损坏或人身伤害的本项目计0分

考试违纪者计0分


 4.7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内外实训基地:针对课程教学要求,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与企业联合,开拓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条件进行岗位体验,培养职业素质。

信息资源:建立教学保障资料库,将专业图书、音像等资料集中管理和集中使用,并不断更新。将教学文件规范化、充实化,严格按教学文件开展教学,有力监督教学的实施。

网络资源:将专业资料上传,教师备课时可以及时查阅,开拓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建立虚拟教学环境,拓展学习途径。开通专业技术网站,利用网络优势快捷获取有价值的学习和研究资料,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课程组



《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20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72学时

总学分:4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课学期为第二学期。主要介绍电路基本知识、交直流电路、磁路、电动机、低压电器、继电器、半导体电路、数字电路以及安全用电等知识。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汽车涉及的电路基础知识和对电路进行检测的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相关电工工具使用技能以及突发触电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中学物理电学知识,以应用分析为汽车电路为目的,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汽车电器构造与检修、电控发动机构造与检修等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设计思路

依据汽车检测与维修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汽修行业职业能力要求,应对汽车电路有较强的故障检测、分析和处理能力,熟悉电路基本元器件和性质,掌握典型电路的组成及工作过程(原理),结合职业能力培养针对性和明确性的特点,将各个基础电路与汽车电路的结合,以项目任务的形式进行教学,并随着教学实践进行调整改进。

鉴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且考虑课程有基础性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主要依托汽车专业和电工电子专业实训室的开展,目的是讲、学、练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从使用的角度掌握所学内容,为后续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完成相关项目任务,达到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具有独立判断分析电路的能力,掌握相关电气设备的特征,并为后续各专门化方向课程的学习作前期准备,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等意识。

1.知识目标: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理解新能源汽车电路特点,掌握汽车电工电子类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以及低压电器的基本结构与操作。

2.能力目标:达到电路中相关物理量计算的要求,强化学生对电路中的基本元器件和功能的应用能力,提高对汽车控制电路的分析能力,和识读电路图的能力。

3.素养目标:培养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养成具有独立判断汽车电路相关故障以及汽车机电设备安全操作的职业素养,陶冶严谨、合作、求实的高尚情操。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汽车电工认知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汽车电气设备和低压设备组成的认识,汽车电路的特点。

教学重点:汽车电路的组成,以及常见车身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常用电工工具。

教学难点:汽车电路的特点,使用仪表测量电压等相关参数。

 第二章:直流电路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直流电路的基本组成,具备电路相关物理量计算能力,如电路

功率、电压、电流、电阻以及电能等。

教学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直流电路元件,参数和特点,电路工作状态。

教学难点:电路的分析方法,基尔霍夫定律和戴维南定理。

 第三章:交流电路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交流电路的基本组成,具备分析交流电路相关量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特征物理量、表示方法、有效值计算。

教学难点:无功率与视在功率的计算,三相交流电路的组成、负载的两种接法。

 第四章:磁路与变压器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磁路的基本组成与特点,具备汽车变压器相关物理量检测计算

的能力。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的基本特点、铁磁性物质特点、霍尔效应与电磁铁应用。

教学难点:变压器组成原理与相关计算,仪表类互感器的使用,新能源汽车高压控制

盒工作原理。 

第五章:电动机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单相和三相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

理,提升电机应用控制的能力,使同学们掌握会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连

接方式和保护方法。了解汽车启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直流电动机的调速方法。

教学重点:电动机基本组成,交流电动机的分类与工作原理,直流电动机励磁方式与

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单相和三相交流电源-负载的联结形式和参数测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

连接方式,同步转速与转差率的计算。

第六章:低压控制电器与继电器

教学要求:使得学生掌握常见的低压控制电器种类与工作原理,理解汽车低压控制电

路的作用,理解汽车继电器的工作原理与,能够利用低压控制电器设计相

关控制电路,具备一定的识读控制电路图能力,处理相应低压控制电路故

障。

教学重点:低压控制电路的作用与特点,常见的低压控制电器种类与工作原理,继电

器的工作原理、继电器选择原则。

教学难点:通过低压控制电器设计控制电路,设计电动机点动、自锁以及正反转控制

电路图。

第七章:半导体电路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半导体物质的导电原理。具备二极管和三极管电路计算能力,

区分晶体管的工作区域,提升半导体材料在轨道电路的中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P型和N型半导体的导电机理,PN结的工作特点。三极管的组成与结构特

点,晶体管的工作区域。

教学难点:三极管放大电路的计算,静态工作点分析,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与

应用,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与计算。

第八章:数字电路基础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是数字电路的特点,理解各种数制转换。掌握基本逻辑关系具

备运用逻辑门电路设计电路的能力,理解触发器的工作原理与作用,并具

有应用触发器的能力

教学重点:数字电路特点,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门电路逻辑关系和真值表,

编码器译码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基本RS触发器,同步RS触发器,JK触发器工作原理与应用。

第九章:安全用电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触电事故产生原因,形成触电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常见的设备

接地和接零保护方法,具备应对触电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教学重点:电流对人伤害种类,生活用电的注意事项,发生触电事故的处理能力。

教学难点:日常工作过程中防触电保护,汽车用电安全,设备防漏电保护方式。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汽车电工认知

4

2

2


2

第2章:直流电路

10

8

2


3

第3章:交流电路

10

6

4


4

第4章:磁路与变压器

8

8

0


5

第5章:电动机

8

4

4


6

第6章:低压控制电器与继电器

8

4

4


7

第7章:半导体电路

10

6

4


8

第8章:数字电路基础

8

4

4


9

第9章:安全用电

6

4

2


学 时 总 计

72

46

26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汽车电气设备认知与组成

2


2

项目二 使用汽车电工仪器测量电路相关参数

6


3

项目三 汽车电动机的接法与启动控制

4


4

项目四 低压控制电器认识与设备应用

点动与自锁启动控制电路

4


5

项目五 门电路与触发器控制电路设计

4


6

项目六 晶体管发放大电路制作实训

4


7

项目七 设备防漏电检测与保护方法

2


合     计

26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依据本课程标准选择编写教材。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思想,教材要具有汽车行业先进性、同时具备通用性、实用性。具备实际应用案例,编写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建议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体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沿特点。

建议教材:《汽车电工电子》  吕玫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参考教材:

        [1]张洪润. 电工电子技术[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候丽春.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M]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教师要用心设计每一教学单元,每一教学单元都要体现三方面特征:即突出能力、项目载体、学生主体。

(1)课堂教学:建议采用四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用任务驱动法体引出相关理论知识内容,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讲解,根据学生的基础程度,由浅入深的讲解课程内容;师生互动阶段,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回答,突出训练能力;学生讨论阶段,教师围绕能力目标设计题目,学生分组讨论,加强能力训练,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总结阶段,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

(2)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依照轨道行业要求编制校本活页式实训手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汽车电工电子》在线课程,利用超星教学平台“一屏三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网络教学自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情的个性化教学。利用相关汽车电路故障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实现学生自助式探索学习。

(四)师资条件

电气工程类专业背景教师,对电气工程类课程整体知识有所把握,具备电工行业从业基础以及汽车行业的相关工作经验,具有中级以上的电工操作证,并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建立项目考核卡,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电工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工作任务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江雨泽                             编写日期:2022.11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专业技能课程,是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的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全面了解汽车电源系统,汽车起动系统,汽车点火系统,汽车空调系统,汽车照明、信号、仪表及辅助电气系统等基础知识,为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的基本理念是: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将基础理论和技能实训容为一体。在具体内容上按照必要、实用用并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原则进行取舍,以实用、够用为准则,加大突出主要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的穿插在一起,强化应用为重点。在教学方法上针对学生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竞争欲和表现欲为目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训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对于考核评价应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两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

经过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分析,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和改革,突出学习领域改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本课程最终确定了以下学习情境:汽车电源系统检修;汽车起动系统检修;汽车点火系统检修;汽车空调系统检修;汽车照明、信号、仪表及辅助电气系统检修等情境。

三、课程的目标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其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能熟练读取各系统电路图;能独立制定维修计划,并能选择正确检测设备、工量具对汽车电气系统进行检测和维修;能对电源系进行故障诊断并对有关零部件进行检测和故障排除;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勤奋工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具体目标如下:

  能力目标

  1、具备与客户的交流与协商能力,能够向客户咨询车况,初步评定车辆技术状况;

  2、熟练读取各系统电路图;

  3、熟练使用各种检测设备、仪器仪表。

  4、能独立制定维修计划,对汽车电源系统进行检测和维修;

  5、能独立制定维修计划,对汽车起动系统进行检测和维修;

  6、能独立制定维修计划,对汽车点火系统进行检测和维修;

  7、能独立制定维修计划,对汽车空调系统进行检测和维修;

  8、能独立制定维修计划,对汽车照明、信号、仪表及辅助电气系统进行检测和维修。

  知识目标

  1、掌握汽车电气设备的组成和特点,检测设备、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2、掌握汽车电气符号的表示方法,电气原理图、线束图和布线图的识读方法;

  3、掌握汽车电源系统的组成、安装位置及工作原理,常见故障的故障现象、故障原因及诊断步骤和方法;

  4、掌握汽车起动系统的组成、安装位置及工作原理,常见故障的故障现象、故障原因及诊断步骤和方法;

  5、掌握汽车点火系统的组成、安装位置及工作原理,常见故障的故障现象、故障原因及诊断步骤和方法;

6、掌握汽车空调系统的组成、安装位置及工作原理,常见故障的故障现象、故障原因及诊断步骤和方法;

7、掌握汽车照明、信号、仪表及辅助电气系统的组成、安装位置及工作原理,常见故障的故障现象、故障原因及诊断步骤和方法。

素质目标

1、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精神,自强不息,顽强进取,具有健康的体魄;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诚实守信,懂得基本礼仪规范,具有合作沟通协调能力,能够协调好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

4、有较强的职业意识,爱岗敬业,工作责任感强;

5、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四、课程内容及教育教学要求


模块

内容

学时分配

一

汽车电气线路基础知识

4

二

汽车电源系统

10

三

汽车起动系统

10

四

汽车点火系统

12

五

汽车空调系统

12

六

汽车照明、信号、仪表及辅助电气系统

12

课时合计

60


五、课程教学资源的使用与建设

  1、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进行教学;

  2、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实习;

  3、图书、网络信息等

汽车之家http://www.autohome.com.cn/

汽车知识网http://qc.zhishi6.com/

六、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1、要求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能容纳35人实训;

2、所用汽车检测维修的设备及检测仪表等材料齐全;

七、教师要求

1、主讲教师应双师型教师;

2、辅导教师要有1年以上汽车维修工作经验。

八、教学组织与设计

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将基础理论和技能实训容为一体。在具体内容上按照必要、实用用并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原则进行取舍,以实用、够用为准则,加大突出主要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的穿插在一起,强化应用为重点。在教学方法上针对学生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竞争欲和表现欲为目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训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对于考核评价应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两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

九、考核方式

(1)建立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以目标水平为主,阶段成绩为辅,结合课外作业、学习态度以及本人课程学习中职业技能的提高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2)强调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平时成绩记录。

(3)建议在教学中分任务评分,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

(4)本课程按百分制考评,总评成绩60分为合格。

平时成绩20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评价。

实训成绩40分,模块结束后考核,按过程性评价和目标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打分。

期末考试40分,闭卷考试的方式,时间100分钟,卷面分数100分。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课程教学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四门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以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构造原理与维修为方向,结合汽车企业岗位的需求,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要形式,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操作。

(二)本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是学院的重要专业必修课,担当着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重要任务,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原理,掌握现代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检测方法及诊断程序、各类检测诊断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分析程序,具备对各类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装配、诊断、检测能力,并通过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创新精神。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主要内容

1.绪论

掌握:汽车电子控制的基本内涵及控制项目

了解: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发展史

重点: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运用

难点:汽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分类

2.传感器及检测

掌握:电控发动机上所用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了解:电控发动机上所用传感器的类型和应用特点

重点:电控发动机上所用传感器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难点:电控发动机上所用传感器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3.电脑ECU

掌握:电脑ECU的功用、组成和工作原理

了解:电脑ECU的工作原理及其内部参数的设计思路

重点:电脑ECU的控制原理

难点:电脑ECU的控制原理

4.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掌握: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功用、构成及控制原理

了解: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展过程、分类及优点

重点: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中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原理及检测方法

难点: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检测与诊断

5.点火系统

掌握:点火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了解:点火控制原理

重点:点火系统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难点:点火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6.怠速控制系统

掌握:怠速控制系统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了解:怠速控制阀的控制电路

重点:怠速控制系统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难点:怠速控制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7.进气控制系统

掌握:可变进气系统的功用及工作原理;废气涡轮增压系统的功用及工作原理

了解:进气控制技术的发展

重点:进气控制系统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难点:进气控制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8.汽车排放污染物控制系统

掌握:汽车排放污染物控制系统的功用、分类、组成及控制原理

了解:排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分析

重点:各种汽车排放污染物控制系统的原理和故障检测

难点:各种汽车排放污染物控制系统的原理和故障检测

9.故障自诊断与失效保护及应急备用系统

掌握:故障自诊断与失效保护的作用,及诊断方法

了解:系统检测诊断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重点:数据流的分析;解码器的使用和常见车型的故障码

难点:波型分析法和数据对比法

(二)实验、实训、实习内容

本课程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实训楼理实一体化教室上课,课堂上配有主讲教师和实训辅助教师,主讲教师先讲解汽车发动机电控控制住原理的理论知识,后由实训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实训。实训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要严格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仪器,加强故障诊断及检修的训练。

(三)教学建议

1.基础知识目标:

a.掌握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相关知识。

b.掌握汽车电控发动机中各总成件、零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

c.掌握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中常见故障与故障排除方法。

2.能力目标:

a.能正确检测电控发动机各大系统的故障。

b.能够根据某一故障现象,对汽车电控发动机的故障点进行检测和故障诊断排除。

c.能适应汽车发动机电控新技术不断发展。

3.思想教育目标:

a.初步具有辩论的思维能力。

b.具有热爱科学、积极创新的精神。

c.加强职业道德观念。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四门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三专业培养计划中安排在第三学期,新能源汽车专业安排在第二学期中,为后续的《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的学习打下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时数分配

课程总学时:  72  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总学时

讲课

实验

(上机、实训)

习题课

讨论课

课程设计

(过程考核)

1

绪论

2

1

1



2

传感器及检测

8

4

4



3

电脑ECU

2

1

1



4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12

6

6



5

点火系统

10

5

5



6

怠速控制系统

10

5

5



7

进气控制系统

8

4

4



8

汽车排放污染物

控制系统

8

4

4



9

故障自诊断与失效保护

及应急备用系统

4

2

4



10

过程考核

8




8

合   计

72

32

32


8


六、考核方式

该课程列为考试课,考核方式为闭卷。本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其中,平时成绩占40%,过程考核30%(第一次过程考核15%,第二次过程考核15%),期末成绩占30%。

七、教材及参考书

主教材:《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 主编:杨杭旭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汽油发动机微机控制系统检修》主编:李  英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主编:王忠良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撰写人:马光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60135206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72学时                    

总学分:6学分

一 、课程的性质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为方向,结合汽车企业岗位的需求,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要形式,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操作。本课程是学院的重要专业必修课,担当着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重要任务,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专业课程为体系总体设计要求,本课程以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基本技术与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想,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项目选取的依据是以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要求而制定,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一线技术岗位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针对任务按本专业所持有的逻辑关系编排模块。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发动机基本结构,原理,检测,维护,修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具有汽车发动机零件结构和耗损的分析的能力,初步具有发动机维护,维修能力和发动机故障诊断排除能力,并通过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理解发动的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强化学生对发动机的拆装的实训能力,提高对发动机故障诊断的判断思路。

3.素养目标:养成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汽车发展史及汽车发动机总体构造

教学要求:汽车发动机的类型,总体构造和基本工作原理;发动机基本术语,主要技术参数和国产发动机的编号规则

教学重点:发动机基本术语;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的定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发动机基本结构的识别

第二章 曲柄连杆机构

教学要求:曲柄连杆机构的功用及组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曲柄连杆机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曲柄连杆机构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三章 配气机构

教学要求:配气机构的功用及组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配气机构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配气机构的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四章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教学要求: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及组成;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五章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教学要求: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及组成;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六章 发动机润滑系统

教学要求: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用及组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发动机润滑系统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发动机润滑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七章 发动机冷却系统

教学要求: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用及组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发动机冷却系统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发动机冷却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八章 发动机的装配与调试

教学要求:发动机的总装工艺

教学重点:汽车发动机整体拆卸、装配和调整

教学难点:发动机故障诊断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汽车发展史及汽车发动机总体构造

12

4

4


2

第2章:曲柄连杆机构

18

6

6


3

第3章:配气机构

14

6

8


4

第4章: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16

4

8


5

第5章: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12

4

8


6

第6章:发动机润滑系统

14

4

4


7

第7章:发动机冷却系统

14

6

6


8

第8章:发动机的装配与调试

8

2

2


      学时总计

72

36

36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发动机整体的组成

4


2

项目二 活塞连杆组的拆装

6


3

项目三 气门组的拆装与检测

4


4

项目四 燃油压力的检测

6


5

项目五 高压油泵的检测

4


6

项目六 机油泵的拆装与检测

5


7

项目七 水泵的拆装与检测

4


8

项目八 发动机整体拆装

3


合     计

36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依据本课程标准选择编写教材。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思想。教材要具有汽车行业先进性、同时具备通用性、实用性。具备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际应用案例,编写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建议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主编:陈  喜    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主编:史雷鸣    出版社: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汽车构造(上)》         主编:陈家瑞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实训楼理实一体化教室上课,课堂上理论部分和实训部分,理论部分先讲解汽车发动机构造原理的理论知识,实训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要严格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仪器,加强故障诊断及检修的训练。

教师要用心设计每一教学单元,每一教学单元都要体现三方面特征:即突出能力、项目载体、学生主体。

(1)课堂教学:用任务驱动法体引出相关理论知识内容,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讲解,根据学生的基础程度,由浅入深的讲解课程内容;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回答,突出训练能力;学生讨论教师围绕能力目标设计题目,学生分组讨论,加强能力训练,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

(2)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操作指导阶,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依照汽车行业要求编制校本活页式实训手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在线课程,利用超星教学平台“一屏三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网络教学自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情的个性化教学。利用相关电路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实现学生自助式探索学习。

(四)师资条件 

汽车专业类背景教师,对汽车相关课程整体知识有所把握,具备汽车维修工从业基础,并了解汽车相关政策知识。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发动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 学 时:72学时                    

总 学 分:4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汽车基本组成机构传动零部件为载体,将机械知识与汽车发动机底盘机械部件原理相结合,在汽车上都能找到相应的案例,为后续课程作铺垫。

二、设计思路

通过系统地讲授机械识图、汽车工程材料、构件的动静力分析、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具有汽车发动机零件结构和耗损的分析的能力,熟练使用标准、手册、规范和图表等有关技术资料,并通过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和本专业的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现场参观、汽车零部件的拆装等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对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内容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解决机械设备中具有共性的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将来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所需要的严谨工作作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并可根据图样进行汽车零件的检验,修配。

 2.能力目标:强化学生对掌握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汽车运行材料的分类、品种、规格等

 3.素养目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让学生能从维修案例中寻找共性举一反三,积累汽车维修经验。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机械识图

教学要求:基本三体三视图的画法;表达零件结构的方法;零件图与装配图的内容及读图方法

教学重点:正投影的原理与三视图的形成;把握零件图与装配图的识读

教学难点:投影原理、正投影法的概念及三视图

第二章、汽车工程材料

教学要求: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载荷的概念与分类;材料的额分类

教学重点:常用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及在汽车上的应用

教学难点:汽车上的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及具体应用

第三章、构件的静力分析与动力分析

教学要求:典型约束的约束性质,对简单物体进行受力图的绘制;应用平衡方程求解物体的平衡问题;定轴转动刚体的动静法;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教学重点:讲解约束的类型、性质及构件的受力分析;讲解平面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

教学难点:旋转构件和功率的计算及功率、转速和转矩间的关系;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第四章、材料力学基础

教学要求:轴向拉、压力时正应力强度条件及应用;求梁弯曲内力的方法,剪力图弯矩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重点:拉伸与压缩变形的力学分析、梁弯曲内力的求法

教学难点:圆轴扭转时的内力、应力及强度的计算

第五章、轴系零部件

教学要求:轴的结构设计;滑动轴承的选用材料、润滑方式和润滑装置的应用轴承的类型、特点、组成和结构

教学重点:轴的常用材料及其结构设计、了解轴的强度计算;滑动轴承、滚动轴承的结构、基本代号及类型选择

教学难点:强度计算

第六章、常用机构

教学要求: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教学重点: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第七章、机械传动

教学要求;各种带传动、链传动在汽车中的应用;标注圆柱齿轮几何尺寸的计算

教学重点:用实物讲解汽车传动装置中所用的带的类型及传动带的结构和标记

教学难点:标注圆柱齿轮几何尺寸的计算

第八章、液压传动

教学要求:液压系统的应用;利用液压传动知识分析各类液压传动实例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液压传动系统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及各组成部分;常见类型及其相应的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液压传动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液压相关问题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汽车发展史及汽车发动机总体构造

2

1

1


2

第2章:曲柄连杆机构

8

8

0


3

第3章:配气机构

8

6

2


4

第4章: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6

6

0


5

第5章: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6

4

2


6

第6章:发动机润滑系统

8

4

4


7

第7章:发动机冷却系统

8

6

2


8

第8章:发动机的装配与调试

8

4

4


      学时总计






 (三)教学建议

1.基础知识目标:

a.掌握汽车机械基础的相关知识

b.掌握三视图的画法及原理

c.掌握汽车中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

2.能力目标:

a.能正确画出三视图

b.能正确分析机构的工艺及运动特点

c.能正确分析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及液压传动的特点

3.思想教育目标:

a.初步具有辩论的思维能力

b.具有热爱科学、积极创新的精神

c.加强职业道德观念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安排在第一学期中,为后续《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等课程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时数分配

课程总学时:  72  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总学时

讲课

实验

(上机、实训)

习题课

讨论课

课程设计

(过程考核)

1

机械识图

8

8




2

汽车工程材料

8

8




3

构件的静力分析

与动力分析

6

6




4

材料力学基础

12

12




5

轴系零部件

10

10




6

常用机构

8

8




7

机械传动

10

10




8

液压传动

6

6




9

过程考核

4




4

合   计

72

68



4


六、考核方式

该课程列为考查课,考核方式为开卷。本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其中,平时成绩占50%,过程考核20%(第一次过程考核10%,第二次过程考核10%),期末成绩占30%。

七、教材及参考书

主教材:《汽车机械基础》    主编:黄 旭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汽车机械基础》    主编:谭本忠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212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72学时                   

总学分:4学分

一 、课程的性质

《汽车检测技术》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完成汽车维护工作,保持车辆正常行驶性能的能力,能胜任汽车维修企业的机修工、快速保养等一线工作岗位。

本课程应与《汽车电气》、《汽车底盘构造》同时开设。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汽车维护与保养是汽车维修企业中最重要的工作岗位之一,是汽车修理工在职业成长前期和中期所从事的最基本的工作之一。汽车维护与保养作为汽车维修企业的重要工作部门,为汽修专业学生提供了快速维修、快速保养、维修接待等重要的工作岗位,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语言能力、职业规范等较其他部门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本课程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能按照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理念,规范、准确、熟练地完成汽车维护与保养各项工作任务的人才。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维修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依据汽车维护与保养的主要服务内容共制定了四条课程目标。这四条目标分别涉及的是汽车常用维护设备、汽车常用介质维护、汽车常见项目维护与保养服务的主要方面。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在依据这一目标定位进行的。

依据课程定位,本课程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以使课程内容更好地与汽车维护岗位要求相结合。共划分了常用维护设备使用、汽车常用工作介质维护、汽车常见项目维护等三大工作任务,知识与技能内容则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确定。分析过程中尤其注意了整个维护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知识与技能的相关性,在对知识与技能的描述上也力求详细与准确。技能操作及其学习要求采取了“我能做什么”的形式进行描述,知识及其学习要求则采取了“描述”、“识记”和 “理解”的形式,即区分了三个学习层次,“描述”指学生能了解什么知识点,“识记”指学生记住知识点,“理解”是指把握知识点的内涵。

本课程是一门以操作技能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其教学要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方法,并尽量把概念、工作原理、操作标准、7S理念等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教学在学校汽车实训中心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方式实施任务驱动教学。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据车辆技术状况,遵循车辆维护工作安全规范,制定维护工作计划,能正确选择检测设备、查询车辆技术档案,能运用工具、设备对车辆进行维护;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能独立完成汽车发动机系统、汽车制动系统、汽车空调系统的维护作业内容;

2.能力目标:强化学生对发动机的拆装的实训能力,提高对发动机故障诊断的判断思路。

3.素养目标:养成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汽车维护常用设备使用

教学要求:能说出举升机的种类、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能说出轮胎扒胎机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能说出轮胎扒胎机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能说出四轮定位仪器的种类与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二章汽车常用工作介质与更换

教学要求:能说出机油的作用、种类以及机油的级别的制定标准

教学重点:能描述汽车维护的相关制度和标准

教学难点:能说出7S管理的相关内容

第三章底盘系统维护

教学要求:能说出制动器分类、结构、作用与特征

教学重点:能说出盘式制动器的检查方法与标准

教学难点:能描述制动器液体更换的方法与步骤

第四章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维护

教学要求: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及组成;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燃料供给系统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

教学难点:燃料供给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五章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维护

教学要求: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及组成;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六章发动机润滑系统维护

教学要求: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用及组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发动机润滑系统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发动机润滑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七章发动机冷却系统维护

教学要求: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用及组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发动机冷却系统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发动机冷却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八章发动机的装配与调试

教学要求:发动机的总装工艺

教学重点:汽车发动机整体拆卸、装配和调整

教学难点:发动机故障诊断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汽车维护常用设备使用

4

2

2


2

第2章:汽车常用工作介质与更换

8

2

6


3

第3章:底盘系统维护

10

2

8


4

第4章: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维护

8

2

6


5

第5章: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维护

8

2

6


6

第6章:发动机润滑系统维护

10

2

8


7

第7章:发动机冷却系统维护

12

2

10


8

第8章:发动机的装配与调试

12

2

10


      学时总计

72

16

56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常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8


2

项目二 全车油液的更换

12


3

项目三 底盘系统的维护

8


4

项目四 燃料供给系统的维护

12


5

项目五 高压油泵的检测

8


6

项目六 机油泵的拆装与检测

10


7

项目七 水泵的拆装与检测

8


8

项目八 发动机整体拆装

6


合     计

72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择与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和选择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以岗位任务为引领,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

3、教材在内容上应简洁实用,还应把汽车维护保养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进来,尽量做到与时俱进,与企业接轨。

建议教材:《汽车检测技术》 主编:陈  喜    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

《汽车检测技术》          主编:史雷鸣    出版社: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汽车检测技术》          主编:陈家瑞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坚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根据企业实际,多设计不同的任务与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课程的教学关键是现场教学,“教”与“学”互动,教师示范,学生操作,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指导。选用典型案例由教师讲解,示范操作,学生进行分组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汽车维护工作的要求和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要模拟4S店或汽车修理厂的实际工作情境,同时应加强实践训练,使学生尽快掌握汽车维护本学科的各种要求和操作方法。

(4)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更贴近汽车售后服务发展趋势要求。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依照汽车行业要求编制校本活页式实训手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在线课程,利用超星教学平台“一屏三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网络教学自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情的个性化教学。利用相关电路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实现学生自助式探索学习。

 (四)师资条件

汽车专业类背景教师,对汽车相关课程整体知识有所把握,具备汽车维修工从业基础,并了解汽车相关政策知识。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发动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汽车认识与使用》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203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学时                    

总学分:4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主要内容有:汽车的整体认识、发动机的认识与使用、传动系统的认识与使用、转向系统的认识与使用、制动系统的认识与使用、轮胎的认识与使用、空调系统的认识与使用、仪表与灯光的认识与使用、车身电气附属设备的认识与使用9个模块等知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进行课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以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的元素设计,以项目驱动等方法训练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团结合作,严谨求实的职业精神,为后续课程汽车发动机故障与诊断、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设计思路

依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了解国内外汽车发展历史,不同厂商的技术特点和优势。结合职业能力培养针对性和明确性的特点,将汽车整体结构使用以及相关保养维护知识以项目形式串联起来,改变以学会知识为目标的传统观念,建立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协作为教育目标的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情景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学会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着“简单、易懂、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并随着教学实践进行调整改进。

鉴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且考虑课程有基础性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主要依托汽车专实训室开展,目的是讲、学、练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时间,从使用的角度掌握所学内容,为后续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汽车的发明与发展简史、国内外著名汽车公司及商标、汽车总体结构、汽车分类及各组成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车主要应用性能指标和选购技巧、汽车驾驶与考证方法、汽车保养与维护、新型汽车与新技术以及汽车文化等知识,能够解释说明汽车汽车总体结构、性能指标和保养与维护。

打破“学科本位型”的课程模式,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建立“能力本位型”的课程模式。本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顺利过渡到专业核心课程为前提,突出现场教学的作用,让学生与汽车各组成部件亲密接触,具备深刻印象。通过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活动,使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学习能力,对汽车有初步和整体认识,并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等意识。

1.知识目标:了解汽车发明简史、世界汽车工业发展与现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与现。理解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状掌握汽车的总体结构、各部分功用,汽车行驶原理。

2.能力目标:能够向客户介绍汽车各部分功用和操作要领,达到介绍汽车主要性能指标,汽车选购事项和相关检查等的能力,强化汽车各部分功用和操作要领技能,提高对汽车汽车发动机、发动机、底盘基本结构日常检测能力。

3.素养目标:培养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养成具有遵守规范实训操作与车间5S标准化操作流程职业素养,陶冶严谨求实、团结合作、诚信待人的高尚情操。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汽车整体认知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国内外汽车发展历史,汽车用途与分类,不同汽车品牌的特点,

车身结构特征以及汽车分类方法。

教学重点:汽车发展历程,国内外汽车品牌认识与产品特点。

教学难点:汽车车身结构分类与用途,汽车VIN码的识读。

第二章:发动机的认识与使用

教学要求:掌使学生握汽车发动机的作用,能量转化形式,了解发动机的分类和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掌握五大系统和两大机构基本组成与作用,识别相关发动机零部件,以及发动机日常检查与养护。

教学重点:发动机作用与基本组成,发动机的做工流程,汽油与柴油发动机的区别,电控发动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教学难点:发动机两大机构与五大系统的组成与作用,发动机相关零部件识别,规范发动机润滑油与冷却液的检测和添加操作流程。

第三章:传动系统的认识与使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汽车传动系统的作用,理解离合器的作用、工作原理和种类。理解变速器的作用、工作原理和种类。具备离合器的正确操作、手动变速器的正确操作和自动变速器的正确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汽车传动系统的组成与作用,离合器与变速器的中种类、基本构造与作用。离合器的操作注意事项,常见变速器种类与品牌。

教学难点:离合器的工作原理、手动变速器的换挡原理以及同步器的作用,手动变速器操作注意事项。

第四章:转向系统的认知与使用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汽车转向系统类型、功能、结构原理,转向系统正确使用和操作注意事项,动力转向系统认知,转向助力液体的检查操作流程。

教学重点:转向系统基本组成与功能,转向系统分类,转向助力液体的检查步骤,看车辆转向系统的类型及部件的安装位置。

教学难点:转向器的原理与功能,动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

第五章:制动系统的认识与使用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汽车制动系统的作用,类型与结构。了解制动系统的正确使用注意事项。ABS系统的认知,汽车制动液的选用与检查。

教学重点:汽车制动系统的作用,类型。汽车制动液的选用与检查步骤。

教学难点:盘式制动器与毂式制动器的工作原理,ABS系统的组成与作用。

第六章:底盘与轮胎的认识与使用

教学要求:使得学生了解汽车行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掌握汽车悬挂的类型与特点。了解汽车轮胎的作用、组成、种类以及型号识别,理解轮毂的作用。掌

握检查轮胎的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轮胎对车辆行驶的重要性,轮胎的分类,轮胎型号的识别与更换。

教学难点:汽车悬挂系统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悬挂系统对车辆行驶的影响。

第七章:空调认识与使用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空调的工作原理、分类、作用。理解空调制冷装置与制热装置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空调控制面板,了解制冷剂与冷冻油的作用。

教学重点:空调的功能特点,自动空调与手动空调的区别与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汽车空调制冷、制热的工作过程,以及制冷剂的选用。

第八章:仪表与灯光认识与使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汽车组合仪表不同符号颜色类提示灯的功用,以及应急故障提示的处理方法。掌握汽车灯光的组成,具备不同场景正确使用汽车灯光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组合仪表上的提示类、警告类信息,以及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汽车灯光的组成和分类,不同场景下正确使用汽车灯光。

第九章:车身电气附属设备的认识与使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汽车车身电气的设备的组成包括:防盗中控门锁、电动车窗与后视镜、电动后座椅、汽车前后雨刮、多功能方向盘、车载导航与多媒体系统。具备正确使用车身电气附属设备的能力。

教学重点:车身电气附属设备的作用。

教学难点:汽车车窗、中控门锁和多功能方向盘的使用方法,汽车座椅和后视镜正确调节,汽车玻璃水的添加。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汽车整体认知

4

2

2


2

第2章:发动机的认识与使用

8

4

4


3

第3章:传动系统的认识与使用

6

3

3


4

第4章:转向系统的认知与使用

6

3

3


5

第5章:制动系统的认识与使用

6

3

3


6

第6章:底盘与轮胎的认识与使用

8

4

4


7

第7章:空调认识与使用

6

3

3


8

第8章:仪表与灯光认识与使用

8

4

4


9

第9章:车身电气附属设备的认识与使用

8

4

4


学 时 总 计

60

30

3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汽车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汽车整体认知实训

2


2

项目二 

  汽车发动机认知实训

4


3

项目三 

  汽车离合器、变速器认知实训

4


4

项目四 

  转向系统结构实训

  转向液选用与检查实训

4


5

项目五 

  制动系统零部件认知实训

  制动液选用与检查实训

4


6

项目六 

  底盘结构组成实训

  汽车轮胎实训

4


7

项目七 

  汽车仪表认识实训

  汽车灯光使用实训

4


8

项目八 

  车身附属电气设备使用实训

4


合     计

3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依据本课程标准选择编写教材,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思想。教材教材要具有汽车行业先进性、同时具备通用性、实用性。具备实际应用案例,编写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建议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体现汽车行业行业前沿特点。

建议教材:《汽车电工电子》  钱强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教材:

      [1]蔡兴旺. 汽车概论[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李育锡. 汽车概论[M]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教师要用心设计每一教学单元,每一教学单元都要体现三方面特征:即突出能力、项目载体、学生主体。

(1)课堂教学:建议采用四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用任务驱动法体引出相关理论知识内容,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讲解,根据学生的基础程度,由浅入深的讲解课程内容;师生互动阶段,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回答,突出训练能力;学生讨论阶段,教师围绕能力目标设计题目,学生分组讨论,加强能力训练,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总结阶段,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

(2)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依照轨道行业要求编制校本活页式实训手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汽车认识与使用》在线课程,利用超星教学平台“一屏三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网络教学自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情的个性化教学。利用主流媒体的汽车网站布置相关汽车类前沿资讯知识学习,实现学生自助式探索学习。

(四)师资条件

车辆工程类专业背景教师,汽车行业的相关工作经验,熟练掌握汽车驾驶技术,并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建立项目考核卡,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汽车组成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工作任务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采用实践考察的形式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实训考查、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查成绩(实训)*60%+考勤*10%+作业*10%+实践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江雨泽                     编写日期:2021.11.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212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 学 时:72学时                    

总 学 分:4学分

一 、课程的性质

《汽车维护与保养》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完成汽车维护工作,保持车辆正常行驶性能的能力,能胜任汽车维修企业的机修工、快速保养等一线工作岗位。

本课程应与《汽车电气》、《汽车底盘构造》同时开设。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汽车维护与保养是汽车维修企业中最重要的工作岗位之一,是汽车修理工在职业成长前期和中期所从事的最基本的工作之一。汽车维护与保养作为汽车维修企业的重要工作部门,为汽修专业学生提供了快速维修、快速保养、维修接待等重要的工作岗位,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语言能力、职业规范等较其他部门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本课程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能按照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理念,规范、准确、熟练地完成汽车维护与保养各项工作任务的人才。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维修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依据汽车维护与保养的主要服务内容共制定了四条课程目标。这四条目标分别涉及的是汽车常用维护设备、汽车常用介质维护、汽车常见项目维护与保养服务的主要方面。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在依据这一目标定位进行的。

依据课程定位,本课程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以使课程内容更好地与汽车维护岗位要求相结合。共划分了常用维护设备使用、汽车常用工作介质维护、汽车常见项目维护等三大工作任务,知识与技能内容则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确定。分析过程中尤其注意了整个维护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知识与技能的相关性,在对知识与技能的描述上也力求详细与准确。技能操作及其学习要求采取了“我能做什么”的形式进行描述,知识及其学习要求则采取了“描述”、“识记”和 “理解”的形式,即区分了三个学习层次,“描述”指学生能了解什么知识点,“识记”指学生记住知识点,“理解”是指把握知识点的内涵。

本课程是一门以操作技能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其教学要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方法,并尽量把概念、工作原理、操作标准、7S理念等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教学在学校汽车实训中心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方式实施任务驱动教学。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据车辆技术状况,遵循车辆维护工作安全规范,制定维护工作计划,能正确选择检测设备、查询车辆技术档案,能运用工具、设备对车辆进行维护;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能独立完成汽车发动机系统、汽车制动系统、汽车空调系统的维护作业内容;

2.能力目标:强化学生对发动机的拆装的实训能力,提高对发动机故障诊断的判断思路。

3.素养目标:养成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汽车维护常用设备使用

教学要求:能说出举升机的种类、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能说出轮胎扒胎机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能说出轮胎扒胎机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能说出四轮定位仪器的种类与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二章汽车常用工作介质与更换

教学要求:能说出机油的作用、种类以及机油的级别的制定标准

教学重点:能描述汽车维护的相关制度和标准

教学难点:能说出7S管理的相关内容

第三章底盘系统维护

教学要求:能说出制动器分类、结构、作用与特征

教学重点:能说出盘式制动器的检查方法与标准

教学难点:能描述制动器液体更换的方法与步骤

第四章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维护

教学要求: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及组成;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燃料供给系统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

教学难点:燃料供给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五章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维护

教学要求: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及组成;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六章发动机润滑系统维护

教学要求: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用及组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发动机润滑系统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发动机润滑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七章发动机冷却系统维护

教学要求: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用及组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发动机冷却系统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发动机冷却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八章发动机的装配与调试

教学要求:发动机的总装工艺

教学重点:汽车发动机整体拆卸、装配和调整

教学难点:发动机故障诊断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汽车维护常用设备使用

4

2

2


2

第2章:汽车常用工作介质与更换

8

2

6


3

第3章:底盘系统维护

10

2

8


4

第4章: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维护

8

2

6


5

第5章: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维护

8

2

6


6

第6章:发动机润滑系统维护

10

2

8


7

第7章:发动机冷却系统维护

12

2

10


8

第8章:发动机的装配与调试

12

2

10


      学时总计

72

16

56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常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8


2

项目二 全车油液的更换

12


3

项目三 底盘系统的维护

8


4

项目四 燃料供给系统的维护

12


5

项目五 高压油泵的检测

8


6

项目六 机油泵的拆装与检测

10


7

项目七 水泵的拆装与检测

8


8

项目八 发动机整体拆装

6


合     计

72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和选择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以岗位任务为引领,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

3、教材在内容上应简洁实用,还应把汽车维护保养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进来,尽量做到与时俱进,与企业接轨。

建议教材:《汽车维护与保养》 主编:陈  喜    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

《汽车维护与保养》          主编:史雷鸣    出版社: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汽车保养》                主编:陈家瑞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坚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根据企业实际,多设计不同的任务与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课程的教学关键是现场教学,“教”与“学”互动,教师示范,学生操作,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指导。选用典型案例由教师讲解,示范操作,学生进行分组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汽车维护工作的要求和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要模拟4S店或汽车修理厂的实际工作情境,同时应加强实践训练,使学生尽快掌握汽车维护本学科的各种要求和操作方法。

(4)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更贴近汽车售后服务发展趋势要求。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依照汽车行业要求编制校本活页式实训手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在线课程,利用超星教学平台“一屏三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网络教学自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情的个性化教学。利用相关电路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实现学生自助式探索学习。

(四)师资条件

汽车专业类背景教师,对汽车相关课程整体知识有所把握,具备汽车维修工从业基础,并了解汽车相关政策知识。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发动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                                 编写日期: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表演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504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时尚表演与传播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 学 时:30  

总学分:2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表演基础》课是时尚表演与传播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四个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必需的表演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应的艺术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影视表演、舞台演出核心能力。

(二)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表演的专业技能。掌握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与手段,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完成舞台上与镜头前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并运用综合职业技能和表演艺术蕴含的共性能力,兼具影视配音、节目主持、艺术辅导、戏剧节目编、排、演等综合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

(一)课程理念

本课程遵循“实用为主,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站在学习与就业的高度确立课程目标,发挥本课程在职业教育专业技能类课程中应有的表演人才核心技能的培育作用。

(二)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力争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于一体,课程教学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和课堂实训统一,课上讲授训练与课下“二课堂”艺术实践相结合。

三、课程目标

(一)素质目标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对生活具有理解、想象和艺术提炼能力;

3、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

4、有坚持学习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爱岗敬业,不断攀登戏剧影视艺术高峰的拼搏能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话剧影视表演的基本知识,懂得人物创造的基本原理、方法、创作规律;

2、掌握表演的内外部技巧。并学会把知识融化到自己的角色创作当中,形成塑造戏剧人物的知识、理论储备;

3、具有影视剧本的阅读、理解、使用能力;

4、具有对影视作品的学习、鉴赏、分析能力;

5、基础知识全面够用,对艺术再创造集聚较强的驱动能力。

(三)能力标准

1、具有人物塑造生动鲜活的性格化表演能力;

2、具有融台词、形体、声乐等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3、具有影视表演、配音、舞台演出的语言表演能力;

4、具有表演技巧切磋、传授能力;

5、具有多样态声音表现能力;

6、具有在专业知识的界面上纵深发展,兼具节目主持、艺术辅导、节目编排等扩展能力。

四、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学时分配

(一)解放天性

放松身心,集中注意力建立信念,展开想象

104

(二)松弛与控制

(三)注意力集中

(四)真实、信念、感觉

(五)想象

(一)表演创作元素的综合训练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表演艺术的养分,积极走入现实生活,观察人物、体验生活、在无实物练习中寻找表演的真实感

128

(二)无实物练习与简单动作练习

(三)观察生活——人物练习

(四)体验生活

(五)情绪情感与性格

(六)表演的真实

(一)舞台行动与舞台人物

训练学生合理展开舞台行动准确体现规定情境,处理矛盾冲突,准确把握行动线,围绕事实、事件和情节组织符合逻辑的行动,能够完成命题小品的表演。

128

(二)舞台行动与规定情境

(三)舞台行动与矛盾冲突

(四)舞台事件与行动线

(五)规定情境与自我感受

(六)形体动作与心理动作

(七)事实、事件和情节

(八)任务的行为逻辑

(九)小品练习(行动小品、事件小品、画面小品、音乐小品)

优秀的小说片段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当然离不开生活。文学作品改编片断为学生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提供依据和途径。引导学生把"文字的人物形象"变为"舞台上立体的人物形象"。文学作品改编片断是"生活"、"形象"、"行动"三者最好的结合。

128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师资要求

1、专任教师应具有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能力。

2、兼职专业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并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和经验,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教学方法建议

1、素质训练

2、观摩与排练

舞台表演是直观的视觉艺术,仅凭课堂的讲解与练习不可能解决学生表演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利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与观摩影像资料,可以开拓艺术视野,启发创作灵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学生只有在实践中熟悉舞台,熟悉观众,才能真正达到锻炼心理素质,提高艺术表现力的目的;同时,在排练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适当安排一些小品、剧目片段等艺术形式进行排练,有条件的还可组织公开的汇报演出,以此来达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要求

《戏剧表演基础》

(四)教学环境与设备要求

1、具备40—60平米的表演实训教室。采光良好,灯光明亮。

2、配备多媒体音像播放系统。

3、配备若干样式的常用家具、积木式多功能道具、屏风等。

4、校内舞台实践演出小剧场一个。

5、与学院资源共享实践演出华夏剧场。

六、课程考核与评价

(一)期中考试以教研组教学看课的形式进行期中考查;期末全系师生观摩考试,以班级为单位分为:个人、多人、集体等形式进行展示,由教研组全体教师打分。

(二)按照教学计划、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认真考察教师、学生是否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三)考试成绩实行百分制评定,平时表现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开发利用校内资源:(图书、影像、现存资料等)

1、戏剧艺术类期刊、杂志、剧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引导学生阅读。

2、结合课程教学编写适用于本课程教学的教材,制作教学课件教师间

横向交流与共享。以及购置戏剧、影视名作光盘,增加教学资源库的观摩与欣赏量。

(二)开发利用社会资源:(艺术院、团、所成果资料)

1、组织观摩各个院团优秀剧目作品。

2、结合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演出与艺术作品的创作。

(三)开发网络媒体资源(网络教学资源、媒体教学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浏览观看和赏析经典优秀剧目,下载话剧、电影、电视剧、音乐,不断扩大观赏量。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李洋                    编写日期:2022年12月30日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506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时尚表演与传播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 学 时:30               

总学分:2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广告策划》课程是时尚表演与传播专业的一门专业性、应用性强的重要基础技术课程。广告策划涵盖广告环境分析、产品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竞争对手研究、广告目标确定、广告定位、广告创意、广告战略、媒体选择、广告发布时机确定、广告费用预算、广告效果调查及评估等。广告创意又在课程体系中居于关键地位,在广告运作的框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广告作品直接打动消费者的核心,是为促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实现广告目标,经过创造性思维而获得的独特的“好的主意”或“好的点子”。创意是广告的灵魂,是广告设计的基础,是使广告活动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捷径。目前美广、装广、影视广告专业均开设本课程,具体课程的细分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有所调整。总体是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写作、电脑操作等能力突出的复合型高等职业人才。《广告策划》锻炼学生公关、宣传的能力,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创意是广告的灵魂,提升创意能力;策划是广告的生命,提升策划能力;注重课内课外作业训练,并强调以赛带练,在实战中提升创作水平;广泛阅读:书籍、杂志、网站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着重在市场营销框架中强调广告策划与创意,重广告策划书的撰写能力和广告作品的创意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分配建议表:总32学时


             课  程  内  容

教 学 环 节

讲 课

习题课

实 验

实践

小计

第一章:广告创意

1



3

4

第二章:广告创意思维

1



3

4

第三章:广告创意原理

1



3

4

第四章:广告创意方法——国际广告大师的观点

1



3

4

第五章:提高效率的工作步骤——广告创意的程序

1



3

4

第六章:广告创意的语言表达

1



3

4

第七章:广告创意的视觉表现

1



3

4

第八章:整体联动优化组合——广告版面的创意

1



3

4

合    计

8



24

32


(二)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广告创意

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节的理论教学使同学们理解: 什么是广告创意,它与广告策划、广告制作、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明白广告为什么要有创意;掌握衡量一个成功广告的创意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通过实训使同学们切身感受广告创意的神奇功效和魅力,增强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什么是广告创意;广告为什么要有创意。

(2)教学难点:广告为什么要有创意。

3.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广告创意

1、广告创意的含义

广告创意是为了达到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的目的,实现广告目标,经过创造性思维而获得的独特的“好的主意”或“好的点子”。

2、广告创意与策划

广告策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广告环境分析、产品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竞争对手研究、广告目标确定、广告定位、广告创意、广告战略、媒体选择、广告发布时机确定、广告费用预算、广告效果调查及评估等。

3、广告创意与制作

4、广告创意与艺术

4.教学要求通过对市场上同类商品广告创意的调查分析,使同学们初步直观感受广告创意的内在魅力,了解广告创意对促进商品销售、树立品牌形象、细分市场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  广告创意思维

1.教学目的:本章教学旨在阐释创造性思维的心理过程,使教师在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创造思维的策略,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以培养学生广告创意思维的能力;通过实训使同学们了解创意思维中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灵感与情感、量变与质变、理性与感性等思维现象,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创造性思维的理论基础。

(2)教学难点: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3.教学内容:创造性思维

1、思维的类型和模式

在心理学和思维学中,对于思维的分类方法非常多。最常见的二元分类有: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创造主动性思维与被动性隋性思维;渐变式思维与突变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动态的思维与静态的思维;封闭式的思维与开放型的思维;经验的思维与理性的思维……等等。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① 独立性:独立性要求你的创意必须与众不同、独具卓识。

② 联动性:联动性指“触类旁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③ 多向性:多向性就是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④ 跨跃性:从思维的进程来说,跨跃性表现为常常省略思维步骤,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从思维的条件来说,它表现为突破事物“可现度”的限制,迅速完成“虚体”与“实体”之间的转化,加大思维的转换“跨度”。

⑤ 整合性 :思维整合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综合的过程,它主要是通过设计师的主体创造性来实现的。

4.教学要求:由一原点进行扩散思维,力求突破单点,沿直线方向去深入地发想,试试自己单点发想的极限是多少。通过思维训练促进我们认知创造性思维的现象和本质,增强对创意及创造性思维后续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三章   广告创意原理

1.教学目的:本章教学旨在阐释一些增加营销力的技巧——广告创意原理、方法、手段,力求寻求广告创意思维从理论上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不断提高广告创意的质量和品位。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广告创意原理、方法、手段。

(2)教学难点:原理、方法的运用。

3.教学内容:

一、广告创意原理

1、综合原理

综合的结果,是新生命、新事物的产生。

2、还原原理

还原是除去广告诉求信息与广告表现形式中刻意的雕琢和粉饰,向着广告本质特征回归。

3、对应原理

广告创意的对应原理,就是将广告信息的诉求,借相关事物进行同质重构或异质重构加以表现,这种特质的重构,是对原有事物的品质的比较与生发,是一次现实与理想的升华。

4、离散原理

离散型创造法是冲破事物互补性特质的限制,将事物特质相互依赖的两个或多个方面予以分离,并对分离后的特质作深入的研究,直至创造新事物。

5、强化原理

广告创意的强化原理,是在创意上对广告主题的再深入,是对广告表现形式特征进行增强、扩张的艺术处理。

6、置换原理

广告创意的置换原理,是从看上去似乎毫不关联的广告表现客体中,选择出某一性能、成份、条件或某一状态的关联性,找到它们在某种特定意义上的内容联系,按照广告主题诉求的需要,进行特殊的组合和表现,从而产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奇特的广告表现形式。

7、迂回原理

广告创意中的迂回法则,具有更强的思维主动性,是一种广告战略、战术的定位调整,是对那种王婆卖瓜式的广告诉求的一种理性的避让,是将广告信息巧妙地传达给受众的一种含蓄的智慧。

8、组合原理

组合是一个系统,是一种排列。

9、逆反原理

广告创意的逆反原理,是将广告内容的传达,引离至常规广告表现的悖异方向,运用看似荒诞而以实则理性的反向诉求,达到出奇制胜的广告效果。

10、造型原理

依照艺术设计美学观念及形式构成各法,运用图形、图像、色彩、文字、符号及语言、音乐、灯光、动作等造型要素,构建出广告形象样式,以传达和阐释广告信息及内容。

4.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课程的学习且掌握能对所见广告作品的创意原理进行解读并进行书面语言表述,以加深对广告创意各原理的理解.

第四章 广告创意方法——国际广告大师的观点

1.教学目的:本章教学旨在还原国际广告大师的观点,力求从理论上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不断提高广告创意的质量和品位。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国际广告大师的观点。

(2)教学难点:方法的运用。

3.教学内容:一、广告创意方法

1、固有刺激法

固有刺激法是李奥·贝纳(Leo Burnett)提出的创意方法,该方法主张:广告产品中必然存在着两种内在的特质,一是企业生产这种产品的成因;二是消费者购买这种产品的动因。两者的契合构成了产品本身的内在固有刺激。

2、独特销售主张

罗瑟·瑞夫斯(Rosser Reeves)提出的独特销售主张(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简称USP理论。USP理论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每个广告不仅靠文字或图像,还要对消费者提出一个建议。即买本产品将得到的明确利益。
二是这一建议一定是该品牌独具的,是竞争品牌不能提出或不曾提出的。
三是这一建议必须具有足够力量吸引、感动广大消费者,招徕新顾客购买你的东西。

3、实施过程重心法

伯恩巴克(William Bernbach 1911-1982)认为广告的秘诀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如何说”。他认为周密的创意实施过程离不开以下四点:
(1)要尊重消费者。广告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口吻与你的交流对象说话。
(2)广告手法必须明确、简洁。广告必须要把要告诉消费者的内容浓缩成单一的目的、单一的主题,否则广告就不具有创新。
(3)广告必须与众不同,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广告最重要的东西是要有原创性和新奇性。
(4)不要忽视幽默的力量。幽默可以有效地吸引人的注意力,使人得到一种收听、收看和阅读的补偿。

4、品牌形象法

大卫 奥格威认为每一个广告都是对整个品牌的长期投资,任何产品的品牌形象都可以依靠广告建立起来。他认为品牌形象并不是产品固有的,而是消费者产品的质量、价格、历史等,在外在因素的诱导、辅助下形成的。

5、定位法

70年代艾·里斯(AL Rise)和杰克·特劳特(JackTrout)提出“定位”(Poitioning)概念,在国外已被认为是进行广告策划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所谓“定位”,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的顾客心中,或者说是用广告为产品在消费者的心中找出一个位置。这个位置一旦确立起来,就会使消费者在需要解决某一特定消费问题时,首先考虑某一品牌的产品。定位并不改变产品本身,而是要在顾客心中占领一个有利的地位。 

6、思维感觉沟通法

美国广告学家理查德·伍甘总结了一些观点和一些创意方法,综合出一种叫做FCB的模式。这种模式由建立在两个连续集团——思维和感觉、重要性的强与弱——上的“讯息模式”组成。这种模式有四个象限,每个象限都把产品类型与消费者参与联系起来,指出广告应如何处理,并提出创意、媒介和测定的含义。

二、激发广告创意手段

1、脑力激荡法

2、分合法

3、计算机创意法

4、评析法

4.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课程掌实施对其相应的方法应用的剖析,并写出解读阐释.。

第五章 提高效率的工作步骤——广告创意的程序

1.教学目的:通过理论与实训使同学们学会如何将有关工作程序进行综合,形成整体, 进而熟练掌握广告创意的作业流程,提高设计与创意活动的效率。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广告设计活动的三个阶段。

(2)   教学难点:广告创意能否切中广告主题,关键在于广告活动之前有没有进行深入透彻调查与研究。

3.教学内容:

一、广告调查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环境调查
    3、市场调查
    4、消费者调查
    5、产品调查
    6、竞争对手调查
    7、广告公司与媒体调查
    8、广告效果调查

二、品牌策划案:动感地带

三、广告创意

 1、创意开发的思维状态与策略
    2、广告创意开发的步骤
    3、广告创意的确定
    4、广告创意的确定

四、确定表现手段及寻求恰当的表现形式

 1、创意表现方式的确定
    2、广告设计元素的发现

 4.教学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掌握能够运用既定的创意简报大纲,依据广告策略,针对广告产品特定的生命期及媒体策略,正确选择创意方向进行相应的广告创意方法表现。

第六章 广告创意的语言表达

1.教学目的:语言是我们人类交流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广告有了创意之后,我们就要试图通过语言文字、画面图案、影视镜头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通过本章教学使同学们理解广告创意语言表达的技巧。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广告创意的语言文字、画面图案、影视镜头的表达。

(2)教学难点:如何提升广告创意表达的技巧。

3.教学内容:

一、广告文案中的创意
广告文案创意的三要素
A、文字的蕴涵
B、表现形式
C、表现的技巧

二、广告文案创意的要求

创意准确

内涵深刻

立意新颖

情趣高雅

独到奇特

4.教学要求:要求使学生学会自主创作不同的广告主题。

第七章  广告创意的视觉表现

1.图形与图画均是跨文化、跨国界的视觉表现方式,同时它们也是一种信息媒介,广告的载体。通过本章学习与实践旨在让学生掌握广告画面创意的基本技巧,懂得如何进行广告字体创意设计,如何选择广告色彩等知识和技能。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广告创意的视觉表现。

(2)教学难点:画面创意的技巧。

3.教学内容:一、什么样的画面创意更吸引消费者

⒈ 什么样的形象最有效

A、广告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a.生理性

b.简化性

c.矛盾性

d.运动性

B、广告画面的视觉感染力

C、广告画面的视觉审美力

a.视觉流程

b.视觉适应性

再现性传达

表现性传达

抽象性传达

超现实传达

流行性传达

2. 画面创意小技巧

二、如何进行广告字体创意设计

⒈ 现代字体设计的视觉元素
⒉ 字体创意的基本原则
⒊ 字体创意的条件和方法

三、如何选择广告色彩

⒈ 色彩的含义与象征
⒉ 广告的色彩选择

4.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广告画面创意的基本技巧,懂得如何进行广告字体创意设计,如何选择广告色彩等知识和技能

第八章   整体联动优化组合——广告版面的创意

1.教学目的:清新明快的版面无疑会对消费者产生深刻的影响,相反杂乱的版面将使消费者感到厌烦。了解版面安排对广告创意力的提升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一、篇幅与版式;二、如何选择广告媒体;三、如何提高广告注目率等个方面进行讲解和实训。

(2) 教学难点:丰富的版面语言把握。

3.教学内容: 

(一)媒体的性质与传播效果

(二)广告商品的性质和使用范围

(三)受众的习惯和文化程度

(四)市场现状和消费趋势

(五)广告的制作和成本费用

(六)广告的诉求重点

(七)广告的发布费

4.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如何提高广告注目率、广告注目率分布规律、创造最佳注目力的广告定位方法。

四、课程设计要求

课程设计名称:广告策划

能力目标:旨在通过对网站建设过程中对美术设计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探讨,对计算机语言下的设计规律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抛开以图形设计软件和网页制作软件为中心的网页美术设计学习方式,建立起以内容为主导的设计方向,充分利用美术设计中各种视觉原理发挥创造力的正确思维方式。

内容和要求    总体是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写作、电脑操作等能力突出的复合型高等职业人才。《广告策划》锻炼学生公关、宣传的能力,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检验形式:通过课程考试进行检验

五、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李洋                             编写日期:2022年12月30日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501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时尚表演与传播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30

总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

《平面设计基础》是时尚表演与传播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了解企业与社会需求,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实践环节。以案例引导命令,以项目引导设计理念。设计实务和课程相结合,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设计的理解。按照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完成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但目的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与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建议多采用实验教学、仿真操作、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课外作业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要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讲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包括 photoshop基本操作,页面设置与准备工作,矩形、椭圆形与挑选工具,轮廓工具与多边形工具组,线形、形状和艺术笔工具,基本形状工具与智能填充,渐变工具与图案填充,编辑工具与度量工具,交互式工具,文本工具,菜单命令及打印与分布,位图图像调整与特效命令。共分为十二个情境,每个情境中都包括几个任务和实训项目,根据相应的典型实训项目讲解知识点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任务和实训学习知识,达到边学边练的学习目的。另外,在每个情意的最后精心安排了课后作业,使学生能够巩固并检验所学的知识。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悉Adobe photoshop的基本操作;

 (2)掌握页面设置与准备工作;

  (3)掌握矩形、椭圆形与挑选工具;

 (4)掌握轮廓工具与多边形工具组;

 (5)熟悉线形、形状和艺术笔工具;

 (6)熟悉基本形状工具与智能填充;

  (7)熟悉渐变工具与图案填充;

 (8)熟悉编辑工具与度量工具;

 (9)熟悉交互式工具;

 (10)熟悉文本工具;

 (11)掌握菜单命令;

 (12)掌握位图图像调整与特效命令。

2、能力目标

 (1) photoshop的基本操作以及菜单的使用能力;

 (2)培养学生photoshop进行平面设计的基本设置能力;

 (3)培养学生绘图工具的使用能力;

 (4)培养学生绘制图案的能力;

 (5)培养学生绘制平面结构图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2)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意识;

 (3)培养学生“用户需求”至上的意识,训练学生和客户交流的职业素养;

 (4)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5)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和掌握自主学习平面设计软件的方法;

 (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7)具有一定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建议学时

22


学习情境

子学习情境

学习目标

(能力描述)

1、初次体验 photoshop

任务一 案例赏析及相关约定

任务二 标志设计

任务三 卡通画绘制

 

1、了解Adobe photoshop的应用领域。

2、熟悉标志的设计过程。

3、了解利用【图纸】工具绘制坐标,以此来制作标准尺寸图形的方法。

4、掌握图形的填充色和轮廓色的填色方法。

5、掌握原位置复制图形及移动复制图形的操作。

6、熟悉【钢笔】工具和【形状】工具的使用方法。

主要内容(任务描述)

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一 案例赏析及相关约定

任务二 标志设计

(一) 制作标志坐标图

(二) 绘制标志图形

任务三 卡通画绘制

1、掌握图形的填充色和轮廓色的填色方法。

2、掌握原位置复制图形及移动复制图形的操作。

3、熟悉【钢笔】工具和【形状】工具的使用方法。

实训一 标志设计

实训二 金晖开关标志设计

实训三 卡通画绘制

建议学时

20


学习情境

子学习情境

学习目标

(能力描述)

2、企业办公用品及礼品设计

 

任务一 企业办公用品设计

任务二 企业礼品设计

 

1、了解企业办公用品及礼品的设计方法。

2、熟悉【文本】工具的应用。

学习利用【交互式调和】工具制作网格线的方法。

3、熟悉【图框精确剪裁】命令的应用。

4、掌握移动复制、重复复制及旋转复制图形的方法。

5、学习辅助线的添加与应用。

 

主要内容(任务描述)

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一 企业办公用品设计

 (一) 名片设计

 (二) 信纸与信封设计

任务二 企业礼品设计

(一) 纸杯设计

(二) 绘制太阳伞

 

1、熟悉【文本】工具的应用。

2、学习利用【交互式调和】工具制作网格线的方法。

3、熟悉【图框精确剪裁】命令的应用。

4、掌握移动复制、重复复制及旋转复制图形的方法。

5、学习辅助线的添加与应用。

实训一 名片设计

实训二 文件夹和档案袋设计

实训三 礼品伞设计

建议学时

24


学习情境

子学习情境

学习目标

(能力描述)

3、企业标牌、指示牌及POP挂旗设计

任务一 标牌设计

任务二 指示牌设计

任务三 POP挂旗设计

 

1、了解企业标牌及旗帜的设计方法。

2、熟悉【渐变填充对话框】工具的灵活运用。

3、学习调整图形的前后顺序。

4、熟悉【文本】/【插入符号字符】命令的运用。

5、掌握镜像复制图形的方法。

掌握【图框精确剪裁】命令的应用。

6、熟悉【轮廓】工具的应用。

7、熟悉【艺术笔】工具的应用

主要内容(任务描述)

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一 标牌设计

任务二 指示牌设计

任务三 POP挂旗设计

 

1、熟悉【渐变填充对话框】工具的灵活运用。

2、学习调整图形的前后顺序。

3、熟悉【文本】/【插入符号4、字符】命令的运用。

5、掌握镜像复制图形的方法。

掌握【图框精确剪裁】命令的应用。

6、熟悉【轮廓】工具的应用。

7、熟悉【艺术笔】工具的应用

实训一 桌旗设计

实训二 标牌设计

实训三 POP挂旗设计

 

建议学时

28


学习情境

子学习情境

学习目标

(能力描述)

4、纺织品设计

任务一 设计儿童床单

任务二 设计儿童被套

任务三 设计婴儿抱毯

任务四 设计婴儿饭兜

 

1、了解纺织品设计的方法。

2、巩固利用【轮廓】工具设置线形的方法。

3、巩固【钢笔】工具和【形状】工具的使用方法。

4、掌握连续移动复制图形的方法。

5、掌握以中心等比例缩小复制图形的方法。

6、了解图形的群组与结合,熟悉修剪工具的使用。

7、学习利用【刻刀】工具分割图形的方法。

主要内容(任务描述)

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一 设计儿童床单

 (一) 绘制床单图形

 (二) 绘制装饰图形

任务二 设计儿童被套

任务三 设计婴儿抱毯

任务四 设计婴儿饭兜

 

1、掌握连续移动复制图形的方法。

2、掌握以中心等比例缩小复制图形的方法。

3、了解图形的群组与结合,熟悉修剪工具的使用。

4、学习利用【刻刀】工具分割图形的方法。

实训一 床围设计

实训二 枕套设计

实训三 睡袋设计

 

建议学时

16


学习情境

子学习情境

学习目标

(能力描述)

5、服装设计

 

任务一   企业服装设计

任务二 休闲服装设计

 

1、了解服装效果图的设计方法。

2、熟悉各种复制图形的操作。

3、掌握各种线形工具和【形状】工具的使用。

4、巩固图形堆叠顺序的调整方法。

5、学习【星形】工具的使用。

主要内容(任务描述)

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一   企业服装设计

(一) 企业夏装设计

(二) 企业冬装设计

任务二 休闲服装设计

(一) 绘制裤子图形

(二) 绘制裙子图形

1、熟悉各种复制图形的操作。

2、掌握各种线形工具和【形状】工具的使用。

3、学习【星形】工具的使用。

实训一 员工夏装设计

实训二 员工职业装设计

 

建议学时

16


学习情境

子学习情境

学习目标

(能力描述)

6、贺卡设计

 

任务一 设计传统贺卡

任务二 设计新年贺卡

 

1、了解贺卡的设计方法。

2、熟悉各种【交互式】工具的综合运用。

3、掌握【渐变填充对话框】工具的应用。

4、学习【交互式填充】工具的使用方法。

5、掌握利用【交互式变形】工具制作花形的方法。

6、了解【交互式透明】工具的运用。

7、熟悉【创建边界】命令的运用。

主要内容(任务描述)

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一 设计传统贺卡

任务二 设计新年贺卡

(一) 绘制贺卡背景

(二) 绘制小房子及树图形

(三) 导入图形并添加文字

 

1、掌握【渐变填充对话框】工具的应用。

2、学习【交互式填充】工具的使用方法。

3、掌握利用【交互式变形】工具制作花形的方法。

实训一 设计中秋节贺卡

实训二 设计新年贺卡

 

建议学时

16


学习情境

子学习情境

学习目标

(能力描述)

7、网络视觉元素设计

 

任务一 QQ音乐广告设计

任务二 “刮福乐”网站主页设计

 

1、了解网络宣传作品的设计方法。

2、熟悉【复制效果】命令的运用。

3、掌握【图框精确剪裁】命令的使用及编辑方法。

4、掌握【将轮廓转换为对象】命令的使用。

5、掌握图形堆叠顺序的调整。

6、掌握利用【底纹填充】工具给图形填充底纹的方法。

7、熟练掌握各种工具和命令的综合运用方法。

主要内容(任务描述)

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一 QQ音乐广告设计

任务二 “刮福乐”网站主页设计

(一) 绘制背景

(二) 绘制花图形

(三) 绘制标签

(四) 绘制刮奖区

(五) 添加文字及图形

 

1、掌握【图框精确剪裁】命令的使用及编辑方法。

2、掌握【将轮廓转换为对象】命令的使用。

3、掌握图形堆叠顺序的调整。

4、掌握利用【底纹填充】工具给图形填充底纹的方法。

5、熟练掌握各种工具和命令的综合运用方法。

实训一 彩铃广告设计

实训二 网络商城广告设计

 

建议学时

16


学习情境

子学习情境

学习目标

(能力描述)

8、店面装潢设计

 

任务一 服装店门面设计

任务二 面馆门面设计

1、了解门面广告设计。

2、熟悉制作艺术字的方法。

3、掌握利用【添加透视】命令制作透视效果的方法。

4、掌握利用【交互式调和】工具制作立体效果字的方法。

5、掌握利用【交互式阴影】工具制作发光效果的方法。

6、掌握利用【交互式封套】工具对文字进行变形的方法。

主要内容(任务描述)

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一 服装店门面设计

(一) 设计尚品标志

(二) 门面设计

任务二 面馆门面设计

(一) 制作霓虹灯管

(二) 制作霓虹字

1、掌握利用【添加透视】命令制作透视效果的方法。

2、掌握利用【交互式调和】工3、具制作立体效果字的方法。  

4、掌握利用【交互式阴影】工具制作发光效果的方法。

5、掌握利用【交互式封套】工具对文字进行变形的方法。

实训一 服装店门面设计

实训二 快餐店门面设计

 

建议学时

20


学习情境

子学习情境

学习目标

(能力描述)

9、MP3产品造型设计

 

任务一 绘制MP3的整体造型

任务二 绘制显示屏和按键

任务三 绘制耳机并添加背景

 

1、了解产品造型的设计方法。

2、熟悉利用【交互式填充】和3、【渐变填充对话框】工具制作质感的方法。  

4、掌握利用【添加透视】命令制作立体效果的方法。

5、了解【创建边界】命令的运用。

6、熟悉物体质感与光影的表现。

7、掌握耳机图形的绘制方法。

主要内容(任务描述)

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一 绘制MP3的整体造型

任务二 绘制显示屏和按键

任务三 绘制耳机并添加背景

1、掌握利用【添加透视】命令制作立体效果的方法。

2、了解【创建边界】命令的运用。

3、熟悉物体质感与光影的表现。

4、掌握耳机图形的绘制方法。

实训一 网络电话产品造型设计

实训二 广告设计

建议学时

16


学习情境

子学习情境

学习目标

(能力描述)

10、包装设计

 

任务一 咖啡包装袋设计

任务二 抽纸纸盒包装设计

 

1、了解包装设计的有关内容。

2、熟悉利用【粗糙笔刷】工具制作锯齿效果的方法。

3、了解将位图转换为矢量图的方法。

4、掌握利用【交互式透明】工具制作高光的方法。

5、了解矢量图转换为位图的方法。

6、熟悉【位图】命令的运用。

掌握阴影的拆分操作。

7、学习利用【交互式透明】工具制作特殊透明度图形的方法。

主要内容(任务描述)

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一 咖啡包装袋设计

任务二 抽纸纸盒包装设计

(一) 正面图形设计

(二) 侧面图形设计

(三) 背面图形设计

 

1、掌握利用【交互式透明】工具制作高光的方法。

2、了解矢量图转换为位图的方法。

3、熟悉【位图】命令的运用。

4、掌握阴影的拆分操作。

5、学习利用【交互式透明】工具制作特殊透明度图形的方法。

实训一 “锅巴”包装设计

实训二 餐巾纸包装设计

 

建议学时

16


学习情境

子学习情境

学习目标

(能力描述)

11、报纸广告设计

 

任务一 房地产报纸广告

任务二 手机报纸广告设计

1、了解报纸广告的设计方法。

2、掌握利用【交互式透明】工具合成图像的方法。

3、熟悉利用【效果】/【调整】命令调整位图图像的颜色。

4、掌握文本的拆分与应用。

5、熟悉段落文本的输入方法。

6、掌握利用【艺术笔】工具绘制地图的方法。

7、掌握制作沿路径排列文字的方法。

主要内容(任务描述)

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一 房地产报纸广告

(一) 制作广告背景

(二) 输入文字并绘制地图图形

任务二 手机报纸广告设计

(一) 绘制背景

(二) 绘制小草和花形

(三) 导入图形并添加文字

 

1、掌握利用【交互式透明】工具合成图像的方法。

2、熟悉利用【效果】/【调整】命令调整位图图像的颜色。

3、掌握文本的拆分与应用。

4、熟悉段落文本的输入方法。

5、掌握利用【艺术笔】工具绘制地图的方法。

6、掌握制作沿路径排列文字的方法。

实训一 房地产报纸广告设计

实训二 汽车报纸广告设计

建议学时

16


学习情境

子学习情境

学习目标

(能力描述)

12、户外媒体广告设计

 

任务一 通信广告设计

任务二 化妆品广告设计

 

1、了解户外媒体广告的设计方法及技巧。

2、掌握制作水晶按钮的方法。

3、掌握利用旋转复制操作制作发射光线效果。

4、掌握制作沿路径排列文字的方法。

5、了解利用Photoshop制作广告实景效果的方法。

主要内容(任务描述)

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一 通信广告设计

(一) 绘制按钮

(二) 广告画面设计

(三) 宣传文字内容的添加

任务二 化妆品广告设计

(一) 绘制标志图形

(二) 化妆品广告设计

1、掌握制作水晶按钮的方法。

2、掌握利用旋转复制操作制作发射光线效果。

3、掌握制作沿路径排列文字的方法。

4、了解利用Photoshop制作广告实景效果的方法。

实训一 房地产广告设计

实训二 化妆品广告设计

 

(二)课程学时分配

序号

学习情境

子学习情境(任务、项目)

建议学时

1

初次体验 photoshop

任务一 案例赏析及相关约定

2

任务二 标志设计

4

任务三 卡通画绘制

4

实训一 标志设计

4

实训二 金晖开关标志设计

4

实训三 卡通画绘制

4

2

企业办公用品及礼品设计

 

任务一 企业办公用品设计

4

任务二 企业礼品设计

4

实训一 名片设计

4

实训二 文件夹和档案袋设计

4

实训三 礼品伞设计

4

3

企业标牌、指示牌及POP挂旗设计

任务一 标牌设计

4

任务二 指示牌设计

4

任务三 POP挂旗设计

4

实训一 桌旗设计

4

实训二 标牌设计

4

实训三 POP挂旗设计

4

4

纺织品设计

任务一   设计儿童床单

4

任务二 设计儿童被套

4

任务三 设计婴儿抱毯

4

任务四 设计婴儿饭兜

4

实训一 床围设计

4

实训二 枕套设计

4

实训三 睡袋设计

4

5

服装设计

任务一 企业服装设计

4

任务二 休闲服装设计

4

实训一 员工夏装设计

4

实训二 员工职业装设计

4

6

贺卡设计

任务一 设计传统贺卡

4

任务二 设计新年贺卡

4

实训一 设计中秋节贺卡

4

实训二 设计新年贺卡

4

7

网络视觉元素设计

任务一 QQ音乐广告设计

4

任务二 “刮福乐”网站主页设计

4

实训一 彩铃广告设计

4

实训二 网络商城广告设计

4

8

店面装潢设计

任务一 服装店门面设计

4

任务二 面馆门面设计

4

实训一 服装店门面设计

4

实训二 快餐店门面设计

4

9

MP3产品造型设计

 

任务一 绘制MP3的整体造型

4

任务二 绘制显示屏和按键

4

任务三 绘制耳机并添加背景

4

实训一 网络电话产品造型

4

实训二 广告设计

4

10

包装设计

任务一 咖啡包装袋设计

4

任务二 抽纸纸盒包装设计

4

实训一 “锅巴”包装设计

4

实训二 餐巾纸包装设计

4

11

报纸广告设计

 

任务一 房地产报纸广告

4

任务二 手机报纸广告设计

4

实训一 房地产报纸广告

4

实训二 汽车报纸广告设计

4

12

户外媒体广告设计

 

任务一 通信广告设计

4

任务二 化妆品广告设计

4

实训一 房地产广告设计

4

实训二 化妆品广告设计

4

机动课、考试等


35

合计

24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1)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通过构建小型平面设计,引入必要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操作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要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项目选取要科学、符合该门课程的工作逻辑、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时要考虑可操作性。

(4)教材内容要能及时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大量使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5)编写内容的组织应以任务组织、项目驱动的原则,随同教材配备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综合实践题目,便于组织教学。

(二)教学资源

随同教材配备电子教案、教学媒体(ppt课件、课堂录像、实践录像、桌面录像、动画)教师教学指南、学生学习指南、实训指导书和案例库、行业资源库、习题库,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园网便于组织教学。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建立课程教学案例库、习题课、教学课件等教学文件,方便学生课余自主学习。

注意搜集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图片、音像材料、相关知识、网站和期刊杂志等资源,帮助学生扩充学习内容,养成终身学习好习惯。

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书目录和主要的专业期刊杂志,方便学生自我学习,扩大学习广度与深度,及时学习最新的饭店行业管理理念,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四)师资条件

  专任教师。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能够独立完成课程理论教学工作,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具有1年行业中基层管理专兼职工作经历,能够独立完成学生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能够设计课程项目,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指导、协调能力,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用高职高专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来自时尚表演行业,具有5年及以上模特管理工作职业经历,具有中高级职务或职业资格等岗位资格证书。兼职教师人数应该与专任教师达到1:1比例,保障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的指导。

 六、考核评价

1、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但目的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与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建议多采用实验教学、仿真操作、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课外作业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要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讲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2、建议采用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式,加强过程和现场考核,可以因才施考,对于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给予特别鼓励。

 

考核标准表

作品主题选取

创意成分

版式设计规范

文件格式要求

说明文件要求

画面整体要求

1、选择符合要求的主题或品牌商品;

2、设计内容紧扣主题;

3、所用图片清晰。

创意新颖、独特

1、文档大小:按具体要求;

2、文件格式: cdr和jpg各一个;

3、分辨率:按具体要求。

 

1、文件格式:word;

2、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单倍行距

说明文字:要有对设计作品的整体描述及介绍,阐述设计思想。

整洁大方

40分

35分

15分

5分

5分

 

七、教学建议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优化组合;课堂传授,作为学生的顾问和向导为前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做完示范操作后,学生会有各种问题,要及时解决并找出共性问题统一处理,为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2年时尚表演与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李洋                            编写日期:2022年12月30日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新媒体运营》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508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时尚表演与传播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30

总学分:2

一、 课程性质  

《新媒体运营》是时尚表演与传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进行基础理论讲授和基础技能训练。重点突出新媒体产品运营、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数据运营等各种运营工作方向的实战技能训练。本课程主要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将本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点与技能进行整合,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使用内外部网络教学设施,部分操作项目要求使用智能手机等工具开展实训。本课程是新媒体专业的必修课程,也可以作为其他专业新媒体相关课程的通识性基础课。为后续课程新媒体运营、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新媒体视觉营销、新媒体美工设计等做基础铺垫。

二、课程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了解新媒体运营的概念,熟悉新媒体平台和新媒体运营岗位;

2.了解选品原则和方法,掌握测试产品和提炼产品卖点的方法;

3.掌握新媒体文案的写作,图片的设计,图文排版方法,以及短视频的创作;

4.理解用户画像的原理,掌握各平台用户拉新的方法;

5.熟悉制定和执行活动方案的流程;

6.掌握网店、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数据分析方法。

(二) 能力目标

1.能明确新媒体运营的岗位职责;

2.能独立进行网店选品并测试产品,有效提炼产品卖点;

3.能独立撰写新媒体文案、制作图片并完成图文排版;能和同事协作制作短视频;

4.能根据数据提炼用户画像并通过各种平台引流实现用户拉新;

5.能制定并按流程执行活动方案,并在活动后进行切实的复盘;

6.能独立使用生意参谋分析网店数据,同时能分析抖音和为向公众号的相关数据。

(三)素养目标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理想信念坚定;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行业法律法规;

3.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较强的网络安全意识;

4.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执行能力和协作能力;

5.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序号

工作任务

(学习项目)

知识要求

能力要求

建议课时

1

认识新媒体运营

了解新媒体运营的概念和工作方向。

认识新媒体运营人员的工作内容、任职要求和职业素养。

熟悉不同新媒体平台的特点。

能够对新媒体运营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

能够根据新媒体运营岗位要求提升自己的能力。

能够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合适的新媒体平台。

11

2

产品运营:选品

测品

掌握网店选品的原则和方法。

掌握淘宝网店、抖音小店和微信小商店的测品方法。

掌握使用FAB 法则和产品属性提炼法提炼产品卖点的方法

能够根据平台特点选择适合网店运营的产品。  

能够通过测品选出有潜力的产品。

能够熟练地提炼出产品卖点。

12

3

内容运营:账号

定位及内容打造

掌握账号定位的方法。

掌握撰写新媒体文案、制作九宫格图片和表情包图片的方法。  

掌握使用135 编辑器排版图文、使用MAKA 制作H5 海报的方法。

掌握拍摄并制作短视频的方法

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好账号定位。  

能够撰写新媒体文案、制作图片,并完成图文排版。

能够制作有吸引力的H5 海报和短视频

16

4

用户运营:新媒

体引流工具操作

掌握调研用户信息、分析用户数据和提炼用户画像的方法。  

掌握淘宝网店、抖音账号和微信公众号引流的方法。

能够根据需要收集用户信息。  

能够从已有用户数据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提炼出精准的用户画像。

能够熟练使用引流工具为淘宝网店、抖音账号微信公众号引流。

10

5

活动运营:活动

方案执行

熟悉活动方案包含的内容。

掌握活动准备的工作内容和活动预热、跟进的方法。

掌握活动复盘的方法。

能够选择电子商务的物流模式。  

能够顺利地执行活动。

能够做好活动复盘,提升活动运营能力。

11

6

数据运营:新媒

体数据收集与分析

熟悉主要的淘宝网店数据,掌握使用生意参谋分析淘宝网店数据的方法。

熟悉主要的抖音数据,掌握分析抖音数据的方法。

熟悉主要的微信公众号数据,掌握分析微信公众号数据的方法。

能够根据生意参谋分析的数据诊断网店的问题,进而优化网店的运营。  

能够熟练分析抖音数据,进而优化抖音账号的运营。

能够熟练分析微信公众号的重要数据,进而优化微信公众号的运营。

12


四、课程评价

本课程评价原则是坚持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数据化呈现学习效果,关注对学生的增值性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类型

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

权重

网店选品与测品

掌握选品的原则与方法;掌握不同新媒体电商平台的测品方法以及测品流程。

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

以学生日常学习表现、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及角色重要程度进行过程性评价;以分析报告进行终结性评价。

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个人、小组评价为辅

15%

新媒体文案、图片制作及排版

掌握撰写新媒体文案、制作图片的方法,并能根据文案和图片进行适当的排版

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

以学生日常学习表现、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及角色重要程度进行过程性评价;以分析报告进行终结性评价。

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个人、小组评价为辅

15%

短视频拍摄与制作

掌握短视频拍摄设备以及剪辑软件的操作,能够正确使用设备拍摄短视频并使用剪辑软件剪辑短视频

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

以学生日常学习表现、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及角色重要程度进行过程性评价;以分析报告进行终结性评价。

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个人、小组评价为辅

20%

分析数据并提炼用户画像

熟悉用户数据中的重要属性,并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度用户属性进行分析,准确提炼出用户画像

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

以学生日常学习表现、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及角色重要程度进行过程性评价;以分析报告进行终结性评价。

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个人、小组评价为辅

15%

活动方案的制定

熟悉制定活动方案的步骤,并能根据步骤制定出完整的并具有合理性的活动方案

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

以学生日常学习表现、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及角色重要程度进行过程性评价;以分析报告进行终结性评价。

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个人、小组评价为辅

15%

数据收集与分析

使用生意参谋分析网店数据,并能分析抖音数据与微信公众号数据

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

以学生日常学习表现、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及角色重要程度进行过程性评价;以分析报告进行终结性评价。

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个人、小组评价为辅

20%


五、实施建议

(一) 教材的选择与编写

1. 教材应依据新媒体发展趋势、新媒体运营岗位需要、新媒体运营实践活动的要求确定编写内容,学习层次递进符合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特点和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实践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思想,以新媒体职场新人参加业务培训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

2. 教材内容符合本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广泛关注行业前沿动态,立足职业实际,全面覆盖职业工作内容,并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加强思维训练及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3. 教材应以学生为本,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实训内容可操作性,案例真实且具有学习价值。提供配套学习资源,如融媒体资源,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二) 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包括选品测品、账号定位、引流拉新、活动方案执行等,特别是新媒体内容运营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操作当下流行的运营内容形式(如图文、短视频)。

2.注意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平时测验、实习报告、考试等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 教学条件

1. 校内电子商务实训基地。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建立电子商务专业教室,以满足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为出发点,硬件配置要适度,软件配置要专业化。理论课教学应配备多媒体教室,实训教学应配备网络机房,机房应网络化并与互联网连接,应配置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软件,开展短视频拍摄等实训需要配备相关摄影器材。新媒体专业教室还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助教学设施,便于教师的示范教学,如多媒体投影机、视频展示台、打印机等,以便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

2. 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积极与业务齐全、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行业领先企业联系合作,为学生的实训提供长期又稳定的实训基地。

(四)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包括教学PPT课件、数字化学习资源、微课(或慕课)资源、考核评价资源等学习资源,校企合作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新媒体相关实训软件等实训资源。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李洋                    编写日期:2020年12月30日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职业礼仪》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504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时尚表演与传播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30

总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

《职业礼仪》基于高职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立足现代商务人员工作实践,围绕现代商务人员工作实践,围绕现代商务人员知礼、用礼、行礼的需要,从商务人员仪容、仪表、仪态等个人礼仪,到商务交往、商务沟通等人际礼仪,再到商务人员办公、仪式、宴请、差旅、销售、推销等组织礼仪,系统介绍了商务活动中的基本礼仪内容,突出实用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结合企业共同设计、开发并组织实施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教学内容

1.本课程从企业开展商务活动的实际过程出发,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针对性地选取了商务领域相关企业最为常见和实用的商务活动类型作为教学内容模块,通过整合和序化,构建了基于开展商务活动的模块化教学内容。

2.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紧扣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必须够用为度,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删减了无应用性或应用性不强的内容,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注意与前后续课程的有序衔接,紧密结合社会、行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知识。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体验并理解商务领域中的礼仪知识,明确并掌握商务交往中的操作要求与要领,培养学生行为的规范性的和自律性,提高其文明素养及综合职业能力,塑造其良好的专业形象,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成功求职、从事商务活动并获得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按职业能力形成规律, 在教学中重新设计学习程序,采用项目分解式教学强化礼仪各专项技能,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避免孤立、形式化地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过程,特别是创新实验和综合实训(虚拟案例和模拟项目),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思想。运用讨论式、团队协作式、朋辈评估式等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小品表演等技能训练形式进行实训。在实训教学中,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的员工培训的方法,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既掌握理论又会熟练操作。

 一、总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练习,应使学生认识商务礼仪在现代公共关系活动中、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商务礼仪与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商务礼仪与形象设计的基本常识、礼仪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礼仪工作的技巧等知识。学习这门课程,除了认真阅读和理解教材的内容外,要密切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自己学礼、懂礼、守礼和用礼的意识,充实自己并完善自身的整体素质。

 二、具体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礼仪的基本知识:礼仪的概念、礼仪的发展历史、礼仪的特性,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礼俗风情及基本的礼仪规范。

(2)理解和掌握商务活动中礼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礼仪知识,分析实际商务活动中的社交问题,并能提出解决的办法。

(二)能力目标

1.正确判断生物场合下各种行为是否规范;

2.能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商务人员;

3.组织、策划简单的各类商务活动;

4.正确使用一些商务谈判技巧。

(三)素质目标

1.帮助学生体验商务礼仪这门课程学习和活动中的成长与快乐,使他们认识到礼仪无论对于商务活动还是生活实际都是必不可少的。

2.提高学生的商务活动安排、社会交往、实际操作能力和表达、控制、应变能力,能正确组织和从事各种商务活动。

(四)实施建议

1.以课程教学任务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的商务任务为导向,采用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影片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教学结合法、角色扮演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2.以课程教学为基础,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礼仪视频、礼仪小剧场、礼仪知识竞赛、礼仪影片欣赏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加深学生对商务礼仪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礼仪知识的能力。

3.融教、学、练、做为一体,以校内模拟实现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自我训练相结合,学生在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做、练中行,将礼仪规范落实到实际工作与生活中。

三、课程定位 

(一)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及作用

《职业礼仪》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工作态度,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形象意识与沟通技巧,懂得正确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素质,适合工作第一线需要的商务高等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课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的依据:

(1)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商务人员从事商务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必须的礼仪规范为基础,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商务活动过程的课程体系,科学设计项目性学习任务。

(2)以知识学习服务于技能训练为准则设计课程内容,将课堂搬进实训室,让学生在实训中,体会从事商务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必须的礼仪规范。

(3)融“教、学、练、做”为一体,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做。

据此,将课程内容整合序化为知识模块与实践模块,其中实践模块包括礼仪小剧场、礼仪影片欣赏、礼仪模拟实训、商务礼仪知识大赛、顶岗实习等。

 

课程课时安排建议表

任务

 

活动名称

 

 

         技能点

课时分配

共计

讲课

实训

一、职业与个人形象

1.修炼个人形象

2.尊重客户与承担社会责任。

1.认识职业、形象自律

2.尊重客户,服务客户;践行公司的社会责任

2


2

二、个人(职业)形象定位

1.仪容修饰

2.仪表规范

3.仪态文雅

1.仪容礼仪

2.仪表礼仪

3.仪态礼仪

4

4

8

三、初次见面礼仪

1.见面致意

2.称谓和介绍

1.握手、问候礼仪

2.称谓、介绍礼仪;名片交接与索取礼仪

2


2

 

四、日常交往    

礼仪

1.交谈礼仪

2.接待与馈赠

3.交通和差旅

4.中餐宴请

1.交谈障碍的克服与交谈礼仪

2.接待与馈赠礼仪

3.交通与住宿礼仪

4.中餐宴请礼仪

6

2

8

 

五、日常工作礼仪

1.工作沟通

2.接打电话

3.工作会议

4.突发事件处理

1.上下级关系礼仪;同事关系礼仪

2.电话礼仪

3.会议服务与参会礼仪

4.职场中突发事件处理礼仪

8

2

10

六、商务交往礼仪

1.日常销售礼仪

2.商务专题活动礼仪

3.涉外礼仪

 

1.销售礼仪;推销礼仪

2.展览会礼仪;商务谈判及签约礼仪

3.涉外见面礼仪;西餐礼仪。

8

4

12

七、文书礼仪

1.礼仪文书

2.柬贴类文书

1.礼仪文书书写与发放礼仪

2.柬贴类文书书写与应用礼仪

2


2

八、网络交往礼仪

1.网络营销

2.日常网络交流

1.网络营销礼仪

2.邮件收发礼仪;网络交流礼仪

2


2

总    学    时

36

12

48

 

理论内容标准如下图所示

任务

内容

标准

一、职业与个人形象

认知职场工作的社会价值;了解职场礼仪的作用;明确一个职业人尊重客户,服务客户,践行公司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知道形象自律的基本内容;自觉提升良好的个人形象修养;积极维护公司形象。

 

二、个人(职业)形象定位

从个人举止、风度、着装等方面学习礼仪人员的修养及个人行为规范。个人修养及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不止触及个人,而且关系到组织的全局。

提高对商务礼仪素养及其职业道德的认识,对照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找出自身的差距与努力方向,设计个人职业形象。

三、初次见面礼仪

商务人员握手、问候,介绍及名片交接的基本知识,理解见面礼仪队个人形象和公司形象的影响。

提高商务礼仪中见面礼仪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四、日常交往    

礼仪

学习认识礼仪、馈赠礼仪、餐饮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认识到得体的个人行为规范,能够给公众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社会组织与公众进行信息沟通,感情联络和行为影响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训练,了解商务礼仪的基本规范,掌握商务工作中常见日常礼仪的基本要求。
 
 

五、日常工作礼仪

学会遵循办公规范、得体的办公室个人形象设计、相处的艺术、语言的礼仪、文书的处理等具体内容。

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处世应变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文书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礼仪技能。

六、商务交往礼仪

是社交礼仪中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项目的训练:会务礼仪及规范、拜访与接待、商务活动基本礼节、商务仪式礼仪规范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熟悉和把握国际公关礼仪的基本知识,了解国际惯例,规范、程序及国际禁忌。推动国际公关礼活动的展开。

通过训练,掌握会议组织工作中的基本礼仪规范、迎来送往的礼节、商务活动中应遵循的礼规、商务仪式的具体操作方式等,认识商务活动礼仪的重要性及培养学生掌握与外国人交往的技巧。

七、文书礼仪

了解信函文书与柬贴书写的基本常识及运用礼仪常识。

能够撰写常用信函文书和柬贴文书,养成自觉践行信函和柬贴文书礼仪习惯。

八、网络交往礼仪

熟悉网络沟通交流的方式和手段,提高网络沟通能力,了解网上交易、邮件收发、网上聊天的礼仪等。

熟悉并遵守网上交易及邮件收发的礼仪,养成践行网上聊天礼仪的良好习惯。

 

二、实验(训)课内容标准

实训项目

          知识点

                 标准

一、装扮

商务人员

 

1. 掌握商务人员化妆、发型等仪容礼仪

2.掌握商务人员职业装的穿着礼仪

3.掌握站姿、坐姿、走姿、蹲姿及手势的规范要求

4.掌握商务人员交际语言礼仪

5.掌握商务人员表情礼仪

1.理解商务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礼仪对于打造个人形象、塑造企业文化、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意义并能设计自己的职业形象。  

2.在职业场合正确地运用体态及表情传达对他人的礼貌和尊敬

3.强调学以致用,将礼仪规范与日常行为养成相结合

4.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二、商务接待

1. 接待前准备工作的内容;

2. 接待工作基本程序和方法;

3. 礼品馈赠礼仪;

1.理解商务接待中接待工作流程,具体接待礼仪规范养成;

2.在职业场合正确地运用体态及表情传达对他人的礼貌和尊敬;

3.强调学以致用,将礼仪规范与日常行为养成相结合;

三、 商务会议承办

1.掌握公司会议的工作流程

2.了解会议准备的内容

3.掌握会议座次安排的原则

4.了解商务谈判的礼仪规范

1.组织能力;2.策划能力

3.协调能力;4.沟通能力

四、商务

仪式组织

1. 掌握开业庆典的筹备工作

2. 掌握各种开业庆典的程序

3. 掌握剪彩仪式的程序

4. 掌握签字仪式的程序

1.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

2.培养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条件

1.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常规教学;

2.利用校实训室进行商务礼仪规范训练和项目模拟训练。

3.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礼仪专项实践训练。

二、师资要求

 专任教师:

(1)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具有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3)要求市场营销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

(4)在本行业或企业工作2年以上,具有专业职业资格或相关能力;

兼职教师:

(1)要求在行业企业相应工作岗位工作2年以上;

(2)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

(3)具有项目教学的教学设计能力

三、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

  以一个商务活动项目为中心,通过项目的筹划和完成加深并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通过一次商务签字仪式活动的策划与模拟,提高学生对仪式礼仪规范的运用能力。

2.案例教学法

  教学中每个知识点,都以具体典型的实例引出,讲解中辅之以生动形象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加以分析和说明,从而使抽象理性的礼仪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感性,更易于被学生掌握和运用。

3.影片教学法

  通过大量欣赏相关经典影片,加深学生对礼仪规范的理解与掌握。如在讲述见面礼仪时,让学生观赏《茜茜公主》等,了解西方国家不同于中国的见面礼:亲吻礼、屈膝礼、拥抱礼等。

4.情景教学法

  利用商务谈判实训室、商务会议实训室等,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进行相应的商务活动情景模拟如商务谈判过程中的座次安排、商务会议的组织等,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拉近教学与实践的距离。

5.教学练结合法

  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再与学生的练结合起来,如在讲述仪态礼仪时,老师演示男士与女士如何优雅的坐、站、行等,让学生随其后面学,然后学生再自行的练,实现了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做,强化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6.角色扮演法

设置场景,让学生扮演角色,来体验与体会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与操作方法。如设置一乘车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董事长、总经理、销售部经理及秘书,来安排小轿车的座位,从而使学生掌握了乘车的位次礼仪。角色扮演法将程序化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互动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了学生对商务礼仪知识的了解。

上述各种教学方法既可独立采用,也可结合使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引导着学生的积极思考、乐于学习、勤于实践,提高了教、学实际效果。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包括各种形式的教材、教学参考书、科技图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实训室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等。

1、文字教学资源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和考试大纲内容,从大量的教学资源中精选适当的教学内容,不要受某一种教材的局限,要吸取不同教材的长处。教师还可以自己编写某些教学补充材料。

学校图书馆应该基本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课外阅读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多媒体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仿真演示,实现互动式教学,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训室资源

教师应该根据四大项目标准的要求安排学生实训。

4、社会资源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及特长捕捉商机利用好各大资源,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进入有效的商务现场教学,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礼仪学习的兴趣,通过行动来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就业竞争力。

六、考核评价

1.学校评价和行业职业考试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如果在校内评价中不合格,但是在职业资格考试中合格的,可以认定为合格。

2.课程评价以“过程持续评价”与“终期评价”相结合,并侧重于学习过程的持续评价。

3.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60%。

4.期末考试、单元测验采取不同场景设计礼仪行为规范演示无纸化考试的方式进行。

5.平时成绩由以下成绩组成:a)学生出勤、完成作业、课堂提问、单元测验、平时实训评估等。b)平时实训评估成绩包括考核学生实操的准确性、技巧的合理应用性、现场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综合性能力评价。

评价标准

1、平时考核成绩: 30 分。包括课堂礼仪、感知训练和课堂训练等

2、笔试考核成绩: 40分。理论考核

3、实践考核成绩: 30分。通过设置职业情景考核

4、综合考核成绩:平时考核成绩、笔试考核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之和。

另记附加考核成绩(根据学生参加课外训练、实践活动、礼仪比赛等情况综合考核)。或将附加考核成绩记入综合考核成绩,以至鼓励。

七、教学建议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优化组合;课堂传授,作为学生的顾问和向导为前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做完示范操作后,学生会有各种问题,要及时解决并找出共性问题统一处理,为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李洋                    编写日期:2020年12月30日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课程标准

课程代号:061741           

适用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总学时:72学时

执笔人:马光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性质:

《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它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是学生将来能直接用于新能源汽车维修的实用技术,本课程构建于《汽车零部件识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发动机结构原理与诊断》等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的内容,本着汽车维修企业需求组织教学内容,为进行新能源汽车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维修提供技能训练,为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为培养汽车维修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2.任务: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利用现代诊断和检测设备进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故障诊断、零部件检测及维修更换等专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整车控制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充电系统的检测与维修》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专业的课程中纵向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横向在企业维修岗位又可借助此部分学习完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任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总体目标

本课程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电知识的能力,侧重于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促进学生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综合故障诊断能力的提高。

2、课程具体目标

通过《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检测与维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1.职业知识

(1)能独立制定维修计划,并能选择正确检测设备和仪器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进行检测和维修。

(2)能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测。

(3)能对管理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测。

(4)能正确使用万用表、故障诊断仪、示波器及发动机综合分析仪等常用检测和诊断设备。

(5)能使用示波器对传感器及执行器波形进行分析。

(6)能遵守相关法律、技术规定,按照正确规范进行操作,保证维修质量。

(7)能检查修复后发动机系统工作情况,并在汽车移交过程中向客户介绍已完成的工作。

(8)能根据环境保护要求处理使用过的辅料、废气液体及损坏零部件。

2.职业能力

(1)具备与客户的交流与协商能力,能够向客户咨询车况,查询车辆技术档案,初步评定车辆技术状况。

(2)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3)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4)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

(5)能不断积累维修经验,从个案中寻找共性。

3.职业素质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4)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三、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的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课程设计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通过对维修企业维修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共为《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学习领域设计了3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下设置5个任务。学习情境划分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规律进行排序。由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检测与维修系统是多个控制系统的高度耦合系统, 一个故障现象可能是由多个系统的故障引起,因此,在学习时先从各区域故障入手,最后再学习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检测与维修综合故障。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为使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检修专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本课程以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具体故障现象为贯穿项目,由更换动力电池、检修电池管理系统、检修充电系统等3学习情境来组织教学,同时将3个教学情境细化为15个教学任务,把课程核心知识点融合在典型工作任务中,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每个工作任务都包括完整的教学内容。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

本课程结构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课程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项目编号

子项目名称

子项目内容

支撑知识

学时

1

更换动力电池

1.电池的结构原理

2.电池的性能测试

3.单体电池的充电

4.单体电池的放电

5.动力电池的更换

1.电池的不同类型和结构原理

2.使用专业仪器对单体电池充放电

3.依据客户委托和维修手册制定工作计划

4.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5.查询检验标准并按照制造商规定进行检查

6.遵守高压安全操作规定和环保法规

26

2

检修电池管理系统

1.电池的组合方式

2.电池模块的充电

3.电池模块的放电

4.电池模组的监控

5.电池系统故障诊断

1.电池的成组方式和系统管理的功能

2.使用专业仪器对电池模块和电池组充放电

3.依据客户委托和维修手册制定工作计划

4.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5.查询检验标准进行检查并分析故障机理

6.遵守高压安全操作规定和车间6S规范

24

3

检修充电系统

1.电能的补给方式

2.交直流转换电路

3.直流充电系统

4.交流充电系统

5.充电系统故障诊断

1.充电站的布局功能和电能的补给方式

2.交直流充电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3.依据客户委托和维修手册制定工作计划

4.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5.查询检验标准进行检查并分析故障机理

6.遵守高压安全操作规定和车间6S规范

30

 

五、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检测与维修》课程特点,教学模式在原有的模块式现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实施针对电池及管理系统典型故障检修任务,基于检修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即一体化的职业环境 、一体化的学习资源 、一体化的学习内容 、一体化的学习过程等四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所有课程都是在一体化汽车检修实训车间进行。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习过程的学习情境,呈现一种现场实践的真实存在的状态,营造职业环境以产生职业氛围。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设计

《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检测与维修》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汽车实训基地为支撑而构建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大量汽车检修过程中的真实案例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生产情境。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及学习,让学生有更多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2)角色扮演法

在模拟、逼真的汽车维修接待的情境下,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客户和业务员之间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然后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

(3)头脑风暴法

在制订实际检测任务计划和决策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师生、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建立学习的共同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和对话,产生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

(4)小组讨论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讲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交流互动的作用,开展主题研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产生内在动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通过相互提问、随机选定发言等形式在教学中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激发认知动力。

(5)演示讲解法

借助实物来进行的边演示、边讲解的教学方法。对具有很高的抽象程度和复杂性及表面不易看透的工作原理内容,通过实物、课件、仿真软件等一些辅助手段补充信息源,通过感观刺激传递直观信息。

除此以外,还会适时地穿插竞赛教学法与成果分享法,这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设计

(1)多媒体教学

本课程教学团队开发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引进了大量图片、动画及视频素材,加大了课堂知识信息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学习情境3中的可变气门升程控制系统工作原理时,将VTEC的工作过程制作成小负荷时气门如何开启、大负荷时气门如何开启、气门关闭等三个动画,使其工作原理直观易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实际操作

实际操作是在真实的维修车间进行的,经过信息收集、制定计划和决策、最终实施计划,在做中学,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实车训练,培养了学生对实际维修问题的诊断、分析、拓展与迁移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3)网络课程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促使其发展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认知学习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本门课主要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以不断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4)网上答疑

每位教师在学期初就确定与班级学生的联系方式,其中包括建立QQ群,公共信箱、博客、微博等。教师能够在网上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这不仅是促进师生互动的一种手段,同时也能使学生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5)模拟仿真虚拟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充分利用仿真技术进行仿真教学,引入了上海景格公司开发的教学仿真软件。这些软件可模拟汽车零部件分解、原理、故障诊断及检修的全过程。使零部件拆装、故障检修等过程得以真实再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同时通过设置故障、模拟故障现象、仿真诊断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良好的学习目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个性特征;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理论知识应用以及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要因材施教观念,面向个体学生,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促进学习能力提高。

(四)教学实训条件

建议本课程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循环式分组教学,故障现象分析讲解应配备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台和实训车辆,每个具体情境设计见下表

 

表2 电池的结构原理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1:任务1电池的结构原理

学时6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知识目标:区分电池的不同类型和结构原理

项目任务

能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电池的不同类型和结构原理。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电池的不同类型和结构原理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1.5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1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2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系统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5


表3 电池的性能测试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1:任务2电池的性能测试

学时4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知识目标:掌握电池的性能测试

项目任务

能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进电池的性能测试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电池的性能测试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1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2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2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传感器。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2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2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25


表4 单体电池的充电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1:任务3单体电池的充电

学时4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知识目标:掌握单体电池的充电

项目任务

能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单体电池的充电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单体电池的充电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1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2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2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具拆装、更换进气压力传感器。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2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2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25


表5 单体电池的放电修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1:任务4单体电池的放电

学时4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知识目标:掌握单体电池的放电

项目任务

能正确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单体电池的放电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单体电池的放电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1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2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2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节气门位置传感器。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2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2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25


表6 动力电池的更换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1:任务5动力电池的更换

学时8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知识目标:掌握动力电池的更换

项目任务

能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动力电池的更换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动力电池的更换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2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4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5


表7 电池的组合方式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2:任务1电池的组合方式

学时4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理解电池的组合方式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电池的组合方式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教师关于电池的组合方式内容的讲解。

2.咨询客户和使用车辆信息系统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角色扮演法

 

1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2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1.选择合适的故障读码器、万用表和示波器。

角色扮演法

 

0.2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用故障读码器读取系统故障。2.用万用表和示波器对电池进行检查。

竞赛教学法

2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1.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系统故障是否排除。2.检查发动机性能。

成果分享法

0.2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计划。

小组讨论法

 

0.25


表8 电池模块的充电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2:任务2电池模块的充电

学时4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理解电池模块的充电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电池模块的充电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电池模块的充电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1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1.5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系统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2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25


表9 电池模块的放电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2:任务3电池模块的放电

学时4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理解电池模块的放电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电池模块的放电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电池模块的放电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1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1.5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系统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2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25


表10 电池模组的监控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2:任务4电池模组的监控

学时8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理解电池模组的监控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电池模组的监控要点。

1.聆听教师关于电池模组的监控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2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1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1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3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系统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5


表11 电池系统故障诊断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2:任务5电池系统故障诊断

学时4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理解电池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电池系统故障诊断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电池系统故障诊断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1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1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系统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2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25


表12 电能的补给方式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3:任务1电能的补给方式

学时4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掌握电能的补给方式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电能的补给方式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电能的补给方式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1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1.5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2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25







表13 交直流转换电路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3:任务2交直流转换电路

学时8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掌握交直流转换电路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交直流转换电路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交直流转换电路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2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1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1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3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5


表14 直流充电系统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3:任务3直流充电系统

学时8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掌握直流充电系统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电池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直流充电系统。4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直流充电系统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2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1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1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3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5

 

表15 交流充电系统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3:任务4交流充电系统

学时6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掌握交流充电系统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交流充电系统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交流充电系统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2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1.5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交流充电系统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1


表16 充电系统故障诊断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3:任务5充电系统故障诊断

学时4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掌握充电系统故障诊断的方法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充电系统故障诊断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充电系统故障诊断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1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1.5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2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25

 

六、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本课程应选用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依据,以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典型的故障现象为载体,能突出学生知识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专用教材。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新模式构建,以我院汽车实训基地的具有的市场保有量较大的轿车为典型,加强实训内容的编写,并做到图文并茂,简明实用,由浅入深,深浅适度,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七、教学资源运用与任课教师要求

针对课程教学难度大、实践性强的特点,本课程小组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教案、习题集、试题库、图片、动画、课件、视频、参考资料等学习资料,其内容符合课程设计要求。并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仿真软件等现代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的学习和自测,同时通过在线答疑的交流平台,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辅导。

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应由具有维修企业实践经历的专业骨干教师和聘任的企业技术专家构成。部分主讲老师还需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培训顾问等工作,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与维修企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八、考试方式与标准

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结合本课程多年的改革实践,《电池及管理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创新了多元融合的评价体系,课程考核坚持校内考核与校外企业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实践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结果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采用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化、多视角、多维度的评价方法,采用汇报、答辩、成果演示、笔试、口试、操作等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过程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融入企业评价元素,实现课程评价多元化。

考核模式改革为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占60%,主要包括阶段技能评价占20%,阶段理论评价占20%,学生素质评价占10%,企业元素评价占10%。总结性评价占40%,其中综合技能测试占20%,综合理论测试占20%。过程考核方式采取平时工作学习过程累积考核的方式。每个学习情境结束需填写学习情境考核单。具体分数计算方法为:课程考核成绩=∑单个学习情境考核成绩/4

学习情境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包括是否遵守学校的考勤制度、平时操作训练情况、实际操作考核及相关知识问答情况、工作学习手册完成情况、“5S、6C”的落实情况。学习情境考核分单独操作项目和合作项目。合作项目的考试学生可自己找同学协助考试,协助考试的学生不计入成绩。

考核方式的革新,使学生能够更加注重平时学习,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开展日常教学,激发学生自觉地投身于技能训练中去,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学习情境考核单

序号

考核内容

分值

评分标准

得分

备注

1

遵守学校的考勤制度

10

准时(√)得10分



迟到(ф)扣5分



请假(Δ)扣2分



缺席(Ο)扣10分



早退(Z)扣5分



2

平时操作训练

20

规范着装,文明礼貌5分



按照维修规范要求操作训练5分



质量意识,合作意识5分



沟通能力5分



3

实际操作考核

30

工具使用正确得6分、每错一处扣2分



量具使用正确得6分、每错一处扣2分



拆卸过程正确得6分、顺序错误每处扣2分



测量正确得6分、测量有误扣2分、读数不正确扣2分。



安装正确得6分、安装不到位每处扣2分



4

相关知识问答

10

回答正确,每题得5分



5

完成工作学习手册情况

20

认真填写、字迹工整 5分



完成全部工作学习单得10分,缺项每项扣2分



正确使用教学资源5分



6

“5S、6C”的落实情况

10

操作过程保持现场整洁2分



工具、量具及时整理清洁归位2分



工具量具无坠落2分



正确处理废弃物2分



作业完毕整理恢复现场2分





《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与防护》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226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72学时                    

总学分:4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开课为第二学期。本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或从事电动汽车维修与检查工作的必备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从电的基础知识、高压电的危害、电动汽车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维修电动汽车对工位及维修环境的要求、电动汽车维修专用工具的使用、触电急救方法六大方面学习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维修操作知识,使学生熟悉电动汽车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的基本要求,掌握电动汽车维修及检查工作的安全使用方法,并掌握触电后自救和他救的正确流程。前序课程为新能源汽车概论、汽车电工电子基础。后续课程为新能源驱动电机技术、新能源汽车电工技术。

新能源汽车涉及的领域与传统汽车有很大区别,尤其是高压电气系统及安全规范的操作。本课程是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过程中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职业安全意识。

二、设计思路

依据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应对电动汽车高压电气系统的组成具有充分的了解,具备高压维修作业能力以及高压安全防护技术。依据电动汽车的使用与维护技术要求,结合电工作业规范,针对典型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对新能源汽车的结构、使用及维修中的安全操作、维护保养规范、典型案例进行详细技术讲解。

采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若干个学习模块组成。鉴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且考虑课程有基础性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主要依托汽车专业新能源实训室开展,目的是讲、学、练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时间,从使用的角度掌握所学内容,为后续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应用性人才对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与防护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并为后续各专门化方向课程的学习作前期准备,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高压电系统安全防护意识,应急触电事故处置能力,从而培养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规范、严谨、合作的职业素养。

1.知识目标:了解电的基本知识、汽车高压电气设备组成,熟知触电急救的处理流程和心肺复苏的急救方法。理解直流电与交流电区别,掌握电动汽车高压标准,熟知企业电力安全规程,和高压防护工具、高压检测设备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达到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安全规范维修的操作标准,强化学生对高压电路图的识读能力,高压线束分布和各脚位功能。提高对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故障分析本领和相关高压设备维修更换能力。

3.素养目标:培养安全、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养成具有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树立维修员安全操作的职业意识,陶冶严谨、合作、求实、奉献的高尚职业情操。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电路基本知识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电压、电流、电阻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定律,掌握电功率计算、电能等级划分、电动汽车充电方式。

教学重点:电路基本组成,电功率计算,新能源汽车电路特点。

教学难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基尔霍夫电压电流定律与戴维南定理。

第二章:电的危害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触电现象产生原因以及电流对人的伤害形式,理解触电危害的种类,掌握相应防护措施,熟悉短路类型与对应的防范措施。

教学重点:直接触电与间接触电主要防护措施,安全电压、电流触电事故应急处理。

教学难点:常见短路类型与电路保护方式,电弧危害与防护。

第三章:新能源汽车维修工具与检测设备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描述新能源汽车维修工具和检测设备的类型与作用,并正确掌握工具和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新能源汽车专用维修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工具日常维护。

教学难点:绝缘电阻表的使用方法,钳式电流表的使用,示波器的功能、调试方法、常见故障原因。

第四章:触电急救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触电急救的原则和方法,避免二次伤害,了解外伤与出血的救治办法,掌握触电急救心肺复苏法。

教学重点:人员触电急救的原则和方法,外伤出血的救治。

教学难点:触电急救心肺复苏法,人工呼吸与胸部按压。

第五章:高压安全防护技术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在新能源汽车实车上,识别高低压电气系统的主要部件,能够描述新能源汽车高低压电气系统主要部件的作用,能够熟知在新能源汽车上对涉及高压的零部件的保护措施,高压的零部件预防式保护措施,高压安全护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新能源汽车高压与低压系统的电路结构与组成,高压零部件基本防护措施。

教学难点:新能源汽车高压预防护保护措施,断漏电保护,预充保护原理,绝缘防护与隔离技术。

第六章:维修安全操作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维修高压安全防护措施,掌握维修绝缘安全用工具的使用方法,熟悉高压断电流程,绝缘监测工具使用与验电、放电措施,牢记维修高压系统安全操作流程。

教学重点:新能源汽车维修高压安全防护措施包括硬件防护、制度防护、防护用具和环境防护,电动汽车高压系统维修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绝缘工具的分类管理与定期检测,高压断电操作流程,实车绝缘检测与放电操作。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电路基本知识

6

4

2


2

第2章:电的危害

8

4

4


3

第3章:新能源汽车维修工具与检测设备

14

6

8


4

第4章:触电急救

14

6

8


5

第5章:高压安全防护技术

14

6

8


6

第6章:维修安全操作

16

6

10


学 时 总 计

72

32

4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数字式万用表测量电路基本物理量

2


2

项目二  1.万用表测量人体电阻,设备电阻

      2.万用表排查汽车短路故障

4


3

项目三  1.新能源汽车绝缘工具的选择与使用

      2.相关电表与检测仪器的使用

8


4

项目四  1.触电急救的基本方法练习

      2.外伤出血的简单包扎

      3.练习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

8


5

项目五  1.认识新能源汽车高低压系统结构

      2.新能源汽车上的可视安全警示标识

8


6

项目六  1.专用高压防护用具的使用

      2. 维修开关的拆卸与安装

      3. 绝缘检测工具使用与实车绝缘检测

      4. 动力电池高压断电、验电、放电操作

10


合     计

4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依据本课程标准选择编写教材,充分体现任务驱动、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思想。教材要具有新能源汽车行业先进性、同时具备通用性、实用性,具备实际应用案例,编写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建议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体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沿特点。

建议教材:《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与防护》主编:韩炯刚 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教材:

       [1]代世勋.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与防护 [M]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赵金国.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与防护 [M] 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教师要用心设计每一教学单元,每一教学单元都要体现三方面特征:即突出能力、项目载体、学生主体。

(1)课堂教学:建议采用四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用任务驱动法体引出相关理论知识内容,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讲解,根据学生的基础程度,由浅入深的讲解课程内容;师生互动阶段,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回答,突出训练能力;学生讨论阶段,教师围绕能力目标设计题目,学生分组讨论,加强能力训练,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总结阶段,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

(2)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整个过程贯穿安全规范的操作意识。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依照新能源汽车行业要求编制校本活页式实训手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与防护》在线课程,利用超星教学平台“一屏三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网络教学自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情的个性化教学。利用相关汽车高压系统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实现自助探索学习,提升安全操作意识,建立标准化作业素养。

(四)师资条件

汽车专业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电气工程类专业背景,对高压电气系统整体知识有所把握,具备电工行业从业基础以及汽车行业的相关工作经验,并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建立项目考核卡,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电工知识和基本防护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工作任务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建立过程考评(任务考评)与期末考评(课程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过程考评的重要性。过程考评占50%,期末考评占50%。具体考核方法见下表。


考评方式

过程考评(项目考评)50%

期末考评50%

平时成绩

工单成绩

实操成绩

综合实训

卷面考评

10

10

10

20

50

考评内容

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考评

根据学生完成的工单情况考评

根据学生实操考试情况考评

根据期末综合实训考评

根据期末笔试情况考评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重视新能源汽车专业领域维修的危险性,时刻树立安全、规范、严谨的职业素养。

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江雨泽                                 编写日期:2022.11.08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6013520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4学时

总学分:4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新能源汽车概论》本课程是三年制大专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及相关汽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二、设计思路

通过系统地讲授新能源汽车组成、新能源汽车常见故障、构件的动静力分析、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具有汽车发动机零件结构和耗损的分析的能力,熟练使用标准、手册、规范和图表等有关技术资料,并通过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气体燃料汽车、生物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的基础知识,对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电动汽车能源管理和回收系统、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有整体的了解。

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并可根据故障现象进行汽车故障的检验,修配。 

2.能力目标:强化学生对掌握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汽车运行材料的分类、品种、规格等

3.素养目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让学生能从维修案例中寻找共性举一反三,积累汽车维修经验。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教学难点: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章    新能源汽车类型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类型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教学难点: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教学难点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第三章    电动汽车储能装置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电动汽车储能装置。

教学重点: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电池的类型、电池的性能指标、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蓄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飞轮电池

教学难点:电池的性能指标、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蓄电池。教学难点是燃料电池

第四章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

教学要求:轴向拉、压力时正应力强度条件及应用;求梁弯曲内力的方法,剪力图弯矩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

教学难点:直流电动机、无刷直流电动机、永磁同步电动机。

第五章    电动汽车能量管理与回收系统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电动汽车能量管理与回收系统。

教学重点: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系统、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教学难点: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第六章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教学重点:电动汽车充电装置。

教学难点:电动汽车充电机的电气参数和技术指标

第七章    新材料和新技术应用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新技术应用

教学重点:汽车表面装饰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仿真技术、车载网络技术

教学难点:汽车现代控制技术。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绪论

10

8

2


2

第2章:新能源汽车类型

10

6

4


3

第3章:电动汽车储能装置

10

4

6


4

第4章: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

8

2

6


5

第5章:电动汽车能量管理与回收系统

10

4

4


6

第6章: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8

4

4


7

第7章:新材料和新技术应用

8

4

4


      学时总计

64

32

32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新能源汽车基本组成的认知

2


2

项目二 新能源汽车分类

4


3

项目三 电动汽车储能装置拆装

6


4

项目四 电动驱动系统拆装

6


5

项目五 能量管理回收系统检测

4


6

项目六 充电技术检测

4


7

项目七 新技术的分类

4


合     计

32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依据本课程标准选择编写教材。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思想。教材要具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行业发展的先进性、同时具备通用性、实用性。具备发动机故障实际应用案例,编写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建议教材:

《新能源汽车概论》主编:崔胜民 韩家军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

参考书:

1. 《新能源汽车技术》主编:崔胜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

2.《新能源汽车技术》主编:张金柱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3.《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其未来》主编:石川宪二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除了采用以“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外,还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采用引导文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另外还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发动机系统零件多、结构复杂。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教学效果。为此进行该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通过拍摄录像、图片、制作动画、从网络下载资料等多种方法,将上课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视频录像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理论并掌握实践操作技能。这些教学手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高速度、高容量的信息资源,更以其声、形、音、画合而为一的动感场景和巨大的虚拟设计功能为教学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全面调动学习兴趣,激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依照汽车行业要求编制校本活页式实训手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汽车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在线课程,利用超星教学平台“一屏三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网络教学自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情的个性化教学。利用相关电路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实现学生自助式探索学习。

(四)师资条件

  建议教学团队中教师的学历层次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汽车维修实践经验,能够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够胜任本课程教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成员能够互相学习和探讨,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及教学方法的研讨,企业兼职教师须具有5年以上从业经验。同时在教学中坚持专兼相促、整体提高的原则。

六、考核评价

本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考核和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40%;期末成绩(包括期末技能测试和理论机考)占总成绩的60%。

具体的考核要求是:

1.出勤考核:缺课(包括事假、病假及公假等)1/3,上报教务科取消考试资格;旷课一次扣除平时成绩10分,事假、病假及公假扣除平时成绩2分。

2.过程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上课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学习效果、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实训动手能力和动手积极性、项目考核的成绩;

3. 期末考核:本课程以技能测试和理论机考作为终结性考核,考核内容为学过的重点理论知识和维修技能。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马光                                        编写日期: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22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学时

总学分:4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开课学期为第四学期。主要介绍高压电驱动系统组成、驱动电机的工作原理与常见类型、驱动电机控制器的作用和检测技术、电机驱动能量传递系统、电动机热管理系统。针对于汽车4S经销店、新能源汽车维修有关职业领域,如新能源汽车机电维修和维修服务顾问的岗位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构建于新能源汽车概论、纯电动汽车基本结构及原理、电动汽车高压安全及防护等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驱动电机相关知识,理解电机控制器的工作原理,了解电驱动能量传递方式。能利用新能源汽车检测设备和工具,能从事新能源汽车的装配与调试、性能检测、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学习方式多样化。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分知识模块来实施。

1.课程定位

本课程的开设是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论证,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知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以新能源汽车相关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2.目标确立

依据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课程目标。

3.教学内容确定

依据课程所对应工作的基本内容,将本课程划分为高压驱动电路、驱动电机基础知识、常用驱动电机、功率变换器、功率变换器应用技术、驱动电机控制技术和能量与热管理系统等几大部分,在设计上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内容上以任务为导向,强化知识与信息的应用,弱化知识的了解与背诵。教学指导上合乎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成果的展示分享,让学习者在享受成就感的前提下,兴趣盎然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单元学习目标。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掌握新能源汽车中主要使用的几种电动机,如直流电动机、交流感应电动机、交流永磁电动机和开关磁阻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及应用,以及新能源汽车驱动电动机的结构及其控制方法。熟悉对上述电机调速、分析及控制。结合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突出职业特色,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能够解决专业技术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1.知识目标:了解驱动电机的结构原理及应用,理解新能源汽车功率变换器电路及其应用技术特点,掌握驱动电机控制技术及新型电机的结构特点与选用。

2.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准确描述各种电机控制技术的控制原理及特点的要求,强化对驱动电机各种控制电路进行选择、应用、设计能力。提高电机控制系统、电驱动能量传递系统的故障诊断能力。

3.素养目标:培养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养成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陶冶善于探索不畏惧困难的高尚情操,和严谨求实的职业精神。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高压驱动系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特点,高压驱动系统的组成,高压控制电气与高压线路的识别,高压互锁原理以及高压绝缘检测与保护。

教学重点: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的基本组成与高压设备及其线路识别。

教学难点:新能源汽车高压互锁保护的原理,高压互锁插头识别,高压绝缘检测方法。

第二章:驱动电机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对驱动电机的性能要求,熟悉驱动电机的分类,理解电机学基本定律,掌握电机的基本性能参数,了解电机驱动系统结构组成,掌握电机驱动系统关键技术,了解驱动电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教学重点: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特点,驱动电机分类,驱动电机性能参数分析。

教学难点:电机的转动原理与电机学基本定律,电机驱动系统的关键技术。

第三章:常用驱动电机认知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常见电机种类,理解直流电机、交流感应电机、交流永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的工作原理与各自特点。能够对驱动电机的类型,额定电压、转速进行选择,并对其功率和转矩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常见电机如直流电机、交流感应电机、交流永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的工作原理与各自特点。

教学难点:驱动电机的选择方式,电机转矩、转速、转差率和功率计算。

第四章:功率变换器认知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变换器的工作原理与控制方式,理解并能够设计降压斩波电路、升压斩波电路并了解其应用,理解电压型DC/AC变换器、电流型DC/AC变换器,掌握不控整流电路、PWM整流电路。

教学重点:功率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的基本原理,功率变换器基本原理与控制方式。

教学难点:电压型DC/AC变换器、电流型DC/AC变换器与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

第五章:功率变换器的应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功率模块应用技术、电容器应用技术、功率母排技术、电力电子模块集成技术等几种应用技术,熟悉功率电路,掌握IGBT的损坏机理与保护形式和IGBT驱动与保护电路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功率电路工作原理,功率模块应用技术、电力电子模块应用技术。

教学难点:电动机与控制器能耗分析,IGBT驱动与保护电路原理。

第六章:驱动电机控制器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常见的电机控制技术,了解电机控制器的基本组成、类型和主要应用,能够识别电机控制器电路连接方式,会进行电机控制器的信号测

量与故障诊断。

教学重点:电机控制器的基本组成、原理和常见类型,控制器外部电路的连接方式。

教学难点:电机控制器信号检测方法,常见故障诊断、电机控制器维修与更换。

第七章:电驱动能量传递和热管理系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能量传递路线,理解制动能回收控制的逻辑,了解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熟练掌握热

管理系统相关组件和冷却液更换。

教学重点:新能源汽车制动能回收控制原理,热管理系统相关组件维护和冷却液更换。

教学难点: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能量传递线路以及热量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高压驱动系统

6

2

4


2

第2章:驱动电机基础知识

8

6

2


3

第3章:常用驱动电机认知

12

6

6


4

第4章:功率变换器认知

8

4

4


5

第5章:功率变换器的应用

8

4

4


6

第6章:驱动电机控制器

10

4

6


7

第7章:电驱动能量传递和热管理系统

8

4

4


学 时 总 计

60

30

3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汽车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安全实训

4


2

项目二 

  驱动电机结构原理认知实训

2


3

项目三 

  直流电机、交流感应电机

  交流永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

6


4

项目四 

  升降压电路、整流电路实训

  电压电流变换器实训

4


5

项目五 IGBT控制驱动电路实训

4


6

项目六 

  电机控制器结构与外部电路连接实训

  电机控制信号检测与拆装实训

6


7

项目七 

  热管理系统组件认知与冷却液更换

4


合     计

3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教材选用遵循如下原则:

(1)实用性和实践性。教材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部分以易于联系实践,技能操作符合职业技能鉴定规范。

(2)基础性。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即包含职业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还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采取项目形式编写,根据就业趋势,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3)综合性。教材内容要广泛,适用面广,内容要包括职业要求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训练,还应包括非技术的职业素养培养。通过案例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对本职的高度责任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4)形式多样性。教材内容组织形式要多样性,内容要灵活,要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理论。课后训练设计到位,并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讨论。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开发相关学生工作手册,任务书、教材以及学生学习工作页、实习工单。

建议教材:《电动汽车电机控制与驱动技术》 严朝勇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教材:

       [1]张之超.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与控制技术[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何忆斌.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技术[M]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教师要用心设计每一教学单元,每一教学单元都要体现三方面特征:即突出能力、项目载体、学生主体。

(1)课堂教学:建议采用四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用任务驱动法体引出相关理论知识内容,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讲解,根据学生的基础程度,由浅入深的讲解课程内容;师生互动阶段,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回答,突出训练能力;学生讨论阶段,教师围绕能力目标设计题目,学生分组讨论,加强能力训练,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总结阶段,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

(2)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依照轨道行业要求编制校本活页式实训手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控制技术》在线课程,利用超星教学平台“一屏三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网络教学自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情的个性化教学。利用相关新能源汽车实训平台、整车以及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实现学生自助式探索学习。

(四)师资条件

本课程教学应由具有双师资质的汽车专业专职教师,具有一定电气工程类专业背景,对电机课程整体知识有所把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施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相结合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师生比在1:15-1:20左右。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建立项目考核卡,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电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工作任务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组织,建议采用小班、分组的教学活动组织方式。教学方法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宏观教学模式,以及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表演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因材施教的灵活教学方法。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江雨泽                      

编写日期:2021.01.07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新能源汽车装配工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60135206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72学时

总学分:4 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一门专 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以汽车装配工艺为方向,结合汽车企业岗位的需求,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要形式,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操作。本课程是现代服务学院新能源汽车专业、汽车维修与制造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担当着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重要任务,是理论和实践结合 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专业课程为体

系总体设计要求,本课程以汽车生产制造流程为主线,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想,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项目选取的依据是以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要求而制定,以新能源汽车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一线技术岗位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针对任务按本专业所持有的逻辑关系编排模块。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生产、制造的工艺流程: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具有汽车生产制造四大岗位的操作技能,初步具有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冲压件检测与维修能力;焊接车间局部涂胶、焊接能力,涂装车间上下料、基础机械操作能力以及总装车间装配能力,并通过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良好 的职业道德及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汽车产品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汽车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的基本原理,汽车主要系统与零部件的装配工艺和各种检测技术;培养学生进行汽车总装配和对整车及零部件性能进行检验测试的基本能力。

2.能力目标:强化学生对汽车装配、零部件性能检测的能力,提高对汽车生产制造中人工参与部分的专业技能。

3.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安全、责任意识;

(2)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4)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5)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实施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汽车制造装备

教学要求:了解汽车生产制造的四大工艺;掌握模具、夹具的基本结构、分类与基本原理;了解常见的工业机器人分类。

教学重点:模具与夹具的结构与原理;工业机器人的分类。

教学难点:模具与夹具的结构与基本原理。

第二章  车身冲压

教学要求:了解汽车车身覆盖件;掌握汽车冲压生产线设备构成及特点;熟练掌握典型零件的冲压工艺流程;掌握常用冲压件的缺陷、原因分析及处理方式;熟练掌握冲压车间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典型零件的冲压工艺流程;常用冲裁件的缺陷及产生原因;冲压车间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汽车冲压生产线设备构成及特点。

第三章  白车身焊接

教学要求:了解白车身车间的工段工程;了解汽车工业焊接发展趋势;熟练掌握电阻焊、气体保护焊、激光焊接等焊接方式的原理、分类、与操作设备;掌握白车身焊接的主要质量缺陷;熟练掌握白车身焊接车间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电阻焊、气体保护焊、激光焊接等焊接方式的原理、分类、操作设备与操作流程;白车身焊接车间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电阻焊、气体保护焊、激光焊接等焊接方式的原理、分类、操作设备与操作流程。

第四章  车身涂装

教学要求:了解车身涂装的目的,涂装车间的布局原理、运输设备及质量监控方式;掌握汽车涂料的组成、分类。熟练掌握汽车涂装的工艺设计流程;熟练掌握阴极电泳、阳极电泳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工艺流程;掌握汽车涂层的质量检验;熟练掌握汽车涂装车间的管理及安全。

教学重点:汽车涂料的组成、分类。熟练掌握汽车涂装的工艺设计流程;阴极电泳、阳极电泳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工艺流程;汽车涂装车间的管理及安全。

教学难点:汽车涂料的组成、分类。熟练掌握汽车涂装的工艺设计流程;阴极电泳、阳极电泳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工艺流程;PVC喷涂、中涂、面漆喷涂的工艺流程、质量检验。

第五章  汽车总装

教学要求:了解整车装配工艺的装配设备、装配分区;熟练掌握汽车总装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汽车分装生产线与汽车总装生产线;了解汽车总成后调整调节设备与质量检验的主要方法;熟练掌握汽车涂装总装车间的管理及安全。

教学重点:掌握汽车总装的基本流程; 汽车分装生产线与汽车总装生产线;汽车涂装总装车间的管理及安全。

教学难点: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 1 章:汽车制造装备

10

6

4


2

第 2 章:车身冲压

18

8

10


3

第 3 章:白车身焊接

18

8

10


4

第 4 章:车身涂装

16

8

8


5

第 5 章:汽车总装

10

6

4


学时总计

72

36

36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汽车生产制造的工艺流程、操作规范、质量检测。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 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 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 时

备注

1

项目一 模具的构成

2


2

项目二 夹具的分类与构成

2


3

项目三 冲压工艺流程

4


4

项目四 冲压件质量检测与处理

6


5

项目五 白车身焊接流程

2


6

项目六 电阻焊、气体保护焊设备与操作

8


7

项目七 车身涂装工艺流程

2


8

项目八 PVC底盘、中涂面漆操作

6


9

汽车总装、分装工艺流程

4


合     计

36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依据本课程标准选择编写教材。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思想。教材要具有汽车行业先进性、同时具备通用性、实用性。具备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际应用 案例,编写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 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建议教材:《汽车制造工艺基础》   主编:谢永东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教材:《汽车装配与调试技术》  主编:姚明傲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实训楼理实一体化教室上课,课堂上理论部分和实训部分,理论部分先讲解汽车装配工艺的理论知识,实训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要严格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仪器,加强故障诊断及检修的训练。

教师要用心设计每一教学单元,每一教学单元都要体现三方面特征:即突出能力、 项目载体、学生主体。

(1)课堂教学:用任务驱动法体引出相关理论知识内容,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 用性讲解,根据学生的基础程度,由浅入深的讲解课程内容;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 回答,突出训练能力;学生讨论教师围绕能力目标设计题目,学生分组讨论,加强能力 训练,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归纳,布置课后 作业。

(2)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 中心,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操作指导阶,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 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依照汽车行业要求编制校本活页式实训手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新能源汽车装配工艺》在线课程,利用超星教学平台“一屏三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网络教学自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情的个性化教学。利用相关电路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实现学生自助式探索学习。

(四)师资条件 汽车专业类背景教师,对汽车相关课程整体知识有所把握,具备汽车维修工从业基础,并了解汽车相关政策知识。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发动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 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 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郭云雨                           

编写日期:2021年3月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老年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其服务老年人的能力和素养,为从事老年人服务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1.老年人服务理论

本部分主要介绍老年人服务的基本理论,包括老年人健康管理、心理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内容包括:

(1)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老年综合征及其管理,老年人常见疾病的预防与照护等。

(2)老年人心理支持:老年人的认知和情感特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评估与干预方法等。

(3)老年人社会参与: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和权益,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形式与途径等。

2.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

本部分主要介绍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护,包括饮食、穿衣、洗澡等方面的照护技巧和方法。具体内容包括:

(1)老年人饮食照护:老年人的饮食营养需求,协助老年人进食的技巧和方法等。

(2)老年人穿衣照护:选择适合老年人的服装和鞋子,协助老年人穿衣的技巧和方法等。

(3)老年人洗澡照护:为老年人洗澡的技巧和方法,协助老年人洗澡的注意事项等。

3.康复保健

本部分主要介绍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康复保健服务,包括康复计划的制定、康复训练的开展和康复辅具的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内容包括:

(1)康复计划制定:评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2)康复训练开展: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康复目标,开展适宜的康复训练活动。

(3)康复辅具使用:协助老年人正确使用康复辅具,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4.应急救护

本部分主要介绍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应急救护服务,包括急救常识和急救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内容包括:

(1)急救常识:了解常见急症的识别和应对方法,如心脑血管意外、呼吸道阻塞等。

(2)急救技能: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到养老机构进行实习或参加志愿服务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

四、课程评价与反馈

1.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水平。

2.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意见,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

《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的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老年人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关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从事老年社会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课程内容

l   老年社会工作概述

本部分主要介绍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意义,以及老年社会工作的历史和发展。具体内容包括:

(1)老年社会工作的定义和内涵。

(2)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和领域。

(3)老年社会工作的历史和发展。

(4)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l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本部分主要介绍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包括老年人的需求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社会角色理论等。具体内容包括:

(1)老年人的需求理论。

(2)生命周期理论。

(3)社会角色理论。

(4)社会互动理论。

l   老年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

本部分主要介绍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具体内容包括:

(1)个案工作:老年人的个案工作方法和技巧,如建立关系、收集资料、制定计划、实施干预、评估效果等。

(2)小组工作:老年人的小组工作方法和技巧,如组织活动、促进互动、推动参与等。

(3)社区工作:老年人的社区工作方法和技巧,如资源整合、社区倡导、居民组织等。

l   老年社会工作实践与案例分析

l   本部分主要介绍老年社会工作的实践和案例分析,包括老年人服务计划书的设计与实施、老年人个案工作案例分析等。具体内容包括:

l   老年人服务计划书的设计与实施: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问题,制定服务计划书,包括服务目标、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周期等方面的策划和实施。

l   老年人个案工作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老年人个案工作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个案工作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l   老年人小组工作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老年人小组工作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小组工作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l   老年人社区工作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老年人社区工作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社区工作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l   养老机构的社会工作实践:组织学生到养老机构进行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老年社会工作的实际工作环境和服务内容,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l   家庭养老的社会工作实践:组织学生到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家庭进行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家庭养老的社会工作实践和服务内容,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l   社区老年人的社会工作实践:组织学生到社区中进行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社区老年人的社会工作实践和服务内容,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老年营养与膳食保健》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老年人的营养需求和膳食保健知识,掌握适合老年人的营养膳食保健方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二、课程内容

1.老年人的营养需求

本部分主要介绍老年人营养需求的特点,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方面的需求。具体内容包括:

(1)老年人能量需求的特点。

(2)老年人蛋白质需求的特点。

(3)老年人脂肪需求的特点。

(4)老年人碳水化合物需求的特点。

(5)老年人维生素需求的特点。

(6)老年人矿物质需求的特点。

2.适合老年人的营养膳食保健方法

本部分主要介绍适合老年人的营养膳食保健方法,包括合理膳食、健康烹饪、适量运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具体内容包括:

(1)合理膳食:了解老年人的膳食结构,掌握合理膳食的原则和方法。

(2)健康烹饪:学习健康烹饪的方法和技巧,如低盐、低脂、高纤维等。

(3)适量运动:了解运动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掌握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3.老年人常见营养问题的防治

本部分主要介绍老年人常见营养问题的防治方法,如营养不良、肥胖、糖尿病等。具体内容包括:

(1)营养不良的防治方法。

(2)肥胖的防治方法。

(3)糖尿病的防治方法。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到养老机构进行实习或参加志愿服务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实践操作表现等。其中,课堂表现将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等;小组讨论将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案例分析报告将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表现将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老年服务与管理能力,尤其是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场景。课程将涵盖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服务方案设计、服务质量评估以及服务营销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掌握相关的服务技能和管理方法,为今后从事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 掌握老年服务与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

2. 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特点、优势和发展趋势,掌握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标准。

3. 能够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标准,设计可行的服务方案,并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和改进。

4. 培养学生对老年人群的关爱精神和敬老情怀,提高其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5. 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

1. 老年服务与管理概述:介绍老年服务与管理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

2.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为提供优质的老年服务奠定基础。

3.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述:介绍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优势特点。

4.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学习如何评估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为制定针对性的服务方案提供依据。

5. 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设计:掌握如何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设计符合其特点的居家养老服务方案。

6. 服务质量评估与改进:学习对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进行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及时发现并改进服务中的问题。

7. 营销与推广:了解老年服务市场的特点,学习如何进行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

8. 职业道德与情怀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敬老情怀和职业道德。

9. 团队合作与沟通协调:通过团队项目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0.创新思维与拓展:通过创新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拓展思维,提升其综合素质。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其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实践操作表现等。其中,课堂表现将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等;小组讨论将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案例分析报告将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表现将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老年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特点,掌握老年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为从事老年人相关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课程内容

1.老年人体结构特点

本部分主要介绍老年人体结构的基本特点,包括骨骼、肌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结构变化和特点。具体内容包括:

(1)骨骼系统:老年人的骨骼组成和特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等。

(2)肌肉系统:老年人的肌肉组成和特点,肌肉萎缩的预防与治疗等。

(3)心血管系统:老年人的心脏和血管组成和特点,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

(4)呼吸系统:老年人的呼吸器官组成和特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

(5)消化系统:老年人的消化器官组成和特点,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

(6)泌尿系统:老年人的泌尿器官组成和特点,泌尿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

2.老年人功能特点

本部分主要介绍老年人功能的基本特点,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功能变化和特点。具体内容包括:

(1)神经系统:老年人的大脑和神经组成和特点,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等神经系统的变化和特点。

(2)内分泌系统:老年人的内分泌腺组成和特点,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

(3)免疫系统:老年人免疫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等。

3.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综合应用

本部分主要介绍如何将老年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服务工作中,包括老年人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与照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体内容包括:

(1)老年人健康管理: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健康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的指导和监测。

(2)老年人疾病预防与照护:了解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及其预防方法,掌握老年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照护技巧,如定期检查、正确用药、日常生活照护等。

(3)老年人康复保健: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等方面的技能和方法。

(4)老年人护理技巧:掌握基本的护理技巧和方法,如协助老年人起床、翻身、进食等日常生活照护的技能和方法。

(5)老年人沟通技巧:了解老年人的沟通特点和需求,掌握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如倾听、表达、询问等。

(6)老年人心理支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掌握老年人心理支持的技巧和方法,如安慰、鼓励、引导等。

(7)老年人社会参与:了解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和权益,掌握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技巧和方法,如组织活动、志愿服务等。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到养老机构进行实习或参加志愿服务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实践操作表现等。其中,课堂表现将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等;小组讨论将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案例分析报告将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表现将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养老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养老心理学的概念、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以及应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

1.掌握养老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发展趋势;

2.熟悉老年人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3.理解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孤独等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4.掌握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5.提高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养老心理学概述:介绍养老心理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和发展趋势;

2.老年人的认知特点:介绍老年人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3.老年人的情感特点:介绍老年人的情绪、自尊、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4.老年人的社会交往特点:介绍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家庭关系、社会角色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5.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介绍焦虑、抑郁、孤独等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6.老年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介绍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7.照顾者的心理健康:探讨照顾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老年人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8.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理解和处理。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到养老机构进行实习或参加志愿服务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

4.教学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实践操作表现等。其中,课堂表现将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等;小组讨论将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案例分析报告将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表现将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 C语言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232203          

课程类别:专业支撑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授课单位:工程技术学院

总学时:60

总学分:4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物联网,移动通信和无人机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后续课程《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ARM》

学习本课程的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现代编程思想,掌握C语言的语法规则、算法的基本结构、程序设计的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基本能力,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及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以及良好沟通表达能力,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促进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设计思路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本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项目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从“项目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56学时,学分为4分。本课程在每完成一个教学项目的基础上,布置相应的工作任务,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的设置尽量体现完整的工作过程,并兼顾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其结构模式采用“明确任务、计划制定、任务完成、检查评估与结果记录”4阶段结构模式,项目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培养在工作过程中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并能通过项目教学活动的成果获得成就激励,从而有效提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同时让学生通过完整工作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初步掌握一定的工作过程知识,并培养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基础的工作素养。

在实际授课中,遵循以“项目为主线”的原则,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方式,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时间占课程总学时将近50%。让学生能够在工作项目的实现过程中完成对书本知识、工作过程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掌握。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通过任务驱动型项目活动,以及理论、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掌握程序设计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C语言程序设计理论的基本概念、现状及特点;

②掌握C语言的编程环境、语法格式、数据类型、常量、变量、运算符与表达式、程序结构、函数、数组、结构体和共用体、指针和文件相关概念、作用和实现机制。

2、能力目标

①对计算机语言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有基本的认识;

②能熟练应用VC++集成环境设计和调试C语言程序;

③能在程序设计过程中运用C语言数据类型、运算符、基本语句、数组、函数等基本知识,能初步运用指针、结构体、文件等基本知识;

④能用C语言设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程序,并能完成简单程序的测试;

⑤掌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学习方法,能通过互联网、文献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⑥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编程知识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

②培养学生诚恳、虚心、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公共道德、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遵纪守法和社会责任感;

④培养学生树立质量意识、标准和规范意识以满足专业岗位的要求;

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的能力。

⑥通过 “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教学理念,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⑦改革教学方法,在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⑧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职业素养,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项目一 学生成绩的输入和输出

教学要求:

1.了解C语言的特点、C语言程序开发步骤;

2.C程序的组成结构和主函数的作用。

3.掌握C语言流程图、N-S流程图特点和属性。

教学重点:能够启动VC++6.0软件,并能正确进入编程窗口;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班级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工作模块构成;

项目二 数据类型和表达式

教学要求:

1.了解数据类型的概念;

2.理解整型数据、实型数据和字符型数据常量和变量的表示方法;

3.掌握赋值运算符和表达式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赋值运算符和表达式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定义“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中相关数据类型

项目三 输入学生成绩转化为等级

教学要求:

1.了解程序设计三大结构;

2.理解输入、输出函数的使用方法;

3.掌握C语言中选择、循环结构所涉及到的语句及用法;

4.掌握关系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的运算法则及会计算他们所构成的表达式的值

教学重点: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封面和主、子菜单;

教学难点:能正确实现“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中主菜单的选择功能及所涉及到的多种循环功能。

项目四 学生成绩的分组汇总

教学要求:

1.了解数组概念;

2.理解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方法;

3.掌握字符数组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字符数组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数组知识初步实现成绩录入功能

项目五 使用函数调用各功能模块

教学要求:

1.了解模块化设计思想;

2.掌握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对项目整体框架的函数进行设计

项目六 用指针优化学生成绩排名

教学要求:

1.了解指针的概念;

2.理解各种类型的指针的定义方法;

3.掌握指针的使用方法;

4.熟练掌握指针数组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指针的使用方法;

2.熟练掌握指针数组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方便的利用指针变量实现成绩的查找和修改功能

项目七 学生成绩单制作

教学要求:

1.了解结构体和共用体的概念;

2.掌握结构体数组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结构体数组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结构体数组实现成绩的学生各种信息的编程

项目八 学生成绩文件管理

教学要求:

1.了解文件的概念;

2.掌握文件的打开和关闭模式;

教学重点:掌握文件的打开和关闭模式;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文件知识完成“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中数据存储和调用功能

项目九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教学要求:

1.掌握C语言必要的知识点;

2.掌握调用库函数的知识;

教学重点:掌握调用库函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完成“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全部功能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项目一 学生成绩的输入和输出

4

2

2


2

项目二 数据类型和表达式

8

4

4


3

项目三 输入学生成绩转化为等级

8

4

4


4

项目四 学生成绩的分组汇总

8

4

4


5

项目五 使用函数调用各功能模块

8

4

4


6

项目六 用指针优化学生成绩排名

8

4

4


7

项目七 学生成绩单制作

4

2

2


8

项目八 学生成绩文件管理

4

2

2


9

项目九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8

4

4


学 时 总 计

60

30

3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践教学目标

本课程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目标和特点,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和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对知识目标的描述,通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动词来区分基本知识,对能力目标的描述通过使用会用、完成等动词来区分学生动手实践应达到的不同层次目标。使学生在具有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

(2)实践要求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项目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所用项目应与专业所依托行业相应岗位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充分积累课程资源,有效拓展课堂信息量,适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努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切实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注重真案真做,实践内容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增加对行业及岗位实际的认识。

(3)实践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学生成绩的输入和输出

2


2

项目二 数据类型和表达式

4


3

项目三 输入学生成绩转化为等级

4


4

项目四 学生成绩的分组汇总

4


5

项目五 使用函数调用各功能模块

4


6

项目六 用指针优化学生成绩排名

4


7

项目七 学生成绩单制作

2


8

项目八 学生成绩文件管理

2


9

项目九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4


合     计

30



五、课程实施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式为主,结合其他模式的不同特点,互相补充,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课程内容改革以应用为主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设计“学有所用,用其所学”的课程内容。将授课、讨论、作业、实验、考核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本课程是一门相当成熟的课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和其他理工类专业均开设本课程,本课程教材种类繁多,而且不乏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因此,根据学院教学实际,建议本课程使用已有的规划教材或优秀教材。比如C语言项目式教学、C语言项目式系统开发教程、C语言项目开发实践等教材。

1.考虑到学院和专业的特殊性,建议根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本课程内容和要求,结合专业和所依托的行业相应岗位的实际情况,编写教学案例集、习题集等。案例的选取应当与专业所依托行业相应岗位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习题集的编写应与国家、省考试大纲紧密结合,并适当突出行业特色。

2.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C语言编程的认识和理解。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能够突出行业特色,紧贴市场前景讲授知识。出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应用教学,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考核上强调上机操作。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通过网络学习能力,部分教学内容借助于视频教程和网络答疑自学。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通过课程教学实践,结合专业与所依托的行业相应岗位的实际,开发教学案例集、习题集等教辅材料,并逐步充实本课程教学参考书目录。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建立一支适应本专业的、稳定的、开放性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四)师资条件

学校坚持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实践培训,派出专职教师顶岗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岗位技能任职资格认证,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计算机技能大赛,提供条件鼓励教师外出交流学习、提升学历,使专兼职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教师应该具备程序设计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专科并具有程序设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项目应贴近软件开发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教师的教学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实战的课程设计思想。课程内容多而广,综合性强,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1.更新考试观念。学习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构建高职高专《C语言程序设计》考核评价方法,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建立健全考试制度与教师课堂教学考核考评机制。在考核方式选择上,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着重考核传统“考不出”的能力(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实践考核。如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情景测验、上交作业、教与学讨论、网上答疑、网上自测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考核方法,同时考核评价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可分类分项进行考试。不论运用哪些考核方式,本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考试,重视能力考核。

(二)考核评价标准

1.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过程性考核是对学生的组织纪律、学习态度、单元实训三方面进行考核;终结性考核是课程的综合实训考核。具体考核评价见下表。

学生考核评价表

考评项目

考评方法

比例

过程性评价

组织纪律

根据上课考勤情况由教师评定纪律得分。

5%

学习态度

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课堂实践示范情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定。

5%

小组合作

根据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由组长、组员和教师共同评定。

10%

案例实训

根据完成的时间、功能、质量、是否创新,由教师评定成绩。

40%

终结性评价

终结考试

项目实战和理论测试相结合。

40%

合计

100%


2.考核要点

按照本课程的学习目标进行考核,重点考查基本语法、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和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建议

本课程采取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特点。教师使用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建议采取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注重项目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所用项目应与专业所依托行业相应岗位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充分积累课程资源,有效拓展课堂信息量,适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努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切实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注重真案真做,实践内容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增加对行业及岗位实际的认识。使用任务驱动法可以给学生以具体的任务,以此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已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任务,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班级教学中采取“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以“任务”为分组合作学习提供分组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二者结合运用,可以相得益彰。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姜  峰                   编写日期:2020.12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计算机网络基础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232204

课程类别:专业支撑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授课单位:工程技术学院

总学时:60

总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网络专业重要的专业基本理论课程,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本课程在把握教学对象对理论知识“必要、适度、够用”的原则下,系统介绍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工程所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知识;全面阐明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涉及的各项基本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为后继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网络操作系统、组网技术与工程、网络运行管理以及网络应用等课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从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案例出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中心,组成十九个教学项目;每个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单元都结合实际,目的明确。教学过程的实施采用“理实一体”的模式。理论知识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考证和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各教学单元中。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技能, 具备良好的职业知识基础、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继续学习数据库技术以及从事网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安装和配置网络硬件设备,会对网络环境进行安全管理。

3)   掌握使用网络创建、管理数据库及其对象。

2、能力目标

1)   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

2)   会对网络设备日常维护和管理。

3)   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自主主动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本科目的拓展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和团队意识。

3、素质目标

1)  培养勤奋、守纪、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

2)  有责任感,勤奋好学,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

4)  具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耐心的服务意思;

5)  培养学生自主、开放的学习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教学要求: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性能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结构

  了解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性能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结构

教学难点: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性能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结构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地址

教学要求: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掌握OSI参考模型

  掌握TCP/IP模型及相关协议

  掌握IP编址

教学重点:

  掌握OSI参考模型

  掌握TCP/IP模型及相关协议

  掌握IP编址

教学难点:

  掌握IP编址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

教学要求:

  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掌握数据传输技术

  掌握交换技术

  掌握信道共享技术

  了解路由技术

教学重点:

  掌握数据传输技术

  掌握交换技术

  掌握信道共享技术

教学难点:

  掌握交换技术          

第四章  网络设备与线缆

教学要求:

  了解各种传输介质的特点

  掌握网卡的MAC地址和IP地址

  理解交换机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掌握路由器工作原理

  掌握网络地址转换

  掌握计算机IP地址、MAC地址、路由器的配置和管理

  掌握双绞线、信息插座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交换机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掌握路由器工作原理

  掌握计算机IP地址、MAC地址、路由器的配置和管理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机IP地址、MAC地址、路由器的配置和管理

第五章  局域网技术基础

教学要求:

  了解局域网的协议、访问控制方法

  了解各类以太网的结构、特点和组建形式

  掌握交换式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了解无线网络的协议、拓扑结构

  掌握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掌握三层交换技术

  了解虚拟局域网

教学重点:

  掌握交换式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掌握三层交换技术

教学难点:

  掌握交换式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掌握三层交换技术

第六章  组建小型局域网

教学要求:

  了解对等网的特点和类型

  组建双机、多机及小型C/S局域网

  掌握共享资源的创建、发布、访问方法

  通过实训掌握使用交换机的配置与管理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共享资源的创建、发布、访问方法

  通过实训掌握使用交换机的配置与管理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实训掌握使用交换机的配置与管理方法

第七章  互联网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

  了解互联网的定义、特点、网站类型及其发展

  理解域名的层次结构及解析原理

  了解互联网接入的概念和常见方式

  掌握使用ADSL接入的操作方法

  掌握使用多个无线路由器接入互联网的方法

  掌握无线路由器级联和桥接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使用ADSL接入的操作方法

  掌握使用多个无线路由器接入互联网的方法

  掌握无线路由器级联和桥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使用ADSL接入的操作方法

  掌握无线路由器级联和桥接的方法

第八章  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了解WWW服务,尝试在线听歌和看视频

  搜索资源并使用迅雷或BT来下载

  了解并使用电子邮件

  理解论坛与贴吧、博客与微博

  通过实训掌握即时通信与网上购物

教学重点:

  了解WWW服务,尝试在线听歌和看视频

  搜索资源并使用迅雷或BT来下载

  了解并使用电子邮件

教学难点:

  通过实训掌握即时通信

第九章  创建网络信息服务

教学要求:

  了解安装与配置IIS信息服务的方法,Web网站的创建、管理和设置

  了解DNS服务的安装与管理

  了解DHCP服务的原理、配置和管理

  通过实训掌握WWW服务、FTP服务的架设、管理、配置和应用

教学重点:

  了解DNS服务的安装与管理

 了解DHCP服务的原理、配置和管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训掌握WWW服务、FTP服务的架设、管理、配置和应用

第十章  网络安全与故障诊断

教学要求:

  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了解防火墙、IDS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熟悉常用网络诊断命令的语法与用法

  信息面临的安全威胁与安全防护措施

  通过实训掌握Windows网络监视器的用法

教学重点:

  了解防火墙、IDS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熟悉常用网络诊断命令的语法与用法

教学难点:

  通过实训掌握Windows网络监视器的用法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2

1

1


2

第2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地址

4

2

2


3

第3章: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

8

4

4


4

第4章:网络设备与线缆

8

4

4


5

第5章:局域网技术基础

8

4

4


6

第6章:组建小型局域网

8

4

4


7

第7章:互联网基础知识

8

4

4


8

第8章: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

6

3

3


9

第9章:创建网络信息服务

4

2

2


10

第10章:网络安全与诊断

4

2

2


学 时 总 计

60

30

3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   认识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类、应用、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2)   熟悉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结构、各层的基本协议、原理和方法;

3)   使用网络:熟练使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了解各种应用协议的原理;

4)   配置网络:掌握组建局域网方法和步骤,了解一般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5)   管理网络:能够使用基本命令和常用工具软件管理网络。

(2)实验要求

通过实践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全面、系统的了解,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有较清晰的概念,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和日常管理和维护的最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以TCP/IP协议族为主的网络协议结构,初步培养在TCP/IP协议工程和局域网LAN上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且了解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计算机网络概述

1


2

项目二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地址

2


3

项目三 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

4


4

项目四 网络设备与线缆

4


5

项目五 局域网技术基础

4


6

项目六   组建小型局域网

4


7

项目七   互联网基础知识

4


8

项目八   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

3


9

项目九   创建网络信息服务

2


10

项目十   网络安全与故障诊断

2


合     计

3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1.   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   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通过构建小型网络,引入必要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操作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   要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项目选取要科学、符合该门课程的工作逻辑、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时要考虑可操作性。

4.   教材内容要能及时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大量使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5.   编写内容的组织应以任务组织、项目驱动的原则,随同教材配备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综合实践题目,便于组织教学。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能够突出计算机行业特色,紧贴计算机网络专业前景讲授知识。出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应用教学,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考核上强调操作。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通过网络学习能力,部分教学内容借助于视频教程和网络答疑自学。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
    (1)开发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2)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阶段实训,让学生在真是的环境中磨炼自己,提升其职业综合素质。

(3)编写实训指导手册和电子实验题目,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和远程实验室开放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师资条件

学校坚持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实践培训,派出专职教师顶岗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岗位技能任职资格认证,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计算机技能大赛,提供条件鼓励教师外出交流学习、提升学历,使专兼职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六、考核评价

改革评价手段和办法,加强实践性技能的考核,可采用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办法相结合。 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学习和实践环节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课程学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具体考核与评价见以下实施方案:

(1)总成绩=平时成绩×60%+考试成绩×40%

(2)平时成绩由以下三部分组成:考勤20%、上机成绩30%、作业10%

七、教学建议  

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与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为了加强和落实动手能力和实作能力,因此应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课堂教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际操作和演示,尽量保证理论授课时间与学生上机实作时间按照大纲要求(2:1)。

课程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理论内涵和技术要点。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马立丽                     编写日期: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与开发》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232209

课程类别:专业支撑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相关专业

授课单位:工程技术学院

总学时:30

总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

《综合布线》是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支撑课程,是训练学生运用综合布线国家规范、标准,进行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施工、测试验收的能力。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是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又是网络互联设备配置、服务器技术与应用、中小型网络设计与集成等课程的学习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综合布线工程师任职资格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将以任务为逻辑主线(综合布线系统结果、系统设计、设备安装、项目管理岗位、工程监理岗位)来组织课程,将完成工作任务必须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与项目之中,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训练职业能力,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在教学中,根据校内外实习实训资源情况贯彻模拟网络工程项目,或承担真是网络工程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工程情况设计教学过程。

本课程融合了综合布线技术员职业资格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局域网、综合布线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网络、综合布线及智能建筑国内外标准与规范,掌握综合布线工程施工与管理、局域网组网与操作系统软件安装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智能建筑网络、综合布线工程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a)   了解智能建筑的定义与功能,熟悉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概念。

b)   熟悉综合布线工程中常用的标准。

c)   掌握工程中常用的器材工具的使用方法。

d)   了解综合布线工程中现场管理、技术管理。施工现场人员管理、材料管理、安全管理、质量控制管理、成本控制管理和施工进度控制的内容。

e)   掌握测试中双绞线链路测试、光纤链路测试和系统验收的相关知识。

f)   掌握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建筑群和进线间子系统的施工设计和安装技术。

2、能力目标

a)  能合理对工程所用材料和设备进行选型,并能作出预算方案。

b)  能根据技术规范完成从楼宇子系统到工作子系统的设计和安装。

c)  能编制施工方案,对施工项目从人员、技术、安全、进度和质量等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理。

d)  能根据设计方案和验收标准对工程进行测试和验收。

3、素质目标

a)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信守法、认真负责的职业操守。

b)   促进学生在团队协作、沟通交流方面的素质养成。

c)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综合布线系统结构

教学要求:

1、了解综合布线系统发展

2、熟悉智能楼宇与综合布线的关系

3、熟悉综合布线系统的功能

4、掌握综合布线的组成

5、熟悉综合布线系统结构及变化

教学重点:

1、综合布线系统的功能

2、综合布线的组成

3、综合布线系统结构

教学难点:

1、综合布线的组成

2、综合布线系统结构及变化

第二章   网线类型及产品选型

教学要求:

1、了解双绞线产品的分类

2、熟悉双绞线产品的结构

3、熟悉RJ-45水晶头的结构

4、了解光纤传输原理

教学重点:

1、会区分双绞线产品的特点和分类能区分不同类型的产品

2、能根据不同网络的需求选取不同类型的双绞线产品

3、能识别不同的光纤产品

教学难点:

1、根据不同网络的需求选取不同类型的双绞线产品

第三章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布线配线端接技术

教学要求:

1、配线端接的意义、重要性和端接原理。

2、网络双绞线的剥线方法。

3、RJ-45水晶头端接和跳线制作和测试

4、网络模块模块端接

5、配线架端接。

6、基本永久链路。复杂永久链路

教学重点:

1、能熟练进行跳线的制作与安装

2、熟练操作110配线架和24口配线架的安装

3、能熟练掌握网络模块端接技术

4、会配线架端接技术

5、会永久链路和复杂链路端接技术

教学难点:

1、网络模块端接技术

第四章   设计综合布线系统

教学要求:

1、熟悉现场勘察和需求分析方法

2、熟悉综合布线各子系统的设计规范

3、熟悉材料预算方法

4、熟悉绘图方法

5、熟悉计算机房、数据中心布线系统设计规范

6、了解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7.了解建筑设计放火规范

教学重点:

1、能通过现场勘察、需求分析正确分析用户信息应用系统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2、会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布线系统各个子系统设计

3、能对系统进行材料预算

4、能绘制拓扑结构图

5、能编制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书

6、能设计数据中心布线系统

教学难点:

1、综合布线各子系统的设计规范

2、计算机房、数据中心布线系统设计规范

第五章   综合布线工程验收

教学要求:

1、掌握综合布线建设工程施工与验收的实用技术

2、了解综合布线建设工程施工与验收的基本规范

教学重点:

1、能通过现场勘察、需求分析正确分析用户信息应用系统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2、考查整个工程内,各种链路的连通性。

教学难点:

1、能通过现场勘察、需求分析正确分析用户信息应用系统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综合布线系统结构

8

2

4


2

第2章:网线类型及产品选型

2

1

1


3

第3章: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布线配线端接技术

8

3

5


4

第4章:设计综合布线系统

8

2

8


5

第5章:综合布线工程验收

4

2

2


学 时 总 计

30

10

2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通过项目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综合布线设计和施工验收方法。

(2)实验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上交设计、施工和验收方案。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认识网线类型及产品选型

4


2

项目二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布线配线端接技术

6


3

项目三设计综合布线系统

8


4

项目四综合布线工程验收

2


合     计

2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1.本课程应选择“计算机网络基础”、“综合布线工程”、“电子信号传输介质”等内容的书籍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书目。

2.本课程(校本)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课程的教学改革(如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选取学习情境的典型工作任务,将综合布线、双绞线技术、光纤技术等技术应用等内容融入每个学习情境中,同时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组织学习情境内容。在每个学习情境中设计拓展学习内容,以保证相关知识的部分完整性)。

3.教材编写内容表达要求科学、严谨、准确、清晰,多采用图片、表格、结构图等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编写。

(二)教学方法

依据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坚持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习资料资源:《网络综合布线实训教程》王磊 顾丽瑾 中国铁道出版社

信息化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碎片化操作视频与微课、网络资源。

设备资源:上海企想信息技术综合布线实训设备、实训墙、工具箱、管线耗材、机柜配线架等。

(四)师资条件

专任教师的要求:应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擅长网络综合布线项目的教学,有丰富的行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网络综合布线施工步骤,施工方法,施工技巧。熟知行业标准,能根据不同项目的需求规划系统拓扑结构,选择适当产品,做出预算。掌握无线网络技术、光纤网络技术等新技术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兼职教师的要求:应具有多年的网络综合布线项目施工经验。对实际施工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有深入研究。了解综合布线工程测试标准和分类。授课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不时地将本门课程的发展趋势、就业趋势及当今最流行项目作品等介绍给学生。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1.网络综合布线是一门考核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考核评价应当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主。主要考查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熟练程度。

2.采用过程性评价,通过情景测验,小组竞赛,完成作品,团队任务、网上知识问答等多种方式将过程性评价、知识性评价、技能性评价、素质评价等评价标准结合起来,重点考察学生技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评价可在过程性评价中体现。

(二)考核评价标准

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30%+知识评价20%+技能评价50%

 

考评项目

考评方法

比例

小计

过程性评价

组织纪律

根据上课考勤情况由教师评定纪律得分。

10%

30%

学习态度

课堂回答问题、课堂实践示范情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定。

10%

职业素养

根据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由组长、组员和教师共同评定,如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力等。

10%

知识性评价

网上测试

课后、课前、课中发布的测试或作业成绩。

20%

20%

技能评价

过程项目

课程过程中的各个单元项目完成情况。包括个人项目,小组项目等

20%

50%

期末测试

期末统一题目测试,考查操作技能。

30%

合计

100%

100%

 

七、教学建议  

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练习。关注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操作流程是否标准。

2.采用线上微课,线下练习,课前推送预习内容,课上练习技能,课下拓展知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3.以行业标准为指导,真实验收学生的技能水平。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高职类网络技能大赛。

4.组织竞赛,精炼技能。除了会还要做到速度快、省材料、施工准确、设计合理。精益求精。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叶军                         编写日期: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232222           

课程类别:专业支撑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授课单位:工程技术学院

总学时:60                  

总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

《HTML网页开发》是我校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具有很强的职业性特点,需要一些必备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学生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学习HTML网页开发以实用、够用为原则。Sublime编辑器具有简单易学、易上手的特点,可以清晰的对复杂的标签进行提示,作为初期学习网页设计的学员是十分合适的。是公认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软件。该课程是在计算机基础、电子商务概论、photoshop基础与应用等课程进一步应用,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针对工程技术类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特点,设计学习情境,实施“课堂与实际合一”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为导向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等。基于从事工作过程的实际综合性,遵循系统化的设计,围绕具体的课程目标,选择出要具备可操作性的任务或项目,从而体现理实一体的目的。

1、教学内容选取依据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设计思路

2.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先进行综合职业行动领域和情境分析,然后深入企业调研和行业专业研讨、确定行动领域(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高度概括、典型表述)、构建学习情境(归纳典型工作过程)、分解和确定学习任务。本课程在课程建设上充分考虑工学结合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点,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能力”,学生专业课考核以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紧密联系具体工程实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实际案例,讲解网页界面设计到网页上线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后续课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结合实际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2、教学方法

本课程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设计上突出实践操作,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亲自动手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当助教的角色,授课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增加HTML网页开发综合实训环节,构筑以实验教学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并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求职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提高HTML网页开发学生的信息化水平和就业能力。

2.3、教学手段

课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企业部分工作项目等实验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作用,实行双证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本课程在围绕HTML网页开发的使用方法,进行融合教学同时,开展课程和教法改革。

三、课程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按项目组织整合课程内容;将sublime编辑器基础操作、网页设计规范、电商设计规则结合在一起,并引入时下最新的电商设计规范,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学时,少讲多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一)知识目标

1、掌握sublime编辑器的界面和基本功能,了解其发展历程。

2、掌握sublime编辑器的基本工具的使用

3、掌握HTML标签的使用规范以及常用标签的熟练使用

4、掌握网页设计的设计原则和规范

5、掌握电商首页设计的规范并熟练的设计电商首页界面

6、掌握电商店铺的装修方法,通过sublime编辑器进行丰富的首页装修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软件基本使用能力,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快捷键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灵活的使用HTML基础标签,掌握使用技巧。

3、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自主主动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本科目的拓展能力。

5、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

2、培养学生诚恳、虚心、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公共道德、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遵纪守法和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标准和规范意识以满足专业岗位的要求;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sublime软件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查找资料,课堂讲授中,穿插发言、互相讨论的形式,来进行行业的理解与分析

教学重点:

  1.界面认识: 熟练掌握界面中的工具栏名称和位置以及各种界面的切换方法。

  2.掌握软件中的快捷键。

教学难点:通过 

第二章   掌握HTML基本结构及意义

教学要求:掌握HTML基本结构及意义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HTML语言的基本结构。

  2.掌握每一个结构标签的书写意义。

  3.掌握结构标签的嵌套规则。

教学难点:应用文本文档工具,手写HTML基本结构代码,在title中写入“网页标题”,在body中写入“我的第一个网页”,将文件扩展名更改为.html,在浏览器中能够浏览网页页面内容即可。

第三章   利用HTML常用标签,完成“百度”页面案例

教学要求:利用HTML常用标签,完成“百度”页面案例

教学重点: 

  1、掌握HTML常用标签

  2、掌握HTML常用标签属性及相应的属性值

  3、掌握HTML标签的嵌套规则

  4、掌握HTML标签语义化

教学难点:掌握

第四章   应用表格布局完成一个网页制作

教学要求:应用表格布局完成一个网页制作

教学重点: 

  1.掌握

  2.掌握表格单元格合并原理

  3.掌握表格单元格图片及文字元素的嵌入

教学难点:熟练使用表格标签的书写及嵌套规则。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熟悉sublime编辑器软件操作

10

4

6


2

第2章:掌握HTLM语言基本结构

14

4

10


3

第3章:利用HTML常用标签,完成“百度”页面案例

18

6

12


4

第4章:应用表格布局完成一个网页制作

18

6

12


学 时 总 计

60

20

4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践教学目标

掌握web前端工程师必备的技能与工作流程。

(2)实践要求

严格按照公司的制作流程进行实际训练。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html代码手写诗集

10


2

项目二:html代码手写表格

10


3

项目三:html代码手写淘宝店铺详情页

10


4

项目四:html手写新闻页

10


合     计

4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1、教材的选用:

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在此基础上,配备校本教材,旨在精选课程内容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结合自编配套习题。所以,在课程教材的建设上,目前选用的是刘莹主编的教育部规划教材《HTML网页开发与网站开发》为基础,配备线上最贴近电商设计的最新教学视频。目的是保持知识面的宽度同时,能够加强网页设计的能力。力求与电子商务实际相联系,便于学生掌握,并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

2、教材编写建议: 

编选本教材根据教学标准编写活页教材,课程实践中优化编著适应性教材

(1)课程教材

[1] 刘西杰,柳林. HTML、CSS、JavaScript网页制作——从入门到精通[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2)参考教材

[1] 王津涛.网页设计与开发——HTML、CSS、JavaScript(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吕凤顺,王爱华,王轶凤.HTML+CSS+JavaScript网页制作实用教程(新世纪高职高专课程与实践系列教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教材以网站前端的各个方面为主要内容。

(二)教学方法 

借助范例教学,以点带面,突出重点。

在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应适当选取基本点、重点内容,对其设计相关范例,进行教学,来提高、巩固学生对该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可以理论结合实践,不仅限于纸面,更可深入到具体的范例场景,加深理解。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资料资源

要注重教材建设,为学生提供教材、实训指导、习题指导、试卷样题库等多种学习资料,补充课堂及实践教学。同时应该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录、dreamweaver基础学习教程网站、网页设计网站、论坛等自主选择学习资料的资源。

2、技术资源

要注重电子课件的建设工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视听体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能力。

3、网络课程资源

为本课程设置QQ群,网页上提供教学资料、实践教学、习题与考核、自主学习等专题栏目,课程资源较为丰富,可供教师、学生共享。

(四)师资条件

教师基本要求。专职教师身体健康、思想端正。有网页设计与开发相关工作经验。兼职教师有相关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在企业管理岗位工作年限不少于3年。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1.更新考试观念。改变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考评主要依据的传统做法,课程考核中采用多维化的考核方式,推行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2.建立健全考试制度在考核方式选择上,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对知识、技能、素质等进行全面评价。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考试,重视能力考核等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二)考核评价标准

网页设计课程实战课程采用期末考核和平时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学期教学评价100分=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40%+期末成绩40%

1.  平时成绩

(1)学习态度(20分)包括:

①听课认真情况:要求学生上课专心、认真,不能睡觉、讲话、看报纸、吃东西、玩手机、听MP3等;

②笔记记录: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并不定期检查笔记;

③发言:要求学生真听讲,勤于思考,发言积极踊跃;

④出勤:要求学生不能迟到、早退、中途溜号和旷课;

(2)实践成绩(40分)

根据学习进度,定期完成实践任务,给出任务相对应得分值。整个学期实践任务得分相加。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专业技能。

(3)期末成绩(40分)

整个学期课程全部结束后的课程综合考核,采用上机的方式,学生根据考试要求独立完成操作,独立完成网页制作。

七、教学建议  

教学模式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教学方法能够突出互联网行业特色,紧贴互联网市场前景讲授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应用教学,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考核上强调上机操作。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通过网络学习能力。

(二)教学组织策略建议

在教学组织中,理论知识尽量精简,公司化的管理案例式教学,安排的顺序由浅入深,系统而全面,能够让学生快速入门,并能在短时间内掌握web前端工程师的基本能力。

全部课程都在机房上课,边讲边练,练习时间超过60%。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狂龙公司                 编写日期: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 Java程序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232210 

课程类别:专业支撑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授课单位:工程技术学院

总学时:60 

总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

《Java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本课程是培养Java平台开发工程师、Android手机开发工程师的必修课程。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面向对象概念,清楚的了解Java软件开发工作流程,建立起应用程序的概念,最终能够掌握Java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培养利用eclispe等常用工具软件进行Java应用软件产品的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毕业后的直接上岗能力(或经短期培训后上岗),并且毕业时已具备一定的Java软件开发经验。

二、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本课程以11个项目建立框架体系,每个项目由多个工作任务组成。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和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基于软件工程的开发过程,以案例教学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Java语言特征、Java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领域;掌握常用的Java类库以及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学会利用Java语言在J2SE平台下编写桌面应用程序及面向网络应用程序。更为重要的是本课程是学习JSP、JAVASCRIPT语言和J2EE、J2ME开发技术的基础,不断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实践开发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更为专业化的软件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1、知识目标

① 掌握Java开发环境的搭建、环境变量的配置;

② 掌握Eclipse开发工具的基本使用;

③ 掌握Java的基本语法、运算符的使用、流程控制语句的使用、方法和数组的定义和使用;

④ 掌握类的封装性、多态性和继承性;

⑤ 掌握构造方法的定义和重载,以及方法的重写;

⑥ 掌握this、supper、static、final关键字的使用;

⑦ 掌握抽象类、接口、异常和异常的处理方式,以及自定义异常的使用;

⑧ 掌握Java API常用类和集合类的使用;

⑨ 掌握输入输出流和多线程的使用;

⑩ 掌握桌面应用程序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11 掌握JDBC技术的使用;

12 掌握网络编程的使用;

13 掌握Applet的概念、特点和Applet与HTML中的参数传递。

2、能力目标

① 具有熟练运用Java进行面向对象编程的能力;

② 具有使用Java编程语言进行基于文本和图形界面的应用设计能力;

③ 具有熟练运用多线程、事件处理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

④ 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具备本科目的拓展能力。

3、素质目标

① 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

② 具备认真细致的做事态度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③ 具备谦虚好学进取精神和良好的团体合作意识;

④ 具备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Java开发入门

教学要求:

  了解Java语言的特点

  掌握Java开发环境的搭建

  掌握环境变量的配置

  理解Java的运行机制

  掌握Eclipse开发工具的基本使用

教学重点:

  Java语言的特点

  JDK的安装以及环境变量的配置

  Eclipse开发工具的安装与使用

教学难点:

  JDK的使用

  Eclipse开发工具的安装与使用

第二章   Java编程基础

教学要求:

  掌握Java的基本语法格式

  掌握常量、变量的定义和使用

  掌握运算符的使用

  掌握流程控制语句的使用

  学会方法的定义与使用

  学会数组的定义与使用

教学重点:

  Java的基本语法格式

  Java语言中的常量与变量的使用

  Java语言运算符的使用

  Java程序的流程控制语句

  Java中方法的定义与使用

  Java中数组的定义与使用

教学难点:

  任务-商城库存清单程序设计

  选择结构语句

  循环结构语句

  数组的定义及使用

  任务-随机点名器

第三章   面向对象(上)

教学要求:

  了解面向对象的三个特征

  熟悉类和对象的创建与使用

  掌握类的封装特性

  掌握构造方法的定义和重载

  掌握this和static关键字的使用

教学重点:

  面向对象概述

  类和对象

  类的封装

  构造方法的定义和重载

  this关键字

  static关键字

  成员内部类

教学难点:

  this关键字

  static关键字

  任务-超市购物程序设计

  任务-银行新用户现金业务办理

第四章   面向对象(下)

教学要求:

  理解面向对象继承和多态的概念

  掌握类的继承、方法重写、super关键字的使用

  掌握final关键字、抽象类和接口以及多态的使用

  了解什么是异常并掌握异常的处理方式

  掌握自定义异常的使用

教学重点:

  类的继承

  final关键字

  抽象类和接口的定义及使用

  多态

  异常

教学难点:

  类的继承

  抽象类和接口的定义及使用

  多态

  任务-USB接口程序设计

  任务-模拟物流快递系统程序设计

第五章   Java API

教学要求:

  掌握String类和StringBuffer类的使用

  了解System类、Runtime类、Math类和Random类的使用

教学重点:

  String类和StringBuffer类

  System类和Runtime类

  Math类和Random类

  包装类

教学难点:

  String类和StringBuffer类

  任务-记录一个子串在整串中出现的次数

  任务-字符串排序程序设计

第六章   集合类

教学要求:

  掌握List集合、Set集合以及Map集合的使用

  熟悉泛型的使用

  掌握Iterator迭代器和foreach循环的使用

教学重点:

  List接口及其实现类

  Set接口及其实现类

  Map接口及其实现类

教学难点:

  任务-模拟KTV点歌系统

  任务-模拟新浪微博用户注册

  任务-斗地主小游戏之洗牌发牌

第七章   IO(输入输出)

教学要求:

  熟悉字节流和字符流读写文件的操作

  熟悉如何使用File类访问文件系统

教学重点:

  字节流和字符流

  File类

教学难点:

  字节流

  字符流

  File类

第八章   GUI

教学要求:

  了解GUI开发的相关原理和技巧

  熟悉Swing组件的使用

教学重点:

  布局管理器

  AWT事件处理

  Swing组件的使用

教学难点:

  Swing组件的使用

第九章   JDBC

教学要求:

  了解什么是JDBC

  熟悉JDBC 的常用API

  掌握JDBC操作数据库的步骤

教学重点:

  实现第一个JDBC程序

  PreparedStatement对象

  ResultSet对象

  [任务9-1]使用JDBC实现水果超市管理系统

教学难点:

  [任务9-1]使用JDBC实现水果超市管理系统

第十章   多线程

教学要求:

  掌握创建多线程的两种方式

  了解线程的生命周期及其调度方式

  掌握同步代码块和同步方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继承Thread类创建多线程

  实现Runnable接口创建多线程

  同步代码块

  同步方法

教学难点:

  同步代码块

  同步方法

  死锁问题

第十一章   网络编程

 教学要求:

  了解了TCP/IP协议的特点

  掌握IP地址和端口号的作用

  掌握InetAddress对象的使用

  掌握UDP和TCP通信方式

教学重点:

  TCP/IP协议

  UDP和TCP通信

教学难点:

  UDP和TCP通信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一章   Java开发入门

3

2

1


2

第二章   Java编程基础

4

2

2


3

第三章   面向对象(上)

8

4

4


4

第四章   面向对象(下)

9

4

5


5

第五章   Java API

4

2

2


6

第六章   集合类

8

4

4


7

第七章   IO(输入输出)

8

4

4


8

第八章   GUI

4

2

2


9

第九章   JDBC

4

2

2


10

第十章   多线程

4

2

2


11

第十一章  网络编程

4

2

2


学 时 总 计

60

30

3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了解 Java 语言特征、常见的 Java 类库以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学会利用 Java 语言编写面向网络应用的简单程序。

(2)实践要求

学生通过每个项目的实践,学生学会编辑、编译、运行Java程序,能灵活运用类的继承与多态性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灵活使用String类和StringBuffer类来处理字符串,会编制和运行Java Applet小程序,能利用Java图形用户界面的常用组件进行界面设计,能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件进行相应的事件处理,能开发出能够处理多个任务的应用程序,会用文件输入输出流类的基本方法设计程序,会客户机服务器通信程序的设计方法。

(3)实践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最简单的Java程序,输出“Hello   World!”

1


2

项目二 随机点名器

2


3

项目三 银行新用户现金业务办理

4


4

项目四 模拟物流快递系统程序设计

5


5

项目五 字符串排序程序设计

2


6

项目六 斗地主小游戏只洗牌发牌

4


7

项目七 模拟文件管理器

4


8

项目八 水果超市管理系统

2


9

项目九 使用JDBC实现水果超市管理系统

2


10

项目十 银行存款程序设计

2


11

项目十一 聊天程序设计

2


合     计

30



五、课程实施建议                                                                                                                

根据软件开发的实际需求,抓住“实用、够用”的特点,紧紧围绕实际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来驱动教学,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注意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反复训练。以“案例教学”和“分组教学”为主线,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编写代码的能力。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1.教材应首先明确各章重难点,并合理安排重难点出现次序,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有张有弛。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3.教材中的知识点的出现要按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过程来安排,使得学生学过之后,明白这个内容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使用。

4.教材应突出实用性,应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纯粹的技能操作,同时要具有前瞻性。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实际操作中应遵循的新知识及时纳入其中。

5.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7.教材的内容要有选择性,把J2SE开发过程中常用的技能涵盖进来,对于平时不用或很少使用的知识技能可以转换为拓展课或者留待自学,不要求全求广。

8.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是黑马程序员编著的《Java基础案例教程》。

(二)教学方法 

1、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而是发扬传统教学的长处,将其融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之中,并注重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和企业的实际出发,遵照学生的学习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注意计算机网络技术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和发展性。

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编程思想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学习包和教材,都是素材性的课程资源,但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而学习包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载体。因此,要开发学习包,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地区经济的发展密切结合,并体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困惑、见解、情感和体验等都是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老师应重视这些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并主动性和创造性地运用,使以项目为主的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3、将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方便学生随时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4、本课程的实施必须依赖于条件性的课程资源,如计算机机房,JDK、JCreator、SQL Server、Netbean等必备的软件平台。

5、本课程的实施,不仅应充分开发校内的课程资源,还应利用校外的课程资源,如相关企业的岗位实习和实践,尽量做到校企结合、工学结合。

6、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技术策略和实施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师资条件

专任教师的要求:应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擅长JavaEE项目的研究与教学,有丰富的行业知识, 用最简洁的方式讲解JavaEE方向的课程。擅长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讲解。并且,在上Java方向的课程前应到企业锻炼一段时间,了解其最新的技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哪些重点知识、实际项目开发的流程。

兼职教师的要求:应具有多年的JavaEE开发与教学经验,精通JavaEE技术体系,对流行框架JQuery、DWR、Struts1/2,Hibernate,Spring,MyBatis、JBPM、Lucene等有深入研究。授课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不时地将本门课程的发展趋势、就业趋势及当今最流行项目作品等介绍给学生。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1.更新考试观念。学习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构建高职高专《Java程序设计》考核评价方法,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建立健全考试制度与教师课堂教学考核考评机制。在考核方式选择上,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着重考核传统“考不出”的能力(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提倡多元化的Java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实践考核。如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情景测验、上交作业、教与学讨论、网上答疑、网上自测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考核方法,同时考核评价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可分类分项进行考试。不论运用哪些考核方式,本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考试,重视能力考核。

(二)考核评价标准

1.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过程性考核是对学生的组织纪律、学习态度、单元实训三方面进行考核;终结性考核是课程的综合实训考核。


学生考核评价表

考评项目

考评方法

比例

小计

过程性评价

组织纪律

根据上课考勤情况由教师评定纪律得分。

5%

20%

学习态度

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课堂实践示范情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定。

5%

小组合作

根据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由组长、组员和教师共同评定。

10%

案例实训

根据完成的时间、功能、质量、是否创新,由教师评定成绩。

40%

40%

终结性评价

终结考试

项目实战和理论测试相结合。

40%

40%

合计

100%

100%


2.考核要点

按照本课程的学习目标进行考核,重点考查基本语法、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和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建议

据《Java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性强的实际情况,本课程采取项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应该指出项目的运行方式是分组进行,实行组长负责制,经历分组、选题、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实现和测试、项目验收和项目汇报等几个阶段。首先制定合适的分组原则,选择编码能力强,具有一定领导才能的学生为项目组组长,然后让项目组组长挑选项目组成员,项目组成员人数以5-7人为宜,人数不能过多过少,要有合理的分工。在分工协作过程中,项目组组长可以统筹安排,锻炼领导才能;项目组成员可以在协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协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马立丽                     编写日期: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Web前端开发》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232226

课程类别:专业支撑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授课单位:工程技术学院

总学时:60

总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支撑程。课程内容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对学生从事网络项目开发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当前网络项目开发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能快速构建和开发B/S架构的Web应用程序,培养学生团队沟通与协作的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设计课程和走向IT软件企业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以Web应用开发程序员、企业网站建设、企业网站维护管理等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设计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采用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综合项目3层递进相结合的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实际教学中,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和开发一系列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贯彻“技能培养为主,知识够用为度”的教学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深入了解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内容,熟练掌握动态网站设计的各类操作,要求掌握XHTML、样式表CSS和页面布局、Web服务器控件、ASP.NET状态管理、主题与母版页、数据库访问与数据绑定、ASP.NET的安全管理、ASP.NET项目开发实例等网站设计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技术,具有良好的页面设计、代码编写、网站建设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Visual Studio 2012开发环境的使用;

②理解面向对象编程理论,能正确理解ASP.NET的编程思想和技术;

③掌握ASP.NET的基本语法,掌握常用WEB服务器控件的使用;

④掌握ASP.NET数据库编程基础知识;

⑤掌握ADO.NET访问数据库的基本流程,掌握数据源控件和数据控件的基本操作。

⑥掌握动态网站开发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实践过程,能设计、实现简单的基于B/S结构的网站。

2、能力目标

①达到独立搭建开发环境的能力;

②强化具备使用ASP.NET进行基本程序设计的能力;

③提高具备使用.NET类库和WEB服务器控件的能力;

④具备中小型应用软件编码开发的能力;

⑤在老师指导下,具备承接小型软件项目并进行实施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具备协同工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②养成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③陶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责任意识,能及时完成任务的能力;

④具备独立分析和思考能力,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

⑤具备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耐心的服务意识。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动态网页概述

教学要求:理解动态网页与静态网页的区别,对ASP.NET动态网页开发技术及.NET框架的体系结构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NET框架的体系结构。

教学难点:静态网页与动态网页的运行机制,动态网页开发的相关技术。

第二章   动态网站完整制作流程

教学要求:掌握相关工具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Visual Studio 功能窗口的作用,基本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预编译网站。

第三章   XHTML基本语法

教学要求:掌握XHTML文件的结构,XHTML相关标记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文字标记、图片标记、表格标记、超级链接标记。

教学难点:表单标记、框架标记。

第四章   C#语言基础

教学要求:使用表达式进行数学运算,掌握不同数据类型的转换方法。

教学重点:数据类型转换、条件及分支语句的使用、常用的内建函数

教学难点:掌握常用的数据类型转换函数,常用的时间函数

第五章   网页标准控件的使用

教学要求:掌握常用服务器标准控件的属性及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Label控件、RadioButton控件和RadioButtonList控件、ListBox控件和DropDownList控件

教学难点:FileUpload控件。

第六章   验证控件

教学要求:了解各类网页验证控件的实现过程,并理解和掌握RequiredFieldValidator、RangeValidator、CompareValidator。

教学重点:RequiredFieldValidator验证控件的作用和使用方法RangeValidator验证控件的作用和使用方法。CompareValidator验证控件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RegularExpressionValidator验证控件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第七章   XML基础

教学要求:了解XML的起源、概念和作用,掌握一个XML文件从创建、编辑到浏览的基本流程,从中理解XML的文件结构。

教学重点:XML的概念、.NET与XML的关系。

教学难点:设计和创建XML文件。

第八章   导航控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网站导航的概念,理解和掌握使用TreeView控件、Menu控件和SiteMapPath控件进行网站导航的方法。

教学重点:TreeView控件的常用属性、事件和使用方法。站点地图文件的作用和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SiteMapPath控件的常用属性和使用方法。

第九章   数据库与SQL语言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创建数据库的基本流程,掌握创建数据库及数据表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利用Access创建数据库及数据表的基本方法。利用SQL Server创建数据库及数据表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SQL语句的使用方法。

第十章   数据控件

教学要求:掌握利用控件连接SQL Server数据库及Access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方法,熟练掌握数据源的配置。

教学重点:SQL Server数据源的连接与配置,使用模板列,数据的插入、删除、修改,主从数据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数据的增、删、改方法,数据的分页及排序。

第十一章   数据高级处理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ADO.NET技术的相关知识,掌握数据集、连接对象、命令对象、数据适配器等知识,能够利用这些对象编程实现访问Access和SQL Server数据库。

教学重点:编程实现访问Access和SQL Server数据库。OleDBDataAdapter、DataSet对象的属性和方法。

教学难点:OleDbDataAdaper 、DataSet对象的属性和方法。

第十二章   应用程序配置

教学要求:掌握基本ASP.NET程序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理解虚拟目录和真实木兰的设置方法及含义,了解ASP.NET配置程序的意义和特点。

教学重点:网站配置文件web.config 的格式和创建方法,常用配置文件的设置方法。网站全局文件Global.asax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常用配置文件的使用方法。

第十三章   基于角色的安全技术

教学要求:理解基于角色的安全技术的特点,掌握利用控件创建安全网页和直接调用Membetship等API的方法进行用户和角色的管理。

教学重点:ASP.NET基于角色的安全认证的机制。为网站配置安全认证的工作步骤,安全验证信息的存放方式。

教学难点:使用SQL Server和Access 数据库进行身份验证的配置方法。

第十四章   常用内置对象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ASP.NET5个内置对象的基本功能,掌握每个对象的常用属性、集合和方法。

教学重点:Application 对象的Contents集合、Lock方法和UnLock方法。Session对象的Contents集合、SessionID属性。

教学难点:Response对象的Write方法、Redirect方法和Buffer属性。

第十五章   主题、用户控件和母版页

教学要求:掌握主题、用户控件及母版页的相关技术,合理运用以创建风格一致的多个网页。

教学重点:主题的结构安排和基本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用户控件的使用方法。

第十六章   综合实例:“新闻发布系统”网站

教学要求:通过一个后台功能较为完备的“新闻发布系统”网站的制作,使学生了解ASP.NET项目开发的完整过程,提高对前几章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新闻发布、登录功能的实现。

教学难点:数据操作新闻查询。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动态网页概述

2

1

1


2

第2章:动态网站完整制作流程

2

1

1


3

第3章:XHTML基本语法

3

2

1


4

第4章:C#语言基础

3

2

1


5

第5章:网页标准控件的使用

3

2

1


6

第6章:验证控件

3

2

1


7

第7章:XML基础

3

2

1


8

第8章:导航控件

4

2

2


9

第9章:数据库与SQL语言

4

2

2


10

第10章:数据控件

4

2

2


11

第11章:数据高级处理

5

2

3


12

第12章:应用程序配置

4

2

2


13

第13章:基于角色的安全技术

4

2

2


14

第14章:常用内置对象

4

2

2


15

第15章:主题、用户控件和母版页

4

2

2


16

第16章:综合实例:“新闻发布系统”网站

8

2

6


学 时 总 计

60

30

3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理解网站空间对网页类型支持能力,掌握后台主页面的设计,掌握文件的上传,掌握变量的声明与赋值。

(2)实验要求

通过项目的完成,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强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问候语案例

1


2

项目二欢迎来访者案例

1


3

项目三网站导航案例

1


4

项目四身份证号码识别器案例

1


5

项目五学生基本信息登记表

1


6

项目六用户注册

1


7

项目七通讯录案例

1


8

项目八电子书案例

2


9

项目九通讯录案例

2


10

项目十学籍管理案例

2


11

项目十一深化版学生成绩表

3


12

项目十二网页浏览技术器

2


13

项目十三用户管理系统

2


14

项目十四深化版计数器

2


15

项目十五网站版权案例

2


16

项目十六新闻发布系统

6


合     计

30



五、课程实施建议                                                                                                        

教学模式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教材选取应遵循“适用、实用、够用”的原则。适用。教材要以“网页设计制作”的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并符合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实用。教材应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实际应用案例所需知识点要求组织编写内容,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便于实现“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够用。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为前提。教材编写内容表达要求科学、严谨、准确、清晰,多采用图片、表格、结构图等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编写。

(二) 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通过一个个小项目的实现,掌握要求的知识技能,上机实习,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互评互学,学生相互展示作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综合应用,通过一个综合项目的练习,融合所有知识,达到大纲要求的知识技能。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外读物及网络资源:

1、《ASP.NET 高级编程》,Jon Galloway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2、《用户故事与敏捷方法》,Mike Cohn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3、《ASP.NET4权威指南》(马伟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

4、《ASP.NET3.5SP1高级编程》(姜奇平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5、《ASP.NET典型模块与项目实战大全》(高宏 李俊民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6、微软支持资源:

.NET Framework本机帮助文档MSDN

MSDN中午网站http://www.microsoft.com/china/msdn/

微软ASP.NET网站http://www.asp.net

7、其他网络资源

中国程序员大本营http://www.csdn.net

中国BS网http://chinabs.net/aspnet

中国源码中心http://www.cncode.com

源码之家http://www.mycodes.net

8、教学案例

新闻发布系统、在线投票系统、网上商城、论坛系统、在线考试系统、在线作业系统

(四)师资条件

要求承担本专业教学任务的老师要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整个课程体系;

     1、熟悉计算机网页设计员操作流程与规范,并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2、要求老师了解整个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前后关系;

     3、要求老师了解课程体系中后续课程对前驱课程中内容的需求;

     4、要求老师了解各岗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5、要求老师之间要进行相互交流,加强沟通,构成本专业的教学团队。

六、考核评价

(一) 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对课程考核内容、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课程考核围绕以能力为中心,将教学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畴,增加学生日常知识积累、自主学习的考核,注重考核学生的实际编码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程考核过程化、经常化。

(二)考核评价标准

主要以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为主,涵盖项目任务全过程,包括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计分方式:以百分制计。具体如表。


考核标准

序号

考核内容

考核点

比例

编号

名称

比例

40%

1

过程考核

1

项目的创建、编译、运行


2

源代码管理


3

创建控件


4

数据库控件的应用


5

导航的应用


6

权限的管理


7

主题的应用


8

母版的运用


2

平时考核

1

日常出勤


20%

2

学习态度


3

作业完成情况


3

结果考核


Web应用开发的综合应用能力


40%

合计

100%


七、教学建议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优化组合;课堂传授,作为学生的顾问和向导为前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做完示范操作后,学生会有各种问题,要及时解决并找出共性问题统一处理,为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闫文丽                        编写日期:2020年12月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232212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授课单位:工程技术学院

总学时:72

总学分:4

一、课程的性质

《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行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服务器工作原理等知识,熟练掌握网络操作系统安装、管理与维护、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等的操作技能,从而具备从事网络工程、服务器配置、服务器运营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适应行业发展与职业变化的能力、求新务实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学习在windows平台和linux平台下,各种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其先导课程为《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基础》。后续课程《组网与网络管理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

二、课程设计思路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对大型网络规划和配置职业岗位进行论证分解,依据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制定了项目实施的学生工作手册、课程考核评价等教学文件,系统全面地构建《服务器配置与管理》课程体系。

典型任务确定学习内容,与计算机网络一线实践专家进行研讨,以网络设计师、网络管理员在岗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内容。

任务驱动引领教学,以任务引领教学,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和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一体化。

工学结合实施情境教学:基于服务器配置和管理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实施教学,课程强调“为了项目工作而学习”和“通过项目工作来学习”。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可直接在企业就业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专兼教师提供学习指导:以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提供学习指导,聘请企业实践专家、一线技能高手到校来进行授课、学习指导。

多元能力考核,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改变过去老师一人评价的一言堂制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评价模式,包括自我评价、成果呈现、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将课程考核与企业招聘面试融合在一起,形成课程、招聘一体的多元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立足于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的核心岗位,围绕网络服务器搭建、管理与维护的核心技能,培养学生配置与管理Windows网络服务器的能力以及基于Windows系统平台配置企业服务器并对之进行管理与维护的职业能力。通过面向应用的教学,使学生“会安装、会操作、会配置、会管理基于Windows和linux网络操作系统的企业级服务器”。 掌握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服务器配置与管理同时,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服务器配置与管理。将自学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全面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windows和linux网络操作系统的性能特点,了解域与活动目录基本概念,了解用户的类型和特点 。

(2)理解文件服务器工作原理,了解打印服务器工作原理,理解DNS服务器工作原理,理解DHCP服务器工作原理,理解IIS服务器的概念与作用,理解HTTP、HTTPS服务器工作原理,理解FTP服务器工作原理,理解E-mail服务器工作原理,了解vpn服务器工作原理,了解CA服务器工作原理 。

(3)掌握文件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掌握打印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掌握DNS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掌握DHCP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掌握IIS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掌握HTTP、HTTPS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掌握FTP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掌握E-mail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掌握VPN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掌握CA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 。

2、能力目标

(1)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达到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制定、技术学习和迁移能力、实施工作计划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2)通过该课程各项实践技能的训练,强化学生经历基本的工程技术工作过程,形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服务未来的科学态度。

(3)在教学实训过程中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勤思考,勤总结的好习惯。

(4)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强化学生基本的思考与设计的方法,提高其在未来的工作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对所从事工作和所专注的领域,充满热情。

(2)养成学生较强的进取心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3)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通过亲历实践实现,检验、判断各种技术问题的习惯。

(4)培养学生善于和同学讨论,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项目1  认识网络操作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Windows Server 2012操作系统系列产品的特点;了解小型工作组(对等网)网络的特点。

教学重点:网络操作系统概念;网络操作系统的功能与特性;典型的网络操作系统;了解Windows Server 2012;网络操作系统的选用原则。

教学难点:能够部署系统环境。

项目2  规划与安装Windows Server 2012 R2

教学要求:了解磁盘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安装Windows Server 2012操作系统的各种方法;掌握网络组件的基本管理。

教学重点:安装与卸载WindowServer2012。

教学难点:安装前的注意事项;添加角色与功能。

项目3  安装与配置Hyper-V服务器

教学要求:虚拟环境仿真教学

教学重点:组建WindowsServer2012对等网

教学难点:创建与删除虚拟网络

项目4 部署与管理Active Directory域服务环境

教学要求:掌握规划和安装局域网中的活动目录;掌握在Windows 2012 Server中创建管理域用户及组;掌握各种域服务器的搭建。

教学重点:活动目录和域控制器。

教学难点:活动目录的逻辑结构及活动目录的物理结构;域控制器及转换服务器角色。

项目5  管理用户账户和组

教学要求:理解用户和组的概念;掌握管理本地用户的方法;掌握管理本地组的方法;掌握管理域用户和组的方法。

教学重点:管理活动目录与用户。

教学难点:本地安全策略和组策略。

项目6  管理文件系统与共享资源

教学要求: 掌握设置共享资源和访问共享资源的方法;掌握卷影副本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NTFS控制资源访问的方法;掌握使用文件系统加密文件的方法;掌握压缩文件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设置共享资源和访问共享资源的方法;掌握使用NTFS控制资源访问的方法;掌握压缩文件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设置共享资源和访问共享资源的方法;掌握使用NTFS控制资源访问的方法。

项目7 配置与管理基本磁盘和动态磁盘

教学要求:掌握基本磁盘和动态磁盘的管理。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磁盘管理的方法;掌握动态磁盘管理的方法;掌握磁盘配额管理的方法;掌握常用的磁盘管理命令。

教学难点:掌握常用的磁盘管理命令。

项目8  配置与管理打印服务器

教学要求:打印服务器的配置与维护。

教学重点:打印服务器的配置与维护。

教学难点:打印服务器的配置与维护。

项目9  配置与管理DNS服务器

教学要求:了解DNS服务、DHCP服务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DNS服务器的配置与维护。

教学难点:掌握DNS服务器和DHCP服务器的规划;掌握各种类型的DNS服务器的部署。

项目10  配置与管理DHCP服务器

教学要求:掌握DHCP服务器的配置与维护以及复杂网络的DHCP服务的部署。

教学重点:DHCP服务器的配置与维护。

教学难点:复杂网络的DHCP服务的部署。

项目11  配置与管理Web和FTP服务器

教学要求:掌握Web服务器、FTP服务器的配置与维护。

教学重点:Web服务器、FTP服务器的配置与维护。

教学难点:Web服务器、FTP服务器的配置与维护。

项目12  配置与管理VPN和NAT服务器

教学要求:了解IP路由、NAT、VPN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掌握静态路由、默认路由和动态路由的区别和作用;掌握NAT网络地址转换的工作过程;掌握远程访问VPN的构成和连接过程;掌握配置并测试静态路由、默认路由和RIP的方法;掌握配置并测试网络地址转换NAT的方法;掌握配置并测试远程访问VPN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部署IP路由

2. 配置NAT与基本防火墙

3. 部署远程访问VPN

教学难点:

能够实现网络互联。

 项目13  安全管理

教学要求:掌握共享权限、NTFS权限的规划与设置;掌握资源的审核;掌握EFS文件系统的恢复;掌握卷影副本的设置;掌握备份、还原规划与实现;掌握本地安全策略的设置;掌握基于域的安全设置;掌握安全模板的使用。

教学重点:

1.控制资源访问

2.保障系统与数据安全

3.配置安全策略

教学难点:能够实现系统安全性。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项目1  认识网络操作系统

2

2



2

项目2  规划与安装Windows Server   2012 R2

6

2

4


3

项目3  安装与配置Hyper-V服务器

4

2

2


4

项目4  部署与管理Active   Directory域服务环境

8

4

4


5

项目5  管理用户账户和组

4

2

2


6

项目6  管理文件系统与共享资源

4

2

2


7

项目7  配置与管理基本磁盘和动态磁盘

4

2

2


8

项目8  配置与管理打印服务器

4

2

2


9

项目9  配置与管理DNS服务器

8

4

4


10

项目10  配置与管理DHCP服务器

4

2

2


11

项目11  配置与管理Web和FTP服务器

8

4

4


12

项目12  配置与管理VPN和NAT服务器

8

4

4


13

项目13  安全管理

8

4

4


学 时 总 计

72

36

36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了解Windows Server 2012操作系统系列产品的特点;了解小型工作组(对等网)网络的特点;了解磁盘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安装Windows Server 2012操作系统的各种方法;掌握网络组件的基本管理;掌握规划和安装局域网中的活动目录;掌握在Windows 2012 Server中创建管理域用户及组;掌握各种域服务器的搭建;掌握基本磁盘和动态磁盘的管理

了解DNS服务、DHCP服务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掌握DNS服务器和DHCP服务器的规划;掌握各种类型的DNS服务器的部署;掌握DHCP服务器的配置与维护以及复杂网络的DHCP服务的部署;掌握Web服务器、FTP服务器、Email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的配置与维护;

了解IP路由、NAT、VPN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掌握静态路由、默认路由和动态路由的区别和作用;掌握NAT网络地址转换的工作过程;掌握远程访问VPN的构成和连接过程;掌握配置并测试静态路由、默认路由和RIP的方法;掌握配置并测试网络地址转换NAT的方法;掌握配置并测试远程访问VPN的方法。

掌握共享权限、NTFS权限的规划与设置;掌握资源的审核;掌握EFS文件系统的恢复;掌握卷影副本的设置;掌握备份、还原规划与实现;掌握本地安全策略的设置;掌握基于域的安全设置;掌握安全模板的使用

(2)实验要求

1)   安装与卸载WindowServer2012

2)   组建WindowsServer2012对等网

3)   部署域环境

4)   管理活动目录与用户

5)   管理基本磁盘和动态磁盘

6)   配置与管理DNS服务器

7)   配置与管理DHCP服务器

8)   配置与管理Web服务器

9)   配置与管理FTP服务器

10) 配置与管理Email服务器

11) 配置与管理打印服务器

12) 部署IP路由

13) 配置NAT与基本防火墙

14) 部署远程访问VPN

15) 控制资源访问

16) 保障系统与数据安全

17) 配置安全策略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2  规划与安装Windows Server   2012 R2

4


2

项目3  安装与配置Hyper-V服务器

2


3

项目4  部署与管理Active   Directory域服务环境

4


4

项目5  管理用户账户和组

2


5

项目6  管理文件系统与共享资源

2


6

项目7  配置与管理基本磁盘和动态磁盘

2


7

项目8  配置与管理打印服务器

2


8

项目9  配置与管理DNS服务器

4


9

项目10  配置与管理DHCP服务器

2


10

项目11  配置与管理Web和FTP服务器

4


11

项目12  配置与管理VPN和NAT服务器

4


12

项目13  安全管理

4


合     计

36



五、课程实施建议                                                                                                               

根据课程内容操作性强和高职新生知识、经验均比较欠缺的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操作演示、项目实做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吸纳、勤于练习、乐于实践,提高了教和学的效果。

(1)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各单元的教学中得到普遍采用,以具体的应用案例为素材,导入概念和知识,起到了易化知识、化解难点、加深理解、知会应用的效果。

(2)项目实做

项目实做教学法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教和学的角度讲,教师以正确、有效地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为目标,以完成任务的合理步骤和流程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和实际工作过程达到高度统一,使教、学、做在职业应用的背景和环境中实现全方位的融合。另一方面,从学和练的角度讲,教师布置或学生自己(如在兼职工作中)选择综合性工作任务或项目,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使学用一体化。

(3)操作演示

操作演示教学法在以过程性操作步骤为主的教学单元中采用最多,教师按照任务要求,借助于多媒体表现和传达工具,对完成任务的各个操作步骤进行现场演示,直观、清楚,易于理解、模仿和记忆。

(4)实行启发式学习

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其次,再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理论课的讲授、实验课的讲授以及课后自学三个方面。理论课的讲授主要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比喻式等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自由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与学互动。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企业对Windows服务器配置管理方面就业人才的需求,按照Windows Server 2012服务器配置工作的内容,选用项目驱动式教材,规划13个实践项目,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子任务,通过项目式教材在规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本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的组合起来,连贯一体,适合高职学生对于Windows2012服务器配置的工作内容进行把握和练习。

针对实践教学的特点和时间安排,编制实验指导书,有效地指导学生实践操作,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

(二)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引领教学,以任务引领教学,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和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一体化。

工学结合实施情境教学:基于服务器配置和管理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实施教学,课程强调“为了项目工作而学习”和“通过项目工作来学习”。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可直接在企业就业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专兼教师提供学习指导:以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提供学习指导,聘请企业实践专家、一线技能高手到校来进行授课、学习指导。

多元能力考核,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改变过去老师一人评价的一言堂制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评价模式,包括自我评价、成果呈现、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将课程考核与企业招聘面试融合在一起,形成课程、招聘一体的多元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资料资源

要注重教材建设,为学生提供教材、实训指导、习题指导、试卷样题库等多种学习资料,补充课堂及实践教学。同时应该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录、论坛等自主选择学习资料的资源。

2、技术资源

要注重电子课件的建设工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视听体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能力。

3、网络课程资源

为本课程设置微信群,群里提供教学资料、实践教学、习题与考核、自主学习等专题栏目,课程资源较为丰富,可供教师、学生共享。

校内实训室要求安装VMware或Microsoft Virtual PC、Adobe reader等软件,至少创建四台虚拟机,配有Windows 7 Professional和Windows Server 2012的镜像光碟。并且还要求安装C/S模式的屏幕广播软件。硬件要求是CPU P4以上,内存要求1G以上,HDD 40G以上,显存64M以上,16位声卡,有声音输出设备。

校外实训基地要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拥有信息化平台架构的IT公司,从事网络技术服务的最佳。

(四)师资条件

教师队伍需求如下:


人数

在课程中所要承担的工作

课程负责人

1

主讲课程,教材建设,总体建设,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内容重构,课程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设计,教学改革等

主讲教师

2

主讲课程,教材建设,课程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设计,指导实践课程

兼职教师

3

参与课程建设,指导实践课程


六、考核评价

本课程分为阶段性考核和综合性考核两个阶段,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60%。

阶段性考核是对学生的平时作业、项目实践,以行业、企业的“客户标准”进行阶段性考核。

综合性考核主要由综合项目考核和理论考核两部分组成。该阶段考核摒弃了传统的完全以教师对试卷进行评分得出成绩的考核模式,通过综合项目考核和理论考核给出成绩,更为客观地评定学生成绩,使学生重视项目实践,不仅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切实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和设计水平。

(1)阶段性考核(40%)

阶段性考核分为:项目实践成绩、平时表现

项目实践成绩:主要由代课教师对学生项目实践完成的质量和规范程度考核评分,通过该阶段考核,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操作熟练程度、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每个项目实践都随堂进行考核,以项目全部完成且完全正确为依据记录成绩,当堂实验获得成绩者为100分,以后获得成绩者酌情扣分,这样可以督促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在课下反复练习,直到完全掌握。同时,在每个情境学习时,会给出学生思考项目,对于能够完成并且形成书面报告者酌情加分,提高了部分学生的文字能力。

平时表现:主要包括课堂出勤、课堂提问、学习态度及与他人的协同操作情况,通过该阶段考核,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能力进行评价。

(2)综合性考核(60%)

综合项目成绩:学期末会给出综合项目做为综合实做考核,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安全可靠的中小企业网络,分组写出设计方案并且实施。方案完成后参加答辩,考查学生自主学习、方案设计、语言组织与表达以及临场应变的能力。

理论成绩:理论成绩主要通过期末试卷考核进行评定,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

(3)总成绩

阶段性考核成绩*40%+综合性考核成绩*60%=总成绩。

七、教学建议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优化组合;课堂传授,作为学生的顾问和向导为前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做完示范操作后,学生会有各种问题,要及时解决并找出共性问题统一处理,为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1. 鼓励学生课后积极主动完成各训练项目,全部完成者可申请提前操作考核;

2. 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团队合作完成课外拓展实训项目,并在平时成绩中予以加分;

3. 建议课程结束后,学生考取MCSA证书;

4. 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切身感受企业生产氛围;

5. 综合项目实施时,由小组组长分配本组成员完成项目方案,并分角色完成项目;

6. 建议企业兼职教师进行项目实训的教学。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尹顺鹏                    编写日期: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232213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授课单位:工程技术学院

总学时:72

总学分:4 

一、课程的性质

《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规划和配置计算机网络的能力,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领域,掌握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高级技术,达到高素质劳动者和商务级专门人才所必需具备的网络规划和配置核心知识的基本技能,并为就业和继续学习的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在与实际计算机网络规划过程高度仿真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中,使学生学习掌握网络规划的过程、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高级技术的使用方法、模块化网络的搭建配置与测试等操作技术,达到网络规划设计师岗位、网络维护岗位的技术水平。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网络规划和配置工作过程的实践,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经验并学习深入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起重要支撑作用。

本课程主要学习使用H3C平台,规划和配置高级路由与交换技术,其先导课程为《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基础》。后续课程《组网与网络管理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网络维护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跟踪行业最新的技术和理念,及时增删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前沿技术同步更新;参考华为HCDA认证的标准设计课程教学标准,为学生考证打下坚实基础,实现双证融通。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讲授交换机的组成原理、基本功能实现原理、高级功能实现原理,在局域网环境工作环境中的交换技术,交换机在特定拓扑环境下的实现常规网络应用的配置和调试方法。以网络互联为主线,重点阐述网络互联设备,网络规划与设计,系统介绍IP地址的规划、局域网中流量的控制转发、交换网络中的冗余链路管理。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组建计算机网络和相应配置路由器交换机的技术,在职业技能上达到熟练组建和配置大型计算机网络、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的要求,同时,将自学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全面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课程中所介绍的有关的网络基本术语、定义和功能,掌握相关操作的要求和技巧,掌握主流技术的使用方法,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应能较熟练地应用这些技术元素。

(2)了解常见网络故障,理解其诱发原因,掌握其规律且能够对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进行区别与总结。

(3)了解最新网络设计技术和路由器交换机的性能发展及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学习,使学生达到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强化学生制定、技术学习和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实施工作计划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2)通过该课程各项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达到经历基本的工程技术工作过程,提高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服务未来的科学态度。

(3)在教学实训过程中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勤思考,勤总结的好习惯。

(4)强化学生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达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强化学生基本的思考与设计的方法,在未来的工作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对所从事工作和所专注的领域,充满热情。

(2)使学生养成有较强的进取心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乐于通过亲历实践实现,检验、判断各种技术问题的习惯。

(4)培养学生善于和同学讨论,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企业网络规划

教学要求:

1、了解企业网络的规划方法

2、掌握企业网络设计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用户需求

2、掌握网络功能分析

3、学会网络拓扑设计

4、会选择网络设备

5、能做出企业网络设计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用户需求;选择网络设备

第二章  规划企业网络ip地址

教学要求:

1、了解路由聚合技术

2、掌握变长子网的划分

3、了解私有ip地址

4、掌握动态ip地址分配技术

教学重点:

1、学会划分变长子网

2、会计算变长子网的IP范围

3、能进行动态ip地址分配

教学难点:划分变长子网;动态ip地址分配

第三章   企业网络交换技术

教学要求:

1、掌握Vlan的原理与作用

2、了解链路带宽聚合技术的原理与作用

3、了解生成树协议的原理与作用

教学重点:

1、学会H3C设备上Vlan的配置方法

2、学会H3C设备上链路带宽聚合的配置方法

3、学会H3C设备上生成树协议的配置方法

教学难点:H3C设备上Vlan的配置方法

第四章   企业网络路由技术

教学要求:

1、掌握路由原理

2、了解RIP协议原理

3、了解OSPF协议的原理与工作流程

4、掌握路由引入的作用

5、了解VRRP技术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学会H3C设备上配置RIPv2路由协议

2、学会H3C设备上OSPF单区域和多区域的配置方法

3、能在H3C设备上配置路由协议的引入

4、学会在H3C设备上配置VRRP

教学难点:H3C设备上OSPF单区域和多区域的配置方法;H3C设备上配置VRRP

第五章   企业网络广域网连接

教学要求:

1、了解hdlc的作用与帧结构

2、了解ppp协议的作用与工作过程

教学重点:

1、学会hdlc协议的配置

2、学会ppp协议的配置

教学难点:hdlc协议的配置;ppp协议的配置

第六章   企业网络热点区域无线覆盖

教学要求:

1、了解IEEE 802.11

2、了解无线网络拓扑

3、掌握无线网络的接入过程

4、了解无线设备

5、掌握无线网络勘测与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无线网络勘测与设计

2、能够配置无线网络设备

教学难点:无线网络勘测与设计;配置无线网络设备

第七章   企业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

教学要求:

1、了解网络设备基础

2、掌握网络设备启动顺序

3、掌握H3C设备的命令行级别

4、掌握H3C的文件系统

5、掌握H3C配置文件管理的常用命令

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ftp进行配置文件的备份与恢复

2、学会通过telnet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

3、能制定网络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方案

教学难点:通过ftp进行配置文件的备份与恢复;通过telnet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企业网络规划

8

4

4


2

规划企业网络ip地址

12

4

8


3

企业网络交换技术

12

4

8


4

企业网络路由技术

10

4

6


5

企业网络广域网连接

10

4

6


6

企业网络热点区域无线覆盖

10

4

6


7

企业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

10

4

6


学 时 总 计

72

28

44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结合网络管理实操特点,校内建设了两个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分别为H3C设备和锐捷设备,以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设备管理和服务器配置操作时能够有效的结合运用,从而达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校外实训基地“黑龙江省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哈尔滨中软睿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实验教学目标

1了解hdlc的作用与帧结构

2了解IEEE 802.11

3了解OSPF协议的原理与工作流程

4了解ppp协议的作用与工作过程

5了解RIP协议原理

6了解VRRP技术的作用

7了解私有ip地址

8了解网络设备基础

9了解无线网络拓扑

10掌握H3C的文件系统

11掌握H3C配置文件管理的常用命令

12掌握H3C设备的命令行级别

13掌握Vlan的原理与作用

14掌握变长子网的划分

15掌握动态ip地址分配技术

16掌握路由引入的作用

17掌握路由原理

(2)实验要求

1.分析用户需求

2.做出企业网络设计方案

3.划分变长子网

4.会计算变长子网的IP范围

5.能进行动态ip地址分配

6.H3C设备上Vlan的配置方法

7.H3C设备上链路带宽聚合的配置方法

8.H3C设备上生成树协议的配置方法

9.H3C设备上配置RIPv2路由协议

10.H3C设备上OSPF单区域和多区域的配置方法

11.在H3C设备上配置VRRP

12.hdlc协议的配置

13.ppp协议的配置

14.无线网络勘测与设计

15.配置无线网络设备

16.通过ftp进行配置文件的备份与恢复

17.通过telnet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

18.能制定网络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方案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企业网络规划

4


2

规划企业网络ip地址

8


3

企业网络交换技术

8


4

企业网络路由技术

6


5

企业网络广域网连接

6


6

企业网络热点区域无线覆盖

6


7

企业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

6


合     计

44



五、课程实施建议                                                                                                               

教学模式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特点,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在此基础上,配备校本教材,旨在精选课程内容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结合自编配套习题。所以,在课程教材的建设上,目前以田庚林主编的教育部规划教材《路由与交换技术》为基础,配备由本校老师编写的实验教程。目的是保持知识面的宽度同时,能够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力求与网络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并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

(二)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引领教学,以任务引领教学,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和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一体化。

工学结合实施情境教学:基于大型网络规划和配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实施教学,课程强调“为了项目工作而学习”和“通过项目工作来学习”。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可直接在企业就业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专兼教师提供学习指导:以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提供学习指导,聘请企业实践专家、一线技能高手到校来进行授课、学习指导。

多元能力考核,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改变过去老师一人评价的一言堂制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评价模式,包括自我评价、成果呈现、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将课程考核与企业招聘面试融合在一起,形成课程、招聘一体的多元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方法能够突出网络行业特色,紧贴企业应用讲授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应用教学,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程考核上强调上机操作。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通过网络学习能力,主要教学内容通过H3C云平台进行实训,部分教学内容通过实操设备上机实训。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资料资源

要注重教材建设,为学生提供教材、实训指导、习题指导、试卷样题库等多种学习资料,补充课堂及实践教学。同时应该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录、论坛等自主选择学习资料的资源。

2、技术资源

要注重电子课件的建设工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视听体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能力。

3、网络课程资源

为本课程设置微信群,群里提供教学资料、实践教学、习题与考核、自主学习等专题栏目,课程资源较为丰富,可供教师、学生共享。

(四)师资条件

教师基本要求:

(1)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个人素养,具有团队精神,责任感强;

(2)具备在学习和工作中利用路由交换技术构建配置企业网络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熟悉当今流行的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常规软硬件结构及配置,能熟练地进路由器和交换机操作和维护;

(4)具备利用路由和交换机构建配置企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

(5)具有较强的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学生中所出现问题的经验和能力,主确、及时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6)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设计。

课程负责人:

具备该课程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良好;熟悉高职高专学生教育教学规律,能够与前、后续课程的负责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IT行业市场人才需求;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局域网组网技术的工程应用,实践经验丰富的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1.更新考试观念。学习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构建高职高专路由与交换技术考核评价方法,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建立健全考试制度与教师课堂教学考核考评机制。在考核方式选择上,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着重考核传统“考不出”的能力(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实践考核。如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情景测验、上交作业、教与学讨论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考核方法,同时考核评价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可分类分项进行考试。不论运用哪些考核方式,本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考试,重视能力考核。

(二)考核评价标准

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采用过程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课程总分100分,过程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60%,集中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

1.过程考核(60分)

过程考核分学习态度和实践训练两个模块。

(1)学习态度(20分)包括:

①听课认真情况:要求学生上课专心、认真,不能睡觉、讲话、看报纸、吃东西、玩手机、听MP3等;

②笔记记录: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并不定期检查笔记;

③发言:要求学生真听讲,勤于思考,发言积极踊跃;

④出勤:要求学生不能迟到、早退、中途溜号和旷课;

⑤平时作业: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检验学生学习掌握情况。

(2)实践训练(40分)

根据所学知识,教师给出符合课程要求的实践任务,按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由教师进行评定。本项满分占40分。

2.集中考核(40分)

指学习情境全部结束后的课程综合考核,采用闭卷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卷面试题。

七、教学建议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优化组合;课堂传授,作为学生的顾问和向导为前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做完示范操作后,学生会有各种问题,要及时解决并找出共性问题统一处理,为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尹顺鹏                       编写日期: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组网与网络管理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232214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授课单位:工程技术学院

总学时:60

总学分:3

一、   课程的性质

《组网与网络管理技术》是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承担着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管理领域核心职业能力的重要任务。它的任务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基础,使学生能够掌握企业或局域网的组建、企业应用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等相关技术和职业技能,达到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等技术专门人才所必需具备的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基本知识的基本应用技能,使学生理解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内涵,及时了解网络技术新的发展趋势,为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设本课程之前应先开设《计算机网络基础》、《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课程。

 二、   课程设计思路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对大型网络规划和配置进行论证分解,依据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制定了项目实施的学生工作手册、课程考核评价等教学文件,系统全面地构建《组网与网络管理技术》课程体系。

典型任务确定学习内容,与计算机网络一线实践专家进行研讨,以网络设计师、网络管理员在岗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内容。

任务驱动引领教学,以任务引领教学,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和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一体化。

工学结合实施情境教学:基于大型网络规划和配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实施教学,课程强调“为了项目工作而学习”和“通过项目工作来学习”。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可直接在企业就业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专兼教师提供学习指导:以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提供学习指导,聘请企业实践专家、一线技能高手到校来进行授课、学习指导。

 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基础,使学生能够掌握企业局域网的组建、企业应用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维护理等相关技术和职业技能,具备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基本知识的基本应用技能,使学生理解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内涵,及时了解网络技术新的发展趋势,为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掌握制作网线,跳线,信息模块,以及测试。

② 掌握小型网的网络设备安装配置。

③ 掌握小型网常用应用的配置。

④ 掌握网络的常用硬件设备的选型。

⑤ 掌握中小网络的电/网布线系统初步设计。

⑥ 掌握安装配置中小网络的网络设备。

⑦ 掌握网络服务器的应用,能够对网络服务器进行常规配置。

⑧ 掌握网络应用系统,能够配置网络常用应用系统。

⑨ 掌握中等规模局域网的网络设备安装配置。

    2、能力目标

① 达到根据用户需求制定出中小型局域网组网方案、绘出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并列出相应设备采购清单能力。

② 强化进行企业局域网IP地址的规划,正确配置网络中所有主机的网络设备的IP地址和各种网络协议,并进行连通性调试能力。

③ 提高正确使用网络操作系统分配和管理局域网中的资源能力。

④ 达到正确安装、配置和维护DHCP服务器、DNS服务器、FTP服务器、邮件服务器和WWW服务器能力。

⑤ 提高对企业局域网进行管理与维护,并能对简单故障进行排除能力。

⑥ 强化对大中型网络组建能力。

    3、素质目标

① 培养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② 养成团队精神及合作能力;

③ 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④ 养成创新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Vlan技术及Vlan间路由技术

教学要求:

  1、了解Vlan技术原理

  2、掌握Vlan的基本配置

  3、了解Vlan间通信的解决方式

  4、掌握Vlan间通信的基本配置

教学重点:

  1、Vlan的基本配置

  2、Vlan间路由的基本配置

教学难点:

  1、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的配置

  2、三层交换技术实现vlan间通信的配置

第二章   生成树协议及以太网端口技术

教学要求:

  1、了解生成树协议的工作原理

  2、掌握生成树协议的配置方法

  3、了解端口聚合的工作原理

  4、掌握端口聚合的配置方法

  5、了解端口镜像技术

教学重点:

  1、掌握h3c平台下生成树协议的配置方法

  2、掌握h3c平台下端口聚合的配置方法

  3、掌握h3c平台下端口镜像的配置方法

教学难点:

  1、h3c平台下生成树协议的配置方法

  2、h3c平台下端口聚合的配置方法

第三章   VRRP技术

教学要求:

  1、了解VRRP协议

  2、了解VRRP工作方式

  3、掌握VRRP技术的基本配置

教学重点:

   1、H3C设备上VRRP的配置方法

教学难点:

1、H3C设备上VRRP的配置方法

第四章   组建IP网络

教学要求:

  1、掌握路由原理及静态路由

  2、了解RIP协议原理

  3、了解OSPF协议的原理与工作流程

  4、掌握路由引入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路由原理及静态路由配置

  2、RIP协议原理及配置

  3、OSPF协议的原理与工作流程及配置

教学难点:

  1、路由原理及静态路由配置

  2、路由引入的配置

第五章   组建安全网络

教学要求:

  1、了解网络安全基础知识

  2、了解网络安全常用技术

  3、掌握防火墙技术

  4、掌握ACL技术

  5、掌握NAT技术

  6、掌握VPN技术

教学重点:

1、ACL的配置方法

2、NAT的配置方法

3、VPN的配置方法

教学难点:

1、ACL的配置方法

2、VPN的配置方法

第六章   使用应用层协议

教学要求:

  1、掌握Linux基础

  2、了解DHCP协议的工作过程

  3、掌握DHCP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4、掌握DNS协议的工作过程

  5、掌握DNS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6、了解FTP协议的概述

  7、掌握FTP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8、了解http协议的概述

  9、掌握WEB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教学重点:

1、DHCP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2、DNS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3、FTP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3、WEB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教学难点:

1、DNS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2、WEB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Vlan技术及Vlan间路由技术

4

2

2


2

第2章:生成树协议及以太网端口技术

4

2

2


3

第3章:VRRP技术

4

2

2


4

第4章:组建IP网络

16

8

8


5

第5章:组建安全网络

16

8

8


6

第6章:使用应用层协议

16

8

8


学 时 总 计

60

30

3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通过项目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方法以及各种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方法。

(2)实验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验证实验结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Vlan及Vlan间路由的配置

1


 2

项目二 端口聚合的配置

0


 3

项目三 vrrp的配置

2


 4

项目四 静态路由的配置

2


 5

项目五 rip协议的配置

2


 6

项目六 ospf协议的配置

2


 7

项目七 路由综合的实验

2


 8

项目八 防火墙的配置

2


 9

项目九 ACL的配置

2


10

项目十 nat的配置

2


11

项目十一 vpn的配置

2


12

项目十二 linux基础使用

2


13

项目十三 dhcp服务器的安装配置

2


14

项目十四 dns服务器的安装配置

2


15

项目十五 ftp服务器的安装配置

2


16

项目十六 web服务器的安装配置

2


合     计

30



五、课程实施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1.教材选取的原则

① 知识体系完整性;知识体现相对完整,还能体现出企业常用的知识体系;

② 参照性;对相应的重要知识点,有对应的案例进行解释;

③ 应用型;有综合项目,能体现出知识转化成技能的方法和项目实施的流程。

2.教材与参考资料

本课程选择的教材是:贾如春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络工程与组网技术》。

参考教材如下:

① 谢昌荣、李菊英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化教程(第二版)”;

② 骆焦煌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计算机网络项目化案例教程”;

③ 张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络设计与实施”;

④ 王振川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H3CNE实验手册。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完成任务环节,而学生的实践环节耗费的时间很长,因此建议本课程能4 节连上(每节45分钟),这样对于每一个任务教师可以在讲授相关知识后, 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马上辅导学生完成刚讲授完的实践任务, 能让学生在一个及时、 时间较为充分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学校的网络实训室可以在课余开放,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操作设备的时间。此外,为了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 学校的部分网络设备可以在互联网上对学生开放, 让学生在课余也可以做实验。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资料资源

要注重教材建设,为学生提供教材、实训指导、习题指导、试卷样题库等多种学习资料,补充课堂及实践教学。同时应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H3CNE实验指导手册、H3C MSR典型配置实例v200、20110415-H3C S5820X[S5800]系列以太网交换机 配置指导-Release 1211-6W100、H3C S5820X[S5800]系列以太网交换机 MAD检测机制介绍及配置指导-6W100-整本手册、H3C S12500系列路由交换机 典型配置举例、MSR系列路由器经验案例汇总实例(V3.00)、H3C查询工具。

2、技术资源

要注重电子课件的建设工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视听体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能力。《组网技术》教学课件、NE(认证网络工程师)全套PPT课程、SE(认证网路由交换络工程师)PPT课程、西元网络综合布线实训教学录像。

3、网络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电子书籍和互联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四)师资条件

对任课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

① 表达能力。

② 创新能力。

③ 组织协调能力。

④ 对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

⑤ 能够熟练的操作主流网络设备,熟练的安装、调试和管理各种服务器设备。

⑥ 具备综合布线实施和测试能力。

⑦ 网络设备技术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和测试、评价能力。

本课程将建设一支适应学院发展需要,与示范校建设标准相适应、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与专业教育需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教学、专业技术研发、推广服务能力,师德高尚、技术精湛、能创新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实现结构合理、数量达标、机制健全、师资建设布局和建设目标达到示范校建设的标准。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采用阶段(过程性)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具体的评价手段可以采用观测、现场操作、提交实验报告、闭卷或开卷测试等,参见表1。

4.评价重点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

(二)考核评价标准

《组网与网络管理技术》课程采用过程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课程总分100分,过程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60%,集中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

1.过程考核(60分)

过程考核分学习态度和实践训练两个模块。

(1)学习态度(20分)包括:

①听课认真情况:要求学生上课专心、认真,不能睡觉、讲话、看报纸、吃东西、玩手机、听MP3等;

②笔记记录: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并不定期检查笔记;

③发言:要求学生真听讲,勤于思考,发言积极踊跃;

④出勤:要求学生不能迟到、早退、中途溜号和旷课;

⑤平时作业: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检验学生学习掌握情况。

(2)实践训练(40分)

根据所学知识,教师给出符合课程要求的实践任务,按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由教师进行评定。本项满分占40分。

2.集中考核(40分)

指学习情境全部结束后的课程综合考核,采用闭卷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卷面试题。

七、教学建议  

(1)教师必须重视学习现代教学理论,不断更新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理解和正确运用在工作过程中以任务为引导的项目教学方法,采用理实一体化的形式,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手段,努力探索和更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3)研究该课程与前继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衔接、融合与整合,遵循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每个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单元中。 

(4)拓宽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可持续发 展的能力。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展示,从而改变学生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创设工作情境,加强过程体验,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叶军                            编写日期: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云计算平台搭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232223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授课单位:工程技术学院

总学时:60

总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旨在引领学生熟练运用高性能计算技术、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虚拟化技术、用户交换技术、安全管理技术、运营支撑管理技术等云计算主要支撑技术,通过进云之前准备工作、OpenStack云计算架构平台、Amazon云服务、云中构建应用程序,以实现云计算的应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调查研究社会对云计算的配置与管理方面的要求,制定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课程以OpenStack开源云平台的安装、配置与管理为主线,从而让学生掌握云计算的相关知识、相关服务器的配置,加深Linux的使用技能,直至完整掌握OpenStack。

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

(一)总体目标

1.能熟练掌握云计算的概念、特征及其用户的软件开发;                

2.能熟练运用云计算的基本原理、体系结构进行云计算架构及标准化;    

3.能熟练掌握云计算的主要支撑技术;                               

4.能熟练运用公有云平台及其云的应用;                             

5.能熟练掌握VMware及其虚拟机的安装部署;                       

6.能熟练掌握配置VMware ESXi操作系统;

7.能熟练掌握OpenStack云计算平台使用。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掌握云计算的起源及有关概念;

② 掌握Vmware虚拟化技术;

③ 掌握Kvm虚拟化有关知识;

④ 掌握NFS相关知识;

⑤ 掌握数据库有关知识;

⑥ 掌握Cloudstack平台管理的有关概念与知识。

    2、能力目标

① 具有安装操作系统的能力;

② 具有节点基本配置的能力;

③ 具有配置yum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能力;

④ 具有NFS服务的配置与测试的能力;

⑤ 具有虚拟机管理的能力;

⑥ 具有计算节点安装的能力;

⑦ 具有管理节点的安装与配置的能力;

⑧ 具有模板与ISO管理的能力;

⑨ 具有OpenStack管理的能力;

⑩ 具有模板制作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① 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

② 具备认真细致的做事态度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③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体协作能力;

④ 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拓展知识能力、规范安全操作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认识OpenStack

教学要求:

1、初识云计算

2、虚拟化的概念

3、OpenStack 项目

教学重点:

1、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2、云计算平台分类

3、云计算与虚拟化的关系

4、虚拟化技术的应用

教学难点:

1、OpenStack的技术性能

2、IaaS云服务商

第二章  环境设计和系统准备

教学要求:

1、云计算平台的系统架构

2、云平台系统安装基础工作

教学重点:

1、系统架构设计

2、云平台系统架构设计

3、节点主机名及IP地址规划

4、与Linux相关的操作知识

教学难点:

1、云平台基础部署工作

2、公司对云平台应用的需求

3、各节点的安装系统要求

第三章  认证服务

教学要求:

1、Keystone管理认证用户

2、创建租户、用户并绑定用户权限

教学重点:

1、认证服务流程

2、配置Keystone应用环境

3、管理认证用户

教学难点:

1、创建租户

2、创建用户账号

3、绑定用户权限

第四章  基础控制服务

教学要求:

1、消息队列服务

2、学习镜像服务

3、学习计算服务

教学重点:

1、消息队列

2、QPID消息服务

3、了解消息队列AMQP

4、OpenStack的消息服务

教学难点:

1、Glance服务架构

2、镜像服务基本操作

3、调度机制(scheduler)

第五章  网络服务

教学要求:

1、Neutron网络管理

教学重点:

1、网络服务概述

2、网络服务架构介绍

3、Neutron 底层网络

4、Neutron网络模式

5、数据包接收

教学难点:

1、创建各部门网络子网和外来访问使用网络

2、网络隔离

第六章  虚拟化服务

教学要求:

1、虚拟化操作

教学重点:

1、虚拟化架构介绍

2、操作系统虚拟化

3、托管

4、裸金属

教学难点:

1、桌面虚拟化

2、VDI架构介绍

3、虚拟化原理

4、使用KVM管理工具

第七章  存储服务

教学要求:

1、块存储服务

2、对象存储服务

教学重点:

1、LVM技术

2、iSCSI技术

3、Cinder支持的后端存储类型

4、对Cinder后端逻辑卷进行扩容

5、Swift服务优势

教学难点:

 1、3种存储的对比

 2、Swift 的应用

第八章  控制服务

教学要求:

1、编配服务

2、监控服务

教学重点:

1、Heat编排 

2、Heat模板

3、Meter的数据处理

4、Publisher分发器

教学难点:

1、数据查看

2、数据库备份

第九章  平台构建脚本解读

教学要求:

1、环境变量文件

2、网络模式

3、节点安装脚本

教学重点:

1、控制节点

2、计算节点

教学难点:

1、网络模式中技术实现

2、节点IP管理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认识OpenStack

4

2

2


2

第2章:环境设计和系统准备

8

2

6


3

第3章:认证服务

4

2

2


4

第4章:基础控制服务

4

2

2


5

第5章:网络服务

8

2

6


6

第6章:虚拟化服务

8

2

6


7

第7章:存储服务

12

4

8


8

第8章:控制服务

8

2

6


9

第9章:平台构建脚本解读

4

2

2


学 时 总 计

60

20

4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本课程实训项目为课程中实践课程,对于本次目标为:认识云计算基本特征、使用VMware虚拟机平台、搭建OpenStack云计算基础平台、对于云计算与目前互联网应用相结合,实训项目总体为学生对于云计算加深学生的学习理解。

(2)实验要求

1、能掌握云计算、虚拟化的概念

2、能综合应用OpenStack云计算平台

3、能掌握云计算、虚拟化的概念

4、会NFS服务的配置与测试

5、能够熟练使用VMware虚拟机模拟云计算场景

6、能够对于目前主流的云计算厂商应用进行使用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认识云计算的概念及其服务

8


2

项目二:理解云计算标准化及其实施路线

8


3

项目三:了解VMware公司及产品线并安装搭建VMware环境

8


4

项目四:搭建OpenStack云计算基础平台

12


5

项目五:应用云计算与互联网 

4


合     计

40



五、课程实施建议

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材编写建议、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思想。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教材要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反映新技术、新工艺,典型产品或服务的选择要科学,体现地区产业特点。文字表述要求。活动设计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二)教学方法  要体现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

(四)师资条件

本课程除在理论上指导学生外,在实践上也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故而教师除了应该对云计算技术有较深的理解外,在实践操作能力上也应具备一定的能力,建议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此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具备相关教师资格证书,同时还应有相关岗位企业实践经历。即:主讲教师既熟悉Linux系统,又有使用OpenStack搭建云计算平台的实践经验。企业兼职教师应具备工程师等级以上职称证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要求。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训)报告体现。期末考核采用上机考核方式。

(二)考核评价标准

(1)平时成绩(20%):出勤率,课堂表现。

(2)实验成绩(30%):实验报告。

(3)期末考试(50%):期末考试成绩。

七、教学建议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优化组合;课堂传授,作为学生的顾问和向导为前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做完示范操作后,学生会有各种问题,要及时解决并找出共性问题统一处理,为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蔡驰程                            编写日期: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232224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授课单位:工程技术学院

总学时:60

总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旨在引领学生熟练运用高性能计算技术、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虚拟化技术、用户交换技术、安全管理技术、运营支撑管理技术等云计算主要支撑技术,通过,包括Docker概述、Docker镜像管理和定制、Docker容器管理、Docker网络和数据卷管理、Docker编排工具、自动化部署及Kubernetes概述,以实现云计算的运维。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调查研究社会对云计算的配置与管理方面的要求,制定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课程以Docker容器工厂为主线,从而让学生掌握云计算的相关知识、相关服务器的配置,加深Linux的使用技能,直至完整掌握Docker容器实现云计算运维。

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

(一)总体目标

1. 了解容器技术的发展历程;识记Docker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Docker与传统虚拟机的区别,掌握Docker的常用安装方法。

2. 了解镜像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命令的使用;了解仓库的基本概念;掌握公有仓库的使用和私有仓库构建的方法;掌握构建镜像的基本方法。

3. 了解容器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实现原理;理解镜像和容器的关系;掌握容器的基本使用和运维管理;了解CGroups的功能;掌握利用CGroups对资源控制的方法。

4. 了解Docker网络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Docker网络的配置和使用;了解Docker存储技术、数据卷和数据卷容器的使用方法。

5. 了解容器编排的管理方法和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容器集群的管理方法和基本使用方法。

6. 了解Rancher容器管理平台的功能组件;了解Jenkins持续集成工具。

7. 了解Kubernetes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Kubernetes的架构和工作流程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掌握云计算的起源及有关概念;

② 掌握Docker容器技术;

③ 掌握CGroups有关知识;

④ 掌握Docker存储技术;

⑤ 掌握数据库有关知识;

⑥ 掌握Rancher容器管理平台的功能组件;

⑦ 掌握Kubernetes的相关理论知。

    2、能力目标

① 具有安装Docker容器工厂的能力;

② 具有节点基本配置的能力;

③ 具有配置CGroups客户端的能力;

④ 具有Docker存储技术的配置与测试的能力;

⑤ 具有虚拟机管理的能力;

⑥ 具有计算节点安装的能力;

⑦ 具有管理节点的安装与配置的能力;

⑧ 具有Rancher容器管理平台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① 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

② 具备认真细致的做事态度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③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体协作能力;

④ 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拓展知识能力、规范安全操作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Docker概述

教学要求:

  1、了解容器技术的发展历程;

  2、掌握Docker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掌握Docker与传统虚拟机的区别,

  4、掌握Docker的常用安装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容器技术的发展历程。

  2、掌握Docker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掌握Docker与传统虚拟机的区别,掌握Docker的应用。

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百度、Google等搜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2、掌握在CentOS 7中安装Docker的步骤。

  3、掌握在Windows中安装Docker的步骤。

  4、掌握Docker启动和验证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   Docker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Docker与传统虚拟纲的区别

3.   Docker常用安装方法。

第二章  镜像管理和定制

教学要求:

  1、让学生了解镜像的基本概念;

  2、掌握镜像的常用操作命令;

  3、了解仓库的基本概念;

  4、掌握镜像仓库的构建及使用方法;

  5、掌握构建镜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镜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镜像的基本操作命令,

  3、仓库的基本概念,

  4、构建自定义镜像。

教学难点:

  1、镜像的基本操作命令,

  2、镜像仓库的构建,

  3、构建自定义镜像。

第三章  Docker容器管理

教学要求:

  1、了解容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了解容器的实现原理。

  3、了解镜像和容器的关系。

  4、了解控制组(CGroups)的功能

  5、掌握容器的基本操作。

  6、掌握容器的运维管理。

  7、掌握利用CGoups对资源进行控制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容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镜像和容器的关系

  3、控制组功能。

教学难点:

  1、容器的基本操作命令

  2、资源控制

第四章  Docker网络管理和数据卷管理

教学要求:

  1、了解Docker网络架构。

  2、了解Docker网络模式。

  3、掌握Docker网络的配置和使用。

  4、了解Docker存储技术。

  5、掌握Docker数据卷和数据卷容器的使用能力

  6、目标掌握Docker网络的配置方法。

  7、掌握Docker容器互连的方法。

  8、掌握Docker数据卷和数据卷容器的使用。

教学重点:

  1、Docker网络架构

  2、Docker网络模式

  3、Docker存储技术。

教学难点:

  1、Docker网络的配置和使用

  2、数据卷和数据卷容器的使用

第五章   Docker编排工具

教学要求:

  1、了解容器编排的管理方法。

  2、了解容器编排的基本使用方法。

  3、了解容器集群的管理方法。

  4、了解容器集群的基本使用方法。

  5、掌握Compose编排工具的使用方法。

  6、掌握Swarm编排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1、容器编排技术

  2、容器集群管理

教学难点:

  1、Compose编排工具

  2、Swarm编排工具网络隔离

第六章  自动化部署

教学要求:

  1、了解Rancher容器管理平台的功能组件

  2、了解Jenkins持续集成工具。

  3、掌握Rancher容器管理平台的安装方法。

  4、掌握Rancher容器管理平台的使用。

  5、掌握Jenkins持续集成工具的使用。

教学重点:

  1、Rancher的概念和组成

  2、持续集成概念和优点。

教学难点:

  1、Rancher平台部署

  2、Jenkins持续化部署工具。

第七章  Kubernetes概述

教学要求:

  1、了解Kubernetes的主要目标和增强功能。

  2、了解Kubernetes的核心概念。

  3、了解Kubernetes的架构。

  4、了解Kubernetes的工作流程。

  5、掌握Kubernetes集群的安装方法。

  6、掌握Kubernetes下Dashboard的安装方法。

教学重点:

  1、Kubernetes概念

  2、架构和工作流程

教学难点:

  1、Kubernetes集群

  2、kubectl常用命令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Docker概述

4

2

2


2

第2章:镜像管理和定制

12

4

8


3

第3章:Docker容器管理

8

2

6


4

第4章:Docker网络管理和数据卷管理

12

4

8


5

第5章: Docker编排工具

8

2

6


6

第6章:自动化部署

10

4

6


7

第7章:Kubernetes概述

6

2

4


学 时 总 计

60

20

4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本课程实训项目为课程中实践课程,对于本次目标为:包括Docker概述、Docker镜像管理和定制、Docker容器管理、Docker网络和数据卷管理、Docker编排工具、自动化部署及Kubernetes概述,实训项目总体为学生对于云计算加深学生的学习理解。

(2)实验要求

1、掌握在线安装Docker的方法、Docker离线安装包的制作

2、了解Docker镜像,掌握Docker镜像常用命令的使用

3、了解仓库,掌握搭建私有仓库的方法

4、掌握利用Docker commit和Dockerfile构建自定义镜像的方法

5、了解Docker容器,掌握Docker容器常用命令的使用

6、掌握Docker资源控制的常用命令

7、了解Docker常用网络模式,掌握Docker常用网络模式的使用

8、掌握利用Docker实现同一主机和跨主机容器互连的方法

9、掌握Docker数据卷和数据卷容器使用方法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安装和使用Docker

4


2

项目二:Docker镜像常用命令的使用

4


3

项目三:搭建私有仓库

6


4

项目四:构建自定义镜像

4


5

项目五:Docker容器常用命令的使用 

4


6

项目六:Docker资源控制

4


7

项目七:Docker网络管理应用

6


8

项目八:利用Docker实现容器互连

4


9

项目九:Docker数据卷和数据卷容器应用

4


合     计

40



五、课程实施建议

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材编写建议、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思想。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教材要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反映新技术、新工艺,典型产品或服务的选择要科学,体现地区产业特点。文字表述要求。活动设计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二)教学方法  要体现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

(四)师资条件

本课程除在理论上指导学生外,在实践上也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故而教师除了应该对云计算技术有较深的理解外,在实践操作能力上也应具备一定的能力,建议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此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具备相关教师资格证书,同时还应有相关岗位企业实践经历。即:主讲教师既熟悉Linux系统,又有使用OpenStack搭建云计算平台的实践经验。企业兼职教师应具备工程师等级以上职称证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要求。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训)报告体现。期末考核采用上机考核方式。

(二)考核评价标准

(1)平时成绩(20%):出勤率,课堂表现。

(2)实验成绩(30%):实验报告。

(3)期末考试(50%):期末考试成绩。

七、教学建议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优化组合;课堂传授,作为学生的顾问和向导为前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做完示范操作后,学生会有各种问题,要及时解决并找出共性问题统一处理,为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蔡驰程                             编写日期: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 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232316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授课单位:工程技术学院

总学时:30

总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支撑课。

前导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

后续课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技术等

本课程是面向计算机相关专业、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或工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涉及程序设计思想、程序开发流程、Python语法、数据类型、流程控制、函数、文件操作、异常、人工智能以及各种常用Python模块。

二、课程设计思路

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本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项目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从“项目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60学时,学分为4分。本课程在每完成一个教学项目的基础上,布置相应的工作任务,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的设置尽量体现完整的工作过程,并兼顾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其结构模式采用“明确任务、计划制定、任务完成、检查评估与结果记录”4阶段结构模式,项目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培养在工作过程中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并能通过项目教学活动的成果获得成就激励,从而有效提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同时让学生通过完整工作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初步掌握一定的工作过程知识,并培养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基础的工作素养。

在实际授课中,遵循以“项目为主线”的原则,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方式,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时间占课程总学时将近50%。让学生能够在工作项目的实现过程中完成对书本知识、工作过程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掌握。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Python开发的基础知识、程序设计与开发思想,具备独立开发Python简单项目的能力。通过任务驱动型项目活动,以及理论、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掌握程序设计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理论的基本概念、现状及特点;

②掌握Python语言的编程环境、语法格式、数据类型、常量、变量、运算符与表达式、程序结构、函数、列表、字典、类、文件和异常。

2、能力目标

①对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有进一步的认识;

②能熟练应用Python集成环境设计和调试Python语言程序;

③能在程序设计过程中运用Python语言数据类型、运算符、基本语句、数组、函数等基本知识;

④能用Python语言设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程序,并能完成简单程序的测试;

⑤掌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学习方法,能通过互联网、文献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⑥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编程知识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

②培养学生诚恳、虚心、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公共道德、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遵纪守法和社会责任感;

④培养学生树立质量意识、标准和规范意识以满足专业岗位的要求;

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的能力。

⑥通过 “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教学理念,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⑦改革教学方法,在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⑧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职业素养,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Python概述

教学要求:

1.      了解Python语言的发展过程、分类及应用领域

2.      熟悉高级语言的翻译执行过程

3.      了解Python版本的区别

4.      熟练搭建Python开发环境

5.      掌握Python程序的运行方式

教学重点:Python程序的运行方式、程序开发流程、程序编写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Python程序的运行方式

第二章 Python实例设计与分析

教学要求:

1.      熟悉程序编写与设计方法

2.      掌握Python语言的基本语法

3.      熟悉Python程序的结构

4.      掌握模块的导入方法

5.      了解turtle模块的基础函数

教学重点:变量、数据类型、变量赋值、基本输入输出函数、模块的导入和使用

教学难点:结构控制、函数式编程、模块的导入和使用

第三章 基本数据类型和字符串

教学要求:

1.  掌握数字类型,可以使用运算符实现常见的数值运算

2.  认识math模块,可以使用它实现复杂的数学运算

3.  认识什么是字符串,掌握字符串的基本操作

4.  熟练判断数据的类型,并实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

教学重点:整型、浮点型、复数类型、布尔类型、数值运算符、字符串的定义方式、字符串格式化

教学难点:运算符优先级、字符串格式化、过滤敏感词

第四章 流程控制

教学要求:

1.  熟练使用流程图表示程序流程

2.  熟练应用分支结构编写程序

3.  掌握循环结构的使用方法

4.  熟悉Python异常处理方式

教学重点:判断条件单分支结构:if语句二分支结构:if-else多分支结构:if-elif-else分支嵌套条件循环:while循环循环遍历:for循环

教学难点:循环控制:break和continue、异常处理

第五章 函数

教学要求:

1.  认识函数,掌握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式

2.  掌握不同的参数传递方法及函数的返回值

3.  了解变量作用域,掌握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的特点

4.  掌握匿名函数和递归函数的定义和使用

5.  熟悉datetime模块,可以处理日期与时间

6.  理解模块化设计的思想,能够使用函数进行编程

教学重点: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式、参数的位置传递、参数的关键字传递、参数的默认值传递、包裹传递、解包裹传递、混合传递、函数的返回值、变量作用域、LEGB法则

教学难点:匿名函数、递归函数、时间处理模块datetime、实例:模拟钟表、代码抽象与模块化设计

第六章 组合数据类型

教学要求:

1.  了解组合数据类型的分类

2.  掌握序列类型的特点,可以熟练操作列表和元组

3.  了解集合类型的特点,熟悉集合的基础操作

4.  掌握映射类型的特点,可以熟练操作字典

教学重点:切片、字典类型及其操作、中文分词模块jieba

教学难点:集合操作与关系测试

第七章 程序设计之数字推盘游戏

教学要求:

1.  了解pygame模块的框架与基础函数

2.  熟悉MVC设计模式,可熟练划分项目模块,设计数据结构与接口

3.  掌握自顶向下的程序设计方式

4.  了解程序测试原则

教学重点:MVC设计模、自顶向下设计方法、自底向上的实现

教学难点:游戏循环与游戏时钟、动态效果的实现、MVC设计模、自顶向下设计方法、自底向上的实现

第八章 文件和数据格式化

教学要求:

1.  理解文本文件和二进制文件的意义

2.  掌握文件的基本操作,熟练管理文件与目录

3.  了解数据维度的概念,掌握常见的数据格式

4.  掌握json数据的组织形式

5.  掌握Python数据与json数据之间的转换

教学重点:文件的打开和关闭、文件读取、写文件、文件读写位置

教学难点:文件读写位置

第九章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教学要求:

1.  了解什么是数据分析

2.  掌握numpy模块,熟练使用numpy数组进行科学计算

3.  掌握matplotlib模块,熟练使用matplotlib绘制图表

4.  掌握pandas模块,熟练使用pandas库处理数据

教学重点:numpy数组对象ndarray、numpy的基本操作、pandas的数据结构、pandas库的基本使用

教学难点:pandas库的基本使用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  Python概述

2

1

1


2

第2章  Python实例设计与分析

2

1

1


3

第3章  基本数据类型和字符串

4

2

2


4

第4章  流程控制

4

2

2


5

第5章  函数

4

2

2


6

第6章  组合数据类型

4

2

2


7

第7章  程序设计之数字推盘游戏

4

2

2


8

第8章  文件和数据格式化

2

1

1


9

第9章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4

2

2


学 时 总 计

30

15

15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践教学目标

本课程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目标和特点,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和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对知识目标的描述,通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动词来区分基本知识,对能力目标的描述通过使用会用、完成等动词来区分学生动手实践应达到的不同层次目标。使学生在具有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

(2)实践要求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项目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所用项目应与专业所依托行业相应岗位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充分积累课程资源,有效拓展课堂信息量,适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努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切实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注重真案真做,实践内容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增加对行业及岗位实际的认识。

(3)实践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第1章  Python概述

1


2

第2章  Python实例设计与分析

1


3

第3章  基本数据类型和字符串

2


4

第4章  流程控制

2


5

第5章  函数

2


6

第6章  组合数据类型

2


7

第7章  程序设计之数字推盘游戏

2


8

第8章  文件和数据格式化

1


9

第9章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2


合     计

15



五、课程实施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式为主,结合其他模式的不同特点,互相补充,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课程内容改革以应用为主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设计“学有所用,用其所学”的课程内容。将授课、讨论、作业、实验、考核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本课程是一门相对成熟的课程,本课程教材种类繁多,而且不乏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因此,根据学院教学实际,建议本课程使用已有的规划教材或优秀教材。比如Python语言项目式教学、Python机器学习 、Python语言项目开发实践等教材。

1.考虑到学院和专业的特殊性,建议根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本课程内容和要求,结合专业和所依托的行业相应岗位的实际情况,编写教学案例集、习题集等。案例的选取应当与专业所依托行业相应岗位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习题集的编写应与国家、省考试大纲紧密结合,并适当突出行业特色。

2.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Python语言编程的认识和理解。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能够突出行业特色,紧贴市场前景讲授知识。出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应用教学,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考核上强调上机操作。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通过网络学习能力,部分教学内容借助于视频教程和网络答疑自学。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通过课程教学实践,结合专业与所依托的行业相应岗位的实际,开发教学案例集、习题集等教辅材料,并逐步充实本课程教学参考书目录。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建立一支适应本专业的、稳定的、开放性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四)师资条件

学校坚持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实践培训,派出专职教师顶岗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岗位技能任职资格认证,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计算机技能大赛,提供条件鼓励教师外出交流学习、提升学历,使专兼职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教师应该具备程序设计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专科并具有程序设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项目应贴近软件开发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教师的教学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实战的课程设计思想。课程内容多而广,综合性强,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1.更新考试观念。学习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构建高职高专《Python程序设计》考核评价方法,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建立健全考试制度与教师课堂教学考核考评机制。在考核方式选择上,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着重考核传统“考不出”的能力(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实践考核。如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情景测验、上交作业、教与学讨论、网上答疑、网上自测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考核方法,同时考核评价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可分类分项进行考试。不论运用哪些考核方式,本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考试,重视能力考核。

(二)考核评价标准

1.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过程性考核是对学生的组织纪律、学习态度、案例实训三方面进行考核;终结性考核是课程的综合实训考核。具体考核评价见下表。

学生考核评价表

考评项目

考评方法

比例

小计

过程性评价

组织纪律

根据上课考勤情况由教师评定纪律得分。

5%

30%

学习态度

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课堂实践示范情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定。

15%

小组合作

根据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由组长、组员和教师共同评定。

10%

案例实训

根据完成的时间、功能、质量、是否创新,由教师评定成绩。

10%

10%

终结性评价

终结考试

项目实战和理论测试相结合。

60%

60%

合计

100%

100%


2.考核要点

按照本课程的学习目标进行考核,重点考查基本语法、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和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建议

本课程采取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特点。教师使用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建议采取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注重项目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所用项目应与专业所依托行业相应岗位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充分积累课程资源,有效拓展课堂信息量,适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努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切实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注重真案真做,实践内容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增加对行业及岗位实际的认识。使用任务驱动法可以给学生以具体的任务,以此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已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任务,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班级教学中采取“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以“任务”为分组合作学习提供分组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二者结合运用,可以相得益彰。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李天鹏                         编写日期:2020.12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线性代数》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232219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授课单位:工程技术学院

总学时:30

总学分:2

一、课程性质

《线性代数》课程是网络、软件、物联网、无人机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线性问题广泛存在于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解大型线性方程组、求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等已成为科学技术人员经常遇到的课题,因此学习和掌握线性代数的理论和方法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同时也是实现软件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必备前提。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技术中常用的矩阵方法、线性方程组及其有关的基本计算方法。使学生具有熟练的矩阵运算能力及用矩阵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提高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线性代数》是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它不仅与后续专业课程有密切关系,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职业教育的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后续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养成为目的,融合课堂大思政的理念,构建了《线性代数》课程设计为结合基本理论和基本数学思想建立项目导向学习,结合实际案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实施职业素养和能力养成教育。

三、课程目标

(一) 总体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必要的数学运算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及运算能力。使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训练和提高,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数学知识的拓宽及考研提供必要的基础。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了适用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手段。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行列式的基本计算方法。

(2)熟悉矩阵的概念,矩阵的线性运算,逆运算以及矩阵的初等行变换。

(3)掌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以及方程组的基本解

(4)熟悉向量的基本运算,理解向量线性组合的概念及线性相关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即推理、归纳、总结等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以严谨、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态度解决问题。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踏实肯干、实事求是、不断努力的优良学风。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项目一 行列式

教学要求:

 1.了解排列,逆序数的概念,逆序数的计算;n阶行列式的定义,含零元素较多的行列式计算,了解行列式在专业领域的基本应用

 2.理解二阶行列式和三阶行列式的特殊运算法则,二阶三阶行列式与线性方程组的关系

 3.熟练掌握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的计算(化为三角形行列式)行列式按行(列)展开计算的方法以及克莱姆法则的应用

教学重点: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的几种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高阶行列式的计算

项目二 矩阵

教学要求:

 1.了解伴随矩阵,利用伴随矩阵法求逆矩阵

 2.理解几种特殊的矩阵,矩阵的秩的概念,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的关系

 3.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转置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律,初等变换法求逆矩阵,求矩阵的秩。

教学重点:矩阵的运算,初等变换求逆矩阵,求矩阵的秩。

教学难点:利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逆,求矩阵的秩。

项目三 线性方程组

教学要求:

  1.了解向量组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概念及判别法

  2.理解向量的线性组合和线性表示的概念。

  3.掌握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的过程。掌握齐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教学重点:用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判断方程组有唯一解,无解,有无穷多解的条件,向量组线性相关无关的判定,求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求方程组的通解。

教学难点:用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求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通解。

(二)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它

项

目

一

二阶与三阶行列式

2

2

0


逆序数,n阶行列式的定义

2

2

0


行列式的性质

2

2

0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2

2

0


克莱姆法则

2

0

2


项目一课内实训(习题)

2

0

2


项

目

二

矩阵的概念、矩阵的运算

2

2

0


逆矩阵

2

2

0


矩阵的初等变换,求逆矩阵

2

2

0


矩阵方程,矩阵的秩

2

2

0


项目二课内实训(习题)

2

0

2


项

目

三

消元法

2

2

0


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2

2

0


线性方程组的应用

2

0

2


项目三课内实训(案例)

2

0

2


学时总计

30

20

1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包括教学设计建议、教学方法手段建议、教学组织策略建议等方面。

1.使用软件Matlab辅助教学和学生运算、计算需求。

2.建议使用微机教室。

(二)教材选择与编写

1.教学条件:

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启发式教学和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反馈和对学生的考核相结合。

2.推荐使用教材:

《线性代数》,第6版,钱椿林,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推荐参考教材:

《线性代数》(理工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线性代数及其应用》,汪雷,宋向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三)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习资料资源:教材:《线性代数》,第6版,钱椿林,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实训指导书:MATLAB版《实用大众线性代数》陈怀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学习参考书:《线性代数》(理工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线性代数及其应用》,汪雷,宋向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信息化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MATLAB软件辅助教学和学习,超星学习平台的逐步使用。

(四)师资条件

《线性代数》课教师应除了具备基本的知识能力和教育能力,还需具备一定的软件使用和教授能力,借助现有教学平台辅助教学能力,具有良好的师德与职业素养,具有较强团队合作与协作意识与能力。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是结合我国现行的职教方针和办学特点形成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课程内容的设置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以必须、够用为度,去除不适宜内容,增加专业需要的知识,删减基础理论,充实应用的素材;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性和应用性方面具有创新理念。教材整合合理,并配有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应用软件等辅助教学,教学手段先进。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符合教学法,在解决教学难点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强调教师的示范性与学生实践体验的结合,注意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到很好效果。

(二)考核评价标准

总成绩=平时考核(课堂活动+出勤)×20%+实践训练×40%+期末考核×40%

七、教学建议

在学生基本理论学习掌握的基础上,建议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电算化教学和学习,既能适当减轻学生学习时的计算压力,又能让学生增长见识,能对基本计算软件掌握和使用。对于学的比较好的同学,引导其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在时机成熟时参加国家的数学建模大赛。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刘彬                                     编写日期: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离散数学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232208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授课单位:工程技术学院

总学时:30

总学分:2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物联网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专业所面向的第一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等数学》后继课程有《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

《离散数学》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是以高职教育的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将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后续课程服务的一门职业素质课。理论教学内容是根据以能力为本位,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为培养理念的原则,按照学校学生的特点确 定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模块,内容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图论、代数系统四个部分。通过本课程学习,将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常用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较坚实的数学基础;实践教学内容是以专业需要为支撑,在《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将专业课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相关案例融入到理论教学体系,讲解时注重思想方法和计算机应用,并随着新知识的出现不断将新问题糅合进来,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并特别注重与专业课的联系,努力使数学学习和专业课学习相结合,更好地促进相关专业课的学习。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并未学生今后处理离散信息,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从事计算机的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数理逻辑、集合论、图论等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本课程与专业课的联系。

2、能力目标

通过介绍各种做题的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创造性的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离散建模能力,自我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项目一:数理逻辑

教学要求:

1、理解命题、联结词(真值表);理解命题公式、掌握命题公式真值表的建立、命题的符号化。

2、掌握逻辑等价与等价置换;理解永真式、永假式、对偶式与对偶原理。

3、理解公式的析取范式、合取范式、主析取范式和合取范式,熟练掌握公式的析取范式、合取范式、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的求法。

4、理解个体词、谓词、量词的概念与表示;掌握利用一阶逻辑把命题符号化。

教学重点:命题符号化

教学难点:命题公式

项目二:集合论

教学要求:

1、学会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法。

2、会判断集合相互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空集

3、学会集合运算:交运算、并运算、差运算、补运算、对称差运算和笛卡尔积运算及性质。

4、学会判断某个二元关系是否是集合A到集合B上的二元关系、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

5、学会求二元关系的定义域、值域、域、逆关系、复合关系。

6、学会函数的定义,会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会计算两个函数的复合

教学重点:关系的运算、等价关系

教学难点:函数的复合

项目三:图论

教学要求:

1、掌握有向图、无向图的定义;

2、学会画子图、补图、通路、回路;学会判断图的连通性、

3、学会图的矩阵表示:邻接矩阵、可达矩阵、完全关联矩阵

4、学会欧拉通路、欧拉回路;并会判断欧拉图

5、学会树、生成树、最小生成树;

6、学会根数的定义;根数的一些基本概念;会画最优二元树;

教学重点:二部图、欧拉图、哈密尔顿图

教学难点:二部图、欧拉图、哈密尔顿图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项目一:数理逻辑

14

10

4


2

项目二:集合论

8

6

2


3

项目三:图论

8

4

4


学 时 总 计

30

20

1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相关后续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所必须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加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使学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2)实践要求

学会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法;会判断集合相互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空集;学会集合运算:交运算、并运算、差运算、补运算、对称差运算和笛卡尔积运算及性质;学会判断某个二元关系是否是集合A到集合B上的二元关系、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学会求二元关系的定义域、值域、域、逆关系、复合关系;学会函数的定义,会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会计算两个函数的复合积分。

(3)实践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数理逻辑

4


2

项目二:集合论

2


5

项目五:图论

4


合     计

10



五、课程实施建议

教学模式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教材选择与编写

1.本课程目前选用的教材:教材名称《离散数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编:耿素云,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本课程还没有校本教材,配套练习也较少,下一步加强教材建设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应用到教材上,配备完善的教学课件和实验手册。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课程特点以及有关学情,选择适合于本课程的最优化教学法。综合考虑教学效果和教学可操作性等因素,本课程主要选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

(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启发、引导学生思维,理解和领会数学思想、学习相关数学知识,强化数学思维的训练,突出数学的工具性作用,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2)讨论法: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相互交流个人的理解与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3)实验教学法:结合本课程学生的特点及学科的特点,采用上机实验的方法,训练学生将数学应用于专业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自主学习法:给学生提供一些很有意思的小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教学法,比如每章回顾采用枚举法、归纳法、讲练结合等方法。同时,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增加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2.教学环境与策略

每次课列明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课结束时小结,使学生有成就感和自明感。适当给出知识逻辑图;在教学内容上,按照认识心理学的规律与信息加工理论来构造知识的多层次结构的逻辑系统;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层次深化,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启发式教学法取得认识上的“飞跃”

3.教学的组织与形式

在教学中采用班级式集中授课为主,课外辅导、课下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习资料资源:如教材、实训指导书、学习参考书;

信息化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精品课资源共享课程、微课、慕课等)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和专业网站的开发与利用。

(四)师资条件

本课程教授教师应具备本科以上数学专业的学历,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简单的编程能力。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在设计教学考核方式时,建议不再简单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和单一的期末考试等做法,结合课程特色推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考核。通过项目考评、产品考评、过程考评、报告考评、知识考评等,要对知识、技能、素质等进行全面评价。   

(二)考核评价标准

总成绩=平时考核(课堂活动+出勤)×20%+实践训练×40%+期末考核×40%

七、教学建议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课程特点以及有关学情,选择适合于本课程的最优化教学法。综合考虑教学效果和教学可操作性等因素,本课程主要选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

每次课列明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课结束时小结,使学生有成就感和自明感。适当给出知识逻辑图;在教学内容上,按照认识心理学的规律与信息加工理论来构造知识的多层次结构的逻辑系统;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层次深化,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启发式教学法取得认识上的“飞跃”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贺宏伟                               编写日期: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C#程序设计》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232220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授课单位:工程技术学院

总学时:60

总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

《C#程序设计》课程是3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于.NET开发平台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它是模拟团队开发模式和工作流程,将专业素养培养融入到加强基础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这三个阶段中的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计算机程序设计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以此为线索,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递进关系,进行教学项目设计。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项目的具体设计过程中,根据软件专业的典型产品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了具体的学习项目,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来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和方法;熟悉.Net集成开发环境,能用C#语言设计控制台应用程序,用C#语言和.Net框架类库设计简单的Windows应用程序,具备开发和调试应用程序的能力,为从事软件研制开发打下基础。

学生学习了《C#程序设计》可以从事Windows(C#)桌面应用开发、数据库应用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软件维护等对应岗位领域的工作;也可从事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架构设计、WAP应用开发等拓展岗位领域的工作;还可从事软件销售、软件测试、系统支持、企事业单位信息化、文档管理等迁移岗位领域的工作。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C#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语义和数据类型的使用特点;

(2) 理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方法;

(3) 掌握具有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4) 熟悉VS.NET的集成环境, 能够编写简单的C#应用程序, 并具有基本的纠错和调试程序的能力;

(5) 能正确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的方法及编程技巧;

(6) 能运用C#开发简单的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应用系统。

2、能力目标

(1) 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表现、与人沟通能力;

(2) 强化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提高培训学生勇于创新、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

(4) 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5)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的性格;

(6) 培养学生自主、开放的学习能力。

3、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自学能力;

(2) 养成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

(4) 培养学生独立的决策能力。

(5)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6) 陶冶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思想和软件规划和设计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C#语言概述

教学要求:了解C#语言的由来,掌握C#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熟悉Visual Studio.NET的集成开发环境

教学难点:正确创建和编写Windows应用程序

第二章   常用标准控件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控件的生成,了解对控件的调整和布局

教学重点:掌握控件的一般属性和特有属性

教学难点:掌握常用标准控件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   数据类型

教学要求:掌握标识符的含义及命名规范,掌握C#中的关键字,能够声明变量   并给变量赋值。掌握各整数类型的大小和取值范围。

教学重点:掌握判断字符类型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转义字符。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使用显示数值转换

第四章   运算符和表达式

教学要求:熟练使用各种运算符,能够按操作数的数目来区分运算符。

教学重点:熟练使用混合表达式

教学难点:掌握各类运算符的优先级。

第五章   条件判断语句

教学要求:熟练使用if语句。熟练使用switch语句

教学重点:能够在switch语句和if—else if语句之间进行转换。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嵌套判断语句来实现复杂的逻辑。

第六章   循环控制语句

教学要求:熟练使用while语句,熟练使用for语句

教学重点:能够在循环语句中正确地使用break语句和continue语句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循环嵌套来实现复杂的逻辑

第七章   数组

教学要求:能够声明并创建一维数组,能够声明并创建二维数组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初始化二维数组,掌握一维和二维数组的操作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使用ArrayList,理解ArrayList和Array之间的区别

第八章   GDI+图形

教学要求:理解GDI+,能够正确创建Graphics对象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创建各类Pen、Brush,能够正确绘制直线、折线和多边形

教学难点:能够制作简单动画

第九章   方法

教学要求:能够说明方法的作用及意义,能够正确定义方法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使用方法的值参数,引用参数、输出参数、数组参数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对方法进行递归调用

第十章   窗体与控件

教学要求:掌握窗体的常用属性,常用事件,掌握RadioButton的常用属性及事件,掌握ComboBox的常用属性及事件。

教学重点:掌握PictureBox的常用属性及事件。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各种控件

第十一章   界面设计

教学要求:理解模式窗体的作用及意义,能够正确打开与关闭模式窗体。

教学重点:了解菜单的组成,掌握菜单的设计。

教学难点:能够制作MDI窗体的应用程序

第十二章   异常处理

教学要求:理解C#语言的异常机制,能够使用try-catch 语句捕捉异常

教学重点:能够说明校验语句的适用范围,正确使用checked 语句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try-catch-finally语句

第十三章   综合实训

教学要求:在程序开发过程中查缺补漏。

教学重点:各类设计与实现

教学难点:各类设计与实现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C#语言概述

2

1

1


2

第2章:常用标准控件

2

1

1


3

第3章:数据类型

4

2

2


4

第4章:运算符和表达式

4

2

2


5

第5章:条件判断语句

5

3

2


6

第6章:循环控制语句

5

3

2


7

第7章:数组

6

4

2


8

第8章:GDI+图形

5

3

2


9

第9章:方法

5

3

2


10

第10章:窗体与控件

5

3

2


11

第11章:界面设计

4

2

2


12

第12章:异常处理

4

2

2


13

第13章:综合实训

9

1

8


学 时 总 计

60

30

3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2)实验要求

通过各要求,实现功能目标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创建Windows应用程序

1


2

项目二计时器应用

1


3

项目三进制转换器

2


4

项目四抓按钮游戏

2


5

项目五石头剪刀布游戏

2


6

项目六百钱百鸡问题

2


7

项目七拼图游戏

2


8

项目八运动的球

2


9

项目九手绘时钟

2


10

项目十图片浏览器

2


11

项目十一简易文本编辑器

2


12

项目十二计算复利存款

2


13

项目十三图片管理器

8


合     计

30



五、课程实施建议

教学模式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应以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指导, 打破传统学科式内容模式,以行业专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设计学习项目,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层次性和开拓性相统一的课程思想,在使学生易学、易懂、易接受的同时,为教师留有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的空间。

教材编排提倡图文并茂,增加直观性,随同教材配备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和素材库等,便于教学组织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持续性。

(二)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项目引导法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主要应用以下教学方式:

1、项目引导法

课程项目引导:全书要求学生能完成一个综合项目——制作一个图片管理器,它可以让用户对自己的图片进行分类管理!

单元项目引导:按照课程项目系统要求将系统项目分为几个单元项目

子单元项目引导:

按照单元项目系统要求将课程分为七个子单元项目

2、讲授法

C#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主要是采用讲授方式,项目引导过程中部分知识点采用讲授方式,如流程、步骤、主要方式等。

3、演示法

演示法是实践性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所有教学中与操作有关的知识点全部要求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演示又细分为详细演示和简略演示,重点演示和一般演示。

4、研讨法

在C#项目教学中也会应用到此方法。主要适用于要求学生变通的练习和有一定个人创意的设计,如个人风格的界面、综合实训中的自由完成的功能模块等可由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完成,这种方式一般有一个先讨论后实施的过程,相对适合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三)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本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C#程序设计的课程资源包括C#程序设计相关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除了充分利用图书馆、 电子阅览室、音像设备等基本的和常规的教学设施外,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教学网站,开设网络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四) 师资条件

学校坚持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实践培训,派出专职教师顶岗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岗位技能任职资格认证,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计算机技能大赛,提供条件鼓励教师外出交流学习、提升学历,使专兼职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C#程序设计课程采用过程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课程总分100分,过程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60%,集中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

(二)考核评价标准

1.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分五个学习情境进行,每个学习情境基准分100分。而每个学习情境分为若干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基准分满分100分,低于60分者,应申请重新学习和考核。把每个学习情境下的所有任务的实际得分求和并平均为百分制,即为该学习情境的得分。把每个学习情境的得分平均即为过程考核得分。

每个学习任务的过程考核采用三评考核制;即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测评,依据包括学习态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素质三部分:

2.集中考核

指学习情境全部结束后的课程综合考核,采用开卷的方式,要求学生在3个小时内完成独立功能的应用程序,集中考核学生综合能力。课程考核方式见表如下:


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项目

考核方法

比例(%)

过

程

考

核

态度纪律

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考勤情况评定成绩

20%

项目技能

1.根据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情况、参与情况评定

2.根据任务完成的方法、创新、时间、质量、等方面评定。

40%

期

末

考

核

 

考试(机试)

 

机试,完成独立功能的应用程序

40%

合计

100%


七、教学建议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优化组合;课堂传授,作为学生的顾问和向导为前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做完示范操作后,学生会有各种问题,要及时解决并找出共性问题统一处理,为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闫文丽                   编写日期:2020年12月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铁路线路与站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127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30 学时                     

总学分:2 学分

一、课程性质

《铁路线路与站场》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铁路运输是将客流、货流在车站组织成列流,以列车的形式在铁路线路上运行,将旅客和货物从甲地运送到乙地,从而完成运输任务。而铁路车站的站场是车站办理接发列车、进行各种调车作业的场所,是车站最繁忙的地区。在不断变化的车流和列流条件下,合理运用线路与站场设备,对提高车站通过能力,保证行车安全尤为重要。

本课程主要介绍铁路线路组成、各类铁路车站的作用、设备及布置图。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线路设备的组成要素、线路设备各部分的作用;掌握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的设置、作用及布置特点,培养学生对线路设备的认知能力,以及合理运用车站设备的能力,从而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根据《铁路线路与站场》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铁道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分配和学习注意点特点,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上力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转变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性认识,使学生掌握铁路线路与站场的基本理论和铁路发展的新观念、新方法,掌握在铁路运输组织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实际能力,为接下来的其它专业课程开设及学生的实习、就业奠定基础。这是设计的主线:以学生为本,以专业技能和素养要求为主。密切结合铁路发展的实际和前沿问题,将恰当充分的教学资源引入课程中。坚持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由浅入深,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铁路线路的基本知识,掌握我国站场的布置规划的原理;同时了解我国高速和重载铁路站场的布置及铁路枢纽的基本知识,为更好的学习其他专业课及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重要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掌握铁路交通点、线、面的组成,理解网络化运营的概念;

(2) 掌握铁路交通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及计算过程。

(3) 掌握铁路交通线路平面设计的要求;

(4) 掌握铁路交通线路铁路的结构组成,道岔的组成及简单画法;

(5) 掌握股道编号的意义及确定方法;

(6) 掌握车站基地的构成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

(1) 能够对不同线路进行命名,能够识别不同类线路的区别,能够进行线路的选线、线路路由的确定、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设计等工作。

(2) 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钢轨结构,不同类型的钢轨接头连接方式,掌握扣件的主要性能和主要参数,识别整体道床的不同类型、路基的各种断面形式,明确防脱护轨的原理,以及在高架线上设置防脱护轨的地段。

(3) 掌握会让站、越行站及中间站的布置图绘制方法;

(4) 掌握区段站与编组站的区别及作业流程图画法; 

3.素养目标:

(1)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求实的学习意识;

(2)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4) 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5) 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实施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线路平面与纵断面

教学要求:掌握线路平、纵断面组成,掌握线路标志;理解并能画出圆曲线、缓和圆曲线图,理解坡道附加阻力;认识线路平、纵断面图。

教学重点:线路的平、纵断面组成;两种夹直线的构成。

教学难点:平纵断面图画法。

第二章:路基及桥隧建筑物

教学要求:掌握路基横断面形式,路基组成,桥梁、隧道的构造。;了解桥隧建筑物的分类及作用;知道路基病害对铁路运输的危害。

教学重点:路堤式路基、路堑式路基的组成。

教学难点:不同形式路基的区别和适用条件。

第三章:铁路

教学要求:掌握铁路的组成;掌握铁路平顺的技术状态要求;了解线路养护维修的要求, 无缝线路基本原理及组成。

教学重点:铁路组成;直线地段轨距、水平要求的规定。

教学难点:区分铁路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第四章:站场设计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掌握线路的种类及编号;了解限界及线间距;理解线路连接;掌握线路全长及有效长。

教学重点:铁路线路分类;车站线路及道岔的编号方法;道岔用中心线表示法;线路有效长。

教学难点:股道编号。

第五章:会让站、越行站及中间站

教学要求:掌握会让站、越行站及中间站的主要作业;掌握中间站布置图型,掌握安全线的作用、设置条件及位置;了解中间站线路数量,客、货运设备布置;了解中间站改

(扩)建常见情况。

教学重点:会让站、越行站的设置目的;安全线的设置。

教学难点:会让站、越行站及中间站的区别。

第六章:区段站

教学要求:掌握区段站主要作业及设备;掌握单、双线横列式区段站图型及作业进路分析;掌握区段站运转设备;了解区段站货运设备。

教学重点:单、双线横列式区段站图型及作业进路分析。

教学难点:区段站作业进路分析。

第七章:编组站

教学要求:掌握编组站主要作业、分类及图型分析;了解编组站设备及辅助调车场及箭翎线设计。

教学重点:编组站主要作业、分类。

教学难点:编制站作业流程。

第八章:高速、重载铁路站场

教学要求:掌握高速和重载铁路站场特点;了解重载运输方式;高速铁路车站布置图, 重载铁路站场布置图。

教学重点:高速和重载铁路站场特点。

教学难点:高速和重载铁路站场特点。

第九章:铁路枢纽

教学要求:掌握铁路枢纽类型;了解各种铁路枢纽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教学重点:铁路枢纽类型。

教学难点:各种铁路枢纽的作用。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一章:线路平面与纵断面

4

2

2


2

第二章:路基及桥隧建筑物

2

2

0


3

第三章:铁路

4

2

2


4

第四章:站场设计基础知识

4

2

2


5

第五章:会让站、越行站及中间站

4

4

0


6

第六章:区段站

2

2

0


7

第七章:编组站

6

4

2


8

第八章:高速、重载铁路站场

2

2

0


9

第九章:铁路枢纽

2

2

0


学 时 总 计

30

22

8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 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3)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 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线路平面图设计;线路纵断面图设计

2


2

项目二:道岔结构认知;手摇道岔操作

2


3

项目三:会让站、越行站及中间站参观认知

2


4

项目四:编组站区段站作业流程图绘制

2


合 计
8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择与编写

教材应按照课程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课程的理念;

教材应按照完成城轨车辆总体结构和各部分结构检查等工作领域的各项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及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规程,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组织教材内容;教材中引入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材内容的表述应精准和科学;

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建议教材:《铁路线路与站场》主编:赵水仙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参考教材:张大勇.《铁路线路与站场》 化学工业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特点,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电教 PPT,动画演示、视频(铁路、桥梁修建纪录片)等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丰富性,课堂的活跃性,易于学生理解铁路先例与站场的理论知识。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库:

(1) 课程文档库。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进度计划等。

(2) 媒体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

(3) 扩充性教材库。包括实例选编、阅读书目、音像资料等。

(4) 实践指导库。包括实践活动指导书、实践活动任务书、实践活动报告单、实践活动评价表等。

(四)师资条件

本课程的专任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有理想信念、有良好职业道德、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铁路交通运营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运营管理技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化资源应用和开发能力。

兼任教师主要从相关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具有扎实的运输管理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能承担本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等教学任务。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建立项目考核卡,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的工作任务,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梁振羽                                编写日期:2021.01.07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铁道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10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 学时             

总学分:4 学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铁道机车车辆、动车组检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铁路运输系统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铁路线路、车站、铁路车辆、通信信号与铁路运输。

《铁道概论》为机车车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铁路系统的机会,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对铁路系统有一个全局的认识

二、设计思路

《铁道概论》以理论教学为主,现场参观为辅助手段,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授课, 主要内容是整个铁路运输系统的构成,及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利用真实的工程图片与影片打破理论教学的单调与枯燥,以此培养学生上课的兴趣与积极性,安排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实地参观,从而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能准确描述铁路运输系统的组成、特点及作用; 能够准确地位自己所学专业定位;形成善于分析、勤于思考、自主学习、概括汇总的学习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掌握铁路线路的等级,平面与纵断面,以及轨道的组成;

(2) 掌握车站的分类以及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的作用;

(3) 掌握铁路车辆的分类与车辆的基本构造;

(4) 掌握机车车辆与动车组的构造与基本维修知识;

(5) 掌握铁路信号的作用、分类与设备;

(6) 掌握铁路运输的条件与内容;

(7) 掌握重载列车与重载铁路线路技术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1) 能准确地为自己所学专业定位;

(2) 有能力参加铁路知识竞赛;

(3) 能够准确全面地应付用人单位的基本面试内容。

3.素养目标: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汇总概括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细心思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能说出中国铁路的六次大提速;能够说出四纵四横的具体路线。

教学重点:世界与中国铁路发展。

教学难点:八横八纵、四横四纵。

第二章:铁路车辆

教学要求:了解车辆的基本构造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了解机车与动车组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铁路车辆的分类;车辆的基本构造;机车车辆的原理与基本维修;动车组的原理与基本维修。

教学难点:机车车辆的原理与基本维修。

第三章:铁路线路

教学要求:掌握线路的平面与纵断面概念,能够看懂平面图与纵断面图;掌握轨道的组成;能够准确地回答如何消除轨道有害空间。

教学重点:线路等级划分;线路平面与纵断面;轨道的组成。

教学难点:平纵断面设计。

第四章:铁路信号与通信

教学要求:掌握驼峰的概念与作用;了解铁路通信系统的分类与基本功能。

教学重点:铁路信号设备的介绍;设备的工作过程;铁路信号系统的分类。

教学难点:信号设备工作过程。

第五章:铁路车站

教学要求:掌握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的作用与设备。

教学重点:车站的分类;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的作用与主要设备;铁路枢纽。

教学难点: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的作用与主要设备。

第六章:铁路运输

教学要求:掌握列车编组、运行图及通过能力、运输调度等基本概念;了解行车安全、人身安全的基本要求;了解重载列车与重载线路。

教学重点:铁路运输的条件与主要内容;高速铁路与重载运输。

教学难点:高速铁路与重载运输的区别及特点。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 1 章:绪论

4

2

2


2

第 2 章:铁路车辆

12

8

4


3

第 3 章:铁路线路

12

8

4


4

第 4 章:铁路信号与通信

12

10

2


5

第 5 章:铁路车站

10

6

4


6

第 6 章:铁路运输

10

6

4


学 时 总 计

60

40

2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 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 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 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 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实际铁路认知

2


2

项目二 铁路车辆实物结构认知

4


3

项目三 平纵断面结构认知;平纵断面图设计

4


4

项目四 通信信号设备认知及使用

2


5

项目五 铁路车站实物认知及操作

4


6

项目六 运行图认知及绘制

4


合     计2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教材应按照课程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课程的理念;

教材应按照完成城轨车辆总体结构和各部分结构检查等工作领域的各项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及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规程,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组织教材内容;教材中引入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材内容的表述应精准和科学;

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建议教材:《铁道概论》主编:佟立本 中国铁道出版社参考教材:韩军峰. 铁道概论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多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

提倡“做中学,学中做”,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根据专业领域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正确引导学生,在提高职业素养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不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产学合作开发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四)师资条件

铁道专业背景教师,对铁道专业课程整体知识有所把握,对我国铁路线网及设备相关知识具备较广较深的理解。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建立项目考核卡,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的工作任务,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梁振羽                       编写日期:2021.01.07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铁道交通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12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 学时                    

总学分:4 学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为保证机车车辆安全、正点、平稳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铁路机车电工基础知识、交直流电路认识、磁路变压器原理掌握与应用、牵引电动机、低压电气设备、继电器、半导体器件、数字电路以及安全用电等相关知识。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路分析与计算方法。掌握电磁感应原理、电机原理、安全用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轨道一次电气设备检测与维修和二次系统的应用与维护的能力,如轨道供电系统的分析、调试、维护能力等,最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设计思路

本门课程采用了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要求对电路有较强的故障检测、分析和处理能力,熟悉电路基本元器件和性质,掌握典型电路的组成、工作过程(原理),考虑职业能力培养针对性和明确性的特点,将各个基础电路与铁道系统中的电路结合,以项目任务的形式进行教学,并随着教学实践进行调整改进。

鉴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且考虑课程有基础性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主要依托电工电子专业实训室的开展,目的是讲、学、练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时间,从使用的角度掌握所学内容,为后续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完成本课程所设项目任务,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学知识,能认识和理解电路中的基本元器件和功能作用,具备电路的基本分析能力,了解铁道系统中的电气设备,能够理解铁道供电系统中各个电气单元的工作模式,提高学生对车辆机电设备故障的分析能力与诊断能力,掌握相应的轨道电气知识,树立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二)具体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理解轨道电路基本原理,掌握铁路交通低压电器的基本结构与操作。

2. 能力目标:达到电路中相关物理量计算的要求,强化学生对电路中的基本元器件和功能的应用能力,提高对轨道电路中的单元电路和系统电路分析能力。

3. 素养目标:培养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养成具有独立判断铁道电气设备、电路故障的能力,树立车站机电设备安全操作的的职业素养,陶冶严谨、合作、求实的高尚情操。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铁道交通电工认知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电气化铁路的组成,认识铁道交通电气设备,理解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电气化铁路发展历史以及系统的特点。

教学难点: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直流电路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直流电路的基本组成,具备电路相关物理量计算能力,如电路功率、电压、电流、电阻以及电能等。

教学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直流电路元件,参数和特点,电路工作状态。

教学难点:电路的分析方法,基尔霍夫定律和戴维南定理。     

第三章:交流电路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交流电路的基本组成,具备分析交流电路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特征物理量、表示方法、有效值计算。

教学难点:无功率与视在功率的计算,三相交流电路的组成、负载的两种接                            

第四章:磁路与变压器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磁路的基本组成与特点,具备轨道供电变压器相关物理量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的基本特点、铁磁性物质特点、霍尔效应与电磁铁应用。

教学难点:变压器组成原理与相关计算,仪表类互感器的使用,远距离输电计算。

第五章:牵引电动机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单相和三相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提升电机应用控制的能力,使同学们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连接方式和保护方法, 了解机车牵引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直流电动机的调速方法。

教学重点:电动机基本组成,交流电动机的分类与工作原理,直流电动机励磁方式与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单相和三相交流电源负载的连接形式和相关参数测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连接方式,同步转速与转差率的计算。

第六章:低压控制电器与继电器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常见的低压控制电器种类与工作原理,理解低压控制电路的作用。

理解继电器的工作原理,能够利用低压控制电器设计相关控制电路。具备一定的识读控制电路图的能力,处理相应低压控制电路故障。

教学重点:低压控制电路的作用与特点,常见的低压控制电器种类与工作原理,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继电器选择原则。

教学难点:利用低压控制电器设计控制电路,设计电动机点动、自锁以及正反转控制电路图。

第七章:半导体电路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半导体物质的导电机理,具备二极管和三极管电路计算能力,区分晶体管的工作区域,提升半导体材料在铁道电路和供电系统的中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P 型和 N 型半导体的导电机理,PN 结的工作特点,三极管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晶体管的工作区域。

教学难点:三极管放大电路的计算,静态工作点分析,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与计算。

第八章:数字电路基础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是数字电路的特点,理解各种数制转换,掌握基本逻辑关系具备运用逻辑门电路设计电路的能力,理解触发器的工作原理与作用,并具有应用触发器的能力。

教学重点:数字电路特点,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门电路逻辑关系和真值表,编码器、译码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基本 RS 触发器,同步 RS 触发器,JK 触发器工作原理与应用。

第九章:安全用电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触电事故产生原因,形成触电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常见的设备接地和接零保护方法,具备应对触电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教学重点: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种类,生活用电的注意事项,发生触电事故的处理能力。

教学难点:日常工作中的防触电保护,设备防漏电方式,接地保护与接零保护。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 1 章:铁道交通电工认知

2

1

1


2

第 2 章:直流电路

8

6

2


3

第 3 章:交流电路

8

6

2


4

第 4 章:磁路与变压器

6

6

0


5

第 5 章:牵引电动机

6

3

3


6

第 6 章:低压控制电器与继电器

8

4

4


7

第 7 章:半导体电路

8

6

2


8

第 8 章:数字电路基础

8

4

4


9

第 9 章:安全用电

6

4

2


学 时 总 计

60

40

2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 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4)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 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铁道交通电工认知

1


 

2

项目二 交直流电路的组成认识

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相关参数

 

4


3

项目三 电动机的接法与启动控制

3


 

4

项目四 低压控制电器认识与设备应用

点动与自锁启动控制电路

 

4


5

项目五 门电路与触发器控制电路设计

4


6

项目六 晶体管发大电路制作实训

2


7

项目七 设备防漏电检测与保护方法

2


合     计

2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依据本课程标准选择编写教材,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思想。教材要具有高速铁路电工行业先进性、同时具备通用性、实用性,具备铁道交通实际应用案例,编写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建议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体现龙江地区铁道交通产业特点。

建议教材:《铁道车辆电工电子基础》主编:曹阳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参考教材:张洪润. 电工电子技术[M] 清华大学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教师要用心设计每一教学单元,每一教学单元都要体现三方面特征:即突出能力、项目载体、学生主体。

(1) 课堂教学:建议采用四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用任务驱动法体引出相关理论知识内容,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讲解,根据学生的基础程度,由浅入深的讲解课程内容;师生互动阶段,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回答,突出训练能力;学生讨论阶段,教师围绕能力目标设计题目,学生分组讨论,加强能力训练,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总结阶段,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

(2)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 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依照轨道行业要求编制校本活页式实训手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铁道道交通电工电子基础》在线课程,利用超星教学平台“一屏三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发挥网络教学自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情的个性化教学。利用相关电路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实现学生自助式探索学习。

(四)师资条件

电气工程类专业背景教师,对电气工程类课程整体知识有所把握,具备电工行业从业基础,并了解高速铁路供配电系统知识和相关机电设备知识。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建立项目考核卡,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电工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的工作任务,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江雨泽                       编写日期:2021.01.07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铁路客运服务礼仪》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12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 学时                    

总学分:4 学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铁道交通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轨道交通和铁道交通就业岗位群中,该课程主要对应商务策划岗、公关岗、营销岗、接待岗等岗位技能和素质培养要求,使学生掌握社交及日常生活礼仪的基本概念、常识、基本原理及方法技巧,为今后在工作中塑造良好形象、提高服务艺术, 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商务礼仪》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示范演练、情境互动等。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商务礼仪》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商务活动中礼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礼仪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商务礼仪的基本理论知识, 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商务工作中的礼仪的素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分析实际商务活动中的社交问题,并能提出解决的办法,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外在素质和修养, 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礼仪规范,熟练掌握礼仪规范,运用礼仪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互相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2、能力目标:了解和掌握人与人沟通的过程、手段、方法和技巧,

从而打造自身良好的个人形象。使学生达到将礼仪规范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个性品质, 培养其自我约束力和道德自觉意识,最终提高自我品和格高尚的精神境界。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冶情操, 提高自身的认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商务礼仪概述

教学要求:了解礼仪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能在学习、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中,树立讲礼仪的意识、养成讲礼仪的习惯。

教学难点:理解商务礼仪的基本情况。掌握商务礼仪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二章 仪容、仪表与姿势

教学要求:了解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的礼仪要求,掌握其规范的做法。

教学重点:掌握仪容礼仪的内涵及仪容礼仪的意义;掌握站姿、坐姿、行姿、礼姿及手势的规范要求。

教学难点:理解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礼仪对于打造个人形象、塑造企业文化、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意义;强调学以致用,将礼仪规范与日常行为养成相结合;在职业场合正确地运用体态及表情传达对他人的礼貌和尊敬,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第三章 介绍、称呼、致意

教学要求:了解商务礼仪中介绍、称呼、致意的特点。

教学重点:介绍、称呼、致意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难点:准确地把握商务礼仪中的介绍、称呼、致意。

第四章 求职面试的礼仪

教学要求:了解商务礼仪中面试的礼仪的要求。

教学重点:求职面试礼仪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掌握求职面试礼仪的原则。

第五章 交换名片的礼仪

教学要求:掌握交换名片的正确方法,了解商务礼仪中交换名片的礼仪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问候致意、握手、鞠躬、介绍等见面和交往的常用礼节,作为日常交往礼节部分的重要内容,旨在训练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见面礼节、介绍、称呼、规范应用。

教学难点:掌握见面礼的应用规范。

第六章 会客室入座的礼仪

教学要求:了解商务礼仪中会客室入座的礼仪的特点。

教学重点:会客室入座的礼仪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难点:掌握按照不同顺序排列座位,并正确引导入座。

第七章 电话礼仪

教学要求:了解接听、拨打电话的礼节礼貌,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重点:掌握接听、拨打电话的一些技术要求。

教学难点:掌握电话礼仪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养成正确使用电话礼仪的习惯,提高办事效率。

第八章 接待预约和临时访客

教学要求:了解使用接待语言和迎、送、引领技巧。

教学重点:能够将接待礼仪要求运用在实际工作中。

教学难点:掌握接待礼仪的要点和技巧。

第九章 拜访礼仪

教学要求:了解拜访前的预约及准备。

教学重点:掌握拜访中的礼仪要素。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恰当的礼物。

第十章 会议礼仪

教学要求:了解会议流程,接待和安排各项工作。

教学重点:学会会议室布置特点,物品摆放。

教学难点:在会议中熟练操作各项要求,保证重要会议顺利进行。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一章商务礼仪概述

了解商务礼仪的概念、兴起与发展;具有描述商务礼仪发展阶段的特征;理解商务礼仪的基本情况。掌握商务礼仪在生活中的运用。

2

1

1


2

第二章仪容、穿着与姿势:了解商务礼仪中仪容、穿着与姿势的特点;仪容、穿着与姿势应用于生活中;科学理解和把握商务礼仪中的仪容、穿着与姿势。

2

1

1


3

第三章介绍、称呼、致意:了解商务礼仪中介绍、称呼、致意的特点;介绍、称呼、致意应用于生活中;准确

地把握商务礼仪中的介绍、称呼、致意。

2

1

1


4

第四章求职面试的礼仪:了解商务礼仪中面试的礼仪的要求;求职面试礼仪的实际应用;掌握求职面试礼仪的原则。

2

1

1


5

第五章交换名片的礼仪:了解商务礼仪中交换名片的礼仪的特点;交换名片的礼仪应用于生活中;通过教学,   初步掌握商务礼仪中换名片的礼仪。

2

1

1


6

第六章会客室入座的礼仪:了解商务礼仪中会客室入

2

1

1



座的礼仪的特点;会客室入座的礼仪应用于生活中;掌握

商务礼仪中会客室入座的礼仪。





7

第七章电话礼仪:了解商务礼仪中电话礼仪的特点;

电话礼仪应用于生活中;了解商务礼仪中电话礼仪的使用。

2

1

1


8

第八章接待预约和临时访客:了解商务礼仪中接待预约和临时访客的特点;接待预约和临时访客应用于生活中;

明确商务礼仪中接待预约和临时访客的使用。

2

1

1


9

第九章拜访礼仪了解商务礼仪中拜访客户的特点;拜

访客户应用于生活中;初步掌握商务礼仪中怎样拜访客户。

2

1

1


10

第十章会议礼仪掌握会议物品的摆放,学会会议接待

中的流程并熟练运用

2

1

1


学 时 总 计

32

16

16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了解企业常见商务活动策划与组织的一般程序,熟练掌握商务活动策划与组织各项技能,熟练掌握商务活动各环节的礼仪规范,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胜任相关岗位任职要求。

(2)实验要求

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需要安排教学任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要紧扣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必须够用为度, 有所取舍,有所侧重,通过技能点的完成来达到教学要求,并注意与前后续课程的有序衔接。

在课程的每个章节都要设立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培养合作意识与沟通技巧。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仪表训练:学会得体的职业装搭配,在工作中充满自信

2


2

项目二仪态训练:学习正确的站姿、坐姿、走姿,表现良好的企业形象

2


3

项目三面试训练:熟练掌握面试流程,在面试中展示最好

的状态

2


4

项目四接待训练:学习握手和名片的基本礼仪,在商务交

往中建立自信

2


5

项目五会议接待:学会物品摆放,掌握物品摆放标准,学

会运用

2


合     计

1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择与编写

(1) 教材编写要体现项目课程的特色与设计思想。

(2) 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典型案例的选取要科学,具有可操作性。

(3) 教材呈现方式要图文并茂,文字表述要规范、正确、科学。

(4) 高职高专专用教材,主要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

建议选用教材: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商务礼仪与职业形象》;主编:李小丽,段晓华;

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规划教材。

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参考教材:

(1) 《商务礼仪》,杨丽,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现代商务礼仪》,张卫东,武冬莲,电子工业出版社。

(3) 《商务礼仪》,刘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在“任务驱动法去建议本课程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引导、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

1.“启发引导”教学方法

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再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在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构建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2.“情景模拟”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商务活动的真实场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方法。建议在完成签字仪式教学任务时,教学地点就可以选择在会议实训室,教师提前准备好桌牌、签字本、签字笔、国旗等道具,在真实的场景下完成签字文本的准备、签字厅的布置、签字厅的座次安排、签字仪式流程等技能训练。

3.“角色扮演教学方法

该方法是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之下,让学生扮演特定组织中的有关角色,通过体验式学习演练,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建议在讲授商务谈判场合主客双方位次安排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主客双方以及同一个谈判小组内的不同角色,例如总经理、翻译等,反复演练,达到学习目的。

4.“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研究现有的案例,来解释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并推动教学内容的发展与完善。

教师可以用实际商务活动的案例来来介绍所讲内容,特别是列举一些因为在商务活动的组织安排上出现差错、在商务场合礼仪规范上出现失误而导致合作失败的案例,强化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还可以案例为载体,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要体现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商务礼仪》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

为了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更新教和学的方式,《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音像设备等基本的和常规的教学设施。应尽可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开发《商务礼仪》课程资源时,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满足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随时、随地共享资源。

(四)师资条件

1.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要求专任教师:

(1)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具有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3) 要求市场营销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

(4) 在本行业或企业工作 2 年以上,具有专业职业资格或相关能力; 

2. 兼职教师:

(1) 要求在行业企业相应工作岗位工作 2 年以上;

(2) 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

(3) 具有项目教学的教学设计能力

六、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他们价值观与情商的发展;既要关注的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考核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教师利用考核所提供的信息,进一步改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水平。

1.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考核,考核项目包括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出勤率,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以及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在每一个教学模块完成后,都要安排写出一份策划案,作为模块小结。过程考核还包括两次企业实践成绩,这些过程考核项目占到学生总成绩的 70%。

2.  考核中体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

在学习过程的考核中,要制定对学生合作意识、沟通、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

3.  考核手段体现开放性

在过程考核中,安排了两个课外考核项目,这个项目的分数由企业人员根据学生课外实践的表现给出,体现考核的开放性。

总成绩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根据课程标准,在课程总成绩评定中,平时考核占 70%, 期末考核占 30%。

七、教学建议: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优化组合;课堂传授,作为学生的顾问和向导为前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做完示范操作后,学生会有各种问题,要及时解决并找出共性问题统一处理, 为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 张洋                    编写日期:2021.1.5

二级院审批: 现代服务学院                   审批日期:



《铁路机车车辆设备》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120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 学时      

总学分:4 学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本课程以铁道交通车辆的基本结构为主要讲授对象, 讲授铁道交通车辆各部分的构造和原理,并对典型结构及其件进行适当的分析;授予学生轨道车辆构造规律性的知识,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分析能力,对结构不断更新的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实践活动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参加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设计包括“基础知识、车体、转向架、车辆连接装置、制动系统、空调系统、动力学”七大教学模块。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掌握铁道交通车辆的结构和性能; 掌握车钩、缓冲器、转向架的用途、构造、原理,工作过程。并能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规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掌握轨道车辆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及基本原理,为从事与铁道交通车辆有关岗位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掌握铁道交通车辆的基本知识;

(2) 熟悉铁道交通车辆主要组成部分;

(3) 掌握车体种类;

(4) 掌握转向架原理及组成;

(5) 掌握车辆连接装置的作用、组成及原理;

(6) 掌握制动系统的分类、组成及结构;

2、能力目标:

(1) 能熟练辨识车辆基本结构;

(2) 能对一些简单故障进行初步检修;

3、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安全、责任意识;

(2)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4)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5)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实施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铁道交通车辆基础知识及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熟悉铁道交通车辆基础知识;了解铁道交通车辆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车辆类型、车辆限界。

教学难点:车辆限界。

第二章:车体

教学要求:掌握车辆车体的结构;掌握车门制作的材质和材质的热处理工艺;掌握车门的结构及检修方法。

教学重点:车体构造、车体材料、车门的结构及检修方法。

教学难点:车门的结构及检修方法。

第三章:转向架

教学要求:掌握构架、轮对轴箱装置、弹簧减振装置、牵引连接装置、传动装置、地铁及轻轨车辆转向架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轮对轴箱装置、弹簧减振装置、牵引连接装置、传动装置、地铁及轻轨车辆转向架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轮对轴箱装置、弹簧减振装置、牵引连接装置、传动装置、地铁及轻轨车辆转向架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四章:车辆连接装置

教学要求:掌握车钩缓冲装置的作用、原理;掌握车钩、缓冲装置的组成、材质;了解车钩缓冲装置附属装置、贯通道及渡板的结构。

教学重点:车钩缓冲装置的作用、原理。 

教学难点:车钩、缓冲装置的组成、材质。

第五章:制动系统

教学要求:掌握制动的基本概念;掌握空气制动系统、风源系统、电制动系统、基础制动装置、制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 KBWB 模拟式电气指令制动系统、EP2002制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制动系统类型及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电制动系统。

第六章:空调系统

教学要求:掌握热力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空调的结构和基本原理;了解上海、南京地铁车辆空调制冷系统。

教学重点:空调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制冷自动化元件。

第七章:铁道交通车辆动力学基础

教学要求:掌握车辆动力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车辆运行品质及其评价标准;了解车辆运行安全性及其评估标准。

教学重点:车辆动力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列车运行时的空气流。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 1 章:铁道交通车辆基础知识及发展概况

4

2

2


2

第 2 章:车体

6

4

2


3

第 3 章:转向架

14

10

4


4

第 4 章:车辆连接装置

10

6

4


5

第 5 章:制动系统

12

8

4


6

第 6 章:空调系统

8

4

4


7

第 7 章:铁道交通车辆动力学基础

6

6

0


学 时 总 计

60

40

20



(三)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目标

本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实践教学以现场教学,实验演示为主,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 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铁道车辆认知及结构辨识

2


2

项目二:车体材料认知;车身生锈问题处理

2


3

项目三:转向架结构认知;转向架组成拼装

4


 

4

项目四:车辆连接装置认知;半永久车钩手动

连接操作

4


5

项目五:制动系统结构认知;踏面制动及盘形

制动组成拼装

4


6

项目六:空调系统结构认知

4


合     计

2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高职规划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建立了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内容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建议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 体现龙江地区铁道交通产业特点。

建议教材:《铁道机车车辆》主编:马军强 张天彤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参考教材:沈农华. 《铁路机车车辆设备运用》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课堂讲座,现场教学等方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基本思路。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实物、挂图、教学录像片等教学资源,以课堂讲授、现场教学、录像手段, 穿插进行,使学生较快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库:

(1) 课程文档库。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进度计划等。

(2) 媒体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

(3) 扩充性教材库。包括实例选编、阅读书目、音像资料等。

(4) 实践指导库。包括实践活动指导书、实践活动任务书、实践活动报告单、实践活动评价表等。

(5) 学生评价考核库。包括各章习题、实际任务的解决等。

(四)师资条件

本课程的专任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有理想信念、有良好职业道德、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轨道交通运营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运营管理技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化资源应用和开发能力。

兼任教师主要从相关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具有扎实的运输管理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能承担本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等教学任务。

六、考核评价

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的评价,既要关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结果,更要关 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性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生产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并采取必要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学生成绩评定采用理论与实践分开独立考核,加大平时考核比重,注重实践操作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每次考卷的试题、考分进行存档和科学分析,平时注重习题的批改,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反馈意见用于改进教学。

本课程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梁振羽                       编写日期:2021.01.05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铁路行车规章》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10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 学时                     

总学分:4 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铁道机车车辆、动车组检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铁路运输系统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铁路线路、车站、铁路车辆、通信信号与铁路运输。

《铁道概论》为机车车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铁路系统的机会,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对铁路系统有一个全局的认识

二、设计思路

《铁道概论》以理论教学为主,现场参观为辅助手段,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授课, 主要内容是整个铁路运输系统的构成,及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利用真实的工程图片与影片打破理论教学的单调与枯燥,以此培养学生上课的兴趣与积极性,安排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实地参观,从而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能准确描述铁路运输系统的组成、特点及作用; 能够准确地位自己所学专业定位;形成善于分析、勤于思考、自主学习、概括汇总的学习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掌握铁路线路的等级,平面与纵断面,以及轨道的组成;

(2) 掌握车站的分类以及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的作用;

(3) 掌握铁路车辆的分类与车辆的基本构造;

(4) 掌握机车车辆与动车组的构造与基本维修知识;

(5) 掌握铁路信号的作用、分类与设备;

(6) 掌握铁路运输的条件与内容;

(7) 掌握重载列车与重载铁路线路技术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1) 能准确地为自己所学专业定位;

(2) 有能力参加铁路知识竞赛;

(3) 能够准确全面地应付用人单位的基本面试内容。

3.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汇总概括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细心思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能说出中国铁路的六次大提速;能够说出四纵四横的具体路线。

教学重点:世界与中国铁路发展。

教学难点:八横八纵、四横四纵。

第二章:铁路车辆

教学要求:了解车辆的基本构造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了解机车与动车组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铁路车辆的分类;车辆的基本构造;机车车辆的原理与基本维修;动车组的原理与基本维修。

教学难点:机车车辆的原理与基本维修。

第三章:铁路线路

教学要求:掌握线路的平面与纵断面概念,能够看懂平面图与纵断面图;掌握轨道的组成;能够准确地回答如何消除轨道有害空间。
教学重点:线路等级划分;线路平面与纵断面;轨道的组成。

教学难点:平纵断面设计。

第四章:铁路信号与通信

教学要求:掌握驼峰的概念与作用;了解铁路通信系统的分类与基本功能。

教学重点:铁路信号设备的介绍;设备的工作过程;铁路信号系统的分类。

教学难点:信号设备工作过程。

第五章:铁路车站

教学要求:掌握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的作用与设备。

教学重点:车站的分类;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的作用与主要设备;铁路枢纽。

教学难点: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的作用与主要设备。

第六章:铁路运输

教学要求:掌握列车编组、运行图及通过能力、运输调度等基本概念;了解行车安全、人身安全的基本要求;了解重载列车与重载线路。

教学重点:铁路运输的条件与主要内容;高速铁路与重载运输。

教学难点:高速铁路与重载运输的区别及特点。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 1 章:绪论

4

2

2


2

第 2 章:铁路车辆

12

8

4


3

第 3 章:铁路线路

12

8

4


4

第 4 章:铁路信号与通信

12

10

2


5

第 5 章:铁路车站

10

6

4


6

第 6 章:铁路运输

10

6

4


学 时 总 计

60

40

2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 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 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 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 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实际铁路认知

2


2

项目二 铁路车辆实物结构认知

4


3

项目三 平纵断面结构认知;平纵断面图设计

4


4

项目四 通信信号设备认知及使用

2


5

项目五 铁路车站实物认知及操作

4


6

项目六 运行图认知及绘制

4


合     计

2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教材应按照课程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课程的理念;

教材应按照完成城轨车辆总体结构和各部分结构检查等工作领域的各项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及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规程,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组织教材内容;教材中引入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材内容的表述应精准和科学;

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建议教材:《铁道概论》主编:佟立本 中国铁道出版社参考教材:韩军峰. 铁道概论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l  多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

2  提倡“做中学,学中做”,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  根据专业领域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4  正确引导学生,在提高职业素养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不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产学合作开发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四)师资条件

铁道专业背景教师,对铁道专业课程整体知识有所把握,对我国铁路线网及设备相关知识具备较广较深的理解。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建立项目考核卡,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的工作任务,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梁振羽                                编写日期:2021.01.07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103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36 学时      

总学分:2 学分

一、课程性质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 是高职高速铁路客运乘务专业针对列车员、客运员等关键岗位,经过对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的为适应客运服务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二、设计思路

课程通过与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与服务质量规范、旅客运输服务心理、客运员车站服务技巧、列车员列车服务技巧相关的实际项目学习,增强学生对专业客运服务知识运用的认识,让他们熟练掌握会员对客服务技巧、列车员对客服务技巧,从而满足企业对相应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以人为本,旅客至上”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生服务工作技巧与策略,了解旅客运输服务与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标准与服务标准化、服务工作的质量管理、服务工作心理、服务工作的技能技巧、服务工作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从事客运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产品与质量特性;

(2) 理解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的主要内容;

(3) 掌握铁路旅客运输服务心理。

2、能力目标:

(1) 能熟练进行售票服务;

(2) 能进行车站问讯服务;

(3) 能进行车站候车室服务;

(4) 能进行车站出站服务;

(5) 能进行列车坐席车厢服务;

(6) 能进行列车卧席车厢服务;

(7) 能进行列车餐车车厢服务。

3、素养目标:

(1) 培养学生安全、 责任意识;

(2) 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执行铁路规范化处理流程,汇报及时,应急处理措施及时有力;

(4) 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5) 立足本职岗位、明确工作目标、较强的执行能力,具备客运服务人员基本能力和心理素质;

(6) 能注重工作场所的 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遵守操作规程、操作纪律。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与服务质量规范

教学要求:熟知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产品与质量特性;能对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进行分类, 判断影响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因素。

教学重点: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产品与质量特性;《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车站)》主要内容;《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列车)》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铁路旅客运输服务的种类。

第二章:旅客运输服务心理

教学要求:掌握旅客乘车的共性心理、个性心理和群体心理;掌握客运服务人员的职业动机;掌握客运服务人员的职业动机;明确客运人员心理健康;掌握旅客投诉及处理技巧。

教学重点:旅客服务心理;客运人员服务心理;旅客投诉心理。

教学难点:旅客心理辨识。             

第三章:客运员车站服务技巧

教学要求:掌握客运服务人员售票的服务用语;掌握客运人员售票服务技巧;掌握客运服务人员的服务用语;掌握客运人员问讯服务技巧;掌握客运人员候车室服务技巧;掌握客运人员出站服务技巧。

教学重点:售票服务;问讯处服务;候车室服务;出站服务。

教学难点:客运服务方式。

第四章:列车员列车服务技巧

教学要求:掌握客运人员出站坐席车厢服务技巧;掌握客运人员卧席车厢服务技巧;掌握客运人员餐车车厢服务技巧。

教学重点:坐席车厢服务;卧席车厢服务;餐车车厢服务。

教学难点:车厢服务方式。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一章: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与服务质量规范

6

4

2


2

第二章:旅客运输服务心理

10

6

4


3

第三章:客运员车站服务技巧

10

6

4


4

第四章:列车员列车服务技巧

10

6

4


学 时 总 计

36

22

14



(三)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目标

本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实践教学以现场教学,实验演示为主,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铁路旅客运输服务实际认知

2


2

项目二:旅客心理辨识

4


3

项目三:客运服务实操

4


4

项目四:车厢服务实操

4


合     计

14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高职规划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建立了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建议教材:《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主编:周平 彭进 中国铁道出版社参考教材:《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标准》,中国铁道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课堂讲座,现场教学等方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基本思路。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实物、挂图、教学录像片等教学资源,以课堂讲授、现场教学、录像手段, 穿插进行,使学生较快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授课计划、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等教学文件,及多媒体教学课件、习题、案例库、试题库、网络方案、布线标准、工具软件、国家级或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资源。建立互动交流网络平台。

(四)师资条件

专任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有理想信念、有良 好职业道德、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高铁乘务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 有扎实铁路客运乘务技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化资源应用和开发能力。兼任教师主要从相关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 扎实的高速铁路客运乘务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 术职称,能承担本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等教学任务。

六、考核评价

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的评价,既要关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结果,更要关 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性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生产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并采取必要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学生成绩评定采用理论与实践分开独立考核,加大平时考核比重,注重实践操作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每次考卷的试题、考分进行存档和科学分析,平时注重习题的批改,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反馈意见用于改进教学。

本课程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梁振羽                       编写日期:2021.01.05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铁路信号与通信设备》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121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72 学时      

总学分:4 学分

一、课程性质

《铁道通信与信号》是铁道运输运营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侧重理论联系实际,是铁道运输组织体系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前修课程《铁道概论》、《电工电子基础》相衔接,要求学生了解铁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及现状、铁路线路的作用和组成、列车运行图和区间通过能力的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 理解列车牵引运动学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区间信号技术基础、车站信号技术基础、列车调度指挥技术基础和编组站技术基础等。掌握区间信号控制系统、车站信号控制系统、调度集中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和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基本原理及最新技术进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铁道信号的基本概念和铁路信号控制系统的基 本工作原理,为今后学习相关课程以及从事铁路信号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通过对铁道运输行业的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信号员、车站站长等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成果为导向来组织教学内容,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来实施教学。通过系统地讲授铁路通信信号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信号系统下的各种设备以及各设备之间的联动作业原理,能够在不同类型的闭塞方式下准确办理闭塞手续,进而完成接发列车作业,能够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排列进路,了解调车信号系统,了解调度指挥系统的工作原理等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完成本课程所设项目任务,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铁道信号知识,培养学生共享知识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树立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和作用、铁路运输系统组成、铁路信号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铁路信号可靠性和安全性等内容。

(2) 了解铁路线路的组成和作用、线路的平面图和纵断面图、铁路限界、列车运行及分界点。

(3) 了解作用于机车上的各种力,机车牵引力的形成原理,黏着牵引力的概念,理解机车理想特性曲线,列车运行阻力的分类。

(4) 掌握铁路信号系统组成、车站分类及作业、列车作业和列车信号机的布置、调车作业和调车信号机的布置、各种用途的信号机、信号显示意义等内容。

(5) 掌握区间闭塞概述、自动闭塞系统分类、了解区间信号新技术。

2.能力目标:

(1) 了解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和作用、铁路运输系统组成、铁路信号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铁路信号可靠性和安全性等内容。

(2) 了解铁路线路的组成和作用、线路的平面图和纵断面图、铁路限界、列车运行及分界点。

(3) 了解作用于机车上的各种力,机车牵引力的形成原理,黏着牵引力的概念,理解机车理想特性曲线,列车运行阻力的分类。

(4) 掌握铁路信号系统组成、车站分类及作业、列车作业和列车信号机的布置、调车作业和调车信号机的布置、各种用途的信号机、信号显示意义等内容。

(5) 掌握区间闭塞概述、自动闭塞系统分类、了解区间信号新技术。

(6) 能够按照半自动闭塞、自动闭塞办理流程进行闭塞手续办理及接发列车。

(7) 掌握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类型及适用条件,了解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速度控制模式,掌握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典型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8) 了解列车运行图、行车调度指挥系统概述、调度集中系统与行车指挥自动化。

(9) 能够按照调度指挥规则实现简单的行车组织调度工作。

(10) 掌握道岔、轨道电路、车站联锁的基本内容。

(11) 能够编制车站联锁表。

(12) 了解编组站概述、调车驼峰、车辆溜放动力学基础、驼峰调车作业。

3.素养目标:

(1) 培养学生共享知识的能力,即团队合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即创新能力的创造能力。

(3) 培养学生知识传播能力,即交流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获取、领会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

(5)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

(6)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分析判断的能力。

(7)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

(8) 培养学生不断钻研的工匠精神。

四、课程内容及要求

课程教学内容共分为九章,各章教学内容如下:铁道信号专业——专业基础课程

<一>铁道信号综述。具体教学内容有: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和作用、铁路运输系统组成、铁路信号系统组成、铁路信号可靠性和安全性概述、铁路信号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等。

<二>铁路线路。具体教学内容有:铁路线路的组成和作用、线路的平面图和纵断面图、铁路限界、列车运行及分界点。

<三>列车牵引运动学基础。具体教学内容有:作用于机车上的力、机车牵引与黏着限制、机车牵引特性曲线、列车运行阻力和制动力。学生应了解作用于机车上的各种力,机车牵引力的形成原理,黏着牵引力的概念,理解机车理想特性曲线, 列车运行阻力的分类。

<四>车站信号技术基础。具体教学内容有:车站分类及作业、列车作业和列车信号机的布置、调车作业和调车信号机的布置、各种用途的信号机、信号显示。

<五>区间信号技术基础。具体内容有:区间闭塞概述、自动闭塞系统分类、区间信号新技术。

<六>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基础。具体内容有: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概述、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速度控制模式、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典型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七>列车调度指挥技术基础。具体内容有:列车运行图、行车调度指挥系统概述、调度集中系统与行车指挥自动化。

<八>车站联锁。教学内容有:车站信号基础设备-道岔、车站信号基础设备-轨道电路、车站联锁的基本内容、联锁表的编制、车站联锁控制系统概述。

<九>驼峰信号基础。具体内容有:编组站概述、调车驼峰、车辆溜放动力学基础、驼峰调车作业。


《铁道通信与信号》课程

 

教 学 内 容

本课程学分:4

学时分配

讲课

作业

课程设计

实训

小计

<一>铁道信号综述

2




2

<二>铁路线路

2




2

<三>列车牵引运动学基础

2




2

<四>车站信号技术基础

8



6

14

<五>区间信号技术基础

8



6

14

<六>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基础

8



4

12

<七>列车调度指挥技术基础

6



2

8

<八>车站联锁

4



2

6

<九>驼峰信号基础

2




2

复习

2




2

合       计

44



20

64

考核方法与标准

1. 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与课堂表现)(20 分)

(1) 课堂表现:课堂学习态度是否积极、认真、端正;

(2) 出勤情况:每缺勤一次扣 5 分(不足部分从考核项目得分中扣除),迟到一次扣 3 分,每学期缺勤三分之一课时以上者不能参加考试。

2. 实训成绩(30 分)

统一实际操作考核

3. 考试方法:(50 分)

每学期末,采用闭卷考试。

4.评分标准:

总评成绩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及课堂作业)20 分;实训成绩 30

分;学期末实际操作考核 50 分。

 

五、实施建议

(1) 开展小组互动式教学,以教师讲授、演示为主,更多的提问考核,保证作业完成的质量。

(2) 多运用视频、图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演示。





《铁路安全与应急管理》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120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30 学时      

总学分:2 学分

一、课程性质

课程全面地阐述铁路交通运营的安全知识,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从铁路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概述、铁路交通设备与基础设施、铁路交通运营安全保障技术、铁路交通运营安全保障系统、铁路交通危险源识别与控制、铁路交通运营安全事故分析、铁路交通运营安全基础理论与常用方法、铁路交通安全管理方法与规章制度、铁路交通运营安全评价、铁路交通应急管理、铁路交通常见事故处理案例等多方面介绍了铁路交通运营管理技术。熟悉 OHSAS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交通安全专业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内容, 分解成若干教学活动,在校内实习、校外参观实习中学习及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个课程内容的知识介绍以够用为度,操作技能力求熟练。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会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最终达到培养铁路交通安全管理人才的目的。

本课程坚持“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为课程授课形式。在课程实施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实例教学法、案例分析、项目指导、教学做一体、等方法,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实现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掌握。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任务驱动型项目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掌握交通安全的专业认知能力、交通事故应急处理的专业测试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负责、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团队意识,及其重质量、守规范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各专门化方面的职业能力,并通过理论、实训、实习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具有交通安全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以适应市场对铁路交通安全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铁路交通安全运营的基本手段和常用方法。

(2) 了解铁路交通运营的安全。

(3) 掌握处理常见事故的方法和技能。

(4) 掌握铁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实际需要。

2、能力目标:

(1) 铁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专业认知能力;

(2) 熟悉铁路交通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方法;

(3) 灵活运用铁路交通安全管理原则和安全管理手段于实践中;

(4) 熟悉我国铁路交通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5) 掌握制定事故应急预案的基本方法;

(6) 深刻认识心里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7) 掌握一定防火灭火基础知识。

3、素养目标:

(1) 具备基本的安全常识。

(2) 有主动学习、自我发展能力。

(3) 有分工合作、团队协作能力。

(4) 与人交流的能力。

(5) 应急事故处理能力。

(6) 具备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掌握安全生产的“五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交通安全的基本概念;安全、安全生产的概念;铁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必要性、特殊性、重要性;安全生产的“五要素”。

教学难点:安全生产的“五要素”。

第二章:铁路交通保障体系

教学要求:熟悉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安全硬技术设备保障体系;安全软技术设备保障体系;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教育培训;对安全生产管理人的教育培训;对特种作业人的教育培训;对企业其他从业人员人的教育培;了解安全生产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教学重点: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培训体系铁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教学难点:安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第三章:铁路交通事故处理

教学要求:熟悉事故分类和构成条件,铁路交通运营事故分类;熟悉事故报告、调查、应急救援、处理原则、程序与内容;掌握一定的伤害急救常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事故分类和构成条件;铁路交通运营事故的概念(广义、狭义);事故分类和构成条件;事故调查、应急救援;常见事故应急处理。

教学难点:铁道常见事故应急处理。

第四章:铁路交通行车事故预防

教学要求:分析造成列出运行事故的主要原因。行车调度安全,列出驾驶安全、车站作业安全;掌握接发列出惯性事故预防的途径和措施,熟悉调车作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检修施工作业事故的原因。

教学重点:列出运行事故预防;接发列车作业惯性事故预防、调车作业事故预防、检修施工作业事故预防。

教学难点:接发列车及调车作业惯性事故预防。

第五章:铁路交通人身伤亡事故预防

教学要求:常见电气事故的主要原因,电气安全基本知识,熟悉防止电气事故的措施。辨析安全色与对比色的定义,了解安全色和对比色的种类和用途,熟悉铁路交通常用标志。能辨识危险源,了解危险源的种类,掌握危险源的辨识方法。掌握铁路交通危险源的控制。

教学重点:铁路交通人身伤亡事故预防;火灾、毒气事故的预防;电气事故预防;安全色与安全标志;铁路交通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

教学难点:铁路交通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

第六章:安全分析与评价

教学要求:熟悉安全检查表编制步骤,了解编制检查表的注意事项;事故树分析法操作步骤;了解事故树分析的优缺点及使用范围;了解专家评议法、预先危险分析法、故障假设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教学重点: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的定义;事故树分析法定义、符号;其他安全分析法。

教学难点: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及事故树分析法的实施。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一章:基础知识

4

4

0


2

第二章:铁路交通保障体系

6

6

0


3

第三章:铁路交通事故处理

8

4

4


4

第四章:铁路交通行车事故预防

4

4

0


5

第五章:铁路交通人身伤亡事故预防

4

2

2


6

第六章:安全分析与评价

4

2

2


学 时 总 计

30

22

8


(三)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目标

本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实践教学以现场教学,实验演示为主,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 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常见铁路事故处理实操

4


2

项目二:人身伤亡事故预防实操

2


3

项目三:安全检查表及事故树分析图的计算

2


合     计

8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高职规划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建立了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内容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建议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 体现龙江地区铁道交通产业特点。

建议教材:《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主编:赵吉山 中国铁道工业出版社参考教材:刘连珂. 《铁路运输安全风险管理》 应急管理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和优化,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个层面上进行有益的尝试,以增强学生自主式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程主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两种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动画、语音、颜色等方面的特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发挥网络教学对学生主动性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学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配合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综合性设计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库:

(1) 课程文档库。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进度计划等。

(2) 媒体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

(3) 扩充性教材库。包括实例选编、阅读书目、音像资料等。

(4) 实践指导库。包括实践活动指导书、实践活动任务书、实践活动报告单、实践活动评价表等。

(5) 学生评价考核库。包括各章习题、实际任务的解决等。

(四)师资条件

本课程的专任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有理想信念、有良好职业道德、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轨道交通运营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运营管理技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化资源应用和开发能力。

兼任教师主要从相关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具有扎实的运输管理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能承担本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等教学任务。

六、考核评价

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的评价,既要关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结果,更要关 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性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生产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并采取必要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学生成绩评定采用理论与实践分开独立考核,加大平时考核比重,注重实践操作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每次考卷的试题、考分进行存档和科学分析,平时注重习题的批改,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反馈意见用于改进教学。

本课程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梁振羽                                 编写日期:2021.01.05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106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30 学时     

总学分:2 学分

一、课程性质

集装箱运输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组织和管理形式,已经被国内外广泛采用。现代化的集装箱运输热潮已经遍及全球,各国都把集装箱运输的普及和发展看作本国货物运输现代化进程的标志。集装箱多式联运是集装箱运输的高级发展阶段,代表着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方向。近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崛起,使国际贸易日趋频繁,极大地推动了集装箱多式联运和现代物流的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与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物流是在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而产生的,现代物流的实质是以集装箱多式联运为核心,并与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货物信息跟踪等环节形成有机的整体。以集装箱运输为基础的多式联运,在现代物流中已越来越呈现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照“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技能扎实”,“理论教学和实训有机结合”的思路来设计课程结构,要有重点地安排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有机地联系岗位实践需求进行实训。通过学习,使学生既认知和理解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的基本理论,又能应用必要的技能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学习者能够根据集装箱类型、功能和特点,选择集装箱的拼箱作业方案; 填制集装箱运输单据;熟悉集装箱发运交接的操作。《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注重实务,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的必修课教材,可作为经济类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选修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亦可作为流通领域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教材。为学生以后从事物流运输工作或其他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能熟练认知集装箱运输常用设备并掌握相关设备的运作基本原理;

(2) 熟知集装箱在三大运输方式的特定运输产品及优缺点;

(3) 掌握物流运输管理理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联,如运输与信息管理,运输与关系管理等。

(4) 熟练集装箱交接单证的填写

(5) 熟知集装箱在三大运输方式的特定运输产品及优缺点

(6) 掌握物流运输管理理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联,如运输与信息管理,运输与关系管理等。

2.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掌握集装箱运输基本技能及方法,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业务问题。

(2) 熟悉集装箱运输惯例。

(3) 具有集装箱运输实务一般认识能力。

(4) 具有集装箱运输交接、运费的计算以及运输相关单证具体操作能力。

(5) 能去的集装箱运输业务等相关的资格证书。3.素养目标:

(1) 具有从事集装箱运输行业的职业道德。

(2) 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从事集装箱运输活动中所涉及的交流和协作能力。

(3) 具有继续学习、能独立获取新知识能力。

(4)具备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集装箱运输概述

教学要求:了解集装箱运输的概念,国际集装箱运输的产生、发展及我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情况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掌握集装箱的特点,开展集装箱运的和经营方式;了解集装箱运输系统的组成及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各业务机构的基本职能。

教学重点:集装化、集装箱运输的产生及发展、集装箱运输的特点、开展集装箱运输的条件、集装箱的经营方式、集装箱运输系统及业务机构、集装箱运输形式。

教学难点:集装箱运输形式。

第二章:集装箱

教学要求:了解集装箱的概念、分类,掌握集装箱的标准、结构,熟悉集装箱的标记, 掌握集装箱的单元化设备。

教学重点:集装箱的概念、集装箱标准、集装箱的种类、标记代号标准的制订、集装箱标记代号的位置、集装箱标记的内容、集装箱标记的分类、集装箱的箱型与结构、集装箱常用附件、集装箱规格、集装箱吊具、集装箱装卸搬运设备、集装箱港站装卸搬运系统。

教学难点:集装箱标记的分类与结构。

第三章:集装箱货物

教学要求:了解集装箱货物的概念、分类,学会根据货物选择集装箱,计算集装箱箱容利用率,掌握各种货物装卸集装箱时的装箱方法,一级集装箱的交接形态和方法。

教学重点:集装箱货物的概念、集装箱货物的分类、集装箱的选择、装箱货物单元、集装箱使用前的检查与清理、集装箱货物装载的一般要求、典型货物的装载方法、特殊货物的集装箱装载、集 装箱货物的交接形态、集装箱货物的交接方法。

教学难点:货物的装载方法;集装箱货物的交接方法。

第四章:铁路集装箱运输

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及其他国家铁路集装箱运输专用车的基本情况;明确铁路集装箱办理站的建立条件、类型及职能,以及铁路集装箱场得设置原则、类型及货场设施;掌握铁路集装箱运输的日常工作组织、集装箱货运作业的主要环节;了解特殊货物的国际铁路联运的基本情况、铁路国际集装箱使用实施细则及国际铁路货物运输的有关规章;理解铁路集装箱租赁合同的内容等。

教学重点:铁路集装箱运输专用车、铁路集装箱办理站与集装箱场、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组织和管理、国际铁路集装箱运输专用车、各国铁路集装箱专用车特点、国际铁路集装箱货物的运送、特殊货物的国际铁路联运、铁路国际集装箱相互使用办法。

教学难点:特殊货物的国际铁路联运、铁路国际集装箱相互使用办法。

第五章:公路集装箱运输

教学要求:了解公路集装箱运输车辆的基本情况;掌握公路集装箱运输的要求、公路集装箱运输的货运形式及业务范围、公路集装箱运输货源的组织形式及货源的组织手段(措施);明确集装箱公路中转站在联运中的作用、公路集装箱运输的主要业务活动及公路集装箱运输运费的计算方式。

教学重点:车辆的主要类型、公路集装箱运输的要求、集装箱公路中转站在联运中的作用、公路集装箱运输在多式联运中的货运形式及业务范围、公路集装箱运输与有关部门的业务往来、公路集装箱运输的货源组织、公路集装箱运输的主要业务活动、公路集装箱运输的运费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公路集装箱运输在多式联运中的货运形式及业务范围。

第六章:国际多式联合运输

教学要求:了解国际多式联运的特征、形式;熟悉国际多式联运的业务程序;掌握国际多式联运单据的性质、种类、缮制要求。

教学重点:国际多式联运的含义与特征、多式联运的基本形式、国际多式联运的优点、国际多式联运存在的问题、国际多式联运发展概况、多式联运主要业务及程序、海铁联运的进出口业务程序、国际多式联运单据、多式联运业务、多式联运单证业务。

教学难点:多式联运主要业务及程序。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一章:集装箱运输概述

2

2

0


2

第二章:集装箱

4

2

2


3

第三章:集装箱货物

4

2

2


4

第四章:铁路集装箱运输

10

6

4


5

第五章:公路集装箱运输

2

2

0


6

第六章:国际多式联合运输

8

6

2


学 时 总 计

30

20

1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 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 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集装箱结构认知

2


2

项目二:集装箱货物种类认知

2


3

项目三:特殊货物的国际铁路联运流程

4


4

项目四:多式联运主要业务及程序实操

2


合     计

1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择与编写

(1) 打破传统的学科教材模式,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材编写。

(2) 校企联合编写适合工学结合的教材,教材编写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为目标,注重能力本位的原则,力求突出“理论够用、重在实操”和“简单明了、方便实用”的特色,内容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编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操作和管理实践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为企业所欢迎的高技能应用性仓储管理经营和操作人才。

(3) 通过工作任务的需求,从有利于各专门化课程的学习出发,以够用为度为原则,设定能力目标,能力标准,引入高职学生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4) 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举加深学生对仓储管理实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5) 对于涉及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的实践活动教材应以岗位的操作规程为基准,并将其纳入其中。

(6) 本课程标准为最低标准教材内容应有所区别拓展,交仓储管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地纳入教材,以满足仓储为发展的实际需要。

(7) 建议为教材配置专门的多媒体光盘,以得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自学。

建议教材:《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主编:王鸿鹏 人民交通出版社参考教材:

(1)刘丽艳.《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 清华大学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1)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教学,以任务驱动型项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本课程教学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相结合,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企业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做结合,边讲边学,“教”与“学”互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

(3) 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境,强化实际操作训练;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在操作训练中,使学生掌握仓储管理与作业的相关知识。

(4)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仿真平台、实训软件、实物教学、仓储企业现场教学模式。

(5) 尽量采用小班化教学。

(6) 学校专职教师应具有双师型工作能力,具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仓储作业与管理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 企业兼职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教育相关知识, 在进行示范性教学时,能充分表达所教学的内容。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 注重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标准的开发和应用。

(2) 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互转变;使学生从单独的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4) 校企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企业的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在此过程中进行实验实训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开创就业渠道。

(5) 建立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使之具备职业技能考核、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的功能,将教学与培训教材合一、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四)师资条件

本课程的专任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有理想信念、有良好职业道德、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铁路交通运营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运营管理技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化资源应用和开发能力。

兼任教师主要从相关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具有扎实的运输管理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能承担本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等教学任务。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建立项目考核卡,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的工作任务,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梁振羽                                编写日期:2021.01.07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铁路客运英语》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105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 学时

总学分:4 学分

一、课程性质

《铁路客运英语》是成人大专旅游管理(高铁乘务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本门课程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突出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基本的技能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从业综合能力,特别是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应用和阅读各种铁路客运资料的能力。旨在通过英语语言的基础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通过对话交流使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实际功能,了解并掌握高铁客运英语的基本内容与相关的语言学知识,着力培养具有良好英语交际能力的国际化旅游服务人才。

二、设计思路

为了适应社会、行业、企业各方面对铁路客运岗位人才的需求,注重培养锻炼学生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和思辨能力的提升,我院开设了《铁路客运英语》这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在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理念是以工作实际应用为导向,采用工作实践为主线,项目为主体驱动教学。是一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交流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基础课,也是一门针对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基于工作过程所需求的专业内容来设计课程教学,其中工作 任务分析和项目教学方案设计是关键。项目教学内容选取注重培养学生高铁乘务专业听、说、读、写能力和知识应用的综合性。以培养高铁乘务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为目标,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成为能够实际使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 性、技能型的应用性人才。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高铁车站、广播和车厢内乘务工作人员岗位工作流程中所需的英语词汇,具备良好的英语窗口服务沟通与表达能力,并读懂本岗位所需的基本英语资料和文件,达到铁路客运服务岗位初级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安全和服务意识,为提高学生对本专业英语沟通能力和英语资料分析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问讯处,乘务组等各个列车乘务员岗位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要求;

2) 掌握报站、安全注意事项介绍、服务项目介绍、发车词的英文版本等,达到列车乘务员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

2、能力目标

1) 能正确办理旅客的检票;

2) 会正确处理旅客的行李;

3)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无误的操作机车设备;

4) 能进行行李不正常的处理;

3、素质目标

1) 具备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

2) 具备善于沟通、合作和富有爱心的思想品质;

3) 树立安全和服务意识。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座位等级

教学要求:能够听懂单词及词组,并能正确拼写;能够用所学的常用单词和句型与乘客问候、告别和介绍乘务员的情况;熟知火车座位等级的划分

教学重点:掌握元音[i:] [i] 辅音[p][b][k][ g][s][z][θ][ð]的准确发音方法,做到会拼读、会拼写

教学难点:了解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和对中国的了解,并能向外国乘客积极介绍中国的特点。

第二章  旅客列车类型

教学要求:能够听懂单词及词组,并能正确拼写;能够用所学的句型表达感谢、道歉、请求和问时间;熟知旅客列车类型。

教学重点:掌握元音[e] [æ] 辅音[t][d][m][n][s][ ŋ]的准确发音方法,做到会拼读、会拼写;

教学难点:了解美国最好的城市,最吸引人的名胜和最盛行的体育运动。

第三章  严禁携带危险品宣传

教学要求:能够听懂单词及词组,并能正确拼写,能够用所学的句型谈论身体健康和提建议,熟知列车上严禁携带危险品的宣传词。

教学重点:掌握元音[ɔ] [ɔ:] 辅音[f][v][ ʃ][ ʒ][h][r]的准确发音方法,做到会拼读、会拼写;

教学难点:了解美国和中国人爱好、家庭观念的不同。

第四章  客车服务

教学要求:能够听懂单词及词组,并能正确拼写;能够用所学的句型欢迎乘客,在乘客休息室内为乘客提供服务;熟知客车的种类

教学重点:掌握元音[ə] [ə:] ,辅音 [tʃ][dʒ]的准确发音方法,做到会拼读、会拼写;

教学难点: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不同的饮食文化。

第五章  上行和下行

教学要求:能够听懂单词及词组,并能正确拼写;能够用所学的句型回答有关站设备和车票的问题;熟知列车上行和下行;

教学重点:掌握元音[a] [ʌ] [u] [u:] 辅音[l][j][ w]的准确发音方法,做到会拼读、会拼写;

教学难点:了解中文和英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六章  北京西站

教学要求:能够听懂单词及词组,并能正确拼写,能够用所学的句型回答有关行李托运的问题,了解北京西站的基本情况;

教学重点:掌握双元音 [əu][u][ɔi][iə][ɛə] [uə]的准确发音方法,做到会拼读、会拼写;

教学难点:了解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礼仪方面的不同点。

第七章  列车长

教学要求:能够听懂单词及词组,并能正确拼写,能够熟练掌握提醒旅客检票、下车、等的句型,了解列车长的职责;

教学重点:掌握句子的重音、升调和降调的规则;

教学难点:了解英国的社交礼仪和与西方人交谈的基本礼仪。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 1 章:座位等级

10

5

5


2

第 2 章:旅客列车类型

8

4

4


3

第 3 章:严禁携带危险品宣传

8

4

4


4

第 4 章:客车服务

8

4

4


5

第 5 章:上行和下行

8

4

4


6

第 6 章:北京西站

8

4

4


7

第 7 章:列车长

10

5

5


学 时 总 计

60

30

3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 实践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高铁站务内部常用的商务英语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学习和了解,确保自身有过硬的英语交流能力。同时对车站内的总体情况和细节情况都做到全面的英语表达和沟通方面的了解,以便在乘客做出相关的询问时及时用英语给予准确的回复。

(2) 实践要求

为了使得具体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的工作场景,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当通过情境设置的方式,尽可能的通过教学氛围的营造,创建出一个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事件场景开展教学。例如,在高铁乘务人员中,票务人员是最有可能全面接触每一位乘客的。因此,其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容易高频率的使用英语交流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选取一组;票务知识核心词汇和句式,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在实际的场景中运用相应的商务英语进行沟通交流,还可以通过乘客与乘务人员的角色互换,让乘务人员体会乘客的心理需求。

(3) 实践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模拟列车员和乘客初次见面的场景

4


2

项目二 模拟售票对话场景

4


3

项目三 模拟车上乘客生病场景

4


4

项目四 模拟贵宾候车室接待场景

4


5

项目五 模拟问讯处对话场景

4


合     计

2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铁路客运英语是基础英语教学的扩展和延续,针对目前社会需求语言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人才,我们选择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现出铁路高职院校的办

学特色.

(二)教学方法

课程的实施过程是构建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授课模式。课程整体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知识体系,突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设计大量的情景对话和模拟场景练习,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选取课程内容,基于工学结/合选取模式,教学内容直接从客运岗位工作群选取提炼,即根据真实工作任务来确定项目课程内容,确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以高铁客运组织环境下的服务工作流程和活动为主线,采用循环式课程项目设计模式,基于客运岗位群(票务、站务、乘务)的工作过程选取合适教学内容,并以实用职业英语来组织教学活动,其语言知识包括语言、词汇、句法、语义和语法等语言知识,其应用技能主要指听、说、读、写、译等五项语言综合运用技能。

在学习活动组织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其教学方案的设计借助情景剧的形式, 选择实际工作中的客运英语沟通案例,要求学生将其设计成提供全程服务的客运项目。除一定量的教师讲解分析外,以事先划分好的固定项目组为单位,安排和组织大量和教学项目相关的活动,如辩论、演讲、角色表演、自主学习和讲解、项目汇报 PPT 制作等。从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做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同时,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产学合作开发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产学合作,实践“工学”交替, 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四)师资条件

1、教师应依据学生专业特色设计教学,切实提高高铁客运英语项目课程的质量实际教学中要深入高铁行业、企业内部了解具体的票务、站务、乘务工作任务,依托订单培养、实习实训等方式,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及教学辅助工具、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教学条件和设施,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后,通过基于铁路客运服务工作过程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应用能力训练,在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重点提高工作实际应用能力,形成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2、将任务型、项目型教学法引入课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开展以任务为中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模拟式、分析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变“满堂灌”为有重点、有针对、有指导性地讲,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所需的人文素养,提高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重视传播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理念、新设备的发展趋势,贴近服务现场;另一方面,要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修养,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六、考核评价

本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贴合实际教学内容,在整个操作环节的各个任务实施过程中, 要求学生能非常熟练地掌握与从事的岗位职责相关的理念知识,以及站务、票务、乘务 工作中各项设施的英文名称与表述、服务中所涉及的英文对话等等。考核内容根据教学 内容安排,分解成若干涉外高铁客运服务工作过程的任务模块,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 训练学生在职业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对真实的工作项目任务进行探索,并通过团队合作 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该门课程的课程考核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标准,以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发展需求为评价依据,注重过程考核,采用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以及教师的过程评价三者有机的结合,要求学生必须以小组为单位,现场展示和总结 PPT 必须进行全班演示。课程考核主要考查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小组展示情况,结果由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按 8:2 记分。以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与考核,真正让大部分学生掌握用英语对外国乘客进行问询、指引、帮助、解释、引导等服务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课程评价和考核情况如下:

(1)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给出;

(2)  实践成绩根据学生分组实践情况和考核后给出。未参加实践考核或者实践课程缺课 3 次以上者,该考核环节不得分;

(3)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试卷根据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设计;

(4)  按照理论成绩 20%, 日常表现、能力培养、实践考核 80%标准给出学期末总评成绩。

七、教学建议

以《铁路客运英语》课程标准为导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应确立和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有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

业能力和国家的相关考核标准而设计,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做学一体”的目标。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口语学习与实践课程,开设时间为一个学年。针对高铁乘务方向的专业学生,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过程和他们毕业后从事的车站站务员,售票员,行李寄存人员,行李托运人员,列车乘务员,播音员,餐车服务员等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提供铁路服务领域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即问讯处、售票处、候车室、行李寄存处、行李托运处、检票口、站台、客运列车上、播音室、餐车等 10 个主要情境的实用交流材料。让学生初步了解铁路客运服务英语口语的特点,掌握一定的铁路客运服务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多项口语语言训练培养学生在涉外客运服务动中,能够用英语对外国乘客进行问询、指引、帮助、解释、引导等服务。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程秀颖                                   编写日期:2021.01.05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铁路货运组织》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107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 学时      

总学分:4 学分

一、课程性质

《铁路货运组织》是铁道运输运营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侧重理论联系实际,是铁道运输组织体系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前修课程《铁路行车规章》相衔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铁铁路货物运输组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熟悉货物运输工作流程,掌握铁路货运站运营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为学生在以后从事铁路货物运输管理与技术工作、进行货物运输组织现代化工作中打下理论基础。为学生在以后工作中打好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通过对铁道运输行业的货运员、货检员、货运站站长等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成果为导向来组织教学内容,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来实施教学。通过比较系统地讲授铁路货运组织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铁路货物运输的基本条件、基本作业和必要设备,理解货运计划的编制,掌握货场和货运站的布置,理解货场管理的内容,集装箱运输和零担货物运输组织与管理,掌握提高货车使用效率的方法,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完成本课程所设项目任务,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货运组织知识,培养学生共享知识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树立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掌握货运组织不同的货运受理方式办理方法,具备货物业务电话和现场业务受

理的能力。

(2) 掌握铁路货物运输合同签订的有关知识,具备签订铁路货物运输合同的能力。

(3) 掌握货物运单的填写及审查方法,具备货物运单填写及审查能力。

(4) 掌握散堆装货物、成件货物及集装箱货物运输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普通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

2.能力目标:

(1) 掌握货物损失的处理流程,普通记录、货云集路及货物损失速报的编制。

(2) 掌握阔大货物装载条件的判定方法,超限超重货物运输相关知识,鲜活货物运输特点及运输设备,危险货物的运输组织流程。

(3) 掌握易腐货物运输条件的判定、车辆选择及作业要求。

3.素养目标:

(1) 培养学生共享知识的能力,即团队合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即创新能力的创造能力。

(3) 培养学生知识传播能力,即交流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获取、领会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

(5)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

(6)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分析判断的能力。

(7)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

(8)  培养学生不断钻研的工匠精神。

四、课程内容

第一章 铁路货运基本条件

◆ 1-1 铁路货物分类

◆ 1-2 铁路运输合同

◆ 1-3 运到期限

◆ 1-4 运输保价与保险

了解有关货物运输的基本规章制度;了解铁路货物运输合同法规及保价运输与运输保险; 理解铁路货物运到期限;掌握铁路货物运输种类。本章共包含 4 节, 第一节详细介绍了铁路货物运输种类和一批的概念及办理条件;第二节介绍了铁路运输合同的种类和特点;第三节详细介绍运到期限的含义及计算、逾期违约金的确定;第四节介绍了运输保价与保险的相关规定。 本章重点是第一节和第三节。

第二章 铁路货物运输的基本作业

◆ 2-1 基本作业 1-发送作业

◆ 2-2 基本作业 2-途中作业

◆ 2-3 基本作业 3-到达作业

掌握铁路货物的发送、途中及到达作业的基本内容及作业程序。  本章共包含 3 节,详细介绍了货物运输的三个基本作业环节-发送作业、途中作业、到达作业的具体内容及质量要求,运单、货票的性质及在运输过程中的传递流程。

第三章 铁路货物运输费用

◆ 3-1 货物运价

◆ 3-2 运费计算因素

◆ 3-3 整车货物运费

◆ 3-4 零担、集装箱货物运费

◆ 3-5 运输变更及运输阻碍运费

理解货物运价制度和内容; 掌握运输费用的确定。 本章共包含 5 节,第一节详细介绍货物运价的基本概念;第二节详细介绍了运费计算的相关因素;第三-五节详细介绍了整车、零担、集装箱货物运费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 集装箱运输

◆ 4-1 集装箱运输

◆ 4-2 集装箱运输设备

◆ 4-3 集装箱货物运输条件

了解集装化运输; 掌握集装箱的定义、类型与标准化,集装箱场的分类、设施的配备与布局,集装箱运输组织与管理。  本章共包含 3 节,第一节详细介绍了集装箱及集装箱运输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介绍了集装箱运输设备;第三节介绍了集装运输的运输组织与管理方法。 本章重点是第一、二节。

 第五章 货场与货运站

◆ 5-1 货运站的分类及配置图

◆ 5-2 货场分类及配置图

◆ 5-3 货场场库设备

◆ 5-4 货场装卸机械设备

◆ 5-5 货场配线

了解货运站的分类及配置图,路网与枢纽内货运站的合理布局与分工; 掌握货场设备的类型、需要量计算及平面布置。  本章共包含 5 节,第一节介绍了货场主要类型;第二节介绍了货场主要设备及配置方法;第三-五节介绍了货场的主要设备-场库设备、装卸机械设备、配线等的合理布置。 本章重点是第三-五节。

第六章 货物运输计划

◆ 6-1 铁路货运计划

◆ 6-2 货运组织优化

了解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的种类、编制及实施过程; 掌握货物运输组织优化措施。本章共包含 2 节,第一节介绍了铁路货运计划的性质和作用,月度运输计划的主要内容和编制过程,第二节详细介绍了货运组织的优化措施:合理运输、均衡运输和直达运输的概念。 本章重点是第二节。

 第七章 货场管理

◆ 7-1 货场计划管理和作业管理

◆ 7-2 货场设备管理

◆ 7-3 货场安全管理

◆ 7-4 货场安全管理-案例分析

了解货场计划管理及作业管理; 理解货场管理的目标及内容; 掌握货场设备管理、安全管理 本章共包含 4 节,第一节介绍了货场管理的目标,货场计划管理和作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措施;第二节介绍了货场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措施;第三节详细介绍了货场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措施;第四节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 本章重点是第二、三节。

第八章 货车载重量利用

◆ 8-1 货车载重量利用指标

◆ 8-2 巧装满载

了解提高货车载重量利用效率的途径; 掌握货车载重量利用指标的计算方法; 熟练地进行货运管理中各项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本章共包含 2 节,第一节介绍了提高货车载重量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详细介绍了货车载重量利用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第二节详细介绍了常用的巧装满载措施。 本章重点是第一节。

第九章 特殊货物运输组织

◆ 9-1 阔大货物运输

◆ 9-2 超限、超重货物运输

◆ 9-3 鲜活货物运输

◆ 9-4 危险货物货物运输

掌握阔大货物装载条件的判定,包括运输设备、装载加固基本要求等;了解铁路限界的要求,熟悉超限货物的定义、种类和等级、数值超限超重货物托运的过程; 熟悉鲜活货物的概念和分类,掌握鲜活货物的特点和要求;了解危险货物定义,熟悉判定危险货物的方法,熟悉铁路危险货物的分类,熟悉铁路危险货物的编号和分级。


《铁路货运组织》课程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

教学课时要求



铁道运输运营与管理

铁路货运组织

64/学期



学时安排

每学期 64 课时,含教学 62 学时,复习 2 学时

教学内容

 

铁路货运组织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1

铁路货物分类

2

2

铁路运输合同

2

3

运到期限

2

4

运输保价与保险

2

5

基本作业 1-发送作业

2

6

基本作业 2-途中作业

2

7

基本作业 3-到达作业

2

8

货物运价

2

9

运费计算因素

2

10

整车货物运费

2

11

零担、集装箱货物运费

2

12

集装箱运输

2

13

集装箱运输设备

2

14

集装箱货物运输条件

2

15

货运站的分类及配置图

2

16

货场分类及配置图

2

17

货场场库设备

2

18

货场装卸机械设备

2

19

货场配线

2

20

铁路货运计划

2

21

货运组织优化

2

22

货场计划管理和作业管理

2

23

货场设备管理

2

24

货场安全管理

2

25

货场安全管理-案例分析

2

26

货车载重量利用指标

2

27

巧装满载

2

28

阔大货物运输

2

29

超限、超重货物运输

2

30

鲜活货物运输

2

31

危险货物货物运输

2

32

复习

2


合计

64


五、实施建议

(1) 开展小组互动式教学,以教师讲授、演示为主,更多的提问考核,保证作业完成的质量。

多运用视频、图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演示。





《铁路客运组织》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108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72 学时      

总学分:4 学分

一、课程性质

《铁路客运组织》是铁道运输运营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侧重 理论联系实际,是铁道运输组织体系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前修课程《铁道 概论》相衔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铁道运输的车站认识、售票业务、行包运输服务、进站服务、车站候车、站台服务、出站服务及相关设备等使学生对于整个铁路客运 组织系统的各岗位有明确的认知,为学生在以后工作中打好基础,配合图片与实操 的讲解更加形象具体。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实践和工作中掌握更多的基本理论知识。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通过对铁道运输行业的值班站长、客运值班员、站务员、车站安全员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成果为导向来组织教学内容,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来实施教学。培养熟练操作铁路车站客运设备掌握客运规章内容,学会车站各种客流组织方法,达到对铁路客运组织课程理论的掌握和实践的了解,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完成本课程所设项目任务,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客运组织知识,培养学生共享知识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树立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通过讲解铁路客运运送条件,使学生能够明确铁路部分旅客运送条件,禁带物品等,可以清楚的分辨出各旅客信息。

(2) 通过讲解站车工作组织,客运安全,能够使学生掌握铁路客运组织的一系列基本操作与遇见各种事情的处理方法,掌握旅客伤亡事故处理,物品事故处理, 安全防范措施等,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随机应变。

(3) 通过讲解站车工作组织,客运安全,能够使学生掌握铁路客运组织的一系列基本操作与遇见各种事情的处理方法,掌握旅客伤亡事故处理,物品事故处理, 安全防范措施等,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随机应变。

2.能力目标

(1) 具体讲解铁路票务组织,包括售票的操作与实例,退票的操作与实例,应急步骤操作等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处理各种应急情况。

(2) 具体讲解进站、安检、候车服务使学生更加明确工作中的岗位划分及各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及具体要求,能够使学生在将要就业时合理选择自己的岗位。

(3) 通过讲解站台服务以及各工作过程中涉及的设施设备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岗位的认识,可以更加灵活的应对实际工作。

3.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共享知识的能力,即团队合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即创新能力的创造能力。

(3) 培养学生知识传播能力,即交流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获取、领会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

(5)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

(6)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分析判断的能力。

(7)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

(8) 培养学生不断钻研的工匠精神。

四、课程内容

1. 铁路客运认知——铁路客运业务概述,客运站及其工作组织简介。

2. 售票业务——主要包括:旅客运输合同、旅客乘车条件、退票及旅行变更。旅客携带品以及具体的售票业务。

3. 行包运输业务——主要包括:行李包裹的运输合同及相关内容。

4. 进站业务——主要包括:验票设备和安检设备的简介,验票和安检工作的流程。

5. 车站候车业务——主要包括:站内设备的认识、候车室的服务工作等。

6. 站台乘务业务——主要包括:铁路机车、连锁设备、站台服务综合训练。

7. 出站业务——主要包括:旅客中转工作组织、旅客出站工作组织。


《铁路客运组织》课程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

教学课时要求

铁道运输运营与管理

铁路客运组织

64/学期

学时安排

每学期 64 课时,含教学 62 学时,复习 2 学时

教学内容

 

铁路客运组织


周次

教学内容

学时


1

中国铁路发展史、铁路车站的认知

2

2

客运站工作组织(岗位、职责)

2

3

铁路旅客运输合同、车票及旅客乘车条件

2

4

退票及旅行变更

2

5

旅客携带品

2

6

售票设备的认识

2

7

交接班业务

2

8

交接班业务训练

2

9

售票业务技能训练 1

2

10

售票业务技能训练 2

2

11

退票业务技能训练 1

2

12

退票业务技能训练 2

2

13

特殊售票业务技能训练 1

2

14

特殊售票业务技能训练 2

2

15

综合技能训练部分

2

16

行李包裹的运输合同及范围、行李包裹的托运和承运

2

17

行李包裹的违章处理、行李包裹的交付及无法交付物品

2

18

综合技能训练部分

2

19

旅客进站业务知识 1

2

20

旅客进站业务知识 2

2

21

综合技能训练部分

2

22

车站候车业务知识

2

23

普通旅客、重点旅客候车工作服务训练

2

24

综合技能训练部分

2

25

站台乘务业务知识

2

26

信号认知和手信号的使用

2

27

站台服务业务训练

2

28

综合技能训练部分

2

29

出站业务知识

2

30

出站业务技能训练

2


31

综合技能训练部分

2

32

复习

2

合计

64

考核方法与标准

1.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与课堂表现)(20 分)

(1) 课堂表现:课堂学习态度是否积极、认真、端正;

(2)   出勤情况:每缺勤一次扣 5 分(不足部分从考核项目得分中扣除),迟到一次扣 3 分,每学期缺勤三分之一课时以上者不能参加考试。

2. 实训成绩(20 分) 统一实际操作考核

3. 考试方法:(50 分)

每学期末,采用闭卷考试。

3 .评分标准:

总评成绩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及课堂作业)20 分;实训成绩 20

分;学期末实际操作考核 60 分。

 



五、实施建议

(1) 开展小组互动式教学,以教师讲授、演示为主,更多的提问考核,保证作业完成的质量。

(2) 多运用视频、图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演示。




《接发列车作业》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109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30 学时      

总学分:2 学分

一、课程性质

《接发列车作业》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领域课程。主要是针对铁路车站值班员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而开设的课程,为铁路培养能从事接发列车组织指挥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设计了接发列车安全操作、正常接发列车作业、非正常接发列车作业等学习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接发列车条件、确定接发列车方法、实施接发列车作业程序及分析应变处理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能掌握接发列车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而且能够全面掌握接发列车作业知识,培养分析接发列车条件、确定接发列车方法、实施接发列车作业程序及分析应变处理能力。形成善于分析、勤于思考、自主学习、概括汇总的学习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列车运行计划内容;

(2) 信号机显示意义及手信号显示方法;

(3) 进路与联锁的概念、关系;

(4) 闭塞的概念及办理方式;

(5) 道岔位置及转换方式;

(6) 车站 TDCS 系统内容与使用方法;

(7) 正常接发列车作业程序及方法;

(8) 非正常接发列车作业程序及方法;

(9) 接发列车作业安全措施。

2.能力目标:

(1) 信号、联锁、闭塞设备等安全操作;

(2) 车站 TDCS 系统的安全使用;

(3) 闭塞(发车预告)的办理;

(4) 进路的布置与准备;

(5) 信号的开放与关闭;

(6) 行车凭证的确定、填写与交付;

(7) 接发列车作业的程序与用语;

(8) 车机联控的时机与用语;

(9) 《行车日志》的填写;

(10) 非正常情况的判定与处理;

(11) 设备故障处理程序;

(12) 运行条件变化处理程序;

(13) 调度命令的请求与接收。

3.素养目标: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汇总概括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细心思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接发列车安全操作

教学要求:掌握信号机、信号表示器、信号标志显示意义,手信号的显示方法;掌握联锁及联锁关系、闭塞的种类和特点;掌握信号、联锁、闭塞设备、道岔操作和要求;掌握接发列车作业时机与内容;掌握车站 TDCS 系统组成与功能。

教学重点:信号、联锁、闭塞设备操作方式;道岔的转换方式;接发列车作业程序及用语;车站 TDCS 系统操作方式。

教学难点:接发列车作业程序及用语

第二章:正常接车作业

教学难点:接发列车作业程序及用语。                           

教学要求:掌握闭塞及办理闭塞的方法;掌握到发线使用原则,相对方向同时接车及同方向同时发接列车规定;掌握进路及准备接车进路的方法;掌握接车作业程序与用语(TB 程序用语);掌握《行车日志》的内容及填写方法、车站 TDCS 系统内容与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闭塞及办理闭塞的方法;进路及准备接车进路的方法;接车作业程序与用语

(TB 程序用语)。

第三章:正常发车作业 

教学难点:进路及准备接车进路的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闭塞及办理闭塞的方法;掌握发车条件的确认;掌握进路及准备发车进路的方法;掌握发车作业程序与用语(TB 程序用语);掌握《行车日志》的内容及填写 方法;掌握车站 TDCS 系统内容与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闭塞及办理闭塞的方法;进路及准备发车进路的方法;发车作业程序与用语。教学难点:进路及准备发车进路的方法。

第四章:进站信号机故障接车作业

教学要求:掌握进站信号机等各种设备故障现象及故障处理程序;掌握引导进路的准备方法;掌握引导接车的方法;掌握调度命令的获取;掌握接车作业程序与用语(TB- 1506 程序用语)。

教学重点:设备故障现象及故障处理程序;引导进路的准备方法;引导接车的方法;接车作业程序与用语(TB- 1506 程序用语)。

教学难点:设备故障现象及故障处理程序。

第五章:出站信号机故障发车作业

教学要求:掌握出站信号机等各种设备故障现象及故障处理程序;办理闭塞的方法;绿色许可证(路票)填写与交付;发车作业程序与用语(TB- 1506 程序用语)。

教学重点:设备故障现象及故障处理程序;办理闭塞的方法;绿色许可证(路票)填写与交付;发车作业程序与用语(TB- 1506 程序用语)。

教学难点:设备故障现象及故障处理程序。

第六章:道岔或轨道电路故障接车作业

教学要求:能够按规定检查道岔位置、进路空闲并处理故障;能够及时报列调并取得调度准许; 能够正确布置与准备接车进路;能够正确及时登记、破封、开放引导信号;能够按规定车机联控;能够正确使用引导接车作业用语。

教学重点:设备故障及处理程序;无联锁进路准备;引导接车作业程序与用语(TB-1506 程序用语)。

教学难点:设备故障及处理程序

第七章:双线反方向或改按单线接发列车作业

教学要求:能够选择双线反方向或改按单线行车条件; 能够报列调并取得调度命令; 能够与邻站办理电话闭塞;能够正确布置与准备接发车进路;能够按规定开放进站信号(引导信号);能够及时填写凭证、交付凭证与调度命令。

教学重点:双线反方向或改按单线行车条件与办理手续;双线反方向或改按单线行车办法调度命令填写与交付;接发列车作业程序与用语(TB-1506 程序用语)。

教学难点:接发列车作业程序与用语(TB-1506 程序用语)。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一章:接发列车安全操作

4

2

2


2

第二章:正常接车作业

6

2

4


3

第三章:正常发车作业

6

2

4


4

第四章:进站信号机故障接车作业

4

2

2


5

第五章:出站信号机故障发车作业

4

2

2


6

第六章:道岔或轨道电路故障接车作业

4

2

2


7

第七章:双线反方向或改按单线接发列车作业

2

1

1


学 时 总 计

30

13

17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 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接发列车安全操作

2


2

项目二:正常接车作业

4


3

项目三:正常发车作业

4


4

项目四:进站信号机故障接车作业

2


5

项目五:出站信号机故障发车作业

2


6

项目六:道岔或轨道电路故障接车作业

2



项目七:双线反方向或改按单线接发列车作业

1


合     计

2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择与编写

教材应按照课程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课程的理念;

教材应按照完成城轨车辆总体结构和各部分结构检查等工作领域的各项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及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规程,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组织教材内容;教材中引入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材内容的表述应精准和科学;

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建议教材:《铁路接发列车作业》主编:吴艳艳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参考教材:李慧玲. 铁路接发列车作业        中国物资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l. 采用讲解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形式。

2. 多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

3. 提倡“做中学,学中做”,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4. 根据专业领域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5. 正确引导学生,在提高职业素养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不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产学合作开发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四)师资条件

铁道专业背景教师,对铁道专业课程整体知识有所把握,对接发列车作业有深刻理解和较好的实操经验。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建立项目考核卡,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的工作任务,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吕岩峰                       编写日期:2021.01.07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铁路调车工作》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110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30 学时      

总学分:2 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最紧密、在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上关键课程。将紧紧围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以模块化教学方式及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二、设计思路

结合现代铁路的运作模式、工作流程,将课程划分为 4 个模块: 调车作业认知、调车工作设备、中间站调车、技术站调车作业。通过有层次、有目的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能掌握铁路调车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而且能够全面掌握调车作业知识,培养分析调车条件、确定调车方法、实施调车作业程序及分析应变处理能力。形成善于分析、勤于思考、自主学习、概括汇总的学习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调车工作的基本含义、基本要求与技术要求。

(2) 掌握调车作业各种信号显示的意义。

(3) 掌握中间站调车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与下达。

(4) 具备中间站办理列车摘挂作业、出站(跟踪)调车的专业知识。

2.能力目标:

(1) 能够根据调车作业计划,完成平面牵出线调车作业。

(2) 掌握驼峰调车作业的推峰速度调整与作业程序。

(3) 能够按照编组列车作业程序进行调车作业。

(4) 熟悉《技规》中有关调车作业的相关规定。

3.素养目标: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汇总概括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细心思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调车作业认知

教学要求:了解调车工作及其重要性;了解调车工作的分类;掌握调车工作人员岗位及专业技术要求。

教学重点:调车作业概述;调车工作的领导和指挥;调车分区及使用。

教学难点:调车工作的领导和指挥。

第二章:调车设备

教学要求:掌握调车线路和道岔的使用;掌握调车机车车辆的使用;掌握调车信号;掌握无线灯显设备在调车作业中使用的有关规定及要求。

教学重点:线路及道岔;机车车辆;调车信号。

教学难点:道岔特点及操作;机车车辆结构。

第三章:中间站调车

教学要求:掌握调车领导与指挥、出站有关规定;掌握列车摘挂调车作业程序及岗位技术要求;掌握取送车作业程序与岗位要求;掌握停留车作业程序与技术要求。

教学重点:列车摘挂作业;取送车辆作业;停留车作业。

教学难点:列车摘挂作业流程。

第四章:技术站调车

教学要求:掌握调车作业布置、传达及变更有关规定;掌握难、易行车及难、易行线的概念;掌握铁鞋、人力制动机、车辆减速器制动原理。

教学重点:准备作业;平面牵出线作业;简易驼峰作业;编组列车作业;半自动化驼峰作业;自动驼峰作业。

教学难点:技术站调车作业流程。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一章:调车作业认知

6

4

2


2

第二章:调车设备

8

4

4


3

第三章:中间站调车

8

4

4


4

第四章:技术站调车

8

4

4


学 时 总 计

30

16

14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 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10)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调车工作的领导和指挥

2


 

2

项目二:调车线路和道岔的使用;掌握调车机车车辆的使用

4


3

项目三:列车摘挂作业;取送车辆作业;停留车作业

4


4

项目四:技术站调车作业操作

4


合     计

14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择与编写

教材应按照课程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课程的理念;

教材应按照完成城轨车辆总体结构和各部分结构检查等工作领域的各项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及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规程,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组织教材内容;教材中引入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材内容的表述应精准和科学;

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建议教材:《铁路调车作业》主编:刘磊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参考教材:

(2)铁道部运输局. 铁路调车作业  中国标准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1) 针对学生专业方向开展实施模块化教学。

(2) 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练”一体的教学模式。

(4) 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使用情境设置、角色扮演、现场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实训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增强互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及自主创新能力。

(5)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车站调车作业特点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重视新方法、新技术的引入,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不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产学合作开发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四)师资条件

铁道专业背景教师,具备较系统的交通运输类专业知识,具备较丰富的调车作业与运营管理实践经验。能指导相关知识点的实训教学要求。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建立项目考核卡,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的工作任务,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

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吕岩峰                                编写日期:2021.01.07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车站作业计划与统计》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111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 学时      

总学分:4 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培养学生从事铁路车站行车基本工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为取得高级车站值班员职业技术资格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本课程以铁路车站各种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列车及货车在车站的技术作业及技术作业过程、车站调车工作方法及有关规定、车站统计工作的有关规定等为学习任务,以学生实践为主线完成。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以铁路车站的车站调度员、调车区长、车号员等行车工作岗位为出发点,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对这些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制定课程学习目标,满足高职教育实践性的要求。本课程以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课程的重点,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导向,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以满足高职教育职业性的要求。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系统地了解铁路车站的技术作业及技术作业过程和车站统计工作的基本知识,掌握铁路车站各种作业计划的内容及编制方法,初步具备编制计划和统计分析的职业能力。融入国家职业标准,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达到车站调度员、调车区长、车号员等工种的初级技能水平。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具备编制各种车站作业计划的能力。

(2) 熟练掌握各种统计表簿的填记方法及统计技能。

2.能力目标:

(1) 具备计算中时和停时的技能及对车站工作进行分析的能力。

(2) 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

3.素养目标:

(1) 具有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精神。

(2) 具有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规程规章的学习,具有安全生产的意识,能在作业中遵章守纪、规范操作。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货物列车与货车技术作业过程

教学要求:会判断货物列车及货物列车技术作业种类。

教学重点:货车及货车技术作业种类。

教学难点:货车技术作业种类。

第二章:车站班计划

教学要求:会进行编制装卸排计划;掌握编制列车出发计划的方法

教学重点:抄收铁路局下达的调度日计划;编制装卸排计划;编制列车出发计划;推算预计完成的中停时。

教学难点:编制列车出发计划。

第三章:车站阶段计划

教学要求:掌握填写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的方法;会进行阶段计划编制。

教学重点:填写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编制阶段计划。

教学难点:编制阶段计划。

第四章:调车作业计划

教学要求:会编制取送调车作业计划、整列解体调车作业计划、分部解体调车作业计划、编组调车作业计划等。

教学重点:编制取送调车作业计划;编制整列解体调车作业计划;编制分部解体调车作业计划;编制编组调车作业计划;编制中间站调车作业计划。

教学难点:技术站调车作业流程。

第五章:车站工作统计

教学要求:掌握填记货车出入登记簿及装卸车报表的方法。教学重点:填记货车出入登记簿;填记装卸车报表。

教学难点:填记装卸车报表。

第六章:车站通过能力与改编能力

教学要求:掌握车站通过能力及改编能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车站车流特征;确定车站咽喉道岔组;计算车站咽喉通过能力;计算车站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车站改编能力。

教学难点:计算车站到发线通过能力。

第七章:车站工作日计划图

教学要求:掌握车站工作日计划图编制方法。

教学重点:填画车站工作日、车站工作日计划图;计算车站工作日计划图指标。

教学难点:编制车站工作日计划图。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一章:货物列车与货车技术作业过程

6

4

2


2

第二章:车站班计划

8

4

4


3

第三章:车站阶段计划

8

4

4


4

第四章:调车作业计划

12

8

4


5

第五章:车站工作统计

12

8

4


6

第六章:车站通过能力与改编能力

8

4

4


7

第七章:车站工作日计划图

6

4

2


学 时 总 计

60

36

24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 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货车及货车技术作业种类认知

2


2

项目二:编制列车出发计划实操

4


3

项目三:编制阶段计划实操

4


4

项目四:技术站调车作业流程实操

4


5

项目五:填记装卸车报表实操

4


6

项目六:计算车站到发线通过能力

4


7

项目七:编制车站工作日计划图

2


合     计

24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择与编写

教材应按照课程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课程的理念;

教材应按照完成城轨车辆总体结构和各部分结构检查等工作领域的各项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及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规程,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组织教材内容;教材中引入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材内容的表述应精准和科学;

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建议教材:《车站作业计划与统计》主编:刘婉玲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参考教材:王金香. 车站作业计划与统计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2) 针对学生专业方向开展实施模块化教学。

(3) 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练”一体的教学模式。

(5) 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使用情境设置、角色扮演、现场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实训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增强互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及自主创新能力。

(6)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车站调车作业特点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重视新方法、新技术的引入,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不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

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四)师资条件

铁道专业背景教师,具备较系统的交通运输类专业知识,具备较丰富的调车作业与运营管理实践经验。能指导相关知识点的实训教学要求。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建立项目考核卡,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的工作任务,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吕岩峰                       编写日期:2021.01.07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高速铁路乘务实务》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1242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 学时      

总学分:4 学分

一、课程性质

《高速铁路乘务实务》是铁道运输运营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侧重理论联系实际,是铁道运输组织体系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前修课程《铁路客运组织》、《铁路运输设备》相衔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高速铁路客运工作概述、高速铁路动车组设备使用方法、乘务人员基本要求、高速铁路旅客运输组织工作、应急处理等内容,为学生在以后从事高铁乘务服务工作中打下理论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通过对铁道运输行业的货运员、货检员、货运站站长等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成果为导向来组织教学内容,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来实施教学。通过系统地讲授铁路乘务实务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不同型号动车组车内主要设备及运用方法,高速铁路乘务服务礼仪,及客运记录及电报填写等内容, 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完成本课程所设项目任务,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铁路乘务知识,培养学生共享知识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树立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认知 CRH 各型动车组车门、车窗、座椅、乘务室、卫生、照明、乘客信息系统。

(2) 了解列车移动补票机中的补票类型及操作步骤;了解站车无线交互系统的功能与基本操作。

(3) 了解铁路运输票据的使用规定、运输收入事故处理办法、越站处理、误乘、误购处理、车票丢失处理等。

(4) 了解客运记录的编制原则、方法及范围;了解铁路电报含义、分级、拍发权限、范围等。

(5) 掌握列车长、客运乘务员始发、途中、终到的作业流程及标准。

(6) 掌握列车长、客运乘务员接待礼仪程序和标准。

2.能力目标:

(1) 熟练使用 CRH 各型动车组车内基础、服务设备; 熟悉中国标准动车组车内环境及特点;

(2) 熟练使用移动补票机完成相应作业;熟练使用站车无线交互系统手持终端设备完成相应作业;

(3) 能够正确进行列车运输收入进款管理,正确处理票务问题;

(4) 能够根据情况正确编制客运记录; 能够根据情况正确拍发电报

(5) 能够按标准完成列车长及客运乘务员的始发、途中、终到乘务作业;

(6) 能够按标准完成列车长及乘务员接待服务

(7) 能建立学习型、自控型乘务组;

(8) 能判定旅客列车易发生的路风问题

3.素养目标:

(1) 培养学生共享知识的能力,即团队合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即创新能力的创造能力。

(3) 培养学生知识传播能力,即交流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获取、领会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

(5)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

(6)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分析判断的能力。

(7)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

(8)培养学生不断钻研的工匠精神。

   四、课程内容


考查

2

合  计

64


《铁路乘务实务》课程

学习情境

编号

子情境

编号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

可展示成果

S1

S1-1

1. 熟练使用 CRH 各型动车组内基础及服务设备

2. 认知 CRH 各型动车组车门、车窗、座椅、乘务室、卫生、照明、乘客信息系统。

CRH 各型动车组内高备设施:车窗、车门、照明、卫生系统、乘客信息系统、包间设备、其他设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

问题引导法

分组教学法

绘图: CRH1-01

号车

S1-2

1. 熟悉中国标准动车组的车内环境

2. 熟悉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特点

 

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过程、中国标准动车组特点及展望

教材、多媒体课件、室外实训设备

讲授法 任务驱动法


S2

S2-1

1. 熟练使用移动补票机完成相应作业

2. 熟练使用站车无线交互系统手持终端设备完成相应作业

列车移动补票机的使用与管理

站车无线交互系统后持终端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教材、多媒体课件

情境教学、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补票操作内容

S2-2

1. 能够正确地进行列车运输收入进款管理

2. 能够正确地处理列车票务问题

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列车票务处理

教材、多媒体课件

问题引导法、

情境教学、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案例票务处理

S2-3

1. 能够根据情况正确编制客运记录

2. 能够根据情况正确拍发电报

客运记录铁路电报

教材、多媒体课件

情境教学、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客运记 录编制、拟写铁 路电传

电报

S3

S3-1

1. 能够按标准完成列车长的始发途中终到乘务作业

2. 能够按标准完成客运

乘务员的始发途中终到

乘务作业

动车组始发途中终到乘务作业、服务质量规范、作业流程及标

准

教材、多媒体课件

问题引导法、

情境教学、


列车始发途中终到作

业流程

及标准

S3-2

1. 能够按标准完成列车长接待服务

2. 能够按标准完成客运乘务员接待服务

服务用品准备要求服务人员要求

服务卫生准备要求 列车长、乘务员接待

礼仪程序和标准

教材、多媒体课件

问题引导法、

情境教学、

服务人员要求

S4

S4-1

1. 能对动车乘务班组管理有初步的认识

2. 能建立学习型、自控型乘务组

动车乘务组的作用、高速铁路班组管理、班组长的角色认知、学习型及自控型班组

的建立

教材、多媒体课件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高速铁路班组管理

考核方式与标准

本课程的考核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突出形成性过程考核内容,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期末考查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 20%、实训成绩占   30%、期末考查成绩占 50%。平时成绩: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

期末考查成绩:百分制。采用开卷考查 90 分钟。由动车组设备设施、动车组列车客运业务、动

车组列车客运乘务工作、动车组列车班组管理组成。

 

五、实施建议

(1) 开展小组互动式教学,以教师讲授、演示为主,更多的提问考核,保证作业完成的质量。

(2) 多运用视频、图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演示。





《列车调度指挥》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113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 学时

总学分:4 学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核心课,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高铁路交通运营管理组织及指挥所需的岗位技能和相应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安全操作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熟练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在车站、车辆段等部门从事客运服务、列车调度指挥的人才。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通过对铁路交通行车值班员、行车调度员、车辆段信号楼值班员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调研,以项目任务为导向来组织教学内容,采取仿真模拟的形式来实施教学;使学生掌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基础知识,具有熟练运用铁路交通技术设备的能力,学会各项行车作业组织方法,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课程通过对行车组织基础、行车信号系统、行车调度指挥、车站行车作业组织、车辆基地作业组织、正和非常情况下列车调度指挥、施工及工程列车调度指挥、行车事故处理与预防等 9 个项目的学习,学生能够以“列车调度指挥者”的角色对列车运行进行组织指挥,根据列车运行条件及运行状态,实现列车安全运行,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以及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组织指挥车辆段接发列车作业的能力,具有组织指挥正常、非正常接发列车作业的能力,具有组织指挥施工及工程列车运行的能力,提高行车事故处理(事故汇报、应急预案编写)及预防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铁路交通的特点。

(2) 掌握铁路交通对行车组织的要求及行车组织特点。

(3) 了解列车运行图的意义,掌握列车运行图的含义、输出形式、组成要素、分类。

(4) 掌握列车运行图的编制步骤和编制方法。

(5) 掌握列车运行图中列车的技术时间、旅行时间、停站时间、列车周转时间计算方法。

(6) 掌握列车运行图中各种列车符号表示法。

(7) 掌握客流计划的编制方法及步骤。

(8) 掌握铁路交通全日列车开行计划的编制原则、步骤及微调原则。

(9) 掌握车辆的类别,及运用车辆数、在修车辆数和备用车辆数的计算方法。

(10) 认识影响列车编组方案的因素。

(11) 掌握列车交路计划的制定方法、各种交路的特点。

(12) 熟悉轨道交通停站原则。

(13) 掌握行车闭塞法定义、种类、行车凭证。

(14) 理解各类行车闭塞法的基本原理。

(15) 掌握铁路交通信号的定义、分类、显示意义。

(16) 掌握各种手信号显示时机、显示地点、显示方式。

(17) 掌握铁路交通信号基础设备(信号机、转辙机、轨道电路、计轴器等)作用、组成,理解其工作原理。

(18) 掌握铁路交通信号 ATC 系统的作用、组成,理解其基本原理。

(19) 掌握联锁的概念、联锁过程满足的条件,了解联锁的功能。

(20) 掌握室内、室外联锁设备分类及作用。

(21) 掌握进路的概念、进路的分类、进路的控制方法,理解进路的控制过程。

(22) 掌握信号系统的原则,了解信号系统的含义。

(23) 掌握铁路交通信号 ATC 系统的功能、组成。

(24) 掌握 ATP、ATO、ATS 系统功能。

(25) 掌握信号系统控制模式及控制等级遵循的原则。

(26) 掌握铁路交通调度指挥组织架构及其岗位职责。

(27) 掌握铁路交通行车调度工作任务、工作流程。

(28) 掌握行车指挥控制方式。

(29) 掌握列车运行调整原则,及扣车、抽线、跳停、小交路运行等常规列车运行调整的主要方法。

(30) 掌握铁路交通车辆段及车站相关岗位设置。

(31) 掌握铁路交通调度指挥、车辆段、车站设备的配置及功能。

(32) 掌握调度命令的基础知识(定义、分类、要素、适用范围)、拟发方法及要求。

(33) 掌握调度电话、无线调度电发布命令时的数字标准用语。

(34) 掌握车站的定义与分类、车站行车设备,了解车站的作用。

(35) 掌握铁路交通线路的组成、线路的分类及作用。

(36) 掌握车站行车作业要求、制度,了解行车作业流程。

(37) 掌握车站的日常行车组织、接发列车工作。

(38) 掌握多种折返方式的折返路径。

(39) 掌握车辆段(场)的分类、功能,车辆检修修程与维修模式。

(40) 掌握铁路交通车辆段各个车库的作用及线路的设置形式。

(41) 掌握车辆段的信号系统,了解车辆段行车组织原则。

(42) 掌握列车运转的流程,及列车出场、入场作业内容。

(43) 掌握联锁设备正常和故障下的接发列车作业程序。

(44) 掌握铁路交通调车工作的定义,调车作业的含义、分类、基本要素、基本规定及作业方法。

(45) 掌握铁路交通调车作业计划的编制、交接、传达及变更。

(46) 掌握调车作业标准用语、作业指令及调车手信号。

(47) 了解行车组织的原则,掌握各类列车驾驶模式及各种驾驶模式的适用条件。

(48) 掌握列车调度指挥方法及适用情况。

(49) 了解不同列车调度指挥方式下的行车组织方法。

(50) 理解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列车调度指挥方法。

(51) 掌握系统自动调整的范围及人工控制的时机。

(52) 理解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的不同情况下的职责与工作内容。

(53) 掌握信号联锁设备故障时的行车组织方法、要求。

(54) 掌握电话闭塞法含义、办理时机、作业流程。

(55) 掌握信号联锁设备故障情况下的接发列车作业流程。

(56) 理解并掌握 ATC(ATS、ATP、ATO)设备故障下的行车组织方法。

(57) 掌握双线反方向行车的调度指挥方法、列车推进运行的组织方法、列车不停站通过的组织方法,理解列车退行的调度指挥方法。

(58) 理解救援列车的定义,掌握救援列车的行车组织方法。

(59) 掌握施工相关术语、施工计划分类,申报、审批手续、作业组织流程,理解施工作业注意事项。

(60) 掌握工程列车调度指挥方法及运行要求。

(61) 了解行车事故的类别。

(62) 理解事故处理原则、处理步骤。

(63) 掌握事故报告流程。

(64) 理解应急处理、调查关系、责任判定。

(65) 理解应急预案的级别、类型和内容。

(66) 理解事故预防与事故管理的关系。

(67) 掌握事故预防过程和途径。

2.能力目标

(1) 培养行车组织工作者应具备的列车运行图的识别、计算与制图能力。

(2) 能进行全日行车计划的编制,并根据微调原则,最终确定全日行车计划。

(3) 会简单的分析列车编组方案、列车运行交路方案的优缺点。

(4) 培养能够清楚描述各类行车闭塞法的不同(如闭塞区间的划分、行车凭证的区别等)的能力。

(5) 培养能够正确说出各种闭塞法是如何保证行车安全的能力。

(6) 培养正确识别各种信号、信号机,具有说明其显示意义的能力。

(7) 能正确描述各种信号基础设备的用途。

(8) 提高识别线路标志和信号标志能力。

(9) 培养正确辨别平行进路和敌对进路的能力。

(10) 培养正确分析进路不同解锁方式的能力。

(11) 提高完成行车调度员一日工作任务的能力。

(12) 培养合理运用列车运行调整的方法进行行车调度工作能力。

(13) 能够描述铁路交通控制中心、车辆段及车站相关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

(14) 培养运用铁路交通调度指挥设备,组织指挥日常行车和协调站间客运组织能力。

(15) 培养根据不同情况、分析需要,准确发布、编制调度命令(口头、书面)的能力。

(16) 具有描述车站的分类、特点及不同站型的优缺点,准确识别车站相关设备能力。

(17) 能区分各种线路,描述线路的用途。

(18) 能正确识别道岔的定、反位。

(19) 具有正确区分车辆段线路,并描述线路的用途。

(20) 能叙述列车运转流程。

(21) 能完整演练车辆段联锁设备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的列车出入段组织过程。

(22) 能描述调车作业过程,准确叙述调车作业标准用语及作业指令。

(23) 能识别和演示调车手信号。

(24) 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各种驾驶模式在现场环境下的实际运用。

(25) 能够正确描述列车运行秩序调整的行车组织方法。

(26) 能够办理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下列车调度指挥。

(27) 能对联锁设备故障情况进行简单的故障处理。

(28) 能够办理联锁设备故障时的接发列车作业。

(29) 会手摇道岔人工准备进路,会指挥电话闭塞法行车。

(30) 培养学生在设备故障情况时的行车组织能力及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

(31) 能够办理 ATC 故障时的接发列车作业。

(32) 能确认救援列车的开行条件与实施调度指挥。

(33) 能够识别施工计划的类别。

(34) 能够根据施工作业办理登记、销记手续。

(35) 能够按照规定填写施工作业令。

(36) 能够办理占用正线施工作业手续。

(37) 根据施工作业计划组织开行工程列车。

(38) 具有施工结束后组织工程列车回段(场)。

(39) 按行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指挥工程列车运行的能力。

(40)提高行车事故处理(事故汇报、应急预案编写)及预防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 养成较强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

(2) 按照设备使用规范进行安全操作,具有自我约束能力和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

(3) 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较强的责任感和具有对行车突发事故的应变素质。

(4) 根据列车的安全条件进行解决和处理问题,具有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 根据列车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判断,具有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

第一章  调度指挥基础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轨道交通特点要求,认知列车运行图,编制列车运行图、计算列车运行图指标,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理解铁路交通的特点, 掌握铁路交通对行车组织的要求及行车组织特点;了解列车运行图的意义,掌握列车运行图的含义、输出形式、组成要素、分类,能准确认识列车运行图的组成要素,具有正确、熟练识别各种列车运行图的能力;认识列车运行图的组成要素,掌握列车运行图的编制步骤和编制方法,能够根据要素编制电客车运行图;能够准确计算列车运行图中相应列车的技术时间、旅行时间、停站时间、列车周转时间,准确识别列车运行图中各种列车符号表示法,掌握行车组织工作者应具备的列车运行图的识别与计算能力;了解铁路交通客流的特点,掌握客流计划的编制方法及步骤,掌握铁路交通全日列车开行计划的编制原则、步骤及微调原则,掌握车辆的类别,及运用车辆数、在修车辆数和备用车辆数的计算方法,认识影响列车编组方案的因素,掌握列车交路计划的制定方法、各种交路的特点,熟悉轨道交通停站原则,会编制列车运行图,能绘制断面客流图,确定断面客流量,能进行全日行车计划的编制,并根据微调原则,最终确定全日行车计划,能够准确地计算运用车辆数、在修车辆数和备用车辆数,会简单的分析列车编组方案、列车运行交路方案的优缺点;掌握闭塞的概念,熟知行车闭塞法的种类,理解各类行车闭塞法的基本原理;能够清楚描述各类行车闭塞法的不同(如闭塞区间的划分、行车凭证的区别等),能够正确说出各种闭塞法是如何保证行车安全的。

教学重点:掌握铁路交通对行车组织的要求及行车组织特点,掌握列车运行图的含义、输出形式、组成要素、分类;认识列车运行图的组成要素,掌握列车运行图的编制步骤和编制方法,能够根据要素编制电客车运行图;能够准确计算列车运行图中相应列车的技术时间、旅行时间、停站时间、列车周转时间,准确识别列车运行图中各种列车符号表示法;掌握客流计划的编制方法及步骤,掌握铁路交通  全日列车开行计划的编制原则、步骤及微调原则,掌握车辆的类别,及运用车辆数、在修车辆数和备用车辆数的计算方法,认识影响列车编组方案的因素,掌握列车交路计划的制定方法、各种交路的特点,熟 悉轨道交通停站原则;掌握闭塞的概念,熟知行车闭塞法的种类,理解各类行车闭塞法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能准确认识列车运行图的组成要素,具有正确、熟练识别各种列车运行图的能力,具有行车组织工作者应具备的列车运行图的识别与计算能力;会编制列车运行图,能绘制断面客流图,确定断面客流量,能进行全日行车计划的编制,并根据微调原则,最终确定全日行车计划,能够准确地计算运用车辆数、在修车辆数和备用车辆数, 会简单的分析列车编组方案、列车运行交路方案的优缺点;能够清楚描述各类行车闭塞法的不同(如闭塞区间的划分、行车凭证的区别等),能够正确说出各种闭塞法是如何保证行车安全的。

第二章  行车信号系统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联锁系统、列车自动控制系统,进一步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掌握铁路交通信号的定义、分类、显示意义,掌握各种手信号显示时机、显示地点、显示方式;掌握铁路交通信号基础设备(信号机、转辙机、轨道电路、计轴器等)作用、组成,理解其工作原理;掌握铁路交通信号 ATC 系统的作用、组成,理解其基本原理;并能识别各种信号、信号机并说明其显示意义,能描述各种信号基础设备的用途,能识别线路标志和信号标志。掌握联锁的概念、联锁过程满足的条件,了解联锁的功能;掌握室内、室外联锁设备分类及作用;掌握进路的概念、进路的分类、进路的控制方法,理解进路的控制过程;具有正确辨别平行进路和敌对进路的能力,头脑中树立进路控制过程的能力,具备分析进路不同解锁方式的能力。掌握信号系统的原则,了解信号系统的含义;熟知铁路交通信号 ATC 系统的功能、组成;掌握 ATP、ATO、ATS 系统功能;掌握信号系统控制模式及控制等级遵循的原则。

教学重点:掌握铁路交通信号的定义、分类、显示意义,掌握各种手信号显示时机、显示地点、显示方式;掌握铁路交通信号基础设备(信号机、转辙机、轨道电路、计轴器等)作用、组成,理解其工作原理;掌握铁路交通信号 ATC 系统的作用、组成,理解其基本原理;掌握联锁的概念、联锁过程满足的条件;掌握室内、室外联锁设备分类及作用;掌握进路的概念、进路的分类、进路的控制方法,理解进路的控制过程。掌握信号系统的原则,熟知铁路交通信号 ATC 系统的功能、组成,掌握 ATP、ATO、ATS 系统功能,掌握信号系统控制模式及控制等级遵循的原则。

教学难点:能识别各种信号、信号机并说明其显示意义,能描述各种信号基础设备的用途,能识别线路标志和信号标志,具有正确辨别平行进路和敌对进路的能力,头脑中树立进路控制过程的

能力,具备分析进路不同解锁方式的能力。

第三章 调度指挥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对行车调度工作认知、行车调度设备认知、调度命令编制与下达、列车运行调整原则方法等任务的学习,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 掌握铁路交通调度指挥组织架构及其岗位职责,掌握铁路交通行车调度工作任务、工作流程,掌握行车指挥控制方式,能够描述并完成行车调度员一日工作流程。掌握列车运行调整原则,熟知扣车、抽线、跳停、小交路运行等常规列车运行调整的主要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列车运行调整的方法进行行车调度工作。掌握铁路交通控制中心、车辆段及车站相关岗位设置,掌握铁路交通调度指挥、车辆段、车站设备的配置及功能;能够描述铁路交通控制中心、车辆段及车站相关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能够运用铁路交通调度指挥设备,组织指挥日常行车和协调站间客运组织。掌握调度命令的基础知识(定义、分类、要素、适用范围)、拟发方法及要求,掌握调度电话、无线调度电发布命令时的数字标准用语;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分析需要发布的调度命令(口头、书面);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编制调度命令。

教学重点:掌握铁路交通调度指挥组织架构及其岗位职责,掌握铁路交通行车调度

工作任务、工作流程,掌握行车指挥控制方式;掌握列车运行调整原则,熟知扣车、抽线、跳停、小交路运行等常规列车运行调整的主要方法;掌握铁路交通控制中心、车辆段及车站相关岗位设置,掌握铁路交通调度指挥、车辆段、车站设备的配置及功能,掌握调度命令的基础知识(定义、分类、要素、适用范围)、拟发方法及要求,掌握调度电话、无线调度电发布命令时的数字标准用语。

教学难点:能够描述并完成行车调度员一日工作,能够合理运用列车运行调整的方法进行行车调度工作;能够描述铁路交通控制中心、车辆段及车站相关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能够运用铁路交通

调度指挥设备,组织指挥日常行车和协调站间客运组织;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分析需要发布的调度命令(口头、书面);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编制调度命令。

第四章  车站行车作业组织

教学要求:通过对车站及线路基础知识认知、车站行车作业等任务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掌握车站的定义与分类、车站行车设备, 了解车站的作用;掌握铁路交通线路的组成、线路的分类及作用;能描述车站的分类、特点及不同站型的优缺点,准确识别车站相关设备;能区分各种线路,描述线路的用途; 能正确识别道岔的定、反位。掌握车站行车作业要求、制度,了解车站行车作业流程; 掌握车站的日常行车组织、接发列车工作;能正确进行车站日常交接班工作,能够正确填写车站各种行车报表,能根据开关站程序正确及时完成所在岗位的工作。掌握多种折返方式的折返路径。

教学重点:掌握车站的定义与分类、车站行车设备,了解车站的作用;掌握铁路交通线路的组成、线路的分类及作用;掌握车站行车作业要求、制度,了解车站行车作业流程,掌握车站的日常行车 组织、接发列车工作;掌握多种折返方式的折返路径。

教学难点:能描述车站的分类、特点及不同站型的优缺点,准确识别车站相关设备; 能区分各种线路,并描述线路的用途,能正确识别道岔的定、反位;能正确进行车站日常交接班工作,能够正确填写车站各种行车报表,能根据开关站程序正确及时完成所在岗位的工作,具有正确铺画列车折返轨迹的能力。

第五章  车辆基地作业组织

教学要求:通过对车辆段基础知识认知、列车出入段组织、调车作业等任务的学习, 进一步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掌握熟知铁路交通车辆段各个车库的作用及线路的设置形式,掌握车辆段(场)的分类、功能,车辆检修修程与维修模式,掌握车辆段的信号系统,了解车辆段行车组织原则;能区分车辆段线路,并描述线路的用途。掌握车辆段的基本任务和行车岗位设置,掌握铁路交通列车运转的流程,及列车出场、入场作业内容,掌握联锁设备正常和故障下的接发列车作业程序;能描述车辆段内各岗位的职责,能叙述列车运转流程,能完整演练车辆段联锁设备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的列车出入段组织过程。掌握铁路交通调车工作的定义,调车作业的含义、分类、基本要素、基本规定及作业方法,掌握铁路交通调车作业计划的编制、交接、传达及变更,掌握调车作业标准用语、作业指令及调车手信号;能描述调车作业过程,能叙述调车作业标准用语及作业指令,能识别和演示调车手信号。

教学重点:掌握熟知铁路交通车辆段各个车库的作用及线路的设置形式,掌握车辆段(场)的分类、功能,车辆检修修程与维修模式,掌握车辆段的信号系统;掌握车辆段的基本任务和行车岗位设置,掌握铁路交通列车运转的流程,掌握联锁设备正常和故障下的接发列车作业程序;掌握铁路交通调车工作的定义,调车作业的含义、分类、基本要素、基本规定及作业方法,掌握铁路交通调车作业计划制、交接、传达及变更, 掌握调车作业标准用语、作业指令及调车手信号。

教学难点:能区分车辆段线路,并描述线路的用途;能描述车辆段内各岗位的职责,能叙述列车运转流程,能完整演练车辆段联锁设备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的列车出入段组织过程;能描述调车作业过程,能叙述调车作业标准用语及作业指令,能识别和演示调车手信号。

第六章 正常情况下列车调度指挥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提高其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 了解行车组织的原则,掌握各类列车驾驶模式及各种驾驶模式的适用条件,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各种驾驶模式在现场环境下的实际运用;掌握列车调度指挥方法及适用情况,熟知不同列车调度指挥方式下的行车组织方法,理解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列车调度指挥的方法,掌握系统自动调整的范围及人工控制的时机,理解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的不同情况下的职责与工作内容,能够正确描述进行列车运行秩序调整的行车组织方法,能理解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工作,能够办理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下列车调度指挥。

教学重点:掌握各类列车驾驶模式及各种驾驶模式的适用条件;掌握列车调度指挥方法及适用情况,熟知不同列车调度指挥方式下的行车组织方法,理解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列车调度指挥 的方法,掌握系统自动调整的范围及人工控制的时机, 理解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的不同情况下的职责与工作内容。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各种驾驶模式在现场环境下的实际运用;能够正确描述进行列车运行秩序调整的行车组织方法,能理解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工作, 能够办理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下列车调度指挥。

第七章 非正常情况下列车调度指挥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车站联锁设备故障时的行车组织、ATC 设备故障下的行车组织、特殊情况下的行车组织、救援列车调度指挥等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及在设备故障情况时的行车组织能力及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掌握信号联锁设备故障时的行车组织方法、要求,掌握电话闭塞法含义、办理时机、作业流程,掌握信号联锁设备故障情况下的接发列车作业流程,能对联锁设备故障情况进行简单的故障处理;能够办理联锁设备故障时的接发列车作业,会手摇道岔人工准备进路的方法,会进行电话闭塞法行车;理解并掌握 ATC(ATS、ATP、ATO)设备故障下的行车组织方法,培养学生在设备故障情况时的行车组织能力及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办理 ATC 故障时的接发列车作业;掌握双线反方向行车的调度指挥方法、列车推进运行的组织方法、列车不停站通过的组织方法,理解列车退行的调度指挥方法, 具有在特殊情况时的行车组织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办理双线反方向、退行、列车推进、列车不停站通过等调度指挥;理解救援列车的定义,掌握救援列车的行车组织方法,能确认救援列车的开行条件与调度指挥,能够组织救援列车开行。

教学重点:掌握信号联锁设备故障时的行车组织方法、要求掌握电话闭塞法含义、

办理时机、作业流程,掌握信号联锁设备故障情况下的接发列车作业流程;理解并掌握ATC(ATS、ATP、ATO)设备故障下的行车组织方法;掌握双线反方向行车的调度指挥方法、列车推进运行的组织方法、列车不停站通过的组织方法,理解列车退行的调度指挥方法;理解救援列车的定义,掌握救援列车的行车组织方法。

教学难点:能对联锁设备故障情况进行简单的故障处理;能够办理联锁设备故障时的接发列车作业,会手摇道岔人工准备进路的方法,会进行电话闭塞法行车;培养学生在设备故障情况时的行车组织能力及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办理 ATC 故障时的接发列车作业;具有在特殊情况时的行车组织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办理双线反方向、退行、列车推进、列车不停站通过等调度指挥;能确认救援列车的开行条件与调度指挥,能够组织救援列车开行。

第八章 施工及工程列车调度指挥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施工组织和工程列车调度指挥等内容,培养较强的安全意识, 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掌握施工相关术语、施工计划分类,申报、审批手续、作业组织流程,理解施工作业注意事项,掌握工程列车调度指挥方法及运行要求;能够识别施工计划的类别,能够根据施工作业办理登记、销记手续,能够按照规定填写施工作业令,能够办理占用正线施工作业手续,根据施工作业计划组织开行工程列车,施工结束后组织工程列车回段(场),能按行车要求,组织工程列车运行。

教学重点:掌握施工相关术语、施工计划分类,申报、审批手续、作业组织流程, 理解施工作业注意事项;掌握工程列车调度指挥方法及运行要求。

教学难点:能够识别施工计划的类别,能够根据施工作业办理登记、销记手续,能够按照规定填写施工作业令,能够办理占用正线施工作业手续,根据施工作业计划组织开行工程列车,施工结后   组织工程列车回段(场),能按行车要求,组织工程列车运行。

第九章 行车事故处理与预防

教学要求: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培养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职业素养;了解行车事故的类别,理解事故处理原则、处理步骤,掌握事故报告流程,理解应急处理、调查关系、责任判定,理解应急预案的级别、类型和内容,理解事故预防与事故管理的关系,掌握事故预防过程和途径;能够理解事故的构成条件,能够进行事故报告,能够编写简单的事故应急预案,能够提出简单的事故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理解事故处理原则、处理步骤,掌握事故报告流程,理解应急处理、调查关系、责任判定,理解应急预案的级别、类型和内容,理解事故预防与事故管理的关系,掌握事故预防过程和途径。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事故的构成条件,能够进行事故报告,能够编写简单的事故应急预案,能够提出简单的事故预防措施。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 1 章:行车组织基础

14

5

9


2

第 2 章:行车信号系统

8

4

4


3

第 3 章:行车调度指挥

9

4

5


4

第 4 章:车站行车作业组织

6

3

3


5

第 5 章:车辆基地作业组织

6

3

3


6

第 6 章:正常情况下列车调度指挥

3

2

1


7

第 7 章:非正常情况下列车调度指挥

8

4

4


8

第 8 章:施工及工程列车调度指挥

4

2

2


9

第 9 章:行车事故处理与预防

2

1

1


学 时 总 计

60

28

32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 实践教学目标

项目一:掌握列车运行图的含义、输出形式、组成要素、分类,能准确认识列车运行图的组成要素,具有正确、熟练识别各种列车运行图的能力;认识列车运行图的组成要素,掌握列车运行图的编制步骤和编制方法,能够根据要素编制电客车运行图;能够准确计算列车运行图中相应列车的技术时间、旅行时间、停站时间、列车周转时间,准确识别列车运行图中各种列车符号表示法,具备的列车运行图的识别与计算能力;了解铁路交通客流的特点,掌握客流计划的编制方法及步骤,掌握铁路交通全日列车开行计划的编制原则、步骤及微调原则,掌握车辆的类别,及运用车辆数、在修车辆数和备用车辆数的计算方法,认识影响列车编组方案的因素,掌握列车交路计划的制定方法、各种交路的特点,熟悉轨道交通停站原则。

项目二:掌握各种手信号显示时机、显示地点、显示方式,掌握联锁的概念、联锁过程满足的条件、进路的控制方法,了解联锁的功能、联锁设备的分类,理解进路的控制过程。

项目三:掌握调度工作的组织机构,了解各专业调度员的工作任务、职责与接口关系,了解调度设备的组成及作用,理解行车调度员的素质与岗位要求,掌握行车调度的工作任务、内容,掌握调度命令概念、分类、调度命令要素构成,了解调度命令的发布程序,掌握调度电话、无线调度电发布命令时的数字标准用语,掌握列车运行调整原则,

扣车、抽线、跳停、小交路运行等常规列车运行调整的主要方法。

项目四:掌握车站的分类、车站行车设备,了解车站的作用;掌握铁路交通线路的组成、线路的分类及作用;掌握车站岗位的设置和层级管理关系;掌握车站行车作业要求、制度,了解行车作业流程;掌握车站的日常行车组织、接发列车;掌握多种折返方式的折返路径。

项目五:掌握车辆段各个车库的作用及线路的设置形式;掌握车辆段作业设备;掌 握车辆段的基本任务和行车岗位设置;掌握联锁设备正常和故障下的接发列车作业程序; 掌握调车手信号。

项目六:了解行车组织原则;掌握各类列车驾驶模式及各种驾驶模式的适用条件; 理解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列车调度指挥方法。

项目七:理解并掌握 ATS、ATP、ATO 故障时的列车调度指挥;掌握车站联锁设备故障时列车调度指挥方法;掌握手摇道岔工具的使用及人工办理进路方法,掌握电话闭塞概念、发出电话记录号码的时机及作业流程。

项目八:掌握施工相关术语、施工计划分类,申报、审批手续、作业组织流程,理解施工作业注意事项;掌握工程列车调度指挥方法及运行要求。

项目九:理解事故处理原则、处理步骤,掌握事故报告流程,理解应急处理、调查关系、责任判定,理解应急预案的级别、类型和内容。

(2) 实践要求

项目一:能准确识别列车运行图的组成要素及种类;会编制列车运行图;能绘制断面客流图,确定断面客流量;能进行全日行车计划的编制,并根据微调原则,最终确定全日行车计划;能够准确地计算运用车辆数、在修车辆数和备用车辆数;会简单的分析列车编组方案、列车运行交路方案的优缺点。

项目二:能识别各种信号、信号机并说明其显示意义,并根据不同情境,正确显示手信号;具有正确辨别平行进路和敌对进路的能力;头脑中树立进路控制过程的能力; 具备分析进路不同解锁方式的能力。

项目三:能够完成行调一日工作任务;能够熟练运用调度指挥设备,组织指挥日常行车和协调站间客运组织;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分析需要发布的调度命令(口头、书面);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编制调度命令;能够合理运用列车运行调整的方法进行行车调度工作。

项目四:能描述车站的分类、特点及不同站型的优缺点,正确认识车站相关设备; 能区分各种线路,描述线路的用途;能正确进行车站日常交接班工作;能根据开关站程序正确及时完成所在岗位的工作;能进行车站的日常行车组织、接发列车工作。

项目五:能区分车辆段线路,并描述线路的用途;能准确描述车辆段内各岗位的职责;能完整演练车辆段联锁设备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的列车出入段组织过程;能识别

调车手信号,能演示调车手信号。

项目六: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各种驾驶模式在现场环境下的实际运用;能够办理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下列车调度指挥。

项目七:培养学生在设备故障情况时的行车组织能力及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办理ATC、联锁设备故障接发列车作业;会进行人工手摇道岔作业,能正确识别道岔的定、反位,能办理电话闭塞作业。

项目八:能够识别施工计划的类别;能够按照规定,填写《施工作业令》,会正确识读施工作业令;会正确办理施工请销点;能正确设置施工安全防护;能按行车要求, 组织工程列车运行。

项目九:能够分析事故发生的条件,模拟事故发生时的事故报告过程;能够结合案例提出应急预案。

(3) 实践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手工铺画列车运行图、计算列车运行图指标、编制客流计划、编制全日行车计划、编制车辆运用计划。

 

9

 

多媒体教室

 

2

项目二:各种手信号动作演练;设置情景,分析联锁建立的条件。

 

4

 

铁路实训室

 

 

3

项目三:行调一日工作任务演练;《调度命令登记薄》、《调度命令登记表》填写;口头和书面命令拟制,使用数字标准用语发布口头命令;根据情景,指出列车运行调整方法。

 

 

5

 

 

多媒体教室

 

4

项目四:识别车站、线路类型;调研车站班组岗位内容;铺画列车折返轨迹;分组模拟演练车站

接发列车作业。

 

3

 

多媒体教室

 

 

5

项目五:调研车辆段(场)岗位设置、工作内容; 分组演练车辆段联锁设备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 况的列车出入段组织过程;根据情景,展示不同调车手信号。

 

 

3

 

 

多媒体教室

 

6

项目六:判断各种驾驶模式在现场环境下的实际运用;演练车站办理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下列车运行方法。

 

1

 

铁路实训室

 

7

项目七:识别手摇道岔工具;人工排列列车进路;

演练电话闭塞行车作业。

 

4

 

铁路实训室

 

8

项目八:设置情景,填写《施工作业令》;案例分析,识别施工计划的类别;按行车要求,组织

工程列车运行。

 

2

 

多媒体教室

 

9

项目九:引入案例,分析事故发生的条件,模拟事故发生时的事故报告过程;结合案例提出应急

预案。

 

1

 

多媒体教室

合     计

32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择与编写1.教材选取原则

(1) 立足职业需求,突出实用;

(2) 注重学科特色,注重能力养成;

(3) 强调知行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2.选用教材

耿幸福 《铁路交通行车组织》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2 年 8 月第 2 版。

(二)教学方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任务导向法,辅之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学练结合等方法进行合作探究,并运用一平三端教学平台,辅助信息化教学媒体,如微课、微信群等进行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活动任务参与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行车设备安全操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效、高效的与乘客、同事、上级进行人际沟通的能力,较强日常列车调度指挥能力,和敏锐、从容不迫的行车事故应急素质。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文字教学资源

指教材、教参及相关图书资料,教参如下:

[1]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站务专业[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2]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行车调度员与车场调度员(初级)[M].成都:西南交

通大学出版社,2019.

[3]李慧玲.铁路交通行车组织[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7. [4]孟祥虎.铁路交通行车组织[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9.

[5]牛凯兰、牛红霞.铁路交通行车组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6]史小薇、刘炜.铁路交通行车组织[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2. 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

学习中,将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课程相关视频、PPT 课件、习题库等资源运用一平三端超星尔雅教学平台向学生开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四)师资条件

1.教师专业素质

(1) 通过不断培训、下站、去 OCC 运营控制中心学习,已较好地掌握了行车组织作业。

(2) 具有较强的行车设备操作能力和对前沿知识的学习能力。

(3) 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2.实训条件

校内建有先进、全仿真的铁路交通运营实训基地,设有列车车体、列车模拟驾驶、站台、车站综合控制中心、OCC 行调实训中心、轨道交通运营沙盘等实训区域;校外与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其车辆段中心、博物馆站、太平桥站、和兴路等大客流站、联锁站成为学生重点实训场所。此外,北京恒安卫士、京城京安、中安保等轨道运营企业也为学生技能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校外实训平台。

3. 教学配套设施

《铁路交通行车组织》理论课学习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室配有一平三端教学平台,为学生课前学习、课后复习提供了较好的自主、合作、沟通交流环境;此外,学校开放性的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图书资源。

六、考核评价

(一)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具体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见表 1-1。

表 1-1 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表

类别

考核点

建议考核方式

评分

比例



行车事故处理与预防

理论考核

2%

期末考核

试卷

考核学生对列车运行图、列车输出计划、行车信号系统、行车调度指挥、车站和车辆基地行车作业组织、正常和非正常情况下列车调度指挥、施工及工程列车调度指挥、行车事故处理与预防等

知识的掌握情况。

设有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含问答题、作图题、填表题)等题型,考核学生对行车知识学以致用、灵活掌握的能力。

50%

 

合    计

100%

 

(二)课程考核评分细则

具体课程考核评分细则见表 1-2。

表 1-2 课程考核评分细则表

类别

考核点

评分标准

模块考核行车信号系统

动闭塞的行车组织方法:考核学生对行车闭塞法概念、种类、车站与区间划分,及实现手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1)展示各种情境下的手信号:考核学生显示手信号的时机及地点、动作规范。

(2)联锁建立条件,联锁控制方法:根据任务情景,考核学生会分析建立联锁需满足的条件;以及建立、解锁进路方法。

(3)列车自动控制系统:考核学生对ATC系统的作用、组成、基本原理、ATP、ATO、ATS 系统功能、信号系统控制模式及控制等级遵循原则知识的掌握情况。

行车信号系统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其中,(1)、(2)实践考核,分组任务;(3)理论考核:课上讨论、抢答、课堂测验。
行车调度指挥

(1)完成行调一日工作任务:考核学生对行调一日工作流程的掌握情况。

(2)识别行车调度设备:考核学生能否熟练运用调度指挥设备,组织指挥日常行车和协调站间客运组织。

(3)填写《调度命令登记薄》、《调度命令登记表》,拟制口头和书面命令;演练使用数字标准用语发布口头命令任务:考核学生能否正确区分口头、书面调度命令适用范围,以及编制调度命令情况。

(4)调整列车运行方法:考核学生能否合理运用列车运行调整的方法进行行车调度工作情况。


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其中(1)、(2)、(3)实践考核,分组任务;(4)理论考核。
车站行车作业组织

(1)识别车站、线路类型,识别手摇道岔工具:考核学生对车站行车技术设备的掌握情况。

(2)铺画列车折返轨迹:考核学生对列车折返路径及办理的掌握情况。

(3)模拟演练车站接发列车作业:考核学生对车站接发列车作业流程、车站值班员在接发列车作业过程中的岗位职责的掌握情况。


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其中,(1)、(2)理论考核,(3)实践考核,分组任务。

车辆基地作业组织

(1)调研车辆段(场)工作内容:考核学生对车辆段组织架构、岗位职行车设备、基础知识(分类、功能等)的掌握情况。

(2)演练车辆段联锁设备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的列车出入段组织过程:考核学生能否完整演练车辆段联锁设备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的列车出入段组织过程。

(3)展示不同调车手信号:考核学生显示手信号的时机及地点、动作规范。

(4)列车入场作业:考核学生对车场调度员调度命令下达过程、车辆段列车进路办理流程、列车入场作业流程的掌握情况。

(5)调车作业:考核学生能否描述调车作业过程,能否叙述调车作业标准用语及作业指令的情况。


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其中,(1)——(4)实践考核,分组任务;(5)理论考核:课上讨论、抢答、课堂测验。

正常情况下列车调度指挥

(1)行车组织指挥体系认知:结合案例,考核学生能否正确判断各种驾驶模式在现场环境下实际运用情况。

(2)列车调度指挥认知:考核学生能够办理行车指挥自动化、调度集中、调度监督下列车调度指挥。



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其中,(1)实践考核,分组任务;(2)理论考核:课上讨论、抢答、课堂测验。



非正常情况下列车调

度指挥

(1)设备故障下的行车组织:考核学生办理 ATC、联锁设备故障接发列车作业情况。(2)人工排列列车进路的方法:考核学生手摇道岔一次作业标准,手摇道岔操作要求,手摇道岔确认锁闭常用方式。

(3)电话闭塞行车作业:考核学生对“电话闭塞法接发列车作业的使用条件、书面命令操作注意事项、电话闭塞法接发列车作业流程、车站值班员在接发列车过程中的岗位职责与作业标准”等技能的掌握情况。

(4)判断双线反方向行车、列车退行、列车推进、列车越站、和模拟救援列车的行车组织方法:考核学生对特殊情况下的行车组织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能确认救援列车的开行条件并组织救援列车开行情况。



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及在设备故障情况时的行车组织能力及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其中,(2)、(3)实践考核, 分组任务;(1)、(4)理论考核:课上讨论、抢答、课堂测验;结合某行车事故案例,分析事故中各岗位参与人员的操作标准, 分析事故中各项操作的执行标准。


施工及工程列车调度指挥

(1)填写《施工作业令》;识别施工计划类别:考核学生能否正确识别施工计划类别;能否按照规定, 正确、规范填写《施工作业令》, 会正确识读施工作业令。

(2)请点施工案例,主站行车值班员请、销点过程中工作注意事项:考核学生对施工组织请点、销点流程以及施工过程中安全防护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



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其中,(1)实践考核, 分组任务;(2)理论考核:课上讨论、抢答、课堂测验;案例分析, 巩固学生对施工基础知识的掌握。

行车事故处理与预防

近年国内外地铁发生的运营事故案例、乘客落轨被撞击案例,未出清线路等案例:考核学生能否正确分析事故发生的条件,模拟事故发生时的事故报告过程;能否结合案例提出应急预案。

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小组探究精神。此模块为理论考核:通过课上讨论、抢答、课堂测验; 案例分析,巩固学生对行车事故处理与预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建议

(一)根据高职政策对人才培养思政所需达到的要求,以及岗位职业标准确定思政目标,实施育人工作

项目中每一任务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职成〔2014〕6 号、教职成〔2015〕6 号、《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政策为指引,以

《铁路交通服务员》职业标准(行业版)、《DB13∕T 2850-2018 铁路交通站务员服务规范》为依据,进行课程思政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设计,在突出学生能力目标培养的

同时,渗透对学生爱岗敬业、工匠精神、团结合作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二)根据调研,按照岗位中的典型任务,整合、完善课程内容

《铁路交通行车组织》本着“立足职业需求,注重素质能力培养,突出实用、强调知行合一”的原则,将学习内容确定为行车组织基础、行车信号系统、行车调度指挥、车站行车作业组织、车辆基地作业组织、正和非常情况下列车调度指挥、施工及工程列车调度指挥、行车事故处理与预防等项目,项目下设置相应任务,并按照岗位新要求和行为发展前景,完善课程内容。

(三)采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按照“引入、实施、检查、评价”四步教学法, 运用一平三端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将地铁票务岗所需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融入到每一个学习任务中。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梁振羽                                   编写日期:2021.01.07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旅客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114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72 学时

总学分:4 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客运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客运服务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客运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分析法,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熟练地运用其进行客运服务质量及客运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在进行了客运服务行业岗位调研、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教学内容,并依据客运服务岗位需要的能力设计实训内容。依据课程的工作领域分类,本课程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课程紧紧围绕从事客运服务岗位工作需要的交通服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作为掌握运用力求在教学中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设计出发点,客运服务心理学技能做好客运服务工作的实操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客运服务心理学知识和服务技能做好客运服务工作的实操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会描述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了解感觉和知觉的特点,掌握需要、兴趣、动机、注意、记忆、思维、情绪和情感、气质、性格、个性等基本概念和其特点。

2、能力目标

(1) 能掌握客运服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2) 能掌握客运服务人员的能力品质培养

(3) 能掌握乘客的感知觉等心理活动

(4) 能掌握乘客的需要动机

(5) 能掌握乘客的个性心理特征

(6) 能掌握客运服务的态度与要求

(7) 能掌握客运服务中人际关系的处理

(8) 能掌握不同客运服务岗位的服务心理与策略

(9) 能掌握客运服务中乘客的冲突、投诉心理

3、素质目标

(1)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扩展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2) 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运用心理学相应理论和经验,结合客运服务行业实际情况,解决客运服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 专业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实习和见习的机会,熟悉客运服务行业的运营模式,并学会融会贯通,将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高度结合。

(4) 良好的沟通能力。通过学习中的各种方式,培养学习的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客运服务心理概述

教学要求:能辨别心理活动过程;能辨别不符合客运服务要求的行为

教学重点:能描述心理活动的组成;能描述客运服务心理学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描述客运服务的特点

第二章  客运服务人员的能力品质培养

教学要求:能观察乘客的外部特征;能运用正确的方式对乘客表达

教学重点:能运用正确的方式对乘客劝说

教学难点:能运用正确的方式倾听

第三章 客运乘客的感知觉因素

教学要求:能判断影响乘客感知觉的因素

教学重点:能描述乘客对交通服务人员感知觉的心理因素

教学难点:能在客运服务中运用各种心理学效应

第四章 客运乘客的需求与服务

教学要求:能根据乘客的服务需要做好交通服务

教学重点:能描述乘客的服务需要

教学难点:能根据特殊乘客的需要做好交通服务

第五章 乘客的个性心理特征与服务

教学要求:能根据外在的表现判断乘客的个性特点

教学重点:能根据不同个性特点的乘客进行交通服务

教学难点:能描述不同乘客的服务要求

第六章 客运服务中的情绪、情感与服务

教学要求:能根据外部表现辨别乘客情绪,能控制不良情绪 

教学重点:能理解客运服务人员的情绪与客运服务

教学难点:客运服务人员如何控制不良情绪

第七章 客运服务的态度要求

教学要求:能在交通服务工作中表现出良好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对客运服务人员的态度要求

教学难点:掌握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第八章 客运服务中的人际关系处理

教学要求:能运用客运服务中客我交往的原则做好与乘客的交往

教学重点:客我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教学难点:客我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第九章 客运服务中的沟通策略

教学要求:能发现客运服务中的沟通障碍,并且运用沟通技巧处理沟通障碍

教学重点:掌握客运服务中的语言、体语沟通技巧

教学难点:客运服务中常见的沟通障碍及应对技巧

第十章 不同服务岗位的服务心理策略

教学要求:能运用心理策略做好客运、站务、乘务岗位工作

教学重点:掌握各岗位的客运服务心理策略

教学难点:掌握各岗位的客运服务心理策略

第十一章 客运服务中乘客的冲突、投诉心理与服务

教学要求:能分析乘车冲突、投诉心理并且恰当处理

教学重点:掌握乘客冲突、投诉的一般心理

教学难点:掌握冲突、投诉的处理对策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 1 章:客运服务心理概述

4

4



2

第 2 章:客运服务人员的能力品质培养

10

6

4


3

第 3 章:客运乘客的感知觉因素

6

4

2


4

第 4 章:客运乘客的需求与服务

6

4

2


5

第 5 章:乘客的个性心理特征与服务

10

8

2


6

第 6 章:客运服务中的情绪、情感与服务

6

4

2


7

第 7 章:客运服务的态度要求

6

4

2


8

第 8 章:客运服务中的人际关系处理

8

4

4


9

第 9 章:客运服务中的沟通策略

10

6

4


10

第 10 章:不同服务岗位的服务心理策略

2

2



11

第 11 章:客运服务中乘客的冲突、投诉心理与服务

4

4



学 时 总 计

72

50

22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 实验教学目标

使学生将掌握的客运服务心理学知识联系实际运用到客运服务工作中

(2) 实验要求

学生以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的方式体现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3) 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生活中的心理学

2


2

项目二 你了解客运乘客的具体需求吗?

2


3

项目三 如何进行情绪管理呢?

2


4

项目四 投诉你怕吗?

2


5

项目五

2


合     计

8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需要组织教材内容,从有利于各专门化课程的学习出发,避免职业能力培养的重复性;应以岗位需求即“必需、够用”为原则,引入必需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操作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教材内容要注重能力培养,并体现任务驱动,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设计灵活多样的任务,创设真实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和反思等活动,使学生在各种任务活动中掌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4、教材编写应考虑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注意学生的参与面和教学的可操作性。

5、教材应以学生为主体,文字和内容要突出重点且表述清晰;教材应图文并茂,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航空服务各个岗位的服务技巧和人际沟通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6、教材中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并应为教师留下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的余地。

7、教材的练习设计应包括思考练习、技能操作练习,以此作为课堂活动设计的拓展、深化与完善。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授法、启发式、案例演示。建议采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过程。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 完善教学文件及资源建设,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课件、试题库、习题库等。

2. 积极利用专业教学软件及相关专业网站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的渠道,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3. 充分开发挖掘可利用的校内课程资源如校广播台、图书馆、校园环境、电教设备以及师生经验等,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丰富性。

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自主学习软件,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四)师资条件

将本课程知识逐步网络化,扩大知识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在校园网上建立有利于师生互动、学生自学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平台,让学生置身于网络学习平台中,积极自主地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提高基本职业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六、考核评价

(一)本课程的课程评价要求:

突出阶段评价模式,对学生完成某一阶段学习任务进行评价;以某一模块为内容,通过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程度进行评价。

强调目标评价模式,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即从注重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 转变为注重掌握航空旅客运输服务岗位的流程,要求以及完成本岗位工作任务的基本技能,以便完成岗位上的具体工作任务。

加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实施主体多元化,可采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相关机构评价等模式。评价形式多元化。可选择笔试(开卷或闭卷),业务操作、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现场演讲等个人或团队考试形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目标多元化。对不同层次, 不同发展要求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七、教学建议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优化组合;课堂传授,作为学生的顾问和向导为前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做完示范操作后,学生会有各种问题,要及时解决并找出共性问题统一处理, 为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交通运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王丽婧                   编写日期:2021.01.04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2001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 学时

总学分:2 学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职业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在学习了中学数学课程、具备了数学基本概念理解与基本计算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等内容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验及观察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开展数学素质教育、培养学习者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知识、应用、技能、发展”为要素,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模块整合、案例教学、师生行动、合理评价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方面强调数学基础知识与理论在专业学习、工程实践、生活实际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突出数学应用的各种方法、手段和工具,在体验数学应用的同时,了解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应用与发展脉络,使之成为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一门课程。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微分方程的基础知识、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的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的数学概念、理论、方法、运算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原函数与不定积分、定积分、微分方程等基本概念和模型;

(2)熟练掌握极限计算公式与方法、导数计算公式和求法、极值与最值求法、凹凸性与拐点求法、不定积分公式、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用、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微元法、一阶微分方程求解方法等;

(3)掌握常用数学思想,包括: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极限思想、变化率思想、最优化思想、建模思想等思想。

2、能力目标:

(1)能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极限;

(2)会判断一般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

(3)能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导数与微分;

(4)能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积分;

(5)会求解简单的一阶微分方程;

(6)能熟练应用函数、极限、导数、积分、微分方程等求解相关应用问题,并会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推断、预测;

(7)会把数学思想迁移并应用到相关课程的学习中,进行数学问题分析和其他课程领域等实际问题的分析。

3、素质目标:

(1)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徳教育,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2)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以及反映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通过了解数学的发展和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意志;

(4)通过融入中国数学史和近现代数学家的故事,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5)通过数学建模能力的提升,培养其创新精神;

(6)通过教学中融入数学之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1、教学内容:映射与函数、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无穷大与无穷小、极限运算法则、极限存在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2、教学重点: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极限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连续函数的运算。

3、教学难点:极限存在准则,无穷小的比较,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极限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

(2)学生理解内容:极限存在准则,极限的连续性与间断点,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学生了解内容:映射与函数,无穷大与无穷小。

第二章(上):导数与微分

1、教学内容:导数的概念、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相关变化率、函数的微分

2、教学重点:导数的概念,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函数的微分。

3、教学难点: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相关变化率。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函数的微分。

(2)学生理解内容:函数的求导法则,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3)学生了解内容:相关变化率。

第二章(下):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1、教学内容:微分中值定理、罗比达法则、泰勒公式、函数的单调性与曲线的凹凸性、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值、最小值、函数图形的描绘、曲率

2、教学重点: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3、教学难点:泰勒公式,函数的凹凸性,函数图形的描绘。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2)学生理解内容:泰勒公式,函数的单调性与凹凸性,函数图形的描绘。

第三章:不定积分

1、教学内容: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的积分、积分表的使用

2、教学重点: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3、教学难点: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有理函数的积分。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2)学生理解内容: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3)学生了解内容:有理函数的积分,积分表的使用。

第四章:定积分

1、教学内容: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反常积分

2、教学重点: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3、教学难点: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反常积分。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2)学生理解内容: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3)学生了解内容:反常积分。

第五章:定积分的应用

1、教学内容:定积分的元素法、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教学重点:定积分的元素法。

3、教学难点: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2)学生理解内容:定积分的元素法。

(3)学生了解内容: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函数与极限

16

12

4


2

导数与微分

10

8

2


3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4

4

0


4

不定积分

14

10

4


5

定积分

8

4

4


6

定积分的应用

8

4

4


       学 时 总 计

60

42

18



(三)实践教学

(1) 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讲授法,结合习题训练,加强学生对典型问题的认识。

(2) 实验要求

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练习,巩固知识,加强技能。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在线微视频、图形图片、在线答疑讨论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使用MATLAB、微软数学、MathStudio等软件辅助学习。

(3) 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函数与极限

4


2

导数与微分

2


3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0


4

不定积分

4


5

定积分

4


6

定积分的应用

4


合     计

18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择与编写

建议教材:

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第七版. 高教出版社,2014.

参考书目:

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附册 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高教出版社,2014

(二)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精讲多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抽象问题具体化,多讲实例来帮助理解高度的抽象,加大习题的练习力度,以加深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注重讨论课与习题课,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高等数学的教学除体现本课程严密的逻辑体系外,也要反映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反映数学的发展趋势,吸收和采用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与先进的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力图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除教材外,应给学生指定相关的参考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议本课程每章安排章节测验,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库:

1.课程文档库。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进度计划等。

2.媒体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

3.扩充性教材库。包括实例选编、阅读书目、音像资料等。

4.实践指导库。包括实践活动指导书、实践活动任务书、实践活动报告单、实践活动评价表等。

5.学生评价考核库。包括各章习题、实际任务的解决等。

(四)师资条件

课程主讲教师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或助教三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同时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较高的业务水平与教科研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团队要求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敬业精神,具有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开发的能力,团队整体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工作成效显著,并具有课程带头人。

六、考核评价

通过考试手段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及性质、计算方法的掌握、理解的是否准确、全面、熟悉,而且要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处理具体问题综合、创造、归纳、概括等能力,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要求,完成了教学大纲所提出的目标、任务。

课程的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总评成绩满分为100分。

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40%,其中包括:平时作业(20%),考勤(10%)和平时测验(10%)三个部分。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试卷总分100分,答题时限为110分钟。

全套以100分计,客观性试题占40分左右,主观性试题占60分左右,客观性试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主观性试题包括证明题、计算题和应用题。

根据教学目标,对能力层次划分为“识记能力、理解能力、简单应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四个层次:

1.识记:要求能够识别和记忆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比例20%左右。

2.理解:要求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和论述,比例40%左右。

3.简单应用:要求能够运算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般的应用问题,30%左右。

4.综合应用:要求能够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比例10%左右。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梁振羽                                编写日期:2022.11.13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 学 时:72学时                    

总 学 分:4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汽车基本组成机构传动零部件为载体,将机械知识与汽车发动机底盘机械部件原理相结合,在汽车上都能找到相应的案例,为后续课程作铺垫。

二、设计思路

通过系统地讲授机械识图、汽车工程材料、构件的动静力分析、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具有汽车发动机零件结构和耗损的分析的能力,熟练使用标准、手册、规范和图表等有关技术资料,并通过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和本专业的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现场参观、汽车零部件的拆装等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对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内容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解决机械设备中具有共性的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将来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所需要的严谨工作作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并可根据图样进行汽车零件的检验,修配。

 2.能力目标:强化学生对掌握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汽车运行材料的分类、品种、规格等

 3.素养目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让学生能从维修案例中寻找共性举一反三,积累汽车维修经验。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机械识图

教学要求:基本三体三视图的画法;表达零件结构的方法;零件图与装配图的内容及读图方法

教学重点:正投影的原理与三视图的形成;把握零件图与装配图的识读

教学难点:投影原理、正投影法的概念及三视图

第二章、汽车工程材料

教学要求: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载荷的概念与分类;材料的额分类

教学重点:常用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及在汽车上的应用

教学难点:汽车上的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及具体应用

第三章、构件的静力分析与动力分析

教学要求:典型约束的约束性质,对简单物体进行受力图的绘制;应用平衡方程求解物体的平衡问题;定轴转动刚体的动静法;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教学重点:讲解约束的类型、性质及构件的受力分析;讲解平面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

教学难点:旋转构件和功率的计算及功率、转速和转矩间的关系;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第四章、材料力学基础

教学要求:轴向拉、压力时正应力强度条件及应用;求梁弯曲内力的方法,剪力图弯矩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重点:拉伸与压缩变形的力学分析、梁弯曲内力的求法

教学难点:圆轴扭转时的内力、应力及强度的计算

第五章、轴系零部件

教学要求:轴的结构设计;滑动轴承的选用材料、润滑方式和润滑装置的应用轴承的类型、特点、组成和结构

教学重点:轴的常用材料及其结构设计、了解轴的强度计算;滑动轴承、滚动轴承的结构、基本代号及类型选择

教学难点:强度计算

第六章、常用机构

教学要求: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教学重点: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第七章、机械传动

教学要求;各种带传动、链传动在汽车中的应用;标注圆柱齿轮几何尺寸的计算

教学重点:用实物讲解汽车传动装置中所用的带的类型及传动带的结构和标记

教学难点:标注圆柱齿轮几何尺寸的计算

第八章、液压传动

教学要求:液压系统的应用;利用液压传动知识分析各类液压传动实例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液压传动系统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及各组成部分;常见类型及其相应的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液压传动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液压相关问题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汽车发展史及汽车发动机总体构造

2

1

1


2

第2章:曲柄连杆机构

8

8

0


3

第3章:配气机构

8

6

2


4

第4章: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6

6

0


5

第5章: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6

4

2


6

第6章:发动机润滑系统

8

4

4


7

第7章:发动机冷却系统

8

6

2


8

第8章:发动机的装配与调试

8

4

4


      学时总计






 (三)教学建议

1.基础知识目标:

a.掌握汽车机械基础的相关知识

b.掌握三视图的画法及原理

c.掌握汽车中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

2.能力目标:

a.能正确画出三视图

b.能正确分析机构的工艺及运动特点

c.能正确分析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及液压传动的特点

3.思想教育目标:

a.初步具有辩论的思维能力

b.具有热爱科学、积极创新的精神

c.加强职业道德观念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安排在第一学期中,为后续《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等课程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时数分配

课程总学时:  72  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总学时

讲课

实验

(上机、实训)

习题课

讨论课

课程设计

(过程考核)

1

机械识图

8

8




2

汽车工程材料

8

8




3

构件的静力分析

与动力分析

6

6




4

材料力学基础

12

12




5

轴系零部件

10

10




6

常用机构

8

8




7

机械传动

10

10




8

液压传动

6

6




9

过程考核

4




4

合   计

72

68



4


六、考核方式

该课程列为考查课,考核方式为开卷。本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其中,平时成绩占50%,过程考核20%(第一次过程考核10%,第二次过程考核10%),期末成绩占30%。

七、教材及参考书

主教材:《汽车机械基础》    主编:黄 旭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汽车机械基础》    主编:谭本忠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汽车保险与理赔  

课程代码: 050021004

课程类别: 考试课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课程学分: 4  

课程学时: 32

适用专业: 汽车维修、新能源汽车专业  

开课学期: 第三学期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是汽车学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主要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具备汽车维修、汽车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管理能力,掌握汽车结构、销售技巧、汽车维修以及售后服务管理技术,能够在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企业从事汽车销售、维修以及售后服务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通过学习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汽车销售服务水平,有利于学生在汽车销售的过程中为客户提供汽车保险方面的服务。本课程的设置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的汽车保险业务流程为主线展开学习,注重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汽车保险与理赔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等内容,培养学生具备沟通技能、调查和分析问题技能、保险销售能力、核保和承保能力以及汽车保险查勘和赔案的实际处理能力,以便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从而更好的适应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

 

dbe947e90533e2a2d70b717356424f37.jpg

图1 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


前修课程为:汽车行驶与操纵系统检修、汽车使用与维护

后续课程为:汽车售后服务管理

(二)设计思路

通过对本专业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岗位分析,确定了课程的教学项目。课程的设计思路为:

1.通过对本省内的保险企业、保险中介、汽车销售和维修企业的调研,对现在保险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获取汽车保险与理赔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2.针对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对实际工作任务的分析,以知识够用为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汽车保险的实际业务流程为载体,按照各岗位职责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所选取的工作任务都涵盖了完成该类任务所需的主要操作技能,使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覆盖面;

3.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为完成任务所需掌握的汽车保险方面的知识,及实际保险业务种类,选取本课程的教学项目,项目的载体为汽车保险业的具体业务流程中的工作任务和服务内容,项目的选取体现了汽车保险业务的流程,每个项目都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完整的工作过程;

4.最后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工作法开展汽车保险与理赔的各教学项目的实施,注重业务流程的系统化、完整化;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

根据学习内容来确定本课程的学时为64学时,学分为4学分。

 

63957cc568011b3c883d9a47432cef08.png

 

716c3f31d31dfb6026e1bf667281bf14.png

图2 具体的课程设计的思路


通过学习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学生了解风险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汽车保险展业、汽车保险险种、汽车保险合同、汽车保险承保和汽车保险理赔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精通汽车保险法律法规及民法方面的相关知识;熟知汽车保险与理赔业务环节,能针对客户的特点和保险标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险方案;能够掌握分析客户需求、客户异议处理、保险谈判及促成交易的技巧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从事汽车保险销售、汽车保险承保和汽车保险理赔工作。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和掌握风险的含义、特征和风险管理的方法;

2.巩固和掌握汽车保险的含义、汽车保险的四大基本原则和汽车保险合同的相关知识;

3.掌握交强险、商业汽车保险的基本险种和附加险种;

4.掌握汽车保险的投保单的填写、汽车保险核保及签单等汽车保险的承保知识;

5.掌握汽车保险的理赔原则、理赔流程及各理赔流程的具体工作内容等有关理赔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对车险业务发展和车险市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能力;

2.对车辆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的能力;

3.能够正确分析和引导顾客的投保行为;

4.具备针对车辆的用途和客户特点制定相应的保险方案的能力;

5.独立签单能力;

6.汽车保险核保业务的处理能力;

7.汽车保险理赔稽核工作能力;

8.汽车保险案件进行独立调查取证能力;

9.能够独立承担处理汽车保险理赔业务。

(三)思政目标

1.培养学生自己收集有关保险相关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制定、研讨、决策和执行计划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工作组织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团队合作能力;

5.与人沟通能力及接待礼仪能力;

6.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汽车保险行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由一线教师和行业专家根据汽车保险业务过程中的任务、岗位能力进行归纳提炼而成。根据此教学内容培养的学生除能具备保险行业必需的岗位能力外,还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过程。

本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设置三个大的学习情境来学习的:第一教学项目是汽车保险销售。学生从保险企业的销售业务入手,通过填制投保单业务,学习汽车保险的职能,保险能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及为什么要参加保险。同时掌握汽车保险合同的一些相关知识,以及投保人和保险人及其他保险业务参与者的相关知识,掌握2007年新的汽车保险的险种及保险费率的确定和计算。通过完成此学习情境中的各项任务,学生能够掌握汽车保险的销售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第二教学项目是汽车保险承保。给学生布置汽车保险的承保任务,学生掌握汽车保险单的相关内容及保险合同一般的法律效力及汽车保险核保的流程、内容、意义及具体的注意事项。第三教学项目是汽车保险理赔。通过完成此学习情境中的各项任务,学生能够掌握汽车保险的具体的险种、汽车保险理赔的流程、汽车保险理赔细则,并能对具体的汽车保险理赔实例进行分析。


表1学习情境

序号

学习情境

任务描述

知识

能力

素质

学时

1

汽车保险销售

1.认识汽车保险

2.设计汽车保险的保险险种方案

 

1.熟悉保险与风险的关系

2.掌握风险管理方法和流程

3.掌握汽车保险的相关词语的含义

4.掌握汽车保险的险种。

1.能够对汽车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

2.能够帮助客户设计汽车保险的险种方案

1.法律意识

2.严谨的工作作风

3.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10

2

汽车保险承保

 

1.汽车保险投保方案的设计

2.填写汽车保险的投保单

3.汽车保险核保

4.订立、变更、终止汽车保险合同

1.熟悉汽车保险承保流程

2.掌握汽车保险投保方案的设计

3.掌握汽车保险合同的内容和合同的基本原则

4.掌握汽车保险的核保程序

5.掌握汽车保险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和续保方面的内容

1.能够准确地审核投保单、查验车辆,能够准确地审核保险费率

2.能够独立签单

3.学生初步具备了能够按照承保及核保业务流程从事承保业务及核保业务能力

 

1.培养学生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严谨的工作作风

3.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4.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

 

11

3

汽车保险理赔

 

1.汽车保险一般赔案的处理

2.汽车保险特殊赔案的处理

1.熟知汽车保险理赔的含义

2.掌握汽车保险理赔的原则和汽车保险一般理赔案件的处理

3.掌握汽车保险简易赔案、救助案件、疑难案件和注销案件的处理流程

 

1.能够处理汽车保险理赔业务

2.能够确定理赔欺诈案件管理范围和权限,拟定案件调查处理流程

3.对存在疑点的理赔案件进行处理

4.对全系统理赔调查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制定

1.能够培养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责任心和学生的法律意识

2.培养学生诚信观与职业道德观

3.培养学生合作和沟通能力

11


四、教学设计

本课程借鉴德国职教模式,结合高职教育目标及我院学生的具体情况,彻底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框架,基于工作过程,以汽车保险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主线,按照“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工学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将企业基本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和综合工作任务,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对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

2b2a5af61ff511b4102d0c949a51b88c.png

图3 具体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表2 教学项目实施方案设计

学习情境1

汽车保险销售

总学时:10

项目描述

有一位客户为自己的私家车投保,销售人员需要帮助客户分析其所面临的风险,对客户的风险选择最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为客户设计最适合的汽车投保方案,并且向客户提供有关汽车保险方面的知识咨询服务。本学习情境将从风险分析、风险管理、保险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学习和训练,最终完成汽车保险销售服务任务。

能

力

目

标

方法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汽车保险条款等新的汽车保险知识的能力;学生能够制定各种工作计划并研讨计划、决策能力、计划执行能力;培养学生组织各种活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使用各种媒介完成学习任务能力、工作结果评价和反思能力。

社会能力

培养学生接待礼仪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随机应变能力。

专业能力

能够热情接待客户,全面了解客户所面临的风险、保险标的、投保人及被保险人等情况;能够帮助客户分析其所面临的风险,从而为客户设计汽车保险方案;初步具备了汽车保险的销售能力,能够从事汽车保险销售业务。

教学资料

各家保险公司的保险条款、保险合同单证、PPT课件、汽车保险销售手册、挂图等资料、书籍、案例资料、汽车保险教学软件和网站资源等。

教

学

环

境

工具

多媒体教室、整车实训室、汽车保险实务综合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照相机、电脑和汽车等。

教学方法

与

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教学法  可视化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学法  归纳法  总结法  整合法  复习法   调查法  自我检查法、实践法

教学

组织

形式

首先,有教师布置任务,教师进行课堂常规教学形式(集体教学),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和独立学习形式完成任务,并且教师利用网上交流方式进行教学。最后按照事先制定的标准来检验学生成果。并结合课外拓展与仿真模拟实训教学形式相结合等组织形式。

考核与评价

总成绩=考勤10%﹢提问20%﹢方案设计20%﹢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10%

任务

任务一

认识汽车保险

学时

4

教学资料

教材、教学PPT、学习笔记、汽车保险条款、案例材料和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

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角色扮演、讨论法、引导文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能力目标

能够对风险进行分析,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来管理风险;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客户认识汽车保险;培养学生为客户服务的心态和自学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风险的含义和分类;掌握风险管理方法和过程;掌握汽车保险相关的术语;掌握汽车保险的作用及职能。

教学过程

及

手段

教师

活动

教师首先布置学习任务,给学生布置为客户风选管理方案的任务,然后结合任务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指导学生和为学生答疑并时刻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后帮助学生完成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班车的风选管理方案设计任务;并组织学生对学生方案进行自评和互评。

学生

活动

资讯阶段:学生接到任务首先收集资料,进行知识准备;计划阶段:制定任务计划;实施阶段:按照计划来执行任务,完成方案的设计;展示成果阶段:以课件的形式来展示成果;最后评估阶段,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活动主要是以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形式进行。

阶段成果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班车的风险管理方案

任务二

设计汽车保险的保险险种方案

学时

6

教学资料

各家保险公司的简介、汽车保险条款、案例材料、教材、教学PPT、学习笔记和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关键词卡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讲授法等。

能力目标

能为客户解读汽车保险条款;能够帮助客户设计保险险种方案;培养学生与客户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交强险条款的具体内容;掌握商业三者险条款的具体内容;掌握车损险条款的具体内容;掌握全车盗抢险条款的具体内容;熟悉附加险条款的具体内容;

教学过程

及

手段

教师

活动

布置学习任务、结合任务讲解相关知识、过程组织、提供必要帮助和指导、观察学生工作情况、监督学生实施工作、记录相关信息、评估学生。

学生

活动

学生接到问题后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信息,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取相关的知识;然后制定计划,按照计划实施方案的设计和分析;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

阶段成果

汽车保险险种方案

项目2

汽车保险承保

总学时:11

项目描述

有一客户向保险人提出要保请求,承保人员为客户的投保单资料进行输入及核保工作;为客户审核要保申请; 评估客户的风险,接待客户及营销员相关方面的查询(来电或来访);收取保险费为客户签单。本学习情境将从承保保险人在投保人提出要保请求后,经审核认为符合承保条件并同意接受投保人申请,签订合同并承担保单合同规定的保险责任等方面训练学生,最终完成汽车保险承保服务任务。

能

力

目

标

方法能力

培养学生制定各种工作计划并研讨计划、计划执行能力;培养学生组织各种活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使用各种媒介完成学习任务能力、工作结果评价和反思能力;通过核保业务的处理,能够培养学生严谨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社会能力

培养学生接待礼仪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随机应变能力;通过本核保学习情境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加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专业能力

能够准确地审核投保单、查验车辆,能够准确地审核保险费率;能够独立签单;能够研究市场状况,做好车险业务的风险管理并能负责车险业务的各项数据分析,进行车险业务知识培训以及技术支持;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通过本学习情境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能够按照承保及核保业务流程从事承保业务及核保业务能力。

教学资料

各家保险公司的保险条款和公司的简介、保险合同单证、PPT课件、汽车保险核保手册、挂图、书籍、汽车保险教学软件、案例资料和课程网站等资料。

教

学

环

境

工具

多媒体教室、整车实训室、汽车保险实务综合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照相机、电脑和汽车等。

教学方法

与

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

学习方法:自学法  归纳法  总结法  整合法  复习法   调查法、自我检查法、实践法

教学

组织

形式

课堂常规教学形式(集体教学);小组讨论形式和独立学习形式的结合;网上交流方式教学形式;课外拓展与仿真模拟实训教学形式相结合等组织形式。

考核与评价

总成绩=考勤10%﹢提问20%﹢方案设计20%﹢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10%

任务

任务一

汽车保险投保方案的设计

学时

2

教学资料

教材、教学PPT、学习笔记、汽车保险条款、案例材料和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

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角色扮演、讨论法、引导文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

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客户及保险车辆的情况为客户设计汽车保险投保方案;培养学生为客户服务的心态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

熟悉汽车保险承保流程;掌握汽车投保时的注意事项;掌握汽车保险投保方案的设计要点。

教学过程

及

手段

教师

活动

布置任务、结合任务讲解相关知识、过程组织、提供必要帮助和指导、观察学生工作情况、监督学生实施工作、记录相关信息、评估学生

学生

活动

资讯阶段:学生接到任务首先收集资料,进行知识准备;计划阶段:制定任务计划;实施阶段:按照计划来执行任务;展示成果阶段:展示成果;最后评估阶段,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活动主要是以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形式进行。

阶段成果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班车的风险管理方案

任务二

填写汽车保险的投保单

学时

3

教学资料

投保单、汽车保险合同正本、各家保险公司的简介、汽车保险条款、案例材料、教材、教学PPT、学习笔记和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

指导法、案例法、小组讨论法、关键词卡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讲授法等。

能力目标

能为客户解读汽车保险条款和投保单填写的注意事项;能够帮助客户填写保险投保单;培养学生与客户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

掌握汽车保险合同的含义、形式和内容;掌握汽车保险的投保时应遵循的原则(保险利益原则和最大诚信原则);掌握汽车保险投保单的填写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及

手段

教师

活动

教师首先布置学习任务,给学生布置帮助客户填写汽车保投保单的任务,然后结合任务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指导学生和为学生答疑并时刻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后帮助学生完成投保单的填写任务。

学生

活动

学生接到问题后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信息,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取相关的知识;然后制定计划,按照计划实施方案的设计和分析;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

阶段成果

填写后的汽车保险的投保单

任务三

计算汽车保险费

学时

2

教学资料

汽车保险核保手册、汽车保险承保指南、教材、教学PPT、学习笔记、汽车保险条款、案例材料和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

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角色扮演、讨论法、引导文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

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客户及保险车辆的情况为客户计算汽车保险险种的保费;培养学生为客户服务的心态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

掌握汽车保险主险的保费计算和附加险保费的计算,熟悉保费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及

手段

教师

活动

布置学习任务、结合任务讲解相关知识、过程组织、提供必要帮助和指导、观察学生工作情况、监督学生实施工作、记录相关信息、评估学生。

学生

活动

资讯阶段:学生接到任务首先收集资料,进行知识准备;计划阶段:制定任务计划;实施阶段:按照计划来执行任务;展示成果阶段:展示成果;最后评估阶段,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活动主要是以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形式进行。

阶段成果

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班车计算保费

任务四

汽车保险核保

学时

2

教学资料

汽车保险核保手册、汽车保险承保指南、教材、教学PPT、学习笔记、汽车保险条款、案例材料和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

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角色扮演、讨论法、引导文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

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客户及保险车辆的情况为客户设计汽车保险投保方案;培养学生为客户服务的心态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

熟悉汽车核保的意义和汽车核保的方式;掌握汽车保险的核保程序;掌握汽车保险核保的注意事项和工作要点。

教学过程

及

手段

教师

活动

布置学习任务、结合任务讲解相关知识、过程组织、提供必要帮助和指导、观察学生工作情况、监督学生实施工作、记录相关信息、评估学生。

学生

活动

资讯阶段:学生接到任务首先收集资料,进行知识准备;计划阶段:制定任务计划;实施阶段:按照计划来执行任务;展示成果阶段:展示成果;最后评估阶段,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活动主要是以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形式进行。

阶段成果

完成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班车保险业务的核保的建议书

任务五

订立、变更、终止汽车保险合同

学时

2

教学资料

汽车保险合同正本、各家保险公司的简介、汽车保险条款、投保单、批单、暂保单、教材、教学PPT、学习笔记和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

指导法、案例法、小组讨论法、关键词卡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讲授法等。

能力目标

能为客户解读汽车保险合同内容;能够帮助客户订立、变更、终止汽车保险合同;培养学生与客户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

熟悉汽车保险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和续保业务流程;掌握汽车保险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和续保方面的内容。

教学过程

及

手段

教师

活动

布置学习任务、结合任务讲解相关知识、过程组织、提供必要帮助和指导、观察学生工作情况、监督学生实施工作、记录相关信息、评估学生

学生

活动

学生接到问题后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信息,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取相关的知识;然后制定计划,按照计划实施方案的设计和分析;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

阶段成果

缮制汽车保险合同

项目3

汽车保险理赔

总学时:11

项目描述

有一客户的车辆出险,客户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申请,汽车保险的理赔人员按照汽车保险理赔原则对客户的索赔进行立案、查勘、计算赔款、核赔和支付赔款等理赔业务处理。

能

力

目

标

方法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制定各种工作计划并研讨计划、决策能力、计划执行能力;培养学生组织各种活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使用各种媒介完成学习任务能力、工作结果评价和反思能力。

社会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随机应变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责任心和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诚信理赔业务培养学生诚信观与职业道德观。

专业能力

能够制定理赔调查工作规划、短期工作计划和反理赔欺诈工作的相关办法和规定;能够处理汽车保险理赔业务;能够确定理赔欺诈案件管理范围和权限,拟定案件调查处理流程;对存在疑点的理赔案件按管理权限及时调查或指定机构处理,解答机构的政策咨询。

教学资料

各家保险公司的保险条款、保险合同单证、PPT课件、汽车保险理赔手册、挂图、书籍、案例资料、汽车保险教学软件和网站资源等。

教

学

环

境

工具

多媒体教室、整车实训室、汽车保险实务综合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照相机、电脑和汽车等。

教学方法

与

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教学法  可视化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学法  归纳法  总结法  整合法  复习法   调查法  自我检查法、实践法

教学

组织

形式

首先,有教师布置任务,教师进行课堂常规教学形式(集体教学),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和独立学习形式完成任务,并且教师利用网上交流方式进行教学。最后按照事先制定的标准来检验学生成果。并结合课外拓展与仿真模拟实训教学形式相结合等组织形式。

考核与评价

总成绩=考勤10%﹢提问20%﹢方案设计20%﹢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10%

任务

任务一

汽车保险一般赔案的处理

学时

8

教学资料

教材、教学PPT、学习笔记、汽车保险条款、汽车保险合同、案例材料和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

阅读标记教学法、关键词卡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多种形式讨论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角色扮演、讨论法

能力目标

能够对风险进行分析,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来管理风险;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客户认识汽车保险;培养学生为客户服务的心态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知识目标

熟知汽车保险理赔的含义;掌握汽车保险理赔的原则;熟悉汽车保险一般理赔案件的处理流程;掌握汽车保险理赔工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及

手段

教师

活动

布置学习任务、结合任务讲解相关知识、过程组织、提供必要帮助和指导、观察学生工作情况、监督学生实施工作、记录相关信息、评估学生。

学生

活动

资讯阶段:学生接到任务首先收集资料,进行知识准备;计划阶段:制定任务计划;实施阶段:按照计划来执行任务,完成方案的设计;展示成果阶段:以课件的形式来展示成果;最后评估阶段,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活动主要是以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形式进行。

阶段成果

完成汽车保险一般赔案的理赔方案

任务二

汽车保险特殊赔案的处理

学时

3

教学资料

各家保险公司的简介、汽车保险条款、案例材料、教材、教学PPT、学习笔记和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关键词卡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讲授法等。

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完成汽车保险特殊案件的理赔业务;培养学生与客户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

知识目标

熟悉汽车保险简易赔案、救助案件、疑难案件和注销案件的处理流程,掌握汽车保险简易赔案、救助案件、疑难案件和注销案件理赔的注意事项和内容。

教学过程

及

手段

教师

活动

教师首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处理一般保险理赔案件业务,然后结合任务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指导学生和为学生答疑并时刻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完成保险理赔业务;最后组织学生对学生方案进行自评和互评。

学生

活动

学生接到问题后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信息,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取相关的知识;然后制定计划,按照计划实施方案的设计和分析;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

阶段成果

救助案件的理赔方案


五、考核与评价


评价结果的反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调控作用,使学生能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不断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评价结果的反馈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交流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改变“监督者”、“审视者”的角色,应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倾听者和对话者。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易于交流的氛围,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从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所以本门课程的考核遵从“过程化、真实化、多元化”的原则,考核评价体系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由教学过程考核、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考核指标都非常注重学生学习态度,职业养成的考核,强化能力训练与培养,弱化纯理论知识考核的思想,这也符合汽车服务行业对学生素质技能的要求,符合本课程的学生能力培养定位。考核体现学校考核与保险企业考核及社会考核项结合。


表3 《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项目考核评价表


评分内容

评价目标

评分标准

评价方式

评价分值

过程性考核

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评价

学习状态和习惯

任务工单及各方案的完成情况

考勤、提问

任务工单

汽车保险投保方案

汽车保险核保方案

汽车保险理赔方案

40%

终结性考核

课程知识体系评价

课程基本知识点

重难点综合运用

闭卷笔试

60%

综合得分

总分(100%)=过程性考核(40%)+理论试卷(60%)


六、实施建议

(一)教材及相关资源开发建议

本课程标准对汽车保险与理赔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起到引领作用。

1.教材及实习手册开发建议

本课程标准对汽车保险与理赔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起到引领作用,教材和相关的实习手册应由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领导课程组成员一起来开发,并且为了使教材更接近实际工作和实际的保险业务需要有企业人员参与。教材应以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流程来组织内容,同时要通过增加实践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2.实训基地开发建议

校企合作进一步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3.网络资源、仿真软件和课件开发建议

完善网上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优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创造的能力,开发网络互动平台,使学生可以在网上交流学习心得,应结合教学内容开发课件。同时要继续与敏捷软件开发公司共同开发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软件,做到模拟真实的工作任务。

(二)教学师资配备建议

本课程的专任教师的学历应为本科及以上,需有两年以上的专业经历和教学能力,应有至少在企业一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专任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兼辅导学生实践。兼职教师应有较强的表达及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起到理论与实践对专任教师的引领作用,以及带领课程组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能力,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

(三)教学条件配备建议

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硬件条件及软件环境才能满足教学需要,更好的完成教学。本课程需要的硬件条件及软件环境表现为:

1.应有汽车新技术实验实训室及汽车查勘与定损的教学软件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齐全的汽车新技术实验实训基地,为学生掌握最先进最前沿的汽车新技术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教学软件可以提供一个模拟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应与保险行业合作共同开发

学习本课程学生必须实践,学院应与保险公估公司、保险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同时还有一批正在洽谈合作意向的保险企业。建议以校企合作的企业命名教学小班教学模式进行,则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保证,同时做到学校和企业双赢。

3.应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搭建网络平台

教学应有多媒体教室,通过运用实物、投影仪、VCD光碟等教学手段进行,并采用多种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在课上,而且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室、网络环境自主进行学习和模拟操作,尽快搭建网络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考核与评价建议

本课程应确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具体是实施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遵从“过程化、真实化、多元化”的原则,考核评价体系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由教学过程考核、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考核指标中都非常注重学生学习态度,职业养成的考核,强化能力训练与培养,弱化纯理论知识考核的思想,这也符合汽车服务行业对学生素质技能的要求,符合本课程的学生能力培养定位。考核应体现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及社会考核项结合。具体的考核方案采用定性和定量标准,并尽可能将定性指标定量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权重比建议为4:6。

(五)其他

1.本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取舍处理。

2.本课程实践性比较强,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由于课时限制,把大部分技能训练内容都展开到课外去进行,但需要精心策划以及学生的配合,以便通过各种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手车鉴定与评估》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二手车交易与评估》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拓展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解汽车的评估基本知识、二手车技术状况的鉴定、二手车评估的基本方法、汽车碰撞与风险评估和二手车交易等。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汽车评估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汽车评估的基本方法,能对车辆进行技术鉴定,并熟悉二手车交易的流程。

在课程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实际任务为载体,通过对任务的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来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本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的同时还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使学生具备完善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二、课程目标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实施模式,突出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特色创新、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保证教学内容要适时、适度、实用、实际,做到课程设置符合岗位需求,教学内容符合技能培养。

通过对岗位核心能力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等内容的分析,经专兼职教师共同探讨后,确定了《二手车交易与评估》的课程目标如下,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来进行表述。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汽车的分类;

2.掌握车辆识别代号管理规则;

3.掌握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

4.了解汽车鉴定评估的基本理论;

5.掌握汽车鉴定评估的基本条件;

6.熟悉二手车技术状况鉴定的主要内容;

7.掌握四种二手车评估的基本方法;

8.了解汽车碰撞损伤的检验与测量;

9.了解汽车损失风险评估;

10.掌握二手车交易的流程。

(二)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

1.能够识别车辆的VIN码和铭牌;

2.能对汽车的动力性进行评定;

3.能够测量汽车的尾气,并分析数据;

4.能对车辆进行静态检查,识别走私车辆、拼装车辆、盗抢车辆和事故车辆;

5.能对车辆进行动态检查和路试工作;

6.具备操作常用车辆检测仪器的能力;

7.具备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二手车评估方法,并根据该方法估算汽车价格的能力;

8.能对事故车辆进行碰撞损伤分区检验和测量;

9.能够撰写车辆损伤评估报告;

10.能够办理二手车交易的相关手续。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  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4.  具有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5.  具有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信息的能力

6.  具有独立制订工作并实施的能力;

7.  具有规范操作、文明操作意识;

8.  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  具有科学思维方法;

10. 具有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意识;

11. 具有经济成本意识;

三、课程设计

1、设计思想

教学内容框架

参数测量→技术状况鉴定→估算→碰撞损伤检验→二手车交易

总体设计思路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理论教学结合实践训练,让学生从陌生到熟练地掌握汽车评估的基本原理、二手车评估和交易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课程开发和学习情境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以下学习情境(课程单元)组成:


学习情景1

学习情景2

学习情景3

学习情景4

学习情境5

汽车参数测量

车辆技术状况鉴定

汽车估算

汽车碰撞损伤检验

二手车交易


2、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程课时为5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40课时,实践教学12课时。


序号

课程单元

学习任务及教学要求

参考

学时

学习任务

教学要求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1

汽车参数测量

汽车的分类与组成

了解汽车各种分类的方法,熟悉汽车的组成。

2


车辆识别代码

掌握车辆识别代码的编制规则,熟悉汽车主要的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

2


汽车参数的测量

测量汽车的参数及主要性能指标

2

2

2

车辆技术状况鉴定

汽车评估的将基本知识

了解汽车评估的定义、要素和特点,熟悉汽车评估的基本条件。

2


政策对评估的影响

了解汽车鉴定评估的价值类型,掌握国家宏观政策对汽车评估的影响。

2


静态检查

熟悉静态检查所需工具及主要内容

2

2

动态检查

熟悉动态检查及主要内容

2

2

仪器检测

能利用常用检测设备对车辆进行检查


2

3

汽车估算

现行市价法

了解现行市价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前提,掌握现行市价法的计算方法。

2


收益现值法

了解收益现值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前提,掌握收益现值法的计算方法。

2


重置成本法

了解重置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掌握重置成本法的计算方法。

2


价格清算发

了解价格清算发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熟悉决定价格清算发的主要因素。

2


4

汽车碰撞损伤检验

汽车碰撞事故损坏

了解汽车碰撞事故的分类及特征,熟悉汽车碰撞事故的损伤类型。

2


碰撞损伤的检验与测量

碰撞损伤的分区检验

2

2

主要零部件损伤评估

熟悉车身与机械零部件的损伤评估

2


汽车风险评估

了解汽车风险评估的定义、特点、要素及成本。

2


汽车损失风险评估

了解汽车损失风险评估的因素,掌握汽车损失风险的度量。

2


汽车责任风险评估

了解汽车责任风险因素,掌握汽车责任风险度量

2


 

 

 

 

5

二手车交易

二手车交易市场和运作

了解我国二手车交易市场,熟悉二手车交易过户、转籍的办理程序

2

2

二手车收购评估

了解二手车营销与市场分析,掌握二手车销售定价的方法

2


二手车价值计算及评估报告

了解二手车鉴定评估的价值计算,掌握二手车鉴定评估报告书的撰写。

2






合     计

52


3、课程单元描述


课程单元1

课程单元名称

汽车参数测量

课时数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6

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汽车的分类;

2.熟悉汽车的组成;

3.掌握车辆VIN码的编制规则;

4.掌握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

能力目标

1.能够识别VIN码各位数字(字母)的含义;

2.能够测量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

3.能够对车辆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评定。

素质目标

1.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文字表达能力;

2.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具有良好的团队写作能力;

学习内容

1.汽车的分类;

2.汽车的组成;

3.车辆识别码和汽车标牌;

4.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

5.汽车的使用寿命。

教学方法和建议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网络、影像资料导入,结合校内实训实习。

教学建议: 

运用多媒体教学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条件要求

1.课程标准

2.授课计划

3.授课教案

4.教学案例

学生已有基础

汽车构造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掌握车辆识别代码的编制规则。

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

校内教师授课

 

课程单元2

课程单元名称

车辆技术状况鉴定

课时数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8

6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汽车鉴定评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条件;

2.了解国家宏观政策对机动车评估价格的影响;

3.掌握静态检查的主要内容;

4.掌握动态检查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

1.能够鉴别走私和拼装车辆;

2.能够鉴别盗抢车辆和事故车辆;

3.能够对车辆进行静态检查;

4.能够对车辆进行动态检查;

5.能够使用常用的检测工具对车辆进行检查。

素质目标

1.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3.具有良好的工程表达能力;

4.树立安全生产、质量是第一意识

学习内容

1.汽车鉴定评估的定义和基本条件;

2.国家宏观政策对机动车评估价格的影响;

3.车辆静态检查所需的工具和用品;

4.静态检查和动态检查的主要内容;

5.仪器检查。

教学方法和建议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网络、影像资料导入,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

教学建议: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利用课外时间查阅图文影像资料

教学条件要求

1.课程标准

2.授课计划

3.授课教案

4.教学案例

学生已有基础

汽车构造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掌握汽车鉴定评估的基本理论和对车辆技术状况鉴定的能力

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

校内教师授课内容:汽车评估基本理论

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内容:车辆技术状况鉴定


课程单元3

课程单元名称

汽车估算

课时数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8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现行市价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前提;

2.掌握收益现值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前提;

3.掌握重置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4.了解价格请算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现行市价法进行计算;

2.能够利用收益现值法对车辆做出价格估算;

3.能够利用重置成本法对车辆的价格做出估算。

素质目标

1.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3.具有良好的工程表达能力;

4.树立安全生产、质量第一意识;

学习内容

1.现行市价法;

2.收益现值法;

3.重置成本法;

4.清算价格法。

教学方法和建议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网络、影像资料导入,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

教学建议: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践训练

教学条件要求

1.课程标准

2.授课计划

3.授课教案

4.教学案例

学生已有基础

汽车构造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熟悉各种汽车评估的基本方法及适用范围

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

校内教师授课内容:汽车评估的基本方法


课程单元4

课程单元名称

汽车碰撞损伤检验

课时数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12

  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汽车碰撞事故的分类;

2.掌握汽车主要零部件损伤评估的方法;

3.掌握汽车损伤风险评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能够对汽车碰撞分区检验;

2.能够撰写车辆损伤评估报告;

素质目标

1.与他人协同工作的能力

2.自我训练自我提升的能力

3.树立安全施工,质量第一的意识

4.良好的节能降耗意识。

学习内容

1.汽车碰撞事故分类及特征;

2.车辆碰撞损伤的分区检验;

3.主要零部件的损伤评估;

4.车辆损伤评估报告的撰写;

5.汽车损失风险评估。

教学方法和建议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网络、影像资料导入,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

教学建议:

增加实训时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条件要求

1.课程标准

2.授课计划

3.授课教案

4.教学案例

学生已有基础

汽车构造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熟悉汽车损失风险评估,能够对事故车辆进行分区检验

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

校内教师授课内容:汽车损失风险评估

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内容:汽车碰撞损伤分区检验

 

课程单元5

课程单元名称

二手车交易

课时数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6

  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二手车交易市场;

2.熟悉二手车交易过户的办理程序;

3.掌握二手车价值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独立办理二手车交易过户的所有程序;

2.能够对二手车收购估价;

3.能够对二手车销售定价;

4.能够撰写二手车鉴定评估报告书。

素质目标

1.与他人协同工作的能力

2.自我训练自我提升的能力

3.树立安全施工,质量第一的意识

4.良好的节能降耗意识。

学习内容

1.二手车销售实务;

2.二手车收购与销售定价;

3.二手车奠定评估和报告书的撰写。

教学方法和建议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网络、影像资料导入,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

教学建议:

增加实训时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条件要求

1.课程标准

2.授课计划

3.授课教案

4.教学案例

学生已有基础

汽车构造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熟悉二手车交易流程

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

校内教师授课内容:二手车交易和鉴定评估报告书的撰写

 

四、课程评价

(一)《二手车交易与评估》课程评价及方式说明

   学生的成绩评定以主要根据理论知识的掌握(为总结性考核,占50%)、考勤(占10%),课堂提问(占10%)、作业(占10%)、企业教师技能评定(占20%)等五方面构成。

(二)《二手车交易与评估》课程过程考核说明

1.理论知识的掌握以试卷形式考核,题型包括选择、填空、判断、简答、案例分析等;

2.考勤及课堂提问依据是平时学生的上课出状况、回答课堂提问的积极性及正确率;

3.作业是指每个教学单元中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以完成的数量和质量给予成绩;

4. 企业教师技能评定是指企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掌握的技能情况或者在企业的实践情况评定。


表1   考核标准

序号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成绩比例(%)

1

形

成

性

考

核

考勤

学习纪律考核,养成守时上课、上班的基本素质

10

2

课堂提问

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老师、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能力

10

3

作业

课外学习、充实课余生活,切实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10

4

总结性考核

期末考试,考察本学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过程中涉及的关键知识点

50

5

企业教师技能考核

校内外实训表现与成果

20

合      计

100

   

 表2   总结性考核标准

序号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成绩比例(%)

1

选择题

基础知识考查

20

2

填空题

基础知识、专业术语掌握

25

3

判断题

常识判断

10

4

简答题

重要理论知识掌握

30

5

案例分析

二手车价格的计算

15

合       计

100


表3:技能考核点

序号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成绩比例(%)

1

参数测量实训操作

考核:会正确测量车辆的技术参数,并对数据作出处理

30

2

技术鉴定实训操作

考核:会正确对车辆的技术状况作出鉴定

30

3

二手车估算

考核:会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二手车价格

40

合       计

100


五、实施建议

(一)授课资料编写建议

授课资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以及岗位国家职业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编写授课计划、教案和教学案例,坚持理论够用,强调知识传授的趣味性。

(二)教学方法建议

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教材:

使用教材:《二手车鉴定及评估》,许华林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 


《汽车材料》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汽车材料

学时:60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一、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  

《汽车材料》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起承前启后的作用。e5F洱吧下载 — 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2、与前后续课程的关系

前修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材料力学》;后续课程:《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发动机电控技术》、等。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汽车的构成和汽车材料的分类。

(2)掌握了解石油、汽油、柴油等各种燃料的使用性能及注意事项。了解汽车的一些其他代用燃料.

(3)掌握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作用、性能、以及注意事项、了解并掌握齿轮油、润滑脂的使用性能以及注意事项.

(4)掌握液力传动油、汽车制动液、汽车防冻液的使用性能要求、规格和使用注意事项。了解其他工作液的使用性能要求、规格和使用注意事项.

(5)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能与结构、掌握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掌握常用金属材料以及典型汽车零件金属材料的选用。

(6)了解车用橡胶材料的品种以及汽车轮胎的类型和结构;掌握汽车用塑料的性能、种类及应用;掌握汽车玻璃的性能、种类及主要用途;掌握其他非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应用.

(7)了解汽车美容的含义;掌握汽车美容用品。

2.能力目标

(1)掌握汽车材料分类、金属材料概念。

(2)了解汽车燃油使用性能及评定指标,能够正确选用各类汽车燃料;了解汽车新能源及油料管理技术。

(3)掌握汽车润滑材料的分类、特性、规格、选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4)汽车工作液主要规格的辨别、能够合理选择、正确使用各种汽车工作液。

(5)掌握汽车用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热处理方法,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金属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特点、用途及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掌握强度、塑性及评价指标,硬度、韧性、疲劳强度及评价指标,了解工艺性能;掌握热处理的概念、目的,了解热处理原理;钢的正火、退火、淬火、回火含义及目的;表面热处理的目的、种类,自学钢的热处理新技术部分。

(6)掌握汽车常用非金属材料种类、应用、性能特点以及汽车新能源等的应用状况及发展动态。掌握橡胶、玻璃的特性、种类,了解其一般用途及在汽车上的应用。

(7)了解常用汽车美容材料的种类、用途。

3.素质目标

在进行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同时,结合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逐步使学生树立:

责任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成本意识C6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爱岗敬业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课题及学时分配表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绪论

2

2

金属材料的性能

4

3

汽车用钢铁材料

4

4

汽车用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4

5

汽车用非金属材料

4

6

汽车用燃料

4

7

汽车用润滑材料

4

8

汽车用工作液

4

9

汽车轮胎

4

合计


52


四、课程内容

(一)绪论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说课

2.汽车材料的应用、组成与展望;

【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材料的性质、地位;

2.了解教学内容较目标;

【教学方法】讲授法

(二)金属材料的性能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金属的力学性能;

2.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教学目标】

1.掌握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2.理解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三)汽车用钢铁材料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和性能及相互关系;

2.钢铁的热处理方法及选用;

3.钢铁材料的分类、性能、牌号及应用;

【教学目标】

1.掌握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和性能及相互关系;

2.了解钢铁的热处理方法及选用;

3.熟悉钢铁材料的分类、性能、牌号及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汽车用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常用有色金属的分类、性能、牌号及应用;

2.汽车上常用有色金属的性能、识别及选用;

【教学目标】

1.熟悉常用有色金属的分类、性能、牌号及应用;

2.了解汽车上常用有色金属的性能;

3.会识别及选用汽车上常用的有色金属;

【教学方法】讲授法

(五)汽车用非金属材料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常用非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能及组成;

2.汽车上常用非金属材料的性能、识别及选用;

【教学目标】

1.熟悉常用非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能及组成;

2.了解汽车上常用非金属材料的性能;

3.会汽车常用零部件选用非金属材料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六)汽车用燃料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汽车用汽油、柴油的使用性能及评价指标;

2.车有汽油、柴油的牌号和规格;

3.车有汽油、柴油的合理选用和正确使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用汽油、柴油的使用性能及评价指标;

2.掌握车有汽油、柴油的牌号和规格;

3.学会车有汽油、柴油的合理选用和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七)汽车用润滑材料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发动机润滑油、车辆齿轮油和润滑脂的使用性能;

2.发动机润滑油、车辆齿轮油和润滑脂的分类、牌号和规格;

3.发动机润滑油、车辆齿轮油和润滑脂的合理选用和正确使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发动机润滑油、车辆齿轮油和润滑脂的使用性能;

2.掌握发动机润滑油、车辆齿轮油和润滑脂的分类、牌号和规格;

3.学会发动机润滑油、车辆齿轮油和润滑脂的合理选用和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八)汽车用工作液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汽车制动液、防冻液和液力传动油的使用性能;

2.汽车制动液、防冻液和液力传动油的分类、牌号和规格;

3.汽车制动液、防冻液和液力传动油的合理选用、正确使用和检查、更换操作;

【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制动液、防冻液和液力传动油的使用性能;

2.掌握汽车制动液、防冻液和液力传动油的分类、牌号和规格;

3.学会汽车制动液、防冻液和液力传动油的合理选用、正确使用和检查、更换操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

(九)汽车轮胎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汽车轮胎的使用性能;

2.汽车轮胎的基本结构、分类和规格;

3.汽车轮胎的选配和规律使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轮胎的使用性能;

2.掌握汽车轮胎的基本结构、分类和规格;

3.学会汽车轮胎的选配和规律使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考试课,重点考核基础理论知识.

六、考核成绩分配比例

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由作业和出勤、及课堂提问和实验成绩组成。

成绩比例按规定:平时占30%,期末占70%;平时成绩:作业及提问占60%,出勤占40%。

七、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     

《汽车应用材料》    白树全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汽车材料》     朱军          北京出版社

《汽车材料》      马世伟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课程类别:理实一体课程

课程学时:144学时

修读学期:第一学期

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合作开发企业:吉林省驰恒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执笔人:仉舵、曹丽娜、刘志超

审核人:温海峰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它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通过现场实训操作、课堂讲授相结合等环节初步培养学生的汽车底盘故障检修的技能。

本课程构建于《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汽车底盘系统的构造与维修,着眼于当代汽车维修企业需求组织教学内容,为其后续课程《汽车电控底盘》、《汽车行驶与安全系统维修专门化》打下基础,为进行汽车底盘全面故障诊断提供技能训练,为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2设计思路

通过对吉林省华之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汽车维修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从德系汽车维修工的工作实际出发,按一汽大众汽车标准服务流程构建课程体系,从汽车维修工日常维修工作内容、培养学生从业能力等不同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课程内容选择注重实用性、先进性、可操作性,通过完成项目工作任务来学习汽车维修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汽车维修的能力。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1)能够熟练掌握底盘各总成及零部件的作用、结构、工作原理、相互间的连接关系;

(2)深刻理解汽车底盘各机械部件、电器部件的作用;

(3)掌握汽车底盘各系统工作原理;

(4)理解汽车传动、行驶、转向和制动的简单力学原理;

(5)能够正确掌握各总成的拆装步骤,方法和技术要求;

(6)能够对各零件、总成进行检验、调整、修理或更换;

(7)能够熟悉常用检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8)能够掌握排除汽车底盘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

(9)了解汽车底盘系统的发展方向。

2.2能力目标

(1)能正确识别汽车底盘系统;

(2)具有独立排除底盘常见故障的能力;

(3)能够从个案中找到共性,总结规律,积累经验;

(4)熟知安全生产及环保规范。

2.3素质目标

(1)初步具备自主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客户意识;

(3)具有小组团结合作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3.教学内容

发动机、底盘、电器和车身是是汽车的四大主要组成部分,围绕汽车维修行业岗位需要,针对汽车底盘系统设置了《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是培养高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上岗就业竞争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我们深入吉林省华之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校企联合,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具体规划了15个典型工作任务,安排了144个学时。围绕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每个项目为一个典型任务的排除,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具体故障排除中学习, 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避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训脱节之弊端,强化学生独立排除故障的能力,具体的学习内容见下表。


项目活动

课程内容

活动设计

参考学时

项目一 离合器从动盘的检查与更换

摩擦离合器基本结构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离合器位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2.播放离合器从动盘拆装视频

3.运用多媒体演示游标卡尺使用方法

4.对游标卡尺使用方法进行虚拟练习

5.实车操作

8

膜片式离合器结构

膜片式离合器工作原理

离合器从动盘的位置

检测工具(游标卡尺)的使用

离合器从动盘的检查与更换

项目二 检查与调整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

液压式操纵机构结构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离合器操纵机构结构与工作原理

2.观看动画了解离合器自由间隙的概念

3.通过动画明确离合器踏板的自由行程、总行程、工作行程的概念

4.观看检查与调整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视频

5.实车操作

14

液压式操纵机构原理

离合器盖总成结构

离合器自由间隙

离合器踏板的自由行程、总行程、工作行程

检查与调整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

项目三 检查与更换变速器齿轮油

变速器齿轮油的作用、类型、型号、分类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变速器齿轮油作用、类型、型号、分类

2.观看变速器齿轮油的检查与更换视频

3.实车操作

6

变速器齿轮油的检查与更换

项目四 检查与更换变速器锁止装置

自锁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变速器自锁、互锁装置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观看检查与更换变速器锁止装置视频

3.实车操作

8

互锁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检查与更换变速器锁止装置

项目五 检查与更换变速器同步器

同步器功用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变速器同步器功用及其结构、工作原理

2.观看变速器同步器更换视频

3.实车操作

10

锁环式同步器结构

锁环式同步器工作原理

同步器的更换

项目六 轮胎的更换与修补

车轮总成结构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车轮及轮胎结构、花纹、规格及其使用的方法与分类

2.观看内部贴片式补胎的操作视频

3.实车操作

8

轮胎花纹

轮胎规格

扒胎机的使用

补胎的方法分类

内部贴片式补胎的操作

项目七 车轮动平衡检测

车轮不平衡的危害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车轮不平衡的危害

2.通过实物展示配重的类型

3.阅读说明书,掌握平衡块拆装钳的使用方法

4.观看车轮动平衡的操作视频

5.实车操作

8

配重的类型

工具的使用(平衡块拆装钳)

车轮动平衡的操作

项目八 汽车四轮定位测量与调整

车轮外倾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四轮定位各数值含义

2.观看车辆四轮定位操作视频

3.实车操作

10

主销后倾

主销内倾

前轮前束

车辆四轮定位操作

 

 

 

项目九 检查与更换车辆减震器

麦弗逊式悬架结构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麦弗逊式悬架结构

2.结合实物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减震器的作用、位置、分类、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3.观看减震器更换视频

4.实车操作

 

 

 

10

减震器的作用、位置、分类、结构

减震器的原理

承载式车身

更换减振器

项目十 检查与更换转向器

转向系统组成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转向系统的组成

2.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齿轮齿条转向系统的组成、结构、原理

3.观看检查与更换转向器操作视频

4.实车操作

10

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组成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结构、位置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工作原理

独立悬架转向传动机构组成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检查与更换

项目十一 检查与更换万向节

万向传动装置组成、组成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齿轮齿条万向传动系统的组成、结构、原理

2.观看齿球笼万向节的检查与更换视频

3.实车操作

8

万向节的分类

万向节的等速原理

球笼万向节的结构

球笼万向节的检查与更换

项目十二 检查与更换转向动力泵

转向动力泵的的工作原理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转向动力泵的的作用、分类及工作原理

2.观看转向动力泵的更换视频

3.实车操作

10

转向动力泵的作用、分类

转向动力泵的更换

项目十三 检查与更换主减速器、差速器

驱动桥的结构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驱动桥的工作原理

2.实物观察驱动桥的外形

3.观看检查与更换驱动桥操作视频

4.实车操作

10

主减速器与差速器的构造与位置

检查与更换主减速器、差速器

 

项目十四  检查与更换制动液

制动主缸与轮缸的位置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液力驻车制动系统原理

2.实物观察制动液类型

3.观看检查与更换制动液视频

4.实车操作

12

制动主缸与轮缸结构

液力驻车制动系统原理

制动液类型

检查与更换制动液

项目十五 检查与更换制动块

制动器的类型

1.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制动器的类型

2.实物观察盘式制动器基本结构

3.运用多媒体资源演示浮钳盘式制动器工作原理

4.运用软件掌握ABS工作原理

5.观看检查与更换制动块操作视频

6.实车操作

12

盘式制动器基本结构

浮钳盘式制动器结构

浮钳盘式制动器工作原理

ABS工作原理

检查与更换制动块


4.实施建议

4.1教材资源开发建议

本课程标准为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课程的基准标准,主讲教师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实用性、先进性教材,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能力包》,本教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千所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规划教材;教学内容侧重于基础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中,以一汽大众维修工的具体维修案例生动和丰满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作必要的延伸,以满足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

4.2教学师资配备建议

校内专职教师要求具有汽车行业维修经验,掌握汽车维修企业基本运作的方法,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设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训项目。行业兼职教师要求具有三年以上德系汽车维修企业工作经验,能够整合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的机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4.3学习情境的组织形式

(1)一体化教学

该课程属于任务驱动训练中心型,在组织形式上采用现场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指导教师由双师型教师及企业技术骨干人员组成,实现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还要具有企业岗位学习经验,实现学生与职业人的一体化。

(2)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走

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中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围绕项目中实践技能培训的要求,展开教学,一步一级,环环相扣,形成一条专项技能培训链,只要进入这条培训链,就会装载必要的理论知识,获得专项生产实践能力,融进良好的职业素质,最终达到学习要求,实现学习目的。

(3)企业岗位体验

学生学习期间,定期进行企业岗位体验,实车实景排除故障,使学生建立责任感和成就感,初步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

4.4教师指导方法

问题启发:由案例展开教学内容,将教学做相给合,由问题导入,采用设问方法引起学生兴趣,解决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

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指定的的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为辅。在教学环节,通过学习工单,设计问题和任务,通过集体讨论,确定方案,再由学生实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知识学习环节,针对每个实训项目,提出问题,布置任务,由学生检索资料,自主完成。

4.5学生学习方法

动手动脑,理论实践相结合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理论只有应用于实践中才能放射出它的光彩,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积极完成自主学习,课内、课外相结合,书本、网络、现场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资源,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强化素质。遵守纪律,重视劳动,加强职业体验,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4.6教学考核与评价建议

   1.评价方式

建立过程评价(学习情境评价)与期末评价(课程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过程评价的重要性。过程评价占70分,期末评价占30分。评价要求如下表所示。

   2.评价要求


评价方式

过程评价(学习情景评价)70

期末评价

(课程评价)

素质评价

工单评价

实操评价

鉴定评价

10

30

30

30

评价实施

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表现集中评价

由主讲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工单情况评价

由实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项目操作评价

由学校鉴定处统一组织评价

评价标准

根据遵守设备安全、人身安全和生产纪律等情况进行打分10分

预习内容10分

任务方案正确5分

结合对应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工具使用正确5分

项目操作过程记录20分

操作过程正确15分

任务完成良好5分

注

造成设备损坏或人身伤害的本项目计0分

考试违纪者计0分


 4.7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内外实训基地:针对课程教学要求,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与企业联合,开拓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条件进行岗位体验,培养职业素质。

信息资源:建立教学保障资料库,将专业图书、音像等资料集中管理和集中使用,并不断更新。将教学文件规范化、充实化,严格按教学文件开展教学,有力监督教学的实施。

网络资源:将专业资料上传,教师备课时可以及时查阅,开拓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建立虚拟教学环境,拓展学习途径。开通专业技术网站,利用网络优势快捷获取有价值的学习和研究资料,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课程组




《汽车认识与使用》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203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学时                    

总学分:4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主要内容有:汽车的整体认识、发动机的认识与使用、传动系统的认识与使用、转向系统的认识与使用、制动系统的认识与使用、轮胎的认识与使用、空调系统的认识与使用、仪表与灯光的认识与使用、车身电气附属设备的认识与使用9个模块等知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进行课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以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的元素设计,以项目驱动等方法训练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团结合作,严谨求实的职业精神,为后续课程汽车发动机故障与诊断、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设计思路

依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了解国内外汽车发展历史,不同厂商的技术特点和优势。结合职业能力培养针对性和明确性的特点,将汽车整体结构使用以及相关保养维护知识以项目形式串联起来,改变以学会知识为目标的传统观念,建立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协作为教育目标的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情景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学会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着“简单、易懂、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并随着教学实践进行调整改进。

鉴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且考虑课程有基础性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主要依托汽车专实训室开展,目的是讲、学、练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时间,从使用的角度掌握所学内容,为后续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汽车的发明与发展简史、国内外著名汽车公司及商标、汽车总体结构、汽车分类及各组成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车主要应用性能指标和选购技巧、汽车驾驶与考证方法、汽车保养与维护、新型汽车与新技术以及汽车文化等知识,能够解释说明汽车汽车总体结构、性能指标和保养与维护。

打破“学科本位型”的课程模式,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建立“能力本位型”的课程模式。本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顺利过渡到专业核心课程为前提,突出现场教学的作用,让学生与汽车各组成部件亲密接触,具备深刻印象。通过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活动,使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学习能力,对汽车有初步和整体认识,并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等意识。

1.知识目标:了解汽车发明简史、世界汽车工业发展与现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与现。理解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状掌握汽车的总体结构、各部分功用,汽车行驶原理。

2.能力目标:能够向客户介绍汽车各部分功用和操作要领,达到介绍汽车主要性能指标,汽车选购事项和相关检查等的能力,强化汽车各部分功用和操作要领技能,提高对汽车汽车发动机、发动机、底盘基本结构日常检测能力。

3.素养目标:培养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养成具有遵守规范实训操作与车间5S标准化操作流程职业素养,陶冶严谨求实、团结合作、诚信待人的高尚情操。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汽车整体认知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国内外汽车发展历史,汽车用途与分类,不同汽车品牌的特点,

车身结构特征以及汽车分类方法。

教学重点:汽车发展历程,国内外汽车品牌认识与产品特点。

教学难点:汽车车身结构分类与用途,汽车VIN码的识读。

第二章:发动机的认识与使用

教学要求:掌使学生握汽车发动机的作用,能量转化形式,了解发动机的分类和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掌握五大系统和两大机构基本组成与作用,识别相关发动机零部件,以及发动机日常检查与养护。

教学重点:发动机作用与基本组成,发动机的做工流程,汽油与柴油发动机的区别,电控发动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教学难点:发动机两大机构与五大系统的组成与作用,发动机相关零部件识别,规范发动机润滑油与冷却液的检测和添加操作流程。

第三章:传动系统的认识与使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汽车传动系统的作用,理解离合器的作用、工作原理和种类。理解变速器的作用、工作原理和种类。具备离合器的正确操作、手动变速器的正确操作和自动变速器的正确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汽车传动系统的组成与作用,离合器与变速器的中种类、基本构造与作用。离合器的操作注意事项,常见变速器种类与品牌。

教学难点:离合器的工作原理、手动变速器的换挡原理以及同步器的作用,手动变速器操作注意事项。

第四章:转向系统的认知与使用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汽车转向系统类型、功能、结构原理,转向系统正确使用和操作注意事项,动力转向系统认知,转向助力液体的检查操作流程。

教学重点:转向系统基本组成与功能,转向系统分类,转向助力液体的检查步骤,看车辆转向系统的类型及部件的安装位置。

教学难点:转向器的原理与功能,动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

第五章:制动系统的认识与使用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汽车制动系统的作用,类型与结构。了解制动系统的正确使用注意事项。ABS系统的认知,汽车制动液的选用与检查。

教学重点:汽车制动系统的作用,类型。汽车制动液的选用与检查步骤。

教学难点:盘式制动器与毂式制动器的工作原理,ABS系统的组成与作用。

第六章:底盘与轮胎的认识与使用

教学要求:使得学生了解汽车行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掌握汽车悬挂的类型与特点。了解汽车轮胎的作用、组成、种类以及型号识别,理解轮毂的作用。掌

握检查轮胎的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轮胎对车辆行驶的重要性,轮胎的分类,轮胎型号的识别与更换。

教学难点:汽车悬挂系统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悬挂系统对车辆行驶的影响。

第七章:空调认识与使用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空调的工作原理、分类、作用。理解空调制冷装置与制热装置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空调控制面板,了解制冷剂与冷冻油的作用。

教学重点:空调的功能特点,自动空调与手动空调的区别与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汽车空调制冷、制热的工作过程,以及制冷剂的选用。

第八章:仪表与灯光认识与使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汽车组合仪表不同符号颜色类提示灯的功用,以及应急故障提示的处理方法。掌握汽车灯光的组成,具备不同场景正确使用汽车灯光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组合仪表上的提示类、警告类信息,以及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汽车灯光的组成和分类,不同场景下正确使用汽车灯光。

第九章:车身电气附属设备的认识与使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汽车车身电气的设备的组成包括:防盗中控门锁、电动车窗与后视镜、电动后座椅、汽车前后雨刮、多功能方向盘、车载导航与多媒体系统。具备正确使用车身电气附属设备的能力。

教学重点:车身电气附属设备的作用。

教学难点:汽车车窗、中控门锁和多功能方向盘的使用方法,汽车座椅和后视镜正确调节,汽车玻璃水的添加。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汽车整体认知

4

2

2


2

第2章:发动机的认识与使用

8

4

4


3

第3章:传动系统的认识与使用

6

3

3


4

第4章:转向系统的认知与使用

6

3

3


5

第5章:制动系统的认识与使用

6

3

3


6

第6章:底盘与轮胎的认识与使用

8

4

4


7

第7章:空调认识与使用

6

3

3


8

第8章:仪表与灯光认识与使用

8

4

4


9

第9章:车身电气附属设备的认识与使用

8

4

4


学 时 总 计

60

30

3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汽车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汽车整体认知实训

2


2

项目二 

  汽车发动机认知实训

4


3

项目三 

  汽车离合器、变速器认知实训

4


4

项目四 

  转向系统结构实训

  转向液选用与检查实训

4


5

项目五 

  制动系统零部件认知实训

  制动液选用与检查实训

4


6

项目六 

  底盘结构组成实训

  汽车轮胎实训

4


7

项目七 

  汽车仪表认识实训

  汽车灯光使用实训

4


8

项目八 

  车身附属电气设备使用实训

4


合     计

3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依据本课程标准选择编写教材,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思想。教材教材要具有汽车行业先进性、同时具备通用性、实用性。具备实际应用案例,编写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建议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体现汽车行业行业前沿特点。

建议教材:《汽车电工电子》  钱强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教材:

      [1]蔡兴旺. 汽车概论[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李育锡. 汽车概论[M]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教师要用心设计每一教学单元,每一教学单元都要体现三方面特征:即突出能力、项目载体、学生主体。

(1)课堂教学:建议采用四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用任务驱动法体引出相关理论知识内容,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讲解,根据学生的基础程度,由浅入深的讲解课程内容;师生互动阶段,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回答,突出训练能力;学生讨论阶段,教师围绕能力目标设计题目,学生分组讨论,加强能力训练,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总结阶段,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

(2)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依照轨道行业要求编制校本活页式实训手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汽车认识与使用》在线课程,利用超星教学平台“一屏三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网络教学自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情的个性化教学。利用主流媒体的汽车网站布置相关汽车类前沿资讯知识学习,实现学生自助式探索学习。

(四)师资条件

车辆工程类专业背景教师,汽车行业的相关工作经验,熟练掌握汽车驾驶技术,并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建立项目考核卡,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汽车组成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工作任务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采用实践考察的形式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实训考查、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查成绩(实训)*60%+考勤*10%+作业*10%+实践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江雨泽                     编写日期:2021.11.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60131404                               

课程类别: 专业课

适用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                          

开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学时:72(理论44,实验4)                    

学分:4学分

一、课程简介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而成的专业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要日益增长,要及时获取各种信息,解决工程、生产及科研中遇到的检测问题,必须合理的选择和应用各种传感器。本课程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工程应用。

介绍了传感与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传统与新型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检测系统中信号的转换与调理,抗干扰技术,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传感器的智能化技术及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及应用等内容。

二、课程教学目的

(一)课程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主要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应用传感器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检测中的具体问题。对学科发展有初步认识,掌握基本的共性技术。

能力目标:对于学生主要是能结合工程实际,应用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其中的技术问题。要求理解不同原理传感器的物理概念,常用的电路搭配;能够对常用传感器的性能进行检测并正确处理检测数据;掌握正确使用传感器的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发展前沿状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政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意识以及创新意识,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思政。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绪论

10


10


2

电阻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16


16


3

变阻抗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16


16


4

光电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16


16


5

电动势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10


10


6

自动检测的新发展及共性技术

4


4


学时总计

72


36

72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 教学目标

了解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认识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和发展方向。掌握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能正确区分测量数据中各种误差。初步掌握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掌握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指标的物理概念、主要指标、计算方法。了解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定义、一般数学模型、动态响应及动态特性指标。了解传感器的动、静态标定基本方法。

(二) 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备注

认识层次

讲授程度

1.1自动检测技术概论

 

 

了解

一般


1.2传感器概述

 

掌握

重点


1.3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掌握

重点


1.4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理解

一般


1.5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

了解

一般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随机误差的统计处理;传感器的静态特性的基本概念、主要指标、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测量误差的判别和处理方法。传感器的静态特性的基本概念、主要指标、计算方法。

解决措施:增加传感器静态特性标定实验、结合国家标准(GB/T 15478-1995)学习传感器静态指标含义,对传感器的静态特性计算正确理解。

第二章 电阻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一) 教学目标

掌握电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了解应变式传感器的弹性元件结构、原理、材料。掌握基本测量电路及温度补偿方法。会进行特性分析。了解基本工程应用。

(二) 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备注

认识层次

讲授程度

2.1应变式传感器

 

 

掌握

重点


2.2压阻式传感器

 

 

掌握

重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应变效应、压阻效应的概念、应变片的温度误差及其补偿、金属箔式应变片主要特性、弹性元件结构特性。

教学难点:应变式传感器的结构、材料、基本的工程应用。

解决措施:着重讲解应变效应及压阻效应,增加应变传感器工程应用的课后网络查询检索作业,在习题课上以点评的形式,共同学习讨论,使学生对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有初步了解。

第三章 变阻抗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一) 教学目标

掌握各类变阻式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各类变阻式传感器的基本测量电路和常用误差分析方法,了解各类变阻式传感器的应用。

(二) 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备注

认识层次

讲授程度

3.1自感式传感器

 

 

了解

一般


3.2差动变压器

 

 

掌握

重点


3.3电容传感器

 

 

掌握

重点


3.4电涡流式传感器

 

理解

一般


3.5压磁式传感器

 

掌握

重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掌握变阻式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常用误差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变极距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电涡流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决措施:实验时间占理论授课时间三分之一。建立课外学习小组,进行实际测试科研活动。。

第四章 光电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一) 教学目标

掌握各种光电式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特性分析。掌握光栅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莫尔条纹形成原理、莫尔条纹技术的特点、光栅的光路、辨向原理、细分技术。了解光电码盘、电荷耦合器件、光纤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发展应用。

(二) 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备注

认识层次

讲授程度

4.1光电效应和光电器件

 

 

掌握

重点


4.2光电码盘

 

4.2安全用电常识

了解

一般


4.3电荷耦合器件

4.3触电急救

理解

重点


4.4光纤传感器

 

理解

重点


4.5光栅传感器

理解

重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光电效应和光电器件、光栅传感器

教学难点:电荷耦合器件、光栅传感器的工程应用。

解决措施:结合ppt示例图进行讲解,加强课堂互动设计,安排提问、讨论、辅导等环节以巩固教学效果。 

第五章 电动势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一) 教学目标

掌握磁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掌握霍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霍尔元件的结构和基本电路、霍尔元件的误差及补偿。掌握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压电材料的基本特性、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和测量电路。了解电动势式传感器的工业应用、了解石英压电材料最新应用。

(二) 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备注

认识层次

讲授程度

5.1磁电式传感器

 

理解

重点


5.2霍尔传感器

 

掌握

重点


5.3压电式传感器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压电效应、压电式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和测量电路。霍尔效应、霍尔元件基本结构、基本特性、误差补偿。

教学难点:压电效应、霍尔效应的理解、石英压电式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信号变换电路、石英压电材料最新应用、霍尔元件误差补偿。

解决措施:增加“石英晶体材料发展动态”的课后网络查询检索作业,在习题课上以点评的形式,共同学习讨论,使学生对物理学发展对本学科的促进发展有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六章 自动检测的新发展及共性技术

(一) 教学目标

掌握自动检测技术的共性技术:误差修正方法、动态补偿方法、数字滤波方法;掌握软测量技术的一般方法;了解自动检测技术的新发展:现场总线、虚拟仪器、网络化智能传感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二) 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备注

认识层次

讲授程度

6.1误差修正技术

 

掌握

重点


6.2现场总线

 




6.3虚拟仪器




6.4网络化智能传感器




6.5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6.6软测量技术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测量误差的修正方法、测量误差的动态补偿、随机误差的数字滤波、软测量技术。

教学难点:软测量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解决措施:区分主次,结合ppt示例图进行讲解,加强课堂互动设计,安排提问、讨论、实测环节以巩固教学效果。

五、实验(实践)环节及要求


序号

实践项目

学 时

备注

1

传感器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4


2

传感器的校准与标定

6


3

电阻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16


4

变阻抗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16


5

光电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16


6

电动势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10


7

自动检测的新发展及共性技术

4


合 计

36


 

六、习题、课程讨论及要求

1. 习题、作业方面:

课后复习、总结、作业也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作业和习题课,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计算技能。对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教师全批全改,并适当进行作业讲评,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

2. 课程讨论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讨论、分组讨论等手段。在课堂上,针对某个问题可以以小组分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查找文献或资料,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最后共同完成小组作业,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与探索)

1. 在课堂讲解时可以将实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鼓励自觉法、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融为一体。

2. 在课堂讲解时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重点难点辅以板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或典型控制环节的分析等,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与技能。

八、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发动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 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九、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 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十、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郭云雨 

编写日期:2021年3月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郁有文等主编,《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贾民平等主编,《测试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

课程代号:061741           

适用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总学时: 72学时

执笔人:马光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性质:

《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检测与维修》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它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是学生将来能直接用于新能源汽车维修的实用技术,本课程构建于《汽车零部件识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发动机结构原理与诊断》等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的内容,本着汽车维修企业需求组织教学内容,为进行新能源汽车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维修提供技能训练,为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为培养汽车维修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2.任务: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利用现代诊断和检测设备进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故障诊断、零部件检测及维修更换等专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整车控制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充电系统的检测与维修》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专业的课程中纵向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横向在企业维修岗位又可借助此部分学习完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任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总体目标

本课程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电知识的能力,侧重于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促进学生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综合故障诊断能力的提高。

2、课程具体目标

通过《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检测与维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1.职业知识

(1)能独立制定维修计划,并能选择正确检测设备和仪器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进行检测和维修。

(2)能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测。

(3)能对管理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测。

(4)能正确使用万用表、故障诊断仪、示波器及发动机综合分析仪等常用检测和诊断设备。

(5)能使用示波器对传感器及执行器波形进行分析。

(6)能遵守相关法律、技术规定,按照正确规范进行操作,保证维修质量。

(7)能检查修复后发动机系统工作情况,并在汽车移交过程中向客户介绍已完成的工作。

(8)能根据环境保护要求处理使用过的辅料、废气液体及损坏零部件。

2.职业能力

(1)具备与客户的交流与协商能力,能够向客户咨询车况,查询车辆技术档案,初步评定车辆技术状况。

(2)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3)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4)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

(5)能不断积累维修经验,从个案中寻找共性。

3.职业素质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4)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三、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的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课程设计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通过对维修企业维修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共为《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学习领域设计了3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下设置5个任务。学习情境划分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规律进行排序。由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检测与维修系统是多个控制系统的高度耦合系统, 一个故障现象可能是由多个系统的故障引起,因此,在学习时先从各区域故障入手,最后再学习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检测与维修综合故障。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为使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检修专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本课程以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具体故障现象为贯穿项目,由更换动力电池、检修电池管理系统、检修充电系统等3学习情境来组织教学,同时将3个教学情境细化为15个教学任务,把课程核心知识点融合在典型工作任务中,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每个工作任务都包括完整的教学内容。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

本课程结构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课程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项目编号

子项目名称

子项目内容

支撑知识

学时

1

更换动力电池

1.电池的结构原理

2.电池的性能测试

3.单体电池的充电

4.单体电池的放电

5.动力电池的更换

1.电池的不同类型和结构原理

2.使用专业仪器对单体电池充放电

3.依据客户委托和维修手册制定工作计划

4.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5.查询检验标准并按照制造商规定进行检查

6.遵守高压安全操作规定和环保法规

26

2

检修电池管理系统

1.电池的组合方式

2.电池模块的充电

3.电池模块的放电

4.电池模组的监控

5.电池系统故障诊断

1.电池的成组方式和系统管理的功能

2.使用专业仪器对电池模块和电池组充放电

3.依据客户委托和维修手册制定工作计划

4.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5.查询检验标准进行检查并分析故障机理

6.遵守高压安全操作规定和车间6S规范

24

3

检修充电系统

1.电能的补给方式

2.交直流转换电路

3.直流充电系统

4.交流充电系统

5.充电系统故障诊断

1.充电站的布局功能和电能的补给方式

2.交直流充电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3.依据客户委托和维修手册制定工作计划

4.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5.查询检验标准进行检查并分析故障机理

6.遵守高压安全操作规定和车间6S规范

30

 

五、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检测与维修》课程特点,教学模式在原有的模块式现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实施针对电池及管理系统典型故障检修任务,基于检修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即一体化的职业环境 、一体化的学习资源 、一体化的学习内容 、一体化的学习过程等四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所有课程都是在一体化汽车检修实训车间进行。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习过程的学习情境,呈现一种现场实践的真实存在的状态,营造职业环境以产生职业氛围。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设计

《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检测与维修》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汽车实训基地为支撑而构建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大量汽车检修过程中的真实案例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生产情境。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及学习,让学生有更多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2)角色扮演法

在模拟、逼真的汽车维修接待的情境下,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客户和业务员之间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然后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

(3)头脑风暴法

在制订实际检测任务计划和决策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师生、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建立学习的共同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和对话,产生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

(4)小组讨论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讲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交流互动的作用,开展主题研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产生内在动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通过相互提问、随机选定发言等形式在教学中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激发认知动力。

(5)演示讲解法

借助实物来进行的边演示、边讲解的教学方法。对具有很高的抽象程度和复杂性及表面不易看透的工作原理内容,通过实物、课件、仿真软件等一些辅助手段补充信息源,通过感观刺激传递直观信息。

除此以外,还会适时地穿插竞赛教学法与成果分享法,这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设计

(1)多媒体教学

本课程教学团队开发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引进了大量图片、动画及视频素材,加大了课堂知识信息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学习情境3中的可变气门升程控制系统工作原理时,将VTEC的工作过程制作成小负荷时气门如何开启、大负荷时气门如何开启、气门关闭等三个动画,使其工作原理直观易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实际操作

实际操作是在真实的维修车间进行的,经过信息收集、制定计划和决策、最终实施计划,在做中学,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实车训练,培养了学生对实际维修问题的诊断、分析、拓展与迁移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3)网络课程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促使其发展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认知学习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本门课主要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以不断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4)网上答疑

每位教师在学期初就确定与班级学生的联系方式,其中包括建立QQ群,公共信箱、博客、微博等。教师能够在网上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这不仅是促进师生互动的一种手段,同时也能使学生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5)模拟仿真虚拟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充分利用仿真技术进行仿真教学,引入了上海景格公司开发的教学仿真软件。这些软件可模拟汽车零部件分解、原理、故障诊断及检修的全过程。使零部件拆装、故障检修等过程得以真实再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同时通过设置故障、模拟故障现象、仿真诊断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良好的学习目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个性特征;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理论知识应用以及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要因材施教观念,面向个体学生,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促进学习能力提高。

(四)教学实训条件

建议本课程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循环式分组教学,故障现象分析讲解应配备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台和实训车辆,每个具体情境设计见下表

 

表2 电池的结构原理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1:任务1电池的结构原理

学时6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知识目标:区分电池的不同类型和结构原理

项目任务

能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电池的不同类型和结构原理。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电池的不同类型和结构原理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1.5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1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2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系统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5


表3 电池的性能测试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1:任务2电池的性能测试

学时4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知识目标:掌握电池的性能测试

项目任务

能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进电池的性能测试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电池的性能测试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1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2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2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传感器。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2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2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25


表4 单体电池的充电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1:任务3单体电池的充电

学时4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知识目标:掌握单体电池的充电

项目任务

能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单体电池的充电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单体电池的充电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1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2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2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具拆装、更换进气压力传感器。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2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2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25


表5 单体电池的放电修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1:任务4单体电池的放电

学时4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知识目标:掌握单体电池的放电

项目任务

能正确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单体电池的放电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单体电池的放电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1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2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2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节气门位置传感器。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2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2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25


表6 动力电池的更换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1:任务5动力电池的更换

学时8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知识目标:掌握动力电池的更换

项目任务

能使用工具仪器以协作方式更换动力电池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动力电池的更换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动力电池的更换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2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4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5


表7 电池的组合方式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2:任务1电池的组合方式

学时4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理解电池的组合方式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电池的组合方式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教师关于电池的组合方式内容的讲解。

2.咨询客户和使用车辆信息系统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角色扮演法

 

1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2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1.选择合适的故障读码器、万用表和示波器。

角色扮演法

 

0.2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用故障读码器读取系统故障。2.用万用表和示波器对电池进行检查。

竞赛教学法

2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1.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系统故障是否排除。2.检查发动机性能。

成果分享法

0.2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计划。

小组讨论法

 

0.25


表8 电池模块的充电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2:任务2电池模块的充电

学时4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理解电池模块的充电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电池模块的充电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电池模块的充电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1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1.5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系统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2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25


表9 电池模块的放电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2:任务3电池模块的放电

学时4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理解电池模块的放电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电池模块的放电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电池模块的放电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1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1.5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系统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2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25


表10 电池模组的监控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2:任务4电池模组的监控

学时8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理解电池模组的监控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电池模组的监控要点。

1.聆听教师关于电池模组的监控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2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1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1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3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系统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5


表11 电池系统故障诊断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2:任务5电池系统故障诊断

学时4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理解电池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电池系统故障诊断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电池系统故障诊断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1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1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系统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2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25


表12 电能的补给方式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3:任务1电能的补给方式

学时4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掌握电能的补给方式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电能的补给方式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电能的补给方式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1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1.5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2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25







表13 交直流转换电路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3:任务2交直流转换电路

学时8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掌握交直流转换电路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交直流转换电路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交直流转换电路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2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1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1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3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5


表14 直流充电系统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3:任务3直流充电系统

学时8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掌握直流充电系统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电池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直流充电系统。4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直流充电系统内容的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2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1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1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3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5

 

表15 交流充电系统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3:任务4交流充电系统

学时6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掌握交流充电系统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交流充电系统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交流充电系统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2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1.5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交流充电系统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1


表16 充电系统故障诊断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3:任务5充电系统故障诊断

学时4

项目目标

能力目标: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知识目标:掌握充电系统故障诊断的方法

项目任务

能使用专用仪器检测分析并排除系统故障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电工、电子学基础;发动机结构基础;汽车使用和操作经验;

电子控制基础;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维修资料、设备手册、任务工单、测试习题、实训车辆、专用工具、万用表、综合故障诊断仪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资讯

1.给学生展示故障车辆,并明确工作任务。2.将车辆维修资料、维修工单、任务工单分发给学生。3.采用PPT课件讲解充电系统故障诊断要点。4.接受学生关于车辆信息的咨询。

1.聆听教师关于充电系统故障诊断讲解。2.通过咨询填写维修工单内容。3.填写任务工单资讯部分内容。

演示讲解法

1

2计划

1.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2.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3.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故障排除和检测的工作计划。2.将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定稿。

小组讨论法

头脑风暴法

 

0.5

3决策

1.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并提示安全事项。2.分配故障车辆。3.接受学生咨询,监控学生讨论。

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仪、万用表及常用和专用工具。

角色扮演法

 

0.5

4实施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检查。

1.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2.对电池进行检查。3.用专用工具拆装、更换零部件。4.在任务工单中记录相关数据。

竞赛教学法

1.5

5检查

1.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起动发动机,检查电池故障是否排除。

成果分享法

0.25

6评估

1.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2.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1.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工作评估。

2.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修改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法

 

0.25

 

六、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本课程应选用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依据,以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典型的故障现象为载体,能突出学生知识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专用教材。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新模式构建,以我院汽车实训基地的具有的市场保有量较大的轿车为典型,加强实训内容的编写,并做到图文并茂,简明实用,由浅入深,深浅适度,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七、教学资源运用与任课教师要求

针对课程教学难度大、实践性强的特点,本课程小组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教案、习题集、试题库、图片、动画、课件、视频、参考资料等学习资料,其内容符合课程设计要求。并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仿真软件等现代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的学习和自测,同时通过在线答疑的交流平台,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辅导。

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应由具有维修企业实践经历的专业骨干教师和聘任的企业技术专家构成。部分主讲老师还需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培训顾问等工作,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与维修企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八、考试方式与标准

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结合本课程多年的改革实践,《电池及管理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创新了多元融合的评价体系,课程考核坚持校内考核与校外企业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实践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结果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采用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化、多视角、多维度的评价方法,采用汇报、答辩、成果演示、笔试、口试、操作等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过程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融入企业评价元素,实现课程评价多元化。

考核模式改革为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占60%,主要包括阶段技能评价占20%,阶段理论评价占20%,学生素质评价占10%,企业元素评价占10%。总结性评价占40%,其中综合技能测试占20%,综合理论测试占20%。过程考核方式采取平时工作学习过程累积考核的方式。每个学习情境结束需填写学习情境考核单。具体分数计算方法为:课程考核成绩=∑单个学习情境考核成绩/4

学习情境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包括是否遵守学校的考勤制度、平时操作训练情况、实际操作考核及相关知识问答情况、工作学习手册完成情况、“5S、6C”的落实情况。学习情境考核分单独操作项目和合作项目。合作项目的考试学生可自己找同学协助考试,协助考试的学生不计入成绩。

考核方式的革新,使学生能够更加注重平时学习,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开展日常教学,激发学生自觉地投身于技能训练中去,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学习情境考核单

序号

考核内容

分值

评分标准

得分

备注

1

遵守学校的考勤制度

10

准时(√)得10分



迟到(ф)扣5分



请假(Δ)扣2分



缺席(Ο)扣10分



早退(Z)扣5分



2

平时操作训练

20

规范着装,文明礼貌5分



按照维修规范要求操作训练5分



质量意识,合作意识5分



沟通能力5分



3

实际操作考核

30

工具使用正确得6分、每错一处扣2分



量具使用正确得6分、每错一处扣2分



拆卸过程正确得6分、顺序错误每处扣2分



测量正确得6分、测量有误扣2分、读数不正确扣2分。



安装正确得6分、安装不到位每处扣2分



4

相关知识问答

10

回答正确,每题得5分



5

完成工作学习手册情况

20

认真填写、字迹工整 5分



完成全部工作学习单得10分,缺项每项扣2分



正确使用教学资源5分



6

“5S、6C”的落实情况

10

操作过程保持现场整洁2分



工具、量具及时整理清洁归位2分



工具量具无坠落2分



正确处理废弃物2分



作业完毕整理恢复现场2分





《综合布线》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232209                  

课程类别:专业支撑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相关专业    

授课单位:工程技术学院

总 学 时:30

总学分:2

  一、   课程的性质

《综合布线》是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支撑课程,是训练学生运用综合布线国家规范、标准,进行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施工、测试验收的能力。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是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又是网络互联设备配置、服务器技术与应用、中小型网络设计与集成等课程的学习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综合布线工程师任职资格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二、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将以任务为逻辑主线(综合布线系统结果、系统设计、设备安装、项目管理岗位、工程监理岗位)来组织课程,将完成工作任务必须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与项目之中,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训练职业能力,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在教学中,根据校内外实习实训资源情况贯彻模拟网络工程项目,或承担真是网络工程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工程情况设计教学过程。

本课程融合了综合布线技术员职业资格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局域网、综合布线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网络、综合布线及智能建筑国内外标准与规范,掌握综合布线工程施工与管理、局域网组网与操作系统软件安装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智能建筑网络、综合布线工程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a)   了解智能建筑的定义与功能,熟悉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概念。

b)   熟悉综合布线工程中常用的标准。

c)   掌握工程中常用的器材工具的使用方法。

d)   了解综合布线工程中现场管理、技术管理。施工现场人员管理、材料管理、安全管理、质量控制管理、成本控制管理和施工进度控制的内容。

e)   掌握测试中双绞线链路测试、光纤链路测试和系统验收的相关知识。

f)   掌握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建筑群和进线间子系统的施工设计和安装技术。

2、能力目标

a)  能合理对工程所用材料和设备进行选型,并能作出预算方案。

b)  能根据技术规范完成从楼宇子系统到工作子系统的设计和安装。

c)  能编制施工方案,对施工项目从人员、技术、安全、进度和质量等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理。

d)  能根据设计方案和验收标准对工程进行测试和验收。

3、素质目标

a)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信守法、认真负责的职业操守。

b)   促进学生在团队协作、沟通交流方面的素质养成。

c)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综合布线系统结构

教学要求:

1、了解综合布线系统发展

2、熟悉智能楼宇与综合布线的关系

3、熟悉综合布线系统的功能

4、掌握综合布线的组成

5、熟悉综合布线系统结构及变化

教学重点:

1、综合布线系统的功能

2、综合布线的组成

3、综合布线系统结构

教学难点:

1、综合布线的组成

2、综合布线系统结构及变化

第二章   网线类型及产品选型

教学要求:

1、了解双绞线产品的分类

2、熟悉双绞线产品的结构

3、熟悉RJ-45水晶头的结构

4、了解光纤传输原理

教学重点:

1、会区分双绞线产品的特点和分类能区分不同类型的产品

2、能根据不同网络的需求选取不同类型的双绞线产品

3、能识别不同的光纤产品

教学难点:

1、根据不同网络的需求选取不同类型的双绞线产品

第三章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布线配线端接技术

教学要求:

1、配线端接的意义、重要性和端接原理。

2、网络双绞线的剥线方法。

3、RJ-45水晶头端接和跳线制作和测试

4、网络模块模块端接

5、配线架端接。

6、基本永久链路。复杂永久链路

教学重点:

1、能熟练进行跳线的制作与安装

2、熟练操作110配线架和24口配线架的安装

3、能熟练掌握网络模块端接技术

4、会配线架端接技术

5、会永久链路和复杂链路端接技术

教学难点:

1、网络模块端接技术

第四章   设计综合布线系统

教学要求:

1、熟悉现场勘察和需求分析方法

2、熟悉综合布线各子系统的设计规范

3、熟悉材料预算方法

4、熟悉绘图方法

5、熟悉计算机房、数据中心布线系统设计规范

6、了解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7.了解建筑设计放火规范

教学重点:

1、能通过现场勘察、需求分析正确分析用户信息应用系统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2、会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布线系统各个子系统设计

3、能对系统进行材料预算

4、能绘制拓扑结构图

5、能编制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书

6、能设计数据中心布线系统

教学难点:

1、综合布线各子系统的设计规范

2、计算机房、数据中心布线系统设计规范

第五章   综合布线工程验收

教学要求:

1、掌握综合布线建设工程施工与验收的实用技术

2、了解综合布线建设工程施工与验收的基本规范

教学重点:

     1、能通过现场勘察、需求分析正确分析用户信息应用系统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2、考查整个工程内,各种链路的连通性。

教学难点:

     1、能通过现场勘察、需求分析正确分析用户信息应用系统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综合布线系统结构

8

2

4


2

第2章:网线类型及产品选型

2

1

1


3

第3章: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布线配线端接技术

8

3

5


4

第4章:设计综合布线系统

8

2

8


5

第5章:综合布线工程验收

4

2

2


学 时 总 计

30

10

2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通过项目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综合布线设计和施工验收方法。

(2)实验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上交设计、施工和验收方案。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认识网线类型及产品选型

4


2

项目二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布线配线端接技术

6


3

项目三设计综合布线系统

8


4

项目四综合布线工程验收

2


合     计

2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1.本课程应选择“计算机网络基础”、“综合布线工程”、“电子信号传输介质”等内容的书籍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书目。

2.本课程(校本)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课程的教学改革(如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选取学习情境的典型工作任务,将综合布线、双绞线技术、光纤技术等技术应用等内容融入每个学习情境中,同时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组织学习情境内容。在每个学习情境中设计拓展学习内容,以保证相关知识的部分完整性)。

3.教材编写内容表达要求科学、严谨、准确、清晰,多采用图片、表格、结构图等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编写。

(二)教学方法

依据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坚持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习资料资源:《网络综合布线实训教程》王磊 顾丽瑾 中国铁道出版社

信息化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碎片化操作视频与微课、网络资源。

设备资源:上海企想信息技术综合布线实训设备、实训墙、工具箱、管线耗材、机柜配线架等。

(四)师资条件

专任教师的要求:应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擅长网络综合布线项目的教学,有丰富的行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网络综合布线施工步骤,施工方法,施工技巧。熟知行业标准,能根据不同项目的需求规划系统拓扑结构,选择适当产品,做出预算。掌握无线网络技术、光纤网络技术等新技术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兼职教师的要求:应具有多年的网络综合布线项目施工经验。对实际施工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有深入研究。了解综合布线工程测试标准和分类。授课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不时地将本门课程的发展趋势、就业趋势及当今最流行项目作品等介绍给学生。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1.网络综合布线是一门考核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考核评价应当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主。主要考查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熟练程度。

2.采用过程性评价,通过情景测验,小组竞赛,完成作品,团队任务、网上知识问答等多种方式将过程性评价、知识性评价、技能性评价、素质评价等评价标准结合起来,重点考察学生技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评价可在过程性评价中体现。

(二)考核评价标准

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30%+知识评价20%+技能评价50%

 

考评项目

考评方法

比例

小计

过程性评价

组织纪律

根据上课考勤情况由教师评定纪律得分。

10%

30%

学习态度

课堂回答问题、课堂实践示范情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定。

10%

职业素养

根据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由组长、组员和教师共同评定,如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力等。

10%

知识性评价

网上测试

课后、课前、课中发布的测试或作业成绩。

20%

20%

技能评价

过程项目

课程过程中的各个单元项目完成情况。包括个人项目,小组项目等

20%

50%

期末测试

期末统一题目测试,考查操作技能。

30%

合计

100%

100%


七、教学建议  

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练习。关注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操作流程是否标准。

2.采用线上微课,线下练习,课前推送预习内容,课上练习技能,课下拓展知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3.以行业标准为指导,真实验收学生的技能水平。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高职类网络技能大赛。

4.组织竞赛,精炼技能。除了会还要做到速度快、省材料、施工准确、设计合理。精益求精。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叶军                         编写日期: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云计算应用与运维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232224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授课单位:工程技术学院

总 学 时:60                          

总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旨在引领学生熟练运用高性能计算技术、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虚拟化技术、用户交换技术、安全管理技术、运营支撑管理技术等云计算主要支撑技术,通过,包括Docker概述、Docker镜像管理和定制、Docker容器管理、Docker网络和数据卷管理、Docker编排工具、自动化部署及Kubernetes概述,以实现云计算的运维。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调查研究社会对云计算的配置与管理方面的要求,制定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课程以Docker容器工厂为主线,从而让学生掌握云计算的相关知识、相关服务器的配置,加深Linux的使用技能,直至完整掌握Docker容器实现云计算运维。

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

(一)总体目标

1. 了解容器技术的发展历程;识记Docker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Docker与传统虚拟机的区别,掌握Docker的常用安装方法。

2. 了解镜像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命令的使用;了解仓库的基本概念;掌握公有仓库的使用和私有仓库构建的方法;掌握构建镜像的基本方法。

3. 了解容器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实现原理;理解镜像和容器的关系;掌握容器的基本使用和运维管理;了解CGroups的功能;掌握利用CGroups对资源控制的方法。

4. 了解Docker网络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Docker网络的配置和使用;了解Docker存储技术、数据卷和数据卷容器的使用方法。

5. 了解容器编排的管理方法和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容器集群的管理方法和基本使用方法。

6. 了解Rancher容器管理平台的功能组件;了解Jenkins持续集成工具。

7. 了解Kubernetes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Kubernetes的架构和工作流程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掌握云计算的起源及有关概念;

② 掌握Docker容器技术;

③ 掌握CGroups有关知识;

④ 掌握Docker存储技术;

⑤ 掌握数据库有关知识;

⑥ 掌握Rancher容器管理平台的功能组件;

⑦ 掌握Kubernetes的相关理论知。

   2、能力目标

① 具有安装Docker容器工厂的能力;

② 具有节点基本配置的能力;

③ 具有配置CGroups客户端的能力;

④ 具有Docker存储技术的配置与测试的能力;

⑤ 具有虚拟机管理的能力;

⑥ 具有计算节点安装的能力;

⑦ 具有管理节点的安装与配置的能力;

⑧ 具有Rancher容器管理平台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① 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

② 具备认真细致的做事态度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③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体协作能力;

④ 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拓展知识能力、规范安全操作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Docker概述

教学要求:

1、了解容器技术的发展历程;

2、掌握Docker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掌握Docker与传统虚拟机的区别,

4、掌握Docker的常用安装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容器技术的发展历程。

2、掌握Docker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掌握Docker与传统虚拟机的区别,掌握Docker的应用。

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百度、Google等搜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2、掌握在CentOS 7中安装Docker的步骤。

3、掌握在Windows中安装Docker的步骤。

4、掌握Docker启动和验证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   Docker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Docker与传统虚拟纲的区别

3.   Docker常用安装方法。

第二章  镜像管理和定制

教学要求:

1、让学生了解镜像的基本概念;

2、掌握镜像的常用操作命令;

3、了解仓库的基本概念;

4、掌握镜像仓库的构建及使用方法;

5、掌握构建镜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镜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镜像的基本操作命令;

   3、仓库的基本概念;

   4、构建自定义镜像;

教学难点:

 1、镜像的基本操作命令;

 2、镜像仓库的构建;

 3、构建自定义镜像;

第三章  Docker容器管理

教学要求:

 1、了解容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了解容器的实现原理。

 3、了解镜像和容器的关系。

 4、了解控制组(CGroups)的功能

 5、掌握容器的基本操作。

 6、掌握容器的运维管理。

 7、掌握利用CGoups对资源进行控制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容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镜像和容器的关系

3、控制组功能。

教学难点:

1、容器的基本操作命令

2、资源控制

第四章  Docker网络管理和数据卷管理

教学要求:

1、了解Docker网络架构。

2、了解Docker网络模式。

3、掌握Docker网络的配置和使用。

4、了解Docker存储技术。

5、掌握Docker数据卷和数据卷容器的使用能力

6、目标掌握Docker网络的配置方法。

7、掌握Docker容器互连的方法。

8、掌握Docker数据卷和数据卷容器的使用。

教学重点:

1、Docker网络架构

2、Docker网络模式

3、Docker存储技术。

教学难点:

 1、Docker网络的配置和使用

 2、数据卷和数据卷容器的使用

第五章   Docker编排工具

教学要求:

 1、了解容器编排的管理方法。

 2、了解容器编排的基本使用方法。

 3、了解容器集群的管理方法。

 4、了解容器集群的基本使用方法。

 5、掌握Compose编排工具的使用方法。

 6、掌握Swarm编排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1、容器编排技术

2、容器集群管理

教学难点:

 1、Compose编排工具

 2、Swarm编排工具网络隔离

第六章  自动化部署

教学要求:

 1、了解Rancher容器管理平台的功能组件

 2、了解Jenkins持续集成工具。

 3、掌握Rancher容器管理平台的安装方法。

 4、掌握Rancher容器管理平台的使用。

 5、掌握Jenkins持续集成工具的使用。

教学重点:

1、Rancher的概念和组成

2、持续集成概念和优点。

教学难点:

1、Rancher平台部署

2、Jenkins持续化部署工具。

第七章  Kubernetes概述

教学要求:

1、了解Kubernetes的主要目标和增强功能。

2、了解Kubernetes的核心概念。

3、了解Kubernetes的架构。

4、了解Kubernetes的工作流程。

5、掌握Kubernetes集群的安装方法。

6、掌握Kubernetes下Dashboard的安装方法。

教学重点:

1、Kubernetes概念

2、架构和工作流程

教学难点:

1、Kubernetes集群

2、kubectl常用命令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Docker概述

4

2

2


2

第2章:镜像管理和定制

12

4

8


3

第3章:Docker容器管理

8

2

6


4

第4章:Docker网络管理和数据卷管理

12

4

8


5

第5章: Docker编排工具

8

2

6


6

第6章:自动化部署

10

4

6


7

第7章:Kubernetes概述

6

2

4


学 时 总 计

60

20

4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本课程实训项目为课程中实践课程,对于本次目标为:包括Docker概述、Docker镜像管理和定制、Docker容器管理、Docker网络和数据卷管理、Docker编排工具、自动化部署及Kubernetes概述,实训项目总体为学生对于云计算加深学生的学习理解。

(2)实验要求

1、掌握在线安装Docker的方法、Docker离线安装包的制作

2、了解Docker镜像,掌握Docker镜像常用命令的使用

3、了解仓库,掌握搭建私有仓库的方法

4、掌握利用Docker commit和Dockerfile构建自定义镜像的方法

5、了解Docker容器,掌握Docker容器常用命令的使用

6、掌握Docker资源控制的常用命令

7、了解Docker常用网络模式,掌握Docker常用网络模式的使用

8、掌握利用Docker实现同一主机和跨主机容器互连的方法

9、掌握Docker数据卷和数据卷容器使用方法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安装和使用Docker

4


2

项目二:Docker镜像常用命令的使用

4


3

项目三:搭建私有仓库

6


4

项目四:构建自定义镜像

4


5

项目五:Docker容器常用命令的使用 

4


6

项目六:Docker资源控制

4


7

项目七:Docker网络管理应用

6


8

项目八:利用Docker实现容器互连

4


9

项目九:Docker数据卷和数据卷容器应用

4


合     计

40



五、课程实施建议

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材编写建议、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思想。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教材要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反映新技术、新工艺,典型产品或服务的选择要科学,体现地区产业特点。文字表述要求。活动设计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二)教学方法  要体现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

(四)师资条件

本课程除在理论上指导学生外,在实践上也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故而教师除了应该对云计算技术有较深的理解外,在实践操作能力上也应具备一定的能力,建议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此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具备相关教师资格证书,同时还应有相关岗位企业实践经历。即:主讲教师既熟悉Linux系统,又有使用OpenStack搭建云计算平台的实践经验。企业兼职教师应具备工程师等级以上职称证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要求。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训)报告体现。期末考核采用上机考核方式。

(二)考核评价标准

  (1)平时成绩(20%):出勤率,课堂表现。

(2)实验成绩(30%):实验报告。

(3)期末考试(50%):期末考试成绩。

七、教学建议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优化组合;课堂传授,作为学生的顾问和向导为前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做完示范操作后,学生会有各种问题,要及时解决并找出共性问题统一处理,为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蔡驰程                     编写日期: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汽车保险与理赔  

课程代码: 050021004

课程类别: 考试课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课程学分: 4  

课程学时: 32

适用专业: 汽车维修、新能源汽车专业  

开课学期: 第三学期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是汽车学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主要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具备汽车维修、汽车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管理能力,掌握汽车结构、销售技巧、汽车维修以及售后服务管理技术,能够在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企业从事汽车销售、维修以及售后服务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通过学习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汽车销售服务水平,有利于学生在汽车销售的过程中为客户提供汽车保险方面的服务。本课程的设置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的汽车保险业务流程为主线展开学习,注重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汽车保险与理赔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等内容,培养学生具备沟通技能、调查和分析问题技能、保险销售能力、核保和承保能力以及汽车保险查勘和赔案的实际处理能力,以便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从而更好的适应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

 

dbe947e90533e2a2d70b717356424f37.jpg

图1 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


前修课程为:汽车行驶与操纵系统检修、汽车使用与维护

后续课程为:汽车售后服务管理

(二)设计思路

通过对本专业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岗位分析,确定了课程的教学项目。课程的设计思路为:

1.通过对本省内的保险企业、保险中介、汽车销售和维修企业的调研,对现在保险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获取汽车保险与理赔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2.针对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对实际工作任务的分析,以知识够用为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汽车保险的实际业务流程为载体,按照各岗位职责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所选取的工作任务都涵盖了完成该类任务所需的主要操作技能,使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覆盖面;

3.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为完成任务所需掌握的汽车保险方面的知识,及实际保险业务种类,选取本课程的教学项目,项目的载体为汽车保险业的具体业务流程中的工作任务和服务内容,项目的选取体现了汽车保险业务的流程,每个项目都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完整的工作过程;

4.最后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工作法开展汽车保险与理赔的各教学项目的实施,注重业务流程的系统化、完整化;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

根据学习内容来确定本课程的学时为64学时,学分为4学分。

 

63957cc568011b3c883d9a47432cef08.png

 

716c3f31d31dfb6026e1bf667281bf14.png

图2 具体的课程设计的思路


通过学习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学生了解风险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汽车保险展业、汽车保险险种、汽车保险合同、汽车保险承保和汽车保险理赔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精通汽车保险法律法规及民法方面的相关知识;熟知汽车保险与理赔业务环节,能针对客户的特点和保险标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险方案;能够掌握分析客户需求、客户异议处理、保险谈判及促成交易的技巧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从事汽车保险销售、汽车保险承保和汽车保险理赔工作。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和掌握风险的含义、特征和风险管理的方法;

2.巩固和掌握汽车保险的含义、汽车保险的四大基本原则和汽车保险合同的相关知识;

3.掌握交强险、商业汽车保险的基本险种和附加险种;

4.掌握汽车保险的投保单的填写、汽车保险核保及签单等汽车保险的承保知识;

5.掌握汽车保险的理赔原则、理赔流程及各理赔流程的具体工作内容等有关理赔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对车险业务发展和车险市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能力;

2.对车辆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的能力;

3.能够正确分析和引导顾客的投保行为;

4.具备针对车辆的用途和客户特点制定相应的保险方案的能力;

5.独立签单能力;

6.汽车保险核保业务的处理能力;

7.汽车保险理赔稽核工作能力;

8.汽车保险案件进行独立调查取证能力;

9.能够独立承担处理汽车保险理赔业务。

(三)思政目标

1.培养学生自己收集有关保险相关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制定、研讨、决策和执行计划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工作组织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团队合作能力;

5.与人沟通能力及接待礼仪能力;

6.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汽车保险行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由一线教师和行业专家根据汽车保险业务过程中的任务、岗位能力进行归纳提炼而成。根据此教学内容培养的学生除能具备保险行业必需的岗位能力外,还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过程。

本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设置三个大的学习情境来学习的:第一教学项目是汽车保险销售。学生从保险企业的销售业务入手,通过填制投保单业务,学习汽车保险的职能,保险能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及为什么要参加保险。同时掌握汽车保险合同的一些相关知识,以及投保人和保险人及其他保险业务参与者的相关知识,掌握2007年新的汽车保险的险种及保险费率的确定和计算。通过完成此学习情境中的各项任务,学生能够掌握汽车保险的销售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第二教学项目是汽车保险承保。给学生布置汽车保险的承保任务,学生掌握汽车保险单的相关内容及保险合同一般的法律效力及汽车保险核保的流程、内容、意义及具体的注意事项。第三教学项目是汽车保险理赔。通过完成此学习情境中的各项任务,学生能够掌握汽车保险的具体的险种、汽车保险理赔的流程、汽车保险理赔细则,并能对具体的汽车保险理赔实例进行分析。


表1学习情境

序号

学习情境

任务描述

知识

能力

素质

学时

1

汽车保险销售

1.认识汽车保险

2.设计汽车保险的保险险种方案

 

1.熟悉保险与风险的关系

2.掌握风险管理方法和流程

3.掌握汽车保险的相关词语的含义

4.掌握汽车保险的险种。

1.能够对汽车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

2.能够帮助客户设计汽车保险的险种方案

1.法律意识

2.严谨的工作作风

3.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10

2

汽车保险承保

 

1.汽车保险投保方案的设计

2.填写汽车保险的投保单

3.汽车保险核保

4.订立、变更、终止汽车保险合同

1.熟悉汽车保险承保流程

2.掌握汽车保险投保方案的设计

3.掌握汽车保险合同的内容和合同的基本原则

4.掌握汽车保险的核保程序

5.掌握汽车保险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和续保方面的内容

1.能够准确地审核投保单、查验车辆,能够准确地审核保险费率

2.能够独立签单

3.学生初步具备了能够按照承保及核保业务流程从事承保业务及核保业务能力

 

1.培养学生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严谨的工作作风

3.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4.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

 

11

3

汽车保险理赔

 

1.汽车保险一般赔案的处理

2.汽车保险特殊赔案的处理

1.熟知汽车保险理赔的含义

2.掌握汽车保险理赔的原则和汽车保险一般理赔案件的处理

3.掌握汽车保险简易赔案、救助案件、疑难案件和注销案件的处理流程

 

1.能够处理汽车保险理赔业务

2.能够确定理赔欺诈案件管理范围和权限,拟定案件调查处理流程

3.对存在疑点的理赔案件进行处理

4.对全系统理赔调查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制定

1.能够培养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责任心和学生的法律意识

2.培养学生诚信观与职业道德观

3.培养学生合作和沟通能力

11


四、教学设计

本课程借鉴德国职教模式,结合高职教育目标及我院学生的具体情况,彻底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框架,基于工作过程,以汽车保险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主线,按照“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工学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将企业基本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和综合工作任务,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对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

2b2a5af61ff511b4102d0c949a51b88c.png

图3 具体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表2 教学项目实施方案设计

学习情境1

汽车保险销售

总学时:10

项目描述

有一位客户为自己的私家车投保,销售人员需要帮助客户分析其所面临的风险,对客户的风险选择最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为客户设计最适合的汽车投保方案,并且向客户提供有关汽车保险方面的知识咨询服务。本学习情境将从风险分析、风险管理、保险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学习和训练,最终完成汽车保险销售服务任务。

能

力

目

标

方法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汽车保险条款等新的汽车保险知识的能力;学生能够制定各种工作计划并研讨计划、决策能力、计划执行能力;培养学生组织各种活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使用各种媒介完成学习任务能力、工作结果评价和反思能力。

社会能力

培养学生接待礼仪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随机应变能力。

专业能力

能够热情接待客户,全面了解客户所面临的风险、保险标的、投保人及被保险人等情况;能够帮助客户分析其所面临的风险,从而为客户设计汽车保险方案;初步具备了汽车保险的销售能力,能够从事汽车保险销售业务。

教学资料

各家保险公司的保险条款、保险合同单证、PPT课件、汽车保险销售手册、挂图等资料、书籍、案例资料、汽车保险教学软件和网站资源等。

教

学

环

境

工具

多媒体教室、整车实训室、汽车保险实务综合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照相机、电脑和汽车等。

教学方法

与

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教学法  可视化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学法  归纳法  总结法  整合法  复习法   调查法  自我检查法、实践法

教学

组织

形式

首先,有教师布置任务,教师进行课堂常规教学形式(集体教学),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和独立学习形式完成任务,并且教师利用网上交流方式进行教学。最后按照事先制定的标准来检验学生成果。并结合课外拓展与仿真模拟实训教学形式相结合等组织形式。

考核与评价

总成绩=考勤10%﹢提问20%﹢方案设计20%﹢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10%

任务

任务一

认识汽车保险

学时

4

教学资料

教材、教学PPT、学习笔记、汽车保险条款、案例材料和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

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角色扮演、讨论法、引导文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能力目标

能够对风险进行分析,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来管理风险;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客户认识汽车保险;培养学生为客户服务的心态和自学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风险的含义和分类;掌握风险管理方法和过程;掌握汽车保险相关的术语;掌握汽车保险的作用及职能。

教学过程

及

手段

教师

活动

教师首先布置学习任务,给学生布置为客户风选管理方案的任务,然后结合任务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指导学生和为学生答疑并时刻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后帮助学生完成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班车的风选管理方案设计任务;并组织学生对学生方案进行自评和互评。

学生

活动

资讯阶段:学生接到任务首先收集资料,进行知识准备;计划阶段:制定任务计划;实施阶段:按照计划来执行任务,完成方案的设计;展示成果阶段:以课件的形式来展示成果;最后评估阶段,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活动主要是以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形式进行。

阶段成果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班车的风险管理方案

任务二

设计汽车保险的保险险种方案

学时

6

教学资料

各家保险公司的简介、汽车保险条款、案例材料、教材、教学PPT、学习笔记和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关键词卡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讲授法等。

能力目标

能为客户解读汽车保险条款;能够帮助客户设计保险险种方案;培养学生与客户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交强险条款的具体内容;掌握商业三者险条款的具体内容;掌握车损险条款的具体内容;掌握全车盗抢险条款的具体内容;熟悉附加险条款的具体内容;

教学过程

及

手段

教师

活动

布置学习任务、结合任务讲解相关知识、过程组织、提供必要帮助和指导、观察学生工作情况、监督学生实施工作、记录相关信息、评估学生。

学生

活动

学生接到问题后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信息,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取相关的知识;然后制定计划,按照计划实施方案的设计和分析;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

阶段成果

汽车保险险种方案

项目2

汽车保险承保

总学时:11

项目描述

有一客户向保险人提出要保请求,承保人员为客户的投保单资料进行输入及核保工作;为客户审核要保申请; 评估客户的风险,接待客户及营销员相关方面的查询(来电或来访);收取保险费为客户签单。本学习情境将从承保保险人在投保人提出要保请求后,经审核认为符合承保条件并同意接受投保人申请,签订合同并承担保单合同规定的保险责任等方面训练学生,最终完成汽车保险承保服务任务。

能

力

目

标

方法能力

培养学生制定各种工作计划并研讨计划、计划执行能力;培养学生组织各种活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使用各种媒介完成学习任务能力、工作结果评价和反思能力;通过核保业务的处理,能够培养学生严谨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社会能力

培养学生接待礼仪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随机应变能力;通过本核保学习情境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加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专业能力

能够准确地审核投保单、查验车辆,能够准确地审核保险费率;能够独立签单;能够研究市场状况,做好车险业务的风险管理并能负责车险业务的各项数据分析,进行车险业务知识培训以及技术支持;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通过本学习情境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能够按照承保及核保业务流程从事承保业务及核保业务能力。

教学资料

各家保险公司的保险条款和公司的简介、保险合同单证、PPT课件、汽车保险核保手册、挂图、书籍、汽车保险教学软件、案例资料和课程网站等资料。

教

学

环

境

工具

多媒体教室、整车实训室、汽车保险实务综合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照相机、电脑和汽车等。

教学方法

与

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

学习方法:自学法  归纳法  总结法  整合法  复习法   调查法、自我检查法、实践法

教学

组织

形式

课堂常规教学形式(集体教学);小组讨论形式和独立学习形式的结合;网上交流方式教学形式;课外拓展与仿真模拟实训教学形式相结合等组织形式。

考核与评价

总成绩=考勤10%﹢提问20%﹢方案设计20%﹢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10%

任务

任务一

汽车保险投保方案的设计

学时

2

教学资料

教材、教学PPT、学习笔记、汽车保险条款、案例材料和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

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角色扮演、讨论法、引导文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

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客户及保险车辆的情况为客户设计汽车保险投保方案;培养学生为客户服务的心态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

熟悉汽车保险承保流程;掌握汽车投保时的注意事项;掌握汽车保险投保方案的设计要点。

教学过程

及

手段

教师

活动

布置任务、结合任务讲解相关知识、过程组织、提供必要帮助和指导、观察学生工作情况、监督学生实施工作、记录相关信息、评估学生

学生

活动

资讯阶段:学生接到任务首先收集资料,进行知识准备;计划阶段:制定任务计划;实施阶段:按照计划来执行任务;展示成果阶段:展示成果;最后评估阶段,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活动主要是以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形式进行。

阶段成果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班车的风险管理方案

任务二

填写汽车保险的投保单

学时

3

教学资料

投保单、汽车保险合同正本、各家保险公司的简介、汽车保险条款、案例材料、教材、教学PPT、学习笔记和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

指导法、案例法、小组讨论法、关键词卡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讲授法等。

能力目标

能为客户解读汽车保险条款和投保单填写的注意事项;能够帮助客户填写保险投保单;培养学生与客户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

掌握汽车保险合同的含义、形式和内容;掌握汽车保险的投保时应遵循的原则(保险利益原则和最大诚信原则);掌握汽车保险投保单的填写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及

手段

教师

活动

教师首先布置学习任务,给学生布置帮助客户填写汽车保投保单的任务,然后结合任务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指导学生和为学生答疑并时刻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后帮助学生完成投保单的填写任务。

学生

活动

学生接到问题后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信息,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取相关的知识;然后制定计划,按照计划实施方案的设计和分析;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

阶段成果

填写后的汽车保险的投保单

任务三

计算汽车保险费

学时

2

教学资料

汽车保险核保手册、汽车保险承保指南、教材、教学PPT、学习笔记、汽车保险条款、案例材料和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

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角色扮演、讨论法、引导文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

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客户及保险车辆的情况为客户计算汽车保险险种的保费;培养学生为客户服务的心态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

掌握汽车保险主险的保费计算和附加险保费的计算,熟悉保费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及

手段

教师

活动

布置学习任务、结合任务讲解相关知识、过程组织、提供必要帮助和指导、观察学生工作情况、监督学生实施工作、记录相关信息、评估学生。

学生

活动

资讯阶段:学生接到任务首先收集资料,进行知识准备;计划阶段:制定任务计划;实施阶段:按照计划来执行任务;展示成果阶段:展示成果;最后评估阶段,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活动主要是以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形式进行。

阶段成果

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班车计算保费

任务四

汽车保险核保

学时

2

教学资料

汽车保险核保手册、汽车保险承保指南、教材、教学PPT、学习笔记、汽车保险条款、案例材料和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

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角色扮演、讨论法、引导文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

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客户及保险车辆的情况为客户设计汽车保险投保方案;培养学生为客户服务的心态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

熟悉汽车核保的意义和汽车核保的方式;掌握汽车保险的核保程序;掌握汽车保险核保的注意事项和工作要点。

教学过程

及

手段

教师

活动

布置学习任务、结合任务讲解相关知识、过程组织、提供必要帮助和指导、观察学生工作情况、监督学生实施工作、记录相关信息、评估学生。

学生

活动

资讯阶段:学生接到任务首先收集资料,进行知识准备;计划阶段:制定任务计划;实施阶段:按照计划来执行任务;展示成果阶段:展示成果;最后评估阶段,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活动主要是以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形式进行。

阶段成果

完成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班车保险业务的核保的建议书

任务五

订立、变更、终止汽车保险合同

学时

2

教学资料

汽车保险合同正本、各家保险公司的简介、汽车保险条款、投保单、批单、暂保单、教材、教学PPT、学习笔记和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

指导法、案例法、小组讨论法、关键词卡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讲授法等。

能力目标

能为客户解读汽车保险合同内容;能够帮助客户订立、变更、终止汽车保险合同;培养学生与客户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

熟悉汽车保险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和续保业务流程;掌握汽车保险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和续保方面的内容。

教学过程

及

手段

教师

活动

布置学习任务、结合任务讲解相关知识、过程组织、提供必要帮助和指导、观察学生工作情况、监督学生实施工作、记录相关信息、评估学生

学生

活动

学生接到问题后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信息,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取相关的知识;然后制定计划,按照计划实施方案的设计和分析;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

阶段成果

缮制汽车保险合同

项目3

汽车保险理赔

总学时:11

项目描述

有一客户的车辆出险,客户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申请,汽车保险的理赔人员按照汽车保险理赔原则对客户的索赔进行立案、查勘、计算赔款、核赔和支付赔款等理赔业务处理。

能

力

目

标

方法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制定各种工作计划并研讨计划、决策能力、计划执行能力;培养学生组织各种活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使用各种媒介完成学习任务能力、工作结果评价和反思能力。

社会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随机应变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责任心和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诚信理赔业务培养学生诚信观与职业道德观。

专业能力

能够制定理赔调查工作规划、短期工作计划和反理赔欺诈工作的相关办法和规定;能够处理汽车保险理赔业务;能够确定理赔欺诈案件管理范围和权限,拟定案件调查处理流程;对存在疑点的理赔案件按管理权限及时调查或指定机构处理,解答机构的政策咨询。

教学资料

各家保险公司的保险条款、保险合同单证、PPT课件、汽车保险理赔手册、挂图、书籍、案例资料、汽车保险教学软件和网站资源等。

教

学

环

境

工具

多媒体教室、整车实训室、汽车保险实务综合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照相机、电脑和汽车等。

教学方法

与

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教学法  可视化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学法  归纳法  总结法  整合法  复习法   调查法  自我检查法、实践法

教学

组织

形式

首先,有教师布置任务,教师进行课堂常规教学形式(集体教学),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和独立学习形式完成任务,并且教师利用网上交流方式进行教学。最后按照事先制定的标准来检验学生成果。并结合课外拓展与仿真模拟实训教学形式相结合等组织形式。

考核与评价

总成绩=考勤10%﹢提问20%﹢方案设计20%﹢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10%

任务

任务一

汽车保险一般赔案的处理

学时

8

教学资料

教材、教学PPT、学习笔记、汽车保险条款、汽车保险合同、案例材料和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

阅读标记教学法、关键词卡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多种形式讨论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角色扮演、讨论法

能力目标

能够对风险进行分析,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来管理风险;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客户认识汽车保险;培养学生为客户服务的心态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知识目标

熟知汽车保险理赔的含义;掌握汽车保险理赔的原则;熟悉汽车保险一般理赔案件的处理流程;掌握汽车保险理赔工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及

手段

教师

活动

布置学习任务、结合任务讲解相关知识、过程组织、提供必要帮助和指导、观察学生工作情况、监督学生实施工作、记录相关信息、评估学生。

学生

活动

资讯阶段:学生接到任务首先收集资料,进行知识准备;计划阶段:制定任务计划;实施阶段:按照计划来执行任务,完成方案的设计;展示成果阶段:以课件的形式来展示成果;最后评估阶段,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活动主要是以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形式进行。

阶段成果

完成汽车保险一般赔案的理赔方案

任务二

汽车保险特殊赔案的处理

学时

3

教学资料

各家保险公司的简介、汽车保险条款、案例材料、教材、教学PPT、学习笔记和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关键词卡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讲授法等。

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完成汽车保险特殊案件的理赔业务;培养学生与客户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

知识目标

熟悉汽车保险简易赔案、救助案件、疑难案件和注销案件的处理流程,掌握汽车保险简易赔案、救助案件、疑难案件和注销案件理赔的注意事项和内容。

教学过程

及

手段

教师

活动

教师首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处理一般保险理赔案件业务,然后结合任务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指导学生和为学生答疑并时刻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完成保险理赔业务;最后组织学生对学生方案进行自评和互评。

学生

活动

学生接到问题后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信息,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取相关的知识;然后制定计划,按照计划实施方案的设计和分析;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

阶段成果

救助案件的理赔方案


五、考核与评价


评价结果的反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调控作用,使学生能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不断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评价结果的反馈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交流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改变“监督者”、“审视者”的角色,应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倾听者和对话者。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易于交流的氛围,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从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所以本门课程的考核遵从“过程化、真实化、多元化”的原则,考核评价体系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由教学过程考核、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考核指标都非常注重学生学习态度,职业养成的考核,强化能力训练与培养,弱化纯理论知识考核的思想,这也符合汽车服务行业对学生素质技能的要求,符合本课程的学生能力培养定位。考核体现学校考核与保险企业考核及社会考核项结合。


表3 《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项目考核评价表


评分内容

评价目标

评分标准

评价方式

评价分值

过程性考核

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评价

学习状态和习惯

任务工单及各方案的完成情况

考勤、提问

任务工单

汽车保险投保方案

汽车保险核保方案

汽车保险理赔方案

40%

终结性考核

课程知识体系评价

课程基本知识点

重难点综合运用

闭卷笔试

60%

综合得分

总分(100%)=过程性考核(40%)+理论试卷(60%)


六、实施建议

(一)教材及相关资源开发建议

本课程标准对汽车保险与理赔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起到引领作用。

1.教材及实习手册开发建议

本课程标准对汽车保险与理赔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起到引领作用,教材和相关的实习手册应由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领导课程组成员一起来开发,并且为了使教材更接近实际工作和实际的保险业务需要有企业人员参与。教材应以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流程来组织内容,同时要通过增加实践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2.实训基地开发建议

校企合作进一步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3.网络资源、仿真软件和课件开发建议

完善网上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优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创造的能力,开发网络互动平台,使学生可以在网上交流学习心得,应结合教学内容开发课件。同时要继续与敏捷软件开发公司共同开发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软件,做到模拟真实的工作任务。

(二)教学师资配备建议

本课程的专任教师的学历应为本科及以上,需有两年以上的专业经历和教学能力,应有至少在企业一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专任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兼辅导学生实践。兼职教师应有较强的表达及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起到理论与实践对专任教师的引领作用,以及带领课程组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能力,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

(三)教学条件配备建议

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硬件条件及软件环境才能满足教学需要,更好的完成教学。本课程需要的硬件条件及软件环境表现为:

1.应有汽车新技术实验实训室及汽车查勘与定损的教学软件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齐全的汽车新技术实验实训基地,为学生掌握最先进最前沿的汽车新技术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教学软件可以提供一个模拟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应与保险行业合作共同开发

学习本课程学生必须实践,学院应与保险公估公司、保险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同时还有一批正在洽谈合作意向的保险企业。建议以校企合作的企业命名教学小班教学模式进行,则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保证,同时做到学校和企业双赢。

3.应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搭建网络平台

教学应有多媒体教室,通过运用实物、投影仪、VCD光碟等教学手段进行,并采用多种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在课上,而且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室、网络环境自主进行学习和模拟操作,尽快搭建网络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考核与评价建议

本课程应确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具体是实施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遵从“过程化、真实化、多元化”的原则,考核评价体系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由教学过程考核、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考核指标中都非常注重学生学习态度,职业养成的考核,强化能力训练与培养,弱化纯理论知识考核的思想,这也符合汽车服务行业对学生素质技能的要求,符合本课程的学生能力培养定位。考核应体现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及社会考核项结合。具体的考核方案采用定性和定量标准,并尽可能将定性指标定量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权重比建议为4:6。

(五)其他

1.本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取舍处理。

2.本课程实践性比较强,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由于课时限制,把大部分技能训练内容都展开到课外去进行,但需要精心策划以及学生的配合,以便通过各种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客舱设备与服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客舱设备与服务》

课程代码:500405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空中乘务专业

开课学期:第4学期

开课系部:现代服务学院

学分:4
学时:72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民航乘务员》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岗位为导向”理念,根据民航乘务员岗位技能标准和1+X空中乘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操)的需求,参考民航乘务员的培训内容,利用校企合作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和劳动精神,按岗课赛证标准重构教材内容,建立模块化课程,实施任务式教学。培养学生从事空中乘务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目标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为载体,使学生能掌握客舱服务的相关内容、服务技巧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初步完成客舱服务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具备1+X考核技能标准。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乘务人员奠定职业能力基础。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明确客舱服务的理念;

2.能够掌握飞行四个阶段的服务程序;

3.能够掌握飞行四个阶段的服务标准;

4.能够掌握特殊旅客的运输条件及服务要点;

5.能够掌握飞行过程中的各个要点的要求。

(二)技能目标

1.能明确并熟悉客舱服务工作程序及相关内容和要求

2.能完整而又准确地提供经济舱餐饮服务

3.能具备一定的英文水平,服务中跟国外旅客进行较为流畅的沟通

4.能熟悉客舱服务管理,为各类特殊旅客提供特殊的服务

5.能熟悉机上应急设备的处放位置及性能并对其进行正确操作

6.能掌握一定的医护常识,对机上常见病症和需急救的旅客给予及时的帮助

7.能熟悉各种应急处置的程序并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事能力,针对机上的各种应急情况进行正确合理的处置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培养学生民航精神: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团结协作

3.培养学生为旅客提供“十四五”时期民航局倡导 “便捷随心”、“健康安心”、“快乐舒心”、“温暖贴心”的“四心”服务的服务意识,坚守“真情服务”底线

(四)课程要求

1.打破传统的教材学科体系的模式,以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为依据来编写教材。

2.以“工作项目”为主线设计教材,结合职业资格考证,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组织教材内容。

3.通过客舱服务全过程和典型性服务情景的演示和训练,引入必需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操作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4.教材应该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客舱服务的认识。

5.对于涉及本专业岗位的实践活动,应以岗位的操作规程为基准,并将其纳入教材。

6.教材内容应有所拓展,及时将本专业的新观念、新技术、新设备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表1: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序号

学习情境

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实施环境

课时

 

 

 

 

1

 

 

 

 

 

 

 

 

 

 

 

 

 

 

项目一

 

用心标致民航客机设备及应用

 

 

 

 

 

 

任务一

客舱通用设备

掌握客舱通用设备的名称及使用方法。

航空服务实训室

 

 

 

 

18

 

 

 

 

 

 

 

 

任务二

客舱应急设备

掌握客舱应急设备中英文名称及使用方法。

任务三

客舱安全检查

掌握客舱安全检查的标准及要求。

智慧教室

任务四

客舱安全演示

掌握客舱安全演示的标准,能进行客舱安全演示。

客舱实训室

任务五

客舱舱门结构及操作

 

掌握舱门的基本结构。

能正确操作波音737-800舱门的开启与关闭,规范使用舱门操作口令。

 

客舱实训室

 

 

 

 

2

 

 

 

 

 

 

项目二

爱心细致民航乘务员的管理规范

 

任务一

乘务员职业道德

掌握乘务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形体化妆室

12

任务二

乘务员的管理规定

掌握乘务员管理规定。

任务三

乘务员专业化形象管理

能熟练管理个人职业形象,化妆、盘发符合职业规范。

任务四

乘务员的岗位职责

掌握各号位乘务员分工。

智慧教室

3

项目三

细心雅致

客舱服务1+X初级

技能

任务一

迎客服务

掌握迎客站位、职业形象良好,迎接旅客亲切热情。

客舱实训室

 

 

10

 

 

 

任务二

机上服务

能正确摆放报纸,介绍报纸,发报纸。

能认识客舱娱乐设备设施,及时为旅客提供服务。

掌握经济舱饮料类型、特点。

掌握经济舱餐食类型、特点。

 

客舱实训室

4

项目四

贴心精致客舱服务1+X中级技能

任务一

迎客服务

 

掌握迎客服务中的英语服务规范。

掌握引导旅客入座的流程和规范。

掌握协助旅客摆放行李的流程和规范。

 

客舱实训室

 

 

 

 

 

 

16

任务二

空中服务

掌握客舱餐饮服务中英语服务的基础知识。

掌握饮料服务的基本流程及标准,能为旅客提供规范的饮料服准,能为旅客提供规范的饮料服务。

掌握餐食服务的基本流程及标准,能为旅客提供规范的餐食服务。

任务三

应急医疗

 

掌握医疗的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医疗处置的方法,能对客舱常见症状进行基本的医疗处置。

掌握三角巾、绷带的使用方法。

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规范,并能实际操作。

 

5

     项目五

匠心极致

客舱服务1+X高级

技能

任务一

迎客服务

掌握客舱特殊情况的处置程序和方法。

能够对客舱安全出口座位进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旅客及时进行调整。

 

 

 

 

 

 

客舱实训室

16

任务二

空中服务

掌握特殊旅客类型和服务标准,   并能特殊旅客提供相应的服务。

掌握特殊餐食类型及代码,能识别特殊餐,并未预定特殊餐旅客提供服务。

任务三

客舱应急处置

能正确判断火灾种类,准确进行灭火处置。

能准确说出供氧方式,准确执行释压处置程序。

能辨别颠簸程度,准确进行颠簸处置。

 

四、课程实施与保障

(一)课程实施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情景教学,以任务引领型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课程的关键是理实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互动。选用典型的模拟情景,由教师讲解、示范操作,学生进行分组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客舱服务的各项基本技能。

3.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有些操作,涉及其他专业(如机上急救),需请相关专业人士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学习到更准确而又专业的知识。

 4.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新观念、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趋势,贴近客舱服务的实际情形。

(二)教材选择与编写

1.本课程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民航乘务服务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X空中乘务》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材等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书目。整合两部教材内容,更加合理的设置了《客舱设备与服务》课程的课程框架。

2.本课程所用教材充分体现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选取学习情境的典型工作任务,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每个学习情境中,同时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组织学习情境内容,在每个学习情境中设计拓展学习内容,以保证相关知识的部分完整性。

3.教材内容表达科学、严谨、准确、清晰,多采用图片、表格、结构图、及二维码扫描提取学习多媒体资源等手段更便于学生理解。

(三)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1.注重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2.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4.校企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企业的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在此过程中进行实验实训课程资源的开发。

   5.立开放式实验实训基地。

(四)师资条件

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要求。

    1.该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实施教学。

    2.能对学生工作过程进行控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和修改完善。

 3.能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教学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4.能准确把握本课程标准的理念、内容和目标,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技能水平,选择和调整教学策略。

 5.教师要善于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教学设备条件


序号

实训室名称

基本配置要求

场地大小/ m2

功能说明

1

航空服务实训中心

设备名称及数量要求:模拟舱1座

408

1.波音737-800模拟舱

2.前后厨房的使用功能

3.广播、音频系统功能

4.灯光调节功能

5.舱位服务功能

2

应急医疗处置室

 应急医疗箱,CPR配套设施

90

应急医疗示范教学

3

智慧教室

多媒体、智慧黑板

102

理论教学

4

职业形象化妆室

化妆台、配套设备

120

化妆、盘发教学


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评价指导思想

在设计教学考核方式时,建议不再简单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和单一的期末考试等做法,结合课程特色推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考核。通过项目考评、过程考评、报告考评、知识考评等,要对知识、技能、素质等进行全面评价。   

(二)考核评价标准

1.考核内容:考试内容参照乘务员职业标准,1+X技能标准进行个性化考核。

2.评分标准:平时成绩、实操考评。

3.考核方法:项目式实操考核

4.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分,实践考评60%分,其他10%分。

(三)课程评价

1.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考核,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2.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客舱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六、其他说明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空中乘务专业(三年制)。

《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新能源)》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229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72学时                    

总学分:4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主要介绍电路基本知识,交直流电路、磁路、电动机、低压电器以及数字电路等知识。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汽车涉及的电工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和对电路进行检测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中学物理电学知识,以应用分析为汽车电路为目的,提升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后续课程为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与防护,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

二、设计思路

依据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应对汽车电路有较强的故障检测、分析和处理能力,熟悉电路基本元器件和性质,掌握典型电路的组成及工作过程(原理),结合职业能力培养针对性和明确性的特点,将各个基础电路与汽车电路的结合,以项目任务的形式进行教学,并随着教学实践进行调整改进。

鉴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且考虑课程有基础性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主要依托汽车专业和电工电子专业实训室的开展,目的是讲、学、练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时间,从使用的角度掌握所学内容,为后续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应用性人才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并为后续各专门化方向课程的学习作前期准备,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等意识。

1.知识目标: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理解新能源汽车电路特点,掌握汽车电工电子类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以及低压电器的基本结构与操作。

2.能力目标:达到电路中相关物理量计算的要求,强化学生对电路中的基本元器件和功能的应用能力,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电路的基本电路和动力系统电路的分析能力。

3.素养目标:培养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养成具有独立判断汽车电气设备电路相关故障以及汽车机电设备安全操作的职业素养,陶冶严谨、合作、求实的高尚情操。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新能源汽车电工认知

教学要求: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特点,节能理念,电气设备和低压设备组成的认识。

教学重点: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的组成,高低压电路特点。

教学难点:新能源汽车电能动力的流动方式,机舱内个电气设备的作用。

第二章:直流电路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直流电路的基本组成,具备电路相关物理量计算能力,如电路功率、电压、电流、电阻以及电能等。

教学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直流电路元件,参数和特点,电路工作状态。

教学难点:电路的分析方法,基尔霍夫定律和戴维南定理。

第三章:交流电路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交流电路的基本组成,具备分析交流电路相关量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特征物理量、表示方法、有效值计算。

教学难点:无功率与视在功率的计算,三相交流电路的组成、负载的两种接法。

第四章:磁路与变压器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磁路的基本组成与特点,具备汽车变压器相关物理量检测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的基本特点、铁磁性物质特点、霍尔效应与电磁铁应用。

教学难点:变压器组成原理与相关计算,仪表类互感器的使用,新能源汽车高压控制盒工作原理。

第五章:电动机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单相和三相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提升电机应用控制的能力,使同学们掌握会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连

接方式和保护方法。了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的工作原理和直流电动机的调速方法。

教学重点:电动机基本组成,交流电动机的分类与工作原理,直流电动机励磁方式与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单相和三相交流电源-负载的联结形式和参数测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连接方式,同步转速与转差率的计算。

第六章:低压控制电器与继电器

教学要求:使得学生掌握常见的低压控制电器种类与工作原理,理解汽车低压控制电路的作用,理解汽车继电器的工作原理与,能够利用低压控制电器设计相关控制电路,具备一定的识读控制电路图能力,处理相应低压控制电路故障。

教学重点:低压控制电路的作用与特点,常见的低压控制电器种类与工作原理,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继电器选择原则。

教学难点:通过低压控制电器设计控制电路,设计电动机点动、自锁以及正反转控制电路图。

第七章:半导体电路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半导体物质的导电原理。具备二极管和三极管电路计算能力,区分晶体管的工作区域,提升半导体材料在轨道电路的中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P型和N型半导体的导电机理,PN结的工作特点。三极管的组成与结构特点,晶体管的工作区域。

教学难点:三极管放大电路的计算,静态工作点分析,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与计算。

第八章:数字电路基础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是数字电路的特点,理解各种数制转换。掌握基本逻辑关系具备运用逻辑门电路设计电路的能力,理解触发器的工作原理与作用,并具有应用触发器的能力

教学重点:数字电路特点,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门电路逻辑关系和真值表,编码器译码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基本RS触发器,同步RS触发器,JK触发器工作原理与应用。

第九章:安全用电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触电事故产生原因,形成触电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常见的设备接地和接零保护方法,具备应对触电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教学重点:电流对人伤害种类,生活用电的注意事项,发生触电事故的处理能力。

教学难点:日常工作过程中防触电保护,新能源汽车用电安全,设备防漏电保护方式。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新能源汽车电工认知

4

3

1


2

第2章:直流电路

10

8

2


3

第3章:交流电路

10

8

2


4

第4章:磁路与变压器

10

8

0


5

第5章:电动机

8

5

3


6

第6章:低压控制电器与继电器

8

4

4


7

第7章:半导体电路

10

8

2


8

第8章:数字电路基础

8

4

4


9

第9章:安全用电

4

2

2


学 时 总 计

72

52

2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认知与组成

1


2

项目二 使用汽车电工仪器测量电路相关参数

4


3

项目三 汽车电动机的接法与启动控制

2


4

项目四 低压控制电器认识与设备应用

点动与自锁启动控制电路

4


5

项目五 门电路与触发器控制电路设计

4


6

项目六 晶体管放大电路制作实训

3


7

项目七 设备防漏电检测与保护方法

2


合     计

2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依据本课程标准选择编写教材。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思想,教材要具有新能源汽车行业先进性、同时具备通用性、实用性。具备实际应用案例,编写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建议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体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沿特点。 

建议教材:《汽车电工电子》  吕玫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参考教材:

       [1]张洪润. 电工电子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

       [2]候丽春.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M]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教师要用心设计每一教学单元,每一教学单元都要体现三方面特征:即突出能力、项目载体、学生主体。

(1)课堂教学:建议采用四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用任务驱动法体引出相关理论知识内容,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讲解,根据学生的基础程度,由浅入深的讲解课程内容;师生互动阶段,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回答,突出训练能力;学生讨论阶段,教师围绕能力目标设计题目,学生分组讨论,加强能力训练,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总结阶段,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

(2)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依照轨道行业要求编制校本活页式实训手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汽车电工电子》在线课程,利用超星教学平台“一屏三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网络教学自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情的个性化教学。利用相关汽车电路故障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实现学生自助式探索学习。

(四)师资条件 

电气工程类专业背景教师,对电气工程类课程整体知识有所把握,具备电工行业从业基础以及汽车行业的相关工作经验,并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建立项目考核卡,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电工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工作任务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江雨泽                       编写日期:2022.11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60135206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72学时                    

总学分:6学分

一 、课程的性质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为方向,结合汽车企业岗位的需求,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要形式,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操作。本课程是学院的重要专业必修课,担当着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重要任务,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专业课程为体系总体设计要求,本课程以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基本技术与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想,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项目选取的依据是以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要求而制定,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一线技术岗位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针对任务按本专业所持有的逻辑关系编排模块。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发动机基本结构,原理,检测,维护,修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具有汽车发动机零件结构和耗损的分析的能力,初步具有发动机维护,维修能力和发动机故障诊断排除能力,并通过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理解发动的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强化学生对发动机的拆装的实训能力,提高对发动机故障诊断的判断思路。

3.素养目标:养成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汽车发展史及汽车发动机总体构造

教学要求:汽车发动机的类型,总体构造和基本工作原理;发动机基本术语,主要技术参数和国产发动机的编号规则

教学重点:发动机基本术语;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的定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发动机基本结构的识别

第二章 曲柄连杆机构

教学要求:曲柄连杆机构的功用及组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曲柄连杆机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曲柄连杆机构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三章 配气机构

教学要求:配气机构的功用及组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配气机构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配气机构的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四章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教学要求: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及组成;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五章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教学要求: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及组成;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六章 发动机润滑系统

教学要求: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用及组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发动机润滑系统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发动机润滑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七章 发动机冷却系统

教学要求: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用及组成;主要组成部件的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发动机冷却系统主要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发动机冷却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第八章 发动机的装配与调试

教学要求:发动机的总装工艺

教学重点:汽车发动机整体拆卸、装配和调整

教学难点:发动机故障诊断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汽车发展史及汽车发动机总体构造

12

4

4


2

第2章:曲柄连杆机构

18

6

6


3

第3章:配气机构

14

6

8


4

第4章: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16

4

8


5

第5章: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12

4

8


6

第6章:发动机润滑系统

14

4

4


7

第7章:发动机冷却系统

14

6

6


8

第8章:发动机的装配与调试

8

2

2


      学时总计

72

36

36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发动机整体的组成

4


2

项目二 活塞连杆组的拆装

6


3

项目三 气门组的拆装与检测

4


4

项目四 燃油压力的检测

6


5

项目五 高压油泵的检测

4


6

项目六 机油泵的拆装与检测

5


7

项目七 水泵的拆装与检测

4


8

项目八 发动机整体拆装

3


合     计

36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依据本课程标准选择编写教材。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思想。教材要具有汽车行业先进性、同时具备通用性、实用性。具备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际应用案例,编写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建议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主编:陈  喜    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主编:史雷鸣    出版社: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汽车构造(上)》         主编:陈家瑞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实训楼理实一体化教室上课,课堂上理论部分和实训部分,理论部分先讲解汽车发动机构造原理的理论知识,实训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要严格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仪器,加强故障诊断及检修的训练。

教师要用心设计每一教学单元,每一教学单元都要体现三方面特征:即突出能力、项目载体、学生主体。

(1)课堂教学:用任务驱动法体引出相关理论知识内容,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讲解,根据学生的基础程度,由浅入深的讲解课程内容;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回答,突出训练能力;学生讨论教师围绕能力目标设计题目,学生分组讨论,加强能力训练,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

(2)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操作指导阶,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依照汽车行业要求编制校本活页式实训手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在线课程,利用超星教学平台“一屏三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网络教学自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情的个性化教学。利用相关电路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实现学生自助式探索学习。

(四)师资条件 

汽车专业类背景教师,对汽车相关课程整体知识有所把握,具备汽车维修工从业基础,并了解汽车相关政策知识。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发动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522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学时

总学分:4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开课学期为第四学期。主要介绍高压电驱动系统组成、驱动电机的工作原理与常见类型、驱动电机控制器的作用和检测技术、电机驱动能量传递系统、电动机热管理系统。针对于汽车4S经销店、新能源汽车维修有关职业领域,如新能源汽车机电维修和维修服务顾问的岗位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构建于新能源汽车概论、纯电动汽车基本结构及原理、电动汽车高压安全及防护等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驱动电机相关知识,理解电机控制器的工作原理,了解电驱动能量传递方式。能利用新能源汽车检测设备和工具,能从事新能源汽车的装配与调试、性能检测、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学习方式多样化。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分知识模块来实施。

1.课程定位

本课程的开设是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论证,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知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以新能源汽车相关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2.目标确立

依据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课程目标。

3.教学内容确定

依据课程所对应工作的基本内容,将本课程划分为高压驱动电路、驱动电机基础知识、常用驱动电机、功率变换器、功率变换器应用技术、驱动电机控制技术和能量与热管理系统等几大部分,在设计上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内容上以任务为导向,强化知识与信息的应用,弱化知识的了解与背诵。教学指导上合乎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成果的展示分享,让学习者在享受成就感的前提下,兴趣盎然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单元学习目标。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掌握新能源汽车中主要使用的几种电动机,如直流电动机、交流感应电动机、交流永磁电动机和开关磁阻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及应用,以及新能源汽车驱动电动机的结构及其控制方法。熟悉对上述电机调速、分析及控制。结合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突出职业特色,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能够解决专业技术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1.知识目标:了解驱动电机的结构原理及应用,理解新能源汽车功率变换器电路及其应用技术特点,掌握驱动电机控制技术及新型电机的结构特点与选用。

2.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准确描述各种电机控制技术的控制原理及特点的要求,强化对驱动电机各种控制电路进行选择、应用、设计能力。提高电机控制系统、电驱动能量传递系统的故障诊断能力。

3.素养目标:培养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养成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陶冶善于探索不畏惧困难的高尚情操,和严谨求实的职业精神。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高压驱动系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特点,高压驱动系统的组成,高压控制电气与高压线路的识别,高压互锁原理以及高压绝缘检测与保护。

教学重点: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的基本组成与高压设备及其线路识别。

教学难点:新能源汽车高压互锁保护的原理,高压互锁插头识别,高压绝缘检测方法。

第二章:驱动电机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对驱动电机的性能要求,熟悉驱动电机的分类,理解电机学基本定律,掌握电机的基本性能参数,了解电机驱动系统结构组成,掌握电机驱动系统关键技术,了解驱动电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教学重点: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特点,驱动电机分类,驱动电机性能参数分析。

教学难点:电机的转动原理与电机学基本定律,电机驱动系统的关键技术。

第三章:常用驱动电机认知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常见电机种类,理解直流电机、交流感应电机、交流永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的工作原理与各自特点。能够对驱动电机的类型,额定电压、转速进行选择,并对其功率和转矩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常见电机如直流电机、交流感应电机、交流永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的工作原理与各自特点。

教学难点:驱动电机的选择方式,电机转矩、转速、转差率和功率计算。

第四章:功率变换器认知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变换器的工作原理与控制方式,理解并能够设计降压斩波电路、升压斩波电路并了解其应用,理解电压型DC/AC变换器、电流型DC/AC变换器,掌握不控整流电路、PWM整流电路。

教学重点:功率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的基本原理,功率变换器基本原理与控制方式。

教学难点:电压型DC/AC变换器、电流型DC/AC变换器与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

第五章:功率变换器的应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功率模块应用技术、电容器应用技术、功率母排技术、电力电子模块集成技术等几种应用技术,熟悉功率电路,掌握IGBT的损坏机理与保护形式和IGBT驱动与保护电路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功率电路工作原理,功率模块应用技术、电力电子模块应用技术。

教学难点:电动机与控制器能耗分析,IGBT驱动与保护电路原理。

第六章:驱动电机控制器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常见的电机控制技术,了解电机控制器的基本组成、类型和主要应用,能够识别电机控制器电路连接方式,会进行电机控制器的信号测

量与故障诊断。

教学重点:电机控制器的基本组成、原理和常见类型,控制器外部电路的连接方式。

教学难点:电机控制器信号检测方法,常见故障诊断、电机控制器维修与更换。

第七章:电驱动能量传递和热管理系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能量传递路线,理解制动能回收控制的逻辑,了解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熟练掌握热

管理系统相关组件和冷却液更换。

教学重点:新能源汽车制动能回收控制原理,热管理系统相关组件维护和冷却液更换。

教学难点: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能量传递线路以及热量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1章:高压驱动系统

6

2

4


2

第2章:驱动电机基础知识

8

6

2


3

第3章:常用驱动电机认知

12

6

6


4

第4章:功率变换器认知

8

4

4


5

第5章:功率变换器的应用

8

4

4


6

第6章:驱动电机控制器

10

4

6


7

第7章:电驱动能量传递和热管理系统

8

4

4


学 时 总 计

60

30

30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汽车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项目一 

  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安全实训

4


2

项目二 

  驱动电机结构原理认知实训

2


3

项目三 

  直流电机、交流感应电机

  交流永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

6


4

项目四 

  升降压电路、整流电路实训

  电压电流变换器实训

4


5

项目五 

  IGBT控制驱动电路实训

4


6

项目六 

  电机控制器结构与外部电路连接实训

  电机控制信号检测与拆装实训

6


7

项目七 

  热管理系统组件认知与冷却液更换

4


合     计

30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教材选用遵循如下原则:

(1)实用性和实践性。教材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部分以易于联系实践,技能操作符合职业技能鉴定规范。

(2)基础性。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即包含职业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还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采取项目形式编写,根据就业趋势,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3)综合性。教材内容要广泛,适用面广,内容要包括职业要求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训练,还应包括非技术的职业素养培养。通过案例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对本职的高度责任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4)形式多样性。教材内容组织形式要多样性,内容要灵活,要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理论。课后训练设计到位,并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讨论。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开发相关学生工作手册,任务书、教材以及学生学习工作页、实习工单。

建议教材:《电动汽车电机控制与驱动技术》 严朝勇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教材:

       [1]张之超.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与控制技术[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何忆斌.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技术[M]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教师要用心设计每一教学单元,每一教学单元都要体现三方面特征:即突出能力、项目载体、学生主体。

(1)课堂教学:建议采用四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用任务驱动法体引出相关理论知识内容,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讲解,根据学生的基础程度,由浅入深的讲解课程内容;师生互动阶段,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回答,突出训练能力;学生讨论阶段,教师围绕能力目标设计题目,学生分组讨论,加强能力训练,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总结阶段,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

(2)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依照轨道行业要求编制校本活页式实训手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控制技术》在线课程,利用超星教学平台“一屏三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网络教学自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情的个性化教学。利用相关新能源汽车实训平台、整车以及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实现学生自助式探索学习。

(四)师资条件

本课程教学应由具有双师资质的汽车专业专职教师,具有一定电气工程类专业背景,对电机课程整体知识有所把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施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相结合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师生比在1:15-1:20左右。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建立项目考核卡,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电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工作任务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组织,建议采用小班、分组的教学活动组织方式。教学方法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宏观教学模式,以及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表演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因材施教的灵活教学方法。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2020年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江雨泽                      

编写日期:2021.01.07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2001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 学时

总学分:2 学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职业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在学习了中学数学课程、具备了数学基本概念理解与基本计算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等内容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验及观察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开展数学素质教育、培养学习者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知识、应用、技能、发展”为要素,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模块整合、案例教学、师生行动、合理评价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方面强调数学基础知识与理论在专业学习、工程实践、生活实际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突出数学应用的各种方法、手段和工具,在体验数学应用的同时,了解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应用与发展脉络,使之成为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一门课程。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微分方程的基础知识、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的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的数学概念、理论、方法、运算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原函数与不定积分、定积分、微分方程等基本概念和模型;

(2)熟练掌握极限计算公式与方法、导数计算公式和求法、极值与最值求法、凹凸性与拐点求法、不定积分公式、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用、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微元法、一阶微分方程求解方法等;

(3)掌握常用数学思想,包括: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极限思想、变化率思想、最优化思想、建模思想等思想。

2、能力目标:

(1)能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极限;

(2)会判断一般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

(3)能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导数与微分;

(4)能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积分;

(5)会求解简单的一阶微分方程;

(6)能熟练应用函数、极限、导数、积分、微分方程等求解相关应用问题,并会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推断、预测;

(7)会把数学思想迁移并应用到相关课程的学习中,进行数学问题分析和其他课程领域等实际问题的分析。

3、素质目标:

(1)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徳教育,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2)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以及反映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通过了解数学的发展和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意志;

(4)通过融入中国数学史和近现代数学家的故事,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5)通过数学建模能力的提升,培养其创新精神;

(6)通过教学中融入数学之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1、教学内容:映射与函数、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无穷大与无穷小、极限运算法则、极限存在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2、教学重点: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极限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连续函数的运算。

3、教学难点:极限存在准则,无穷小的比较,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极限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

(2)学生理解内容:极限存在准则,极限的连续性与间断点,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学生了解内容:映射与函数,无穷大与无穷小。

第二章(上):导数与微分

1、教学内容:导数的概念、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相关变化率、函数的微分

2、教学重点:导数的概念,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函数的微分。

3、教学难点: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相关变化率。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函数的微分。

(2)学生理解内容:函数的求导法则,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3)学生了解内容:相关变化率。

第二章(下):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1、教学内容:微分中值定理、罗比达法则、泰勒公式、函数的单调性与曲线的凹凸性、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值、最小值、函数图形的描绘、曲率

2、教学重点: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3、教学难点:泰勒公式,函数的凹凸性,函数图形的描绘。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2)学生理解内容:泰勒公式,函数的单调性与凹凸性,函数图形的描绘。

第三章:不定积分

1、教学内容: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的积分、积分表的使用

2、教学重点: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3、教学难点: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有理函数的积分。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2)学生理解内容: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3)学生了解内容:有理函数的积分,积分表的使用。

第四章:定积分

1、教学内容: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反常积分

2、教学重点: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3、教学难点: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反常积分。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2)学生理解内容: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3)学生了解内容:反常积分。

第五章:定积分的应用

1、教学内容:定积分的元素法、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教学重点:定积分的元素法。

3、教学难点: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2)学生理解内容:定积分的元素法。

(3)学生了解内容: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函数与极限

16

12

4


2

导数与微分

10

8

2


3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4

4

0


4

不定积分

14

10

4


5

定积分

8

4

4


6

定积分的应用

8

4

4


       学 时 总 计

60

42

18



(三)实践教学

(1) 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讲授法,结合习题训练,加强学生对典型问题的认识。

(2) 实验要求

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练习,巩固知识,加强技能。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在线微视频、图形图片、在线答疑讨论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使用MATLAB、微软数学、MathStudio等软件辅助学习。

(3) 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函数与极限

4


2

导数与微分

2


3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0


4

不定积分

4


5

定积分

4


6

定积分的应用

4


合     计

18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择与编写

建议教材:

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第七版. 高教出版社,2014.

参考书目:

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附册 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高教出版社,2014

(二)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精讲多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抽象问题具体化,多讲实例来帮助理解高度的抽象,加大习题的练习力度,以加深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注重讨论课与习题课,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高等数学的教学除体现本课程严密的逻辑体系外,也要反映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反映数学的发展趋势,吸收和采用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与先进的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力图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除教材外,应给学生指定相关的参考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议本课程每章安排章节测验,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库:

1.课程文档库。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进度计划等。

2.媒体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

3.扩充性教材库。包括实例选编、阅读书目、音像资料等。

4.实践指导库。包括实践活动指导书、实践活动任务书、实践活动报告单、实践活动评价表等。

5.学生评价考核库。包括各章习题、实际任务的解决等。

(四)师资条件

课程主讲教师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或助教三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同时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较高的业务水平与教科研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团队要求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敬业精神,具有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开发的能力,团队整体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工作成效显著,并具有课程带头人。

六、考核评价

通过考试手段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及性质、计算方法的掌握、理解的是否准确、全面、熟悉,而且要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处理具体问题综合、创造、归纳、概括等能力,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要求,完成了教学大纲所提出的目标、任务。

课程的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总评成绩满分为100分。

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40%,其中包括:平时作业(20%),考勤(10%)和平时测验(10%)三个部分。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试卷总分100分,答题时限为110分钟。

全套以100分计,客观性试题占40分左右,主观性试题占60分左右,客观性试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主观性试题包括证明题、计算题和应用题。

根据教学目标,对能力层次划分为“识记能力、理解能力、简单应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四个层次:

1.识记:要求能够识别和记忆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比例20%左右。

2.理解:要求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和论述,比例40%左右。

3.简单应用:要求能够运算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般的应用问题,30%左右。

4.综合应用:要求能够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比例10%左右。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梁振羽                                编写日期:2022.11.13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新能源汽车装配工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60135206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72学时

总学分:4 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一门专 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以汽车装配工艺为方向,结合汽车企业岗位的需求,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要形式,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操作。本课程是现代服务学院新能源汽车专业、汽车维修与制造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担当着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重要任务,是理论和实践结合 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专业课程为体

系总体设计要求,本课程以汽车生产制造流程为主线,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想,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项目选取的依据是以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要求而制定,以新能源汽车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一线技术岗位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针对任务按本专业所持有的逻辑关系编排模块。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生产、制造的工艺流程: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具有汽车生产制造四大岗位的操作技能,初步具有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冲压件检测与维修能力;焊接车间局部涂胶、焊接能力,涂装车间上下料、基础机械操作能力以及总装车间装配能力,并通过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良好 的职业道德及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汽车产品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汽车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的基本原理,汽车主要系统与零部件的装配工艺和各种检测技术;培养学生进行汽车总装配和对整车及零部件性能进行检验测试的基本能力。

2.能力目标:强化学生对汽车装配、零部件性能检测的能力,提高对汽车生产制造中人工参与部分的专业技能。

3.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安全、责任意识;

(2)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4)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5)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实施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汽车制造装备

教学要求:了解汽车生产制造的四大工艺;掌握模具、夹具的基本结构、分类与基本原理;了解常见的工业机器人分类。

教学重点:模具与夹具的结构与原理;工业机器人的分类。

教学难点:模具与夹具的结构与基本原理。

第二章  车身冲压

教学要求:了解汽车车身覆盖件;掌握汽车冲压生产线设备构成及特点;熟练掌握典型零件的冲压工艺流程;掌握常用冲压件的缺陷、原因分析及处理方式;熟练掌握冲压车间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典型零件的冲压工艺流程;常用冲裁件的缺陷及产生原因;冲压车间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汽车冲压生产线设备构成及特点。

第三章  白车身焊接

教学要求:了解白车身车间的工段工程;了解汽车工业焊接发展趋势;熟练掌握电阻焊、气体保护焊、激光焊接等焊接方式的原理、分类、与操作设备;掌握白车身焊接的主要质量缺陷;熟练掌握白车身焊接车间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电阻焊、气体保护焊、激光焊接等焊接方式的原理、分类、操作设备与操作流程;白车身焊接车间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电阻焊、气体保护焊、激光焊接等焊接方式的原理、分类、操作设备与操作流程。

第四章  车身涂装

教学要求:了解车身涂装的目的,涂装车间的布局原理、运输设备及质量监控方式;掌握汽车涂料的组成、分类。熟练掌握汽车涂装的工艺设计流程;熟练掌握阴极电泳、阳极电泳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工艺流程;掌握汽车涂层的质量检验;熟练掌握汽车涂装车间的管理及安全。

教学重点:汽车涂料的组成、分类。熟练掌握汽车涂装的工艺设计流程;阴极电泳、阳极电泳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工艺流程;汽车涂装车间的管理及安全。

教学难点:汽车涂料的组成、分类。熟练掌握汽车涂装的工艺设计流程;阴极电泳、阳极电泳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工艺流程;PVC喷涂、中涂、面漆喷涂的工艺流程、质量检验。

第五章  汽车总装

教学要求:了解整车装配工艺的装配设备、装配分区;熟练掌握汽车总装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汽车分装生产线与汽车总装生产线;了解汽车总成后调整调节设备与质量检验的主要方法;熟练掌握汽车涂装总装车间的管理及安全。

教学重点:掌握汽车总装的基本流程; 汽车分装生产线与汽车总装生产线;汽车涂装总装车间的管理及安全。

教学难点: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常见故障与诊断排除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第 1 章:汽车制造装备

10

6

4


2

第 2 章:车身冲压

18

8

10


3

第 3 章:白车身焊接

18

8

10


4

第 4 章:车身涂装

16

8

8


5

第 5 章:汽车总装

10

6

4


学时总计

72

36

36



(三)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项目

(1)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汽车生产制造的工艺流程、操作规范、质量检测。通过实践教学更好掌握技能知识,更深刻理解岗位需求, 更加注重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

(2)实验要求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 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 时

备注

1

项目一 模具的构成

2


2

项目二 夹具的分类与构成

2


3

项目三 冲压工艺流程

4


4

项目四 冲压件质量检测与处理

6


5

项目五 白车身焊接流程

2


6

项目六 电阻焊、气体保护焊设备与操作

8


7

项目七 车身涂装工艺流程

2


8

项目八 PVC底盘、中涂面漆操作

6


9

汽车总装、分装工艺流程

4


合     计

36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材选择与编写 依据本课程标准选择编写教材。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思想。教材要具有汽车行业先进性、同时具备通用性、实用性。具备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际应用 案例,编写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 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建议教材:《汽车制造工艺基础》   主编:谢永东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教材:《汽车装配与调试技术》  主编:姚明傲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实训楼理实一体化教室上课,课堂上理论部分和实训部分,理论部分先讲解汽车装配工艺的理论知识,实训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要严格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仪器,加强故障诊断及检修的训练。

教师要用心设计每一教学单元,每一教学单元都要体现三方面特征:即突出能力、 项目载体、学生主体。

(1)课堂教学:用任务驱动法体引出相关理论知识内容,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 用性讲解,根据学生的基础程度,由浅入深的讲解课程内容;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 回答,突出训练能力;学生讨论教师围绕能力目标设计题目,学生分组讨论,加强能力 训练,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归纳,布置课后 作业。

(2)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 中心,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操作指导阶,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 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依照汽车行业要求编制校本活页式实训手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新能源汽车装配工艺》在线课程,利用超星教学平台“一屏三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网络教学自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情的个性化教学。利用相关电路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实现学生自助式探索学习。

(四)师资条件 汽车专业类背景教师,对汽车相关课程整体知识有所把握,具备汽车维修工从业基础,并了解汽车相关政策知识。

六、考核评价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发动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 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 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郭云雨                           

编写日期:2021年3月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2001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 学时

总学分:2 学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职业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在学习了中学数学课程、具备了数学基本概念理解与基本计算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等内容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验及观察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开展数学素质教育、培养学习者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知识、应用、技能、发展”为要素,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模块整合、案例教学、师生行动、合理评价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方面强调数学基础知识与理论在专业学习、工程实践、生活实际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突出数学应用的各种方法、手段和工具,在体验数学应用的同时,了解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应用与发展脉络,使之成为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一门课程。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微分方程的基础知识、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的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的数学概念、理论、方法、运算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原函数与不定积分、定积分、微分方程等基本概念和模型;

(2)熟练掌握极限计算公式与方法、导数计算公式和求法、极值与最值求法、凹凸性与拐点求法、不定积分公式、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用、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微元法、一阶微分方程求解方法等;

(3)掌握常用数学思想,包括: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极限思想、变化率思想、最优化思想、建模思想等思想。

2、能力目标:

(1)能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极限;

(2)会判断一般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

(3)能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导数与微分;

(4)能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积分;

(5)会求解简单的一阶微分方程;

(6)能熟练应用函数、极限、导数、积分、微分方程等求解相关应用问题,并会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推断、预测;

(7)会把数学思想迁移并应用到相关课程的学习中,进行数学问题分析和其他课程领域等实际问题的分析。

3、素质目标:

(1)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徳教育,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2)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以及反映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通过了解数学的发展和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意志;

(4)通过融入中国数学史和近现代数学家的故事,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5)通过数学建模能力的提升,培养其创新精神;

(6)通过教学中融入数学之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1、教学内容:映射与函数、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无穷大与无穷小、极限运算法则、极限存在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2、教学重点: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极限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连续函数的运算。

3、教学难点:极限存在准则,无穷小的比较,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极限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

(2)学生理解内容:极限存在准则,极限的连续性与间断点,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学生了解内容:映射与函数,无穷大与无穷小。

第二章(上):导数与微分

1、教学内容:导数的概念、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相关变化率、函数的微分

2、教学重点:导数的概念,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函数的微分。

3、教学难点: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相关变化率。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函数的微分。

(2)学生理解内容:函数的求导法则,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3)学生了解内容:相关变化率。

第二章(下):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1、教学内容:微分中值定理、罗比达法则、泰勒公式、函数的单调性与曲线的凹凸性、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值、最小值、函数图形的描绘、曲率

2、教学重点: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3、教学难点:泰勒公式,函数的凹凸性,函数图形的描绘。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2)学生理解内容:泰勒公式,函数的单调性与凹凸性,函数图形的描绘。

第三章:不定积分

1、教学内容: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的积分、积分表的使用

2、教学重点: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3、教学难点: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有理函数的积分。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2)学生理解内容: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3)学生了解内容:有理函数的积分,积分表的使用。

第四章:定积分

1、教学内容: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反常积分

2、教学重点: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3、教学难点: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反常积分。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2)学生理解内容: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3)学生了解内容:反常积分。

第五章:定积分的应用

1、教学内容:定积分的元素法、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教学重点:定积分的元素法。

3、教学难点: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2)学生理解内容:定积分的元素法。

(3)学生了解内容: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函数与极限

16

12

4


2

导数与微分

10

8

2


3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4

4

0


4

不定积分

14

10

4


5

定积分

8

4

4


6

定积分的应用

8

4

4


       学 时 总 计

60

42

18



(三)实践教学

(1) 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讲授法,结合习题训练,加强学生对典型问题的认识。

(2) 实验要求

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练习,巩固知识,加强技能。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在线微视频、图形图片、在线答疑讨论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使用MATLAB、微软数学、MathStudio等软件辅助学习。

(3) 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函数与极限

4


2

导数与微分

2


3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0


4

不定积分

4


5

定积分

4


6

定积分的应用

4


合     计

18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择与编写

建议教材:

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第七版. 高教出版社,2014.

参考书目:

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附册 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高教出版社,2014

(二)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精讲多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抽象问题具体化,多讲实例来帮助理解高度的抽象,加大习题的练习力度,以加深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注重讨论课与习题课,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高等数学的教学除体现本课程严密的逻辑体系外,也要反映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反映数学的发展趋势,吸收和采用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与先进的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力图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除教材外,应给学生指定相关的参考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议本课程每章安排章节测验,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库:

1.课程文档库。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进度计划等。

2.媒体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

3.扩充性教材库。包括实例选编、阅读书目、音像资料等。

4.实践指导库。包括实践活动指导书、实践活动任务书、实践活动报告单、实践活动评价表等。

5.学生评价考核库。包括各章习题、实际任务的解决等。

(四)师资条件

课程主讲教师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或助教三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同时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较高的业务水平与教科研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团队要求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敬业精神,具有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开发的能力,团队整体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工作成效显著,并具有课程带头人。

六、考核评价

通过考试手段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及性质、计算方法的掌握、理解的是否准确、全面、熟悉,而且要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处理具体问题综合、创造、归纳、概括等能力,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要求,完成了教学大纲所提出的目标、任务。

课程的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总评成绩满分为100分。

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40%,其中包括:平时作业(20%),考勤(10%)和平时测验(10%)三个部分。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试卷总分100分,答题时限为110分钟。

全套以100分计,客观性试题占40分左右,主观性试题占60分左右,客观性试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主观性试题包括证明题、计算题和应用题。

根据教学目标,对能力层次划分为“识记能力、理解能力、简单应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四个层次:

1.识记:要求能够识别和记忆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比例20%左右。

2.理解:要求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和论述,比例40%左右。

3.简单应用:要求能够运算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般的应用问题,30%左右。

4.综合应用:要求能够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比例10%左右。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梁振羽                                编写日期:2022.11.13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60132001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适用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授课单位:现代服务学院

总学时:60 学时

总学分:2 学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职业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在学习了中学数学课程、具备了数学基本概念理解与基本计算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等内容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验及观察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开展数学素质教育、培养学习者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知识、应用、技能、发展”为要素,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模块整合、案例教学、师生行动、合理评价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方面强调数学基础知识与理论在专业学习、工程实践、生活实际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突出数学应用的各种方法、手段和工具,在体验数学应用的同时,了解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应用与发展脉络,使之成为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一门课程。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微分方程的基础知识、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的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的数学概念、理论、方法、运算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原函数与不定积分、定积分、微分方程等基本概念和模型;

(2)熟练掌握极限计算公式与方法、导数计算公式和求法、极值与最值求法、凹凸性与拐点求法、不定积分公式、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用、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微元法、一阶微分方程求解方法等;

(3)掌握常用数学思想,包括: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极限思想、变化率思想、最优化思想、建模思想等思想。

2、能力目标:

(1)能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极限;

(2)会判断一般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

(3)能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导数与微分;

(4)能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积分;

(5)会求解简单的一阶微分方程;

(6)能熟练应用函数、极限、导数、积分、微分方程等求解相关应用问题,并会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推断、预测;

(7)会把数学思想迁移并应用到相关课程的学习中,进行数学问题分析和其他课程领域等实际问题的分析。

3、素质目标:

(1)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徳教育,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2)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以及反映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通过了解数学的发展和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意志;

(4)通过融入中国数学史和近现代数学家的故事,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5)通过数学建模能力的提升,培养其创新精神;

(6)通过教学中融入数学之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1、教学内容:映射与函数、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无穷大与无穷小、极限运算法则、极限存在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2、教学重点: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极限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连续函数的运算。

3、教学难点:极限存在准则,无穷小的比较,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极限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

(2)学生理解内容:极限存在准则,极限的连续性与间断点,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学生了解内容:映射与函数,无穷大与无穷小。

第二章(上):导数与微分

1、教学内容:导数的概念、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相关变化率、函数的微分

2、教学重点:导数的概念,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函数的微分。

3、教学难点: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相关变化率。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函数的微分。

(2)学生理解内容:函数的求导法则,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3)学生了解内容:相关变化率。

第二章(下):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1、教学内容:微分中值定理、罗比达法则、泰勒公式、函数的单调性与曲线的凹凸性、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值、最小值、函数图形的描绘、曲率

2、教学重点: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3、教学难点:泰勒公式,函数的凹凸性,函数图形的描绘。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2)学生理解内容:泰勒公式,函数的单调性与凹凸性,函数图形的描绘。

第三章:不定积分

1、教学内容: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的积分、积分表的使用

2、教学重点: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3、教学难点: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有理函数的积分。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2)学生理解内容: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3)学生了解内容:有理函数的积分,积分表的使用。

第四章:定积分

1、教学内容: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反常积分

2、教学重点: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3、教学难点: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反常积分。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2)学生理解内容: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3)学生了解内容:反常积分。

第五章:定积分的应用

1、教学内容:定积分的元素法、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教学重点:定积分的元素法。

3、教学难点: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4、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内容: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2)学生理解内容:定积分的元素法。

(3)学生了解内容: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其中

讲授

实践

其他

1

函数与极限

16

12

4


2

导数与微分

10

8

2


3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4

4

0


4

不定积分

14

10

4


5

定积分

8

4

4


6

定积分的应用

8

4

4


       学 时 总 计

60

42

18



(三)实践教学

(1) 实验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采用讲授法,结合习题训练,加强学生对典型问题的认识。

(2) 实验要求

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练习,巩固知识,加强技能。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在线微视频、图形图片、在线答疑讨论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使用MATLAB、微软数学、MathStudio等软件辅助学习。

(3) 实验课时安排


序号

实践项目

学时

备注

1

函数与极限

4


2

导数与微分

2


3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0


4

不定积分

4


5

定积分

4


6

定积分的应用

4


合     计

18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择与编写

建议教材:

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第七版. 高教出版社,2014.

参考书目:

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附册 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高教出版社,2014

(二)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精讲多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抽象问题具体化,多讲实例来帮助理解高度的抽象,加大习题的练习力度,以加深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注重讨论课与习题课,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高等数学的教学除体现本课程严密的逻辑体系外,也要反映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反映数学的发展趋势,吸收和采用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与先进的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力图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除教材外,应给学生指定相关的参考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议本课程每章安排章节测验,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库:

1.课程文档库。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进度计划等。

2.媒体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

3.扩充性教材库。包括实例选编、阅读书目、音像资料等。

4.实践指导库。包括实践活动指导书、实践活动任务书、实践活动报告单、实践活动评价表等。

5.学生评价考核库。包括各章习题、实际任务的解决等。

(四)师资条件

课程主讲教师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或助教三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同时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较高的业务水平与教科研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团队要求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敬业精神,具有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开发的能力,团队整体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工作成效显著,并具有课程带头人。

六、考核评价

通过考试手段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及性质、计算方法的掌握、理解的是否准确、全面、熟悉,而且要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处理具体问题综合、创造、归纳、概括等能力,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要求,完成了教学大纲所提出的目标、任务。

课程的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总评成绩满分为100分。

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40%,其中包括:平时作业(20%),考勤(10%)和平时测验(10%)三个部分。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试卷总分100分,答题时限为110分钟。

全套以100分计,客观性试题占40分左右,主观性试题占60分左右,客观性试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主观性试题包括证明题、计算题和应用题。

根据教学目标,对能力层次划分为“识记能力、理解能力、简单应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四个层次:

1.识记:要求能够识别和记忆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比例20%左右。

2.理解:要求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和论述,比例40%左右。

3.简单应用:要求能够运算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般的应用问题,30%左右。

4.综合应用:要求能够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比例10%左右。

七、教学建议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线下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目标培养;校企合作,双师育人, 重视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行为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法,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

八、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2020 年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梁振羽                                编写日期:2022.11.13

二级院审批:                                      审批日期:


学校地址:哈尔滨市阿城区金溪路66号
Copyright @ 2023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黑ICP备14007290号-1